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6 卷 第 2 期2007 年 3 月地理研究GEO GRA P HICALRESEA RCHVol126 , No12Mar1 , 2007基于 GIS 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王彬 , 司徒尚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广州 510275)摘要 : 为对广东地名景观进行定量分析 , 文章首先依据最新广东省地图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进行地名数量统计 , 在此基础上 , 利用 GIS 技术 , 建立广东地名元数据库 ( GEODA TA2 BASE) , 通过 ARCGIS 中的 GEOPROCESSIN G、SPA TCIAL STA TISTICS TOOLBOX 和 A2NAL Y
2、SIS TOOLBOX 等对数据属性要素进行分析 、分区 、分异和颜色色差处理 , 输出所需的 直方专题地图和其他所需专题地图 。其后得出 , 广东地名景观表现出岭南特有的地理环境特 征和历史发展特征 ,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 通名和专名具有多样性 , 齐头地名分布的 集中性和具有多族群性及方言性 。文章还在统计的基础上 , 利用 GIS 技术进行分类和地理区 划 , 将全省地名景观按类型分为四大区 , 即客家 、福佬 、壮语和粤语地名区 , 且各自在空间 上表现出核心 边缘分布景观 。关 键 词 : 广东地名 ; GIS 技术 ; 景观特征 ; 地理区划文章编号 : 10002058
3、5 (2007) 0220238211引言1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1 。广义来看 ,地名是人类赋予地表上一切地理实体的具体名称 , 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 如大陆 、海 洋 、山岳 、河流 、湖泊 , 以及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 如城镇 、村落 、建筑物 、道路 、土木设 施等各种专有名称 。但随着社会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 人们的行为空间被最大程度地扩大 , 地名发挥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它是人们直接或间接的行为空间 ; 另一方面它是 物质 、信息流通的节点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和交流等日益扁平化的影响下 , 地名通过宣传 直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
4、 成为人们潜在的行为空间 。因此 , 地名在当今社会实践中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 成为包括语言学 、民族学 、人类学 、社会学 、历史学 、宗教学 、地 理学 、测绘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 。老一辈地名学者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 如金祖孟 、曾 世英 、谭其骧 、史念海等 ; 褚亚平 、王际桐 、牛汝辰等也功不可没 , 其中牛汝辰对地名文 化贡献极大 2 。青年学者如华林甫 35 、孙冬虎 68 等也做了不少工作 。近年来 , 文朋陵 等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苏村镇命名类型区域进行了研究 9 。国外也着手利用 GIS 技术 对民族地名 、殖民地名 、生态地名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1012 。广
5、东地处我国南方边陲 , 历来被称为 “化外之地”, 是中原王朝流放 “罪人”的地区 , 因其较少受中原战乱之苦 , 成为中原汉人躲避战乱或天灾的避难所 。虽然中原文化不断传 入岭南 , 但由于五岭阻隔 , 又面向大海敞开 , 使得岭南的区域性发展更具特色 。如在我国收稿日期 : 2006206221 ; 修订日期 : 2006210208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301011)作者简介 : 王彬 (19752) , 男 , 山东曹县人 ,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 文化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E2mail : wbinn 1631 com七大方言中 , 广东独占三席 , 是我国
6、方言最为复杂的省份之一 , 这种现象同样在地名文化 景观中得到反映 。确切地说 , 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广东地名的著作是清代屈大均的广东 新语, 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也对广东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解说 。近二十 多年来 , 广东地名研究明显增多 , 如徐俊鸣 (1980) 的广东各县市的地理沿革及名称来 源、叶地 (1986) 的广东地名探源、司徒尚纪 (1992 , 1994 , 1997) 的广东地名的 历史经济地理内涵、广东地名与移民和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 色等 , 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东地名进行分析和研究 。此外 , 李锦芳 (1995) 的百越地 名及其文化蕴意、宋
7、长栋 (2000) 的岭南地名中的若干文化内涵、林伦伦 (2001) 的地名学与潮汕地名、邵宜 (2004) 的广东地名分布的特点及地名标准化问题等 , 则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广东方言地名进行研究 , 为广东地名研究作出贡献 。本文试图通过定量 的方法 , 利用 GIS 技术对广东地名文化景观特征进行研究 , 找出其空间分布格局的规律 性 , 并进而对其进行区划。2 资料来源 、选取与研究方法21 1 资料来源和选取记录在地图上的地名 , 其多寡系视地图的类型与比例尺大小而定 。在同一类型的地图 上 , 其比例尺较大的 , 所有地名概较比例尺较小者为多 13 。据此 , 作者选取广东省地图 出版
8、社出版的新世纪广东省地图集(2004) 作为蓝本进行统计。在地名统计中要特别说明 : 本统计资料包括地图集中所有市 (县 、区) 行政区划图中 区划地名 、聚落地名 (含街道办地名) 、自然地名 、文化地名等类型地名 , 但不包括街道 (巷) 地名 、单位地名及由单位转化的文化地名等 。之所以这样做 , 目的是想充分凸显占 绝大多数的聚落地名 。因为深居底层的聚落地名 “是区域地名系统中最能有效地反映人地 关系及其发展历史的一个子系统”, 它 “不仅反映其本身的地域特征 , 还显示出它所在的 农业生产场所的面上的特征”, 且 “乡村聚落地名的产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即社会性。 它们一旦产生之
9、后 , 很长时间具有历史的稳定性 。”究其原因 , 归结于 “乡村聚落规模小 , 远离行政中心 , 受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较少 , 命名时较多体现了地方景观的特征 ,”这就 使得聚落地名 “命名时所反映的区域特征得到较好的保留 , 在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具有 重要意义 , 为我们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 、历代人口的迁移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 的特点等提供了辅助手段” 14 。因此 , 聚落地名最能反映广东省的地名文化景观 , 是资料 收集的重点。21 2 研究方法本文使用方法为数理统计和 GIS 技术 , 第一步 : 统计各类村镇通名占某个行政区划 或类型区域总体村镇数的百分比值 , 目的是为
10、利用 GIS 技术分析提供数据 。这样做一是 直观 , 二是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 , 可以直接以此进行聚类分析 , 也可以分析各类通名在某 一区域产生的自然 、社会 、经济 、历史等成因等 ; 第二步 : 将全省行政区划地图进行数字 化 , 将所统计数据录入数字化表格 , 建立 GIS 的元数据库 ( GEODA TABASE) ; 通过数 据格式的转换 , 实现空间数据库和属性的数字一体化 ; 利用 A RCGIS 服务平台的空间分 析服务 , 来实现空间分析模块 ; 利用 A RCGIS 中的 SPA TIAL 扩展模块 (如 GEO PRO2 CESSIN G、SPA TCIAL STA
11、TISTICAL TOOLBOX、ANAL YSIS TOOLBOX 等) 提供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对数据进行处理 , 如定性值和定量值及定量值的分类 ; 利用 ARC2 MA P 中制作地图的功能 , 根据需要输出直方专题地图和其他地图 。这种做法 , 即以数字 化方式较好地表现出全省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关系 , 非常直观 , 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 。3广东地名统计与地名特征31 1地名统计本次统计 , 共收集地名 38021 个 (包括部分重名) , 全省平均地名密度为 01 21 个/ 每 平方公里 (这个数目比实际要低) 。目前广东省的行政区划 , 计有 21 个地级市 、23 个县 级市
12、 、42 个县、3 个自治县、54 个市辖区 ( 县级) , 1483 个镇 ( 乡) , 361 个街道 , 约 35500 余个聚落 (村) , 东沙群岛属汕尾市未统计在内 。在统计过程中 , 根据各地 (市) 县所处微地形和行政区划 (如处在同一个地理单元内或一行政区划处于另一行政区划之内 或联系极为密切) , 将全省划分为 86 个区域单元 , 以便于统计分析 。在这些地名中 , 常见的地名字 (包括通名字 、专名字和部分附加字) 主要有坑 、塘 、 山 、大 、村等 5 类 , 都超过 2000 个 , 占统计数的 301 10 % , 近 1/ 3 。坑字有 2555 个 , 塘
13、字 2298 个 , 山字 2255 个 , 大字 2220 个 , 村字 2118 个 。“坑”、“塘”、“山”反映广东地 名命名中自然地貌因素的重要性 , “大”字反映当地人的喜好 , “村”字则是后来居上 。在 10002000 个之间的有水 (1795) 、下 (1635) 、石 (1591) 、头 (1357) 、田 (1305) 、新(1286) 、岭 ( 1145 ) 、屋 ( 1145 ) 、上 ( 1019 ) 等 9 个字 , 占统计 数的 321 29 %。其中 “水”、“石”、“田”、“岭”等依然是直接反映的地貌形态 , “下”、“头”、“上”等作为附加 字也有一部分附
14、加在地貌类型上 , 充分反映自然地理实体在命名中的分量。两者共占 621 39 % , 远远超过 半数 ( 表 1 和图 1 ) 。在 500 1000 个 之 间 主 要 有 龙 ( 922 ) 、坪 (909) 、岗 (893) 、南 ( 869) 、沙 ( 865) 、黄 ( 845) 、东 ( 836) 、洞 ( 797) 、场 ( 777) 、 口 (724) 、围 (720) 、尾 (663) 、河 (640) 、竹 (627) 、西 (622) 、园 (604) 、子 (597) 、仔 (588) 、白 (585) 、三 (553) 、湖 (541) 、江 (532) 、里 (5
15、29) 、高 (518) 、溪 (506)表 1 广东省 “山”、“水”类型地名比例统计表 ( %)Tab1 1 The statistical form of proportion of place names of types of“Water”and“Mounta in”in Guangdong ( %)名 称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佛山市 韶关市 河源市 梅州市 惠州市 汕尾市 东莞市类 型水类型山名 称水601 12471 72中山市44120371 72441 56江门市52122121 04461 24阳江市27125321 60341 77湛江市65118451 081
16、61 08茂名市56105591 93981 38肇庆市67132381 77491 05清远市74112601 09891 04潮州市44191341 02411 42揭阳市1717161 44261 68云浮市38147401 75351 50山2414556145361437616801545213194101291095412242149注 : 本统计采取以地级市为单位 。在统计过程中 , 按地名用字进行统计 , 未避免同一地名被两次统计的可能 , 如 石湾 , “石”被作为山类地名统计 , 同时 “湾”又被作为水类地名统计 , 所以在统计表中出现二者之和有超 出 100 的情况 ,
17、但依然能反映出全省 “山”、“水”类型地名比例规模 。 等 25 个字 。在这些首尾字当中 , 方位字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 即二者多是相对出现的 , 甚 至在某些市县出现次数完全相同 。如对 “上”和 “下”字的统计中 , 阳江市二者皆为 29 个 ; 云浮市二者皆为 40 个 ; 江门市 “上”为 23 个 , “下”为 22 个 ; 潮州市 “上”为 37 个 , “下”为 36 个 , 其他地市也相差无几 。虽有些地市二者相差较远 , 但反映出其他字代 替的现象 。如二者相差最大的河源市 , “上”字有 114 个 , “下”字则有 255 个 , 但 “上” 字在此有 “头”或 “顶”
18、可以替代 。其他相对字也是如此 , 如头与尾 ( 美) , 前与后 (背) , 大与小 (仔) 等 , 反映地方方言字对地名的影响 。图 1 广东省 “山”、“水”类型地名比例图Fig1 1The proportion of place names of types of“Water”and”Mo untain”in Guangdong31 2广东地名景观特征31 21 1 地名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 根据对广东省各区划单元地名规模和密度统计 15 , 可 以发现 , 地名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珠江三角洲 、韩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带以及其他城镇密 集区 , 地名密度均超过 01 25 个/ km2 ,
19、且地名规模也相对较大 , 表现出聚落稠密 、集中 ,规模大 ; 而粤北 、粤中 、粤东山区和粤西部分区域则数目较少 , 地名密度皆低于 01 25 个/km2 , 且地名规模也相对较小 , 表现出聚落稀疏 、分散 , 规模小 。地名分布与人口分布 、 城镇分布呈正相关 , 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 。将这些数据输入数字化地图表格 , 绘制 出如下全省地名密度和规模分布图 (图 2 、图 3) : 31 21 2 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突显性 作为文化景观的地名景观 , 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16 。在所统计的 38021 个地名中 , 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占绝对优势 , 其中又 以 “山”
20、、“水”地名为最多 。如带 “塘”、“坑”、“岭”、“岗”、“山”、“石”、“坪”、“嶂”、“峒”、“岽”、“坡”、“水”、“潭”、“河”、“溪”、“江”、“湾”、“涌”、“冲”、“埇”、“ ”、“沥”、“围”、“沙”、“那”、“龙”、“澳”、“坳”、“凹”、“垇”、“埔”等字的地名 , 占到 751 45 %。若加上以地貌类型特征命名的则更多 , 估计要占到所有地名的近 90 %。此充分 表明岭南多样性地貌类型特征在地名中的反映 , 自然地理实体在地名命名中的重要性 。另 外 , 即使在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内部 , 对所谓的 “山”和 “水”地名也有明显的反 映 。根据统计 , 以 “山
21、” (包含岭 、丘陵 、坡地等) 地名主要分布在粤东 、粤北和粤西山 地 、丘陵地带 ; 而以 “水” (包含塘 、坑 、陂等) 地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 、各河流两 岸和山地 、丘陵间地势低洼地带 。此种格局与广东省地貌分布基本一致 。其次为动植物地名 , 如以 “竹”、“槟 榔”、“桂”、“杨 (梅) ”、“莲”、“桑”、“麻”、“梅”、“梨”、“桃”、“枫”、“茶”、“荷”、“蕉”、“荔 (枝) ”、“榕”、“柚”、“菠”、“木棉”、“樟”、“龙”、“马”、“牛”、“鸡”、“羊”、“鳌 (鱼) ”、“鱼”、“狮”、“蛇”、“鹅”、“螺”、“豺”、“蝉”、“蟾”、“虾”、“凤 (凰) ”、
22、“鹤”、“鲫鱼”、“鲤鱼”、 “鹊”、“鸭”、“虎”、“象”等命名地名也较 多存在 , 反映岭南亚热带 、热带生物多样性 特征及其对地名文化的影响 。最后也有以矿产 (锡 、铜 、铁 、银等) 、盐 (场) 、土壤颜 色 (赤 、红 、白等) 、气候特征 (如雷公等) 等命名的地名 。充分反映岭南自然地理环境图 4 广东省地名主要通名用字分布示意图 Fig1 4The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ain words of place names in Guangdong Province的多样性和地名命名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部分自然特征的通名分布如图 4 所示) 。3
23、1 21 3 地名通名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地名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 , 即通常所说的 “通名 定类 , 专名定位”。地名中的通名 , 从含义说必须能明确地表示某种地理实体的类别 ; 从 结构说必须能单说或者能分离 、能替换的 (和专名分离开来 , 替换不同的专名构成同类地 名) 17 。影响通名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 、语言区域和历史文化 。由于广东地处我国南方边陲 , 有着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方言特征 , 这在地名中表现极为鲜明 。在所统计 的 38021 个地名中 , 通名共有 1156 个 ; 其中以 “坑” (2555) “、塘” (2298) “、山” (2255) 、 “村” (
24、2118) 、“头” (1268) 、“屋” (1145) 、“岗” (893) 等通名字为最多 。其中既有北方 中原的通名用字 , 又有当地方言用字 ; 既有反映地理环境用字 , 也有反映人类活动用字 ; 既有古越族语用字 , 又有不同时代特色用字 , 还有接受海外文化的用字 。充分反映广东地 名在通名用字上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同时 , 在通名多样性的现象下 , 亚区中的通名群的集 中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 与方言分布大体一致 。如以 “屋”、“嶂”等客家方言通名字分布在 粤东 、粤北和其他客家人居住地 ; 以 “厝”、“洋”等通名字分布在粤东潮汕和粤西福佬人 居住区 ; 以 “那”、“罗”等
25、壮语通名字分布在粤西和粤西南靠近广西的地区 ; 而以 “涌”、 “沥”等通名字则主要分布在粤语流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带 。本文选取广东省主要地名通名 用字塘 、坑 、岭 、坪 , 将四字统计数量输入数字化地图表格 , 输出图 4 。31 21 4 齐头地名分布的集中性 在我国地名中 , 绝大多数为齐尾式地名 , 即通名在后 , 专名在前 。但在岭南 (包括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等省份) , 却存在相当部分齐头式地 名 。在广东 , 这部分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粤西和粤西南 , 即西江流域和珠江口以西 , 特别 是在肇庆 、云浮 、湛江和茂名等市 , 靠近广西一带最为突出 。这在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
26、语和民国时期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中皆有论述 。如 “自阳春至高 、雷 、廉 、琼 地名 , 多曰那某 、罗某 、扶某 、过某 、牙某 、峨某 、陀某 、打某”, 还说 “黎岐人姓名 , 亦多曰那某 、抱某 、扶某 , 地名多曰那某、 某 、婆某 、可某 、曹某 、爹某 、落某 、番 某”。徐松石则在罗列了 “那”、“都”、“思”、“古”、“六”、“罗”、“云”等字的倒装地 名以后 , 又总结说 “壮族地名具有分类密集的现象 。例如 , 云字地名集中于广东的南部和 广西的东部 ; 罗字地名也集中于同一个地方 ; 六字地名集中于广东的西部南部和广西的中 部东部 ; 思字地名的集中地带也与六字相同
27、 ;黎字地名集中于广东的中部南部 , 并广 西的正东区域 ;调字博字潭字的地名 , 则多在广东的极南 , 至于良字都字和古字的地 名 , 就除东江和北江的北段以外 , 粤江流域其他各地都很普遍” 18 。根据司徒尚纪研究 , 表示自然地理特征的壮语地名 , 如 “洞 (峒 、垌) 、罗 、六 (禄 、渌) 、黎 、陇 、弄 、南 ( ) 、濑 、塘 、潭”等字 , “以广西至为集中 , 在广东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 , 次则北 部 , 而东江 、兴梅 、粤东 (潮汕) 地区则很少 , 甚至几乎绝迹” 19 。表 2 广东齐头式 ( 壮语) 地名主要用字统计表Tab1 2 The statist
28、ical form of main characters of place names of the neat head style ( Zhuang Langu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广 深 珠汕 佛 韶河 梅 惠 汕东 中 江阳 湛 茂 肇清 潮 揭 云 州 圳 海 头 山 关 源 州 州 尾 莞 山 门 江 江 名 庆 远 州 阳 浮 那/ 纳1000000101002341812901001罗25401244017161114311216211680182437都/ 多50034344910251312212310云800911141131221556183
29、2124446古/ 过163057351671283724101118422712416六/ 渌/ 禄900877815218108343427200115洞/ 垌/ 峒5420327219651462134049874914312916951083调0000000100000025221000博1001120112300010500011潭3500110201525161852211025126285312黎710115451222132195914019从表 2 可以发现 , 表示水田或田地 、反映岭南稻作文化 “那 (纳) ”字地名 , 主要分 布在江门 、阳江 、茂名和湛江等地 , 即
30、接近广西的粤西南地区 。若从两广来看 , 又以十万 大山为根据地 , 向两侧散开 , 广东其他地区则很少 。“罗”、“都 (多) ”、“云”三者以西江 流域为主要分布地 , 其次为粤西南地区 , 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 。“古 (过) ”、“六 (禄、 清 ·屈大均 : 广东新语 ·文语卷 11 土语, 中华书局 , 1985 年 , 第 340 页 渌) ”二者除粤西和粤西南外 , 还扩及到 北江流域 , 如韶关 、清远等地 。“洞 (垌、 峒) ”和“潭”则已被其他少数民族或族 群接受 , 扩展到全省 , 但仍以北江偏西为 主要分布地 , 显然与壮族和瑶族等其他少 数民族活
31、动有关 。“黎”、“调”和 “博” 则正如徐松石先生所说 “则多在广东的极 南”, 即粤西南的雷州半岛一带。现依据 表 2 中数字 , 利用 A RCMA P 输出图 5 。31 21 5地名词汇的民族性 ( 或族群性)和方言性地名起初是地理环境的 “真实”表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 越来越 多的人类构造物和人类活动事件进入地 名 , 地名的社会文化性逐渐增强。因此 , 地名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图 5 广东省齐头式 (壮语)地名主要用字分布示意图Fig1 5The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characters of place names of t
32、he neat head style( Zhuang Langu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名是人类活动的化石”成为共为皆认的事实 。而文化又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 , 使得地名也 成为民族和区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广东地名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古越族和壮族地名的 大量存在 , 地名用字更多地体现出方言成分 。在所统计的 38021 个地名中 , 壮族 、畲族 、 瑶 (排) 族 、黎族等地名皆有反映 。壮族地名大部分为古越族地名的遗留 , 前面已论及。 畲族 、瑶族 、黎族地名主要反映带有 “畲”、“瑶”、“黎”、“洞 (垌 、峒) ”、“ ”等字的 地名 。据统计 , 全
33、省带 “瑶”字地名有 80 个 , 带 “黎”字地名 103 个 , 带 “ ”字地名 27 个 , 而带 “洞 (垌 、峒) ”字的则高达 1190 个 , 表明 “洞 (垌 、峒) ”字已被其他民族 借用 , 成为地名通用字 。除此之外 , 方言字在广东地名中也大量存在 。如 “涌”、“沥”、 “ ”、“朗 (塱 、崀 、埌) ”、“磜”、“岽 (崠 、崬 、輋) ”等等 。全省 “涌”字地名共有 177 个 , “沥”字 63 个 , “ ”字 83 个 ,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密集地带 ; “朗 (塱、 崀 、埌) ”共有 213 个 , 分布较为普遍 , 说明深受古越族语影响 ;
34、 “磜”字有 103 个 , “岽 (崠 、崬 、輋) ”字有 168 个 , 主要分布在粤东 、粤北和其他客家人聚居区 ; 以方言 字 “厝”为地名用字的也多达 111 个 , 主 要分布在福佬人居住区 。此外 , 还有大量 的因借用而产生的谐音地名。如尾与美 , 棠与塘 , 马与麻 , 巢与寨 , 后与鹤 , 龙与 隆 , 霞与下 , 等等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 因 , 主要是因为古越人及后来演变的壮 族 、黎族等没有自己的文字 , 延用汉字偏 傍进行造字 ; 其次 , 汉人到来后 , 杂处其 间 , 采用音译当地古越语地名所致 。在四类方言或语言中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名 通名用字 , 根据
35、统计数字输入数字化地图 表格 , 得出如下地图 (图 6) 。但特别需要图 6 广东省方言地名主要用字分布示意图Fig1 6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place names of the dialec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说明的是 , 潮汕地区 、南雄市和新丰县中的粤方言分布 , 未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 一方面 说明在粤方言流行区的部分地名用字 (这些字并非粤方言所独有) 已扩散到潮汕和粤北地 区 ; 另一方面也暗示出现代 GIS 技术在地名文化研究中的局限性 (这二者在图 7 中亦是 如此 ,
36、 不再另作解释) 。图 7 广东省主要方言类型地名分区示意图Fig1 7The divided type map of main dialects of place names in Guangdong Province4广东地名景观的地理分异与区划广东地名景观的地理分异即是对广东地名进行地名文化区划 , 它遵循一般文化区的划 分理论和原则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 分为形式 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对文化区的划分 , 又可分为单要素文化区的划分和多 要素文化区的划分 , 目前对多要素文化区的划分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周振鹤先生主张以 “方言和风俗
37、习惯”为主要要素进行划分 , 陈正祥和司徒尚纪主张以 “方言 、风俗习惯和 土地利用”为主要依据区划 。针对地名文化的区划则显得比较特殊 , 因为地名虽是文化的 组成部分 , 但它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 (音 、形 、意三者的统一体) 这一载体被保存下来。 所以 , 从直观上来看 , 地名是单要素文化类型 。但它并不等同于语言或方言文化区 , 因为 地名的产生和存在以 “先入为主”和 “名从主人”为原则 。从一般情况来看 , 语言区或方 言区略大于地名文化区 。有鉴于此 , 对广东地名景观的地理分异 , 作者采取 “以方言为 主 , 兼顾其他”的原则进行区划 。41 1广东地名景观的区划根据广东方
38、言的复杂性 , 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其占本区域地名总比例 1 %以上的 65 个方言地名通名用字 (部分也有作为专名出现的) , 即涌 (冲 、埇) 、朗 (塱) 、沙 、排 、 坪 、寮 、塘 、潭 、坡 、沥、村、大 、龙、南、岗、基、围、下 、厝、洋、陇 ( 垄) 、 田 、寨 、华 、美 (尾) 、溪 、坝 、嶂 、背 、坑 、岭 、屋 、里 、輋 (畲) 、磜 、埔 、峒 (垌、 洞 、岽) 、罗 、六 (禄 、渌 、箓 、菉 、陆 、弄) 、板 (班 、番 、曼 、万 、迈 、麻 、便 、孟) 、 那 (纳) 、古 (过) 、都 (多) 、云 、栏 (兰、蓝) 、圩 、径 (迳)
39、、横 、口 、头 、墩 、竹 、 山 、河 、黄 、白 、水 、石 、上 、小 (仔) 、新 、场 、坳 、陂等 , 对其进行统计和归类 ; 利 用 GIS 技术进行聚类和色差分区 , 最后将广东省地名景观划分为四个大的区域 , 即粤东 偏北及粤北为客家方言地名区 , 粤东偏南和粤西南部分市县为闽南方言地名区 , 珠江三角 洲及其西部和雷州半岛北半部为粤语方言地名区 , 粤西西江流域及粤西南靠近十万大山部 分地区为壮语地名区 , 其中也有部分方言地名岛的存在 。从宏观上来看 , 方言地名区与方 言区大体一致 , 且有过渡区域 。过渡区也与双方言区或多方言区基本一致 。但从微观上来 看 , 方言
40、地名区皆小于方言区 , 如中山客家方言岛则无客家方言地名存在 , 反映了操客家 方言的中山客家人是清代以来迁入的 。根据 “先入为主”的原则 , 本地已深受粤语方言覆 盖 , 即使客家人到来 , 也被粤语方言所融合 。此外 , 壮语地名区和客家方言地名粤西区在 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和稀疏 , 粤语方言和闽南方言地名区则较相对集中和稠密 , 粤西分布 区较粤东明显复杂 , 充分反映出历史时期不同方言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族群间交流和融合的 程度 。根据统计数据 , 利用 GIS 技术绘制出方言区地名图 7 。41 2 客家方言地名的扩散与分布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成果 , 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 ,
41、 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 的特性 , 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20 。同样 , 地名景观的形成和分布也是与区域的历史文化过程分不开的 。广东地名景观的 空间特征很显然跟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方言形成密不可分 , 但在族群间经济 、文化等相互 交流过程的影响下 , 地名发生明显变化 , 地名景观呈现核心 边缘分布的态势 , 即中心区边缘区 另一中心区的空间格局分布 。另外 , 地名景观的扩散也与人口迁移 (操同一方 言的族群的迁移) 相一致 。他们通过占据式 、墨渍式 、蛙跳式 、杂居式 、闭锁型 、板块转 移式或蔓延式等方式移民 , 将地名景观从原住地向外扩散 , 21 以致形成目前广东地
42、名景观 分布格局 。现以客家方言地名区为例说明这一现象 。客家方言聚落地名的出现和分布 , 主要是与 客家人在历史时期向岭南迁移和繁衍过程中形成的 。客家先民早在东汉末年或更早时期 , 由于种种原因便开始向闽 、粤 、赣交界地区迁移 。历经南北朝 、唐宋 、五代和元代 , 粤东 不断有北方汉人迁入 。大量客家人迁入和自身繁衍 , 在闽 、粤 、赣间形成客家聚落地名集 中分布的景观 。到了明清时期 , 粤东客县人平均耕地面积仅 11 38 亩 , 低于广府县的 平均水平 22 。更为重要的是地权的高度集 中 , 极端繁苛的租税、剥削和土客矛盾 , 客家人生活更加困难 , 于是有相当部分客 家人从
43、粤东 、粤北向省外和省内其他地区 迁移 , 出现以粤东和粤北为中心的扩散现 象 , 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心向边缘扩散模 式 。现根据客家典型地名用字 ( 如 “屋”、 “岽”、“磜”等) 进行 GIS 聚类处理和分区 , 如图 8 所示 。其他方言地名景观也有 相似的扩散方式 , 如粤语方言地名景观则 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扩散 ;图 8 广东省客家地名扩散和分布强度示意图Fig1 8The spreading and distribution map of place names of hakkas in Guangdong Province福佬方言地名景观是从潮汕地区向三角洲 、粤西
44、和海南省扩散 ; 壮语地名则在靠近广西的 粤西进行扩散 , 在此不再一一述说 。所不同的是其扩散方式各有不同 , 粤语方言地名主要 以摊大饼式向外蔓延扩散 , 福佬地名以迁移扩散为主 , 壮语地名景观分布则通过杂居得以 形成。 5结论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 , 蕴含着本地区自然 、历史 、民族 、社会 、文化等多种印 记 。文章通过对广东地名数量统计分析和 GIS 技术 , 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广东地名景观 根植于岭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即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特别突出 , 人文地名 呈现出族群性和方言性等 , 二者也表现出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在景观上存在明显的 地域分异现象 ,
45、 而且呈现核心 边缘分布特点 。但是 , 地名属于文化现象 , 它的命名 、更 名等具有偶然性特点 , 所以完全依靠现代技术未必能够真正反映所有地名的实际情况 , 依 然要进行定性的分析和阐述 。此外 , 地名的存在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 如果在利用 GIS 技 术对地名进行统计时 , 多增加些地名的属性 , 如时间 、空间 、民族 、语言 、地形类型等属 性 , 则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广东地名文化的特征 。所以 , 在此类方面 , 还有进一步研究的 空间。参考文献 :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 ·地名条.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
46、社 ,1992 . 2 牛汝辰. 中国地名文化.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3 . 3 华林甫. 论郦道元 < 水经注 > 的地名学贡献. 地理研究 ,1998 ,17 (2) :193200. 4 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5 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源流.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 6 孙冬虎. 华北平原城镇地名群的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地理研究 ,1990 ,9 (3) :4956 . 7 孙冬虎 ,等. 中国地名学史.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 8 孙冬虎.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影响
47、. 地理研究 ,2000 ,19 (2) :217224. 9 文朋陵 ,等. 数理统计方法在地名研究中的应用 以江苏村镇命名类型区域划分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 科学版) ,1998 ,21 (4) :116120 . 10 Stephen C J ett . Place2Naming , Environment ,and Perception among t he Canon de Chelly Navajo of Arizona. Profes2 sional Geographer ,1997 ,49 (4) :481493 . 11 Sandred Karl Inge. En
48、glish stead :a Changeable Place2Name Element in a Changing Community. Studia. Neophili2 ologica ,2001 ,73 :164170 . 12 Gill Graeme. Changing symbols : The renovation of Moscow place names. The Russian Review , 2005 , 64 : 4805031 13 陈正祥. 中国文化地理.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 ,19831210 . 14 吴必虎. 分析聚落
49、地名 研究地理环境. 地名知识 ,1988 ,57 (5) :34 . 15 栾广高 ,李继玲. 地名定量分析的几个统计量. 地名知识 ,1990 ,66 (2) :1516. 16 周尚意 ,朱翔 ,朱竑. 文化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309. 17 李如龙. 通名丛议. 地名知识 ,1990 ,66 (2) :69 . 18 徐松石. 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上)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1 204 . 19 司徒尚纪. 广东文化地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1 354 . 20 周尚意 ,朱翔 ,朱竑. 文化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50、20041301315. 21 周振鹤 ,游汝杰. 方言与文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1 2737. 22 刘佐泉. 观澜溯源话客家.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152154 . Analysi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na mes landscape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WAN G Bin , SITU Shang2ji(Department of Geo graphy and Planning , Zhongshan University ,
51、 Guangzhou 510275 , China)Abstract : Place names are certain exclusive names of t he p hysical or humanic geograp hic entities of specific space locations given by people and t hey are important signs t hrough which t he mankind knows t he nat ure and human activities. As t he language fossils , geo2grap hic names have t he i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包头市百灵庙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二英语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海阳市美宝校2025届初三下第二次测试(化学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咸阳师范学院《自然资源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中考数学试题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二中学、三中学联考2025年初三下学期五调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江西管理职业学院《电子政务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室内空间色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临朐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二零二五评估合作协议
- 无线电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投资咨询工程师项目后评价试题及答案
- 4.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3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中职数学拓展模块一:6.2复数的运算课件(共24张课件)
- 出租车司机岗前教育培训
-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77-2024》知识培训
- 肝癌科普预防
- 《经典常谈》每章习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