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_2_第1页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_2_第2页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_2_第3页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_2_第4页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2.个性化和针对性。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私塾,家庭教师等教育方式中知识传授多为一对一或一对少数人的教育,传授方式可以认为是个性化的,但内容上则大体相同或类似,特别是在儒学一家独尊之后。在手工业方面的师徒传承方式也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即使一个师傅带多个徒弟,传授内容也会因人而异。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提出要实行个性化教育,而在工业制造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变革后,在消费品领域个性化定制的呼声也在不断提高,也提高了教育个性化呼声的响度。但是,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要做到个性化是不现实的

2、。从需求方面看,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从生物学角度讲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但从基因来看真正差异的比重非常小,而从受教育所需要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看,最好和最差之间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很独特,因此真正的个性化是没有必要的。而从供给方面来看,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还是班级太大,人数太多,根本谈不上1对1的教育方式,例如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有一道题25个人做对了,其他25个人做错了,做对的应该基本上是相同的,也可能有个别人是用了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方法做出来的,而25个错的不可能每个人都错的不一样,可以归纳为几种错法,老师只要把主要的错法讲一讲就大体可以了,剩下的如果

3、有采用特别新的方法的学生,并且经常这样表现的,可以多给些题目去做,或者给一些参考资料增加其自学的机会;对特别差、一点也不懂的个别学生可以适当在课下单独补一下,如果能跟上当然很好,如果确实太差,且长期如此,那么留级甚至退学也是应该的,可以让他去准备从事其他方式的劳动。举一个例子,有人在意大利参加一个市内旅游项目,上车后导游首先问谁讲德语,一大半人举手,随后问谁讲法语,一小半人举手,再问谁讲英语,只有一个人举手,于是每到一个景点,导游就用德语、法语讲解两遍,然后在步行过程中,对那个人用英语简单说一下,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对于不同情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时可以分类,但首先要照顾好大多数。3.公平

4、和卓越的平衡。公平是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共资源的分配有时还要向弱势群体倾斜一些,对中国社会来说,目前的高考尽管备受诟病,但还是公认为各种不理想、不完善的办法中最好的一种。但考完了录取进了学校,大家就要有同等学习的条件。学校要追求卓越可以理解,也当然是好事,但卓越如果只体现在为少数人提供机会那就有问题了。尤其是公立学校,如果把资源集中提供给少数人,形成了马太效应,那就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是不应该的。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潜力,但主要应当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利用公共开放资源去提高,如果教师个人在业余时间愿意给某些人更多帮助,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作为学校的组织行为,那就不好了,况且个别天赋

5、特别好的人,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是靠特殊保护下拔苗助长就能成才的。4.投入与产出宏观与微观。前些年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受到社会上的批评,后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出来否定,此后人们也不再提及,但若因此对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不再继续研究了,那就是因噎废食、不太恰当了。教育是社会中的一件大事,教育占用多少社会资源,其产出效果如何应该有个定量的基本判断。目前我们知道的,只是经过多年努力,各级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总和连续几年达到了gdp的4%以上,这是公共经费中唯一定了比例的支出项;另一个就是家长们为子女教育普遍疲于奔命和高额金钱支出。教育是否办得好,归根到底要看投入产出及其关系,教育投入产出包括三个层

6、面,一是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家庭个人),二是家庭,三是受教育者本人,三个层面都要考虑,做到大体均衡。先说个人层面,西方国家算得比较细:一个人高中毕业后,如果上大学,要多花多少钱(西方家庭认为上大学时大体上已经是成人,所需花钱应自己负担,所以不少人是贷款上学,工作后归还,或者上学期间打工来维持),工作晚若干年,虽然大学毕业后工作工资会高一些,与立即工作相比少获得多少年的工资,因此从全生命周期(学习工作周期)来看,哪个选择更有利,他们会加以斟酌。比较的范围很宽:包括先工作几年,随后再上大学的,或上大学时选择两年制社区学院(美国)与本科四年制的,也有本科毕业后是否再攻读学位的等,总之,说他们斤斤

7、计较也可以,但是账是算清楚的。因此不少智力水平较差的人感到上大学不划算,不如不上,这也是美国有一半青年愿意上社区学院的主要原因。而中国的学生却从来不算这笔账,因为都是家庭包了,除了非常困难的家庭外,本人是没有负担的。从家庭方面看,中国家庭的教育负担是很沉重的,首先是非义务教育的学费,由于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加的,与公办学校的性质并不一致;二是学校水平差别太大,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而去购买所谓的学区房,这是城市中的普遍现象。一二线城市学区房的价格已经蹿升到一般家庭不可想象和难以承担的程度,不少家庭甚至不惜借贷去买,这当然主要是中产以上阶层的选择;第三是各种课余辅导班,还有一些为争取录取时加分的高收费

8、的课外文体班。这些加在一起,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国家层面看,政府支出已经达到了gdp的4%,有时会略有超过,但也不会太多。社会投入数量有限,目前主要还是非盈利性的;像慈善事业一样,公益性的民间投入在中国尚未形成规模。至于盈利性的社会投入,开展得较晚,且未完全放开,即使有利润回报也是来自学生学费。所以关键在家庭支出这一块,究竟有多大量,没有人去研究,更没有相关统计,粗看起来数字不会小,是否达到政府投入相同量级,这是个大问题。可以说,子女教育投入对很多家庭是第一负担,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一是减少了家庭的其他消费,大大削弱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对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结构不利;二是改变了中产阶层的形态

9、,使中产阶层本应相对富裕的生活变得拮据;三是很多家庭不敢生第二个孩子,影响二孩政策的实施,对社会长远发展不利;四是耗费了大量家长们的时间和精力负担,反而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真正的家庭教育。更严重的是,有些钱花了,效果却适得其反,比如,大量补习班实际上是做题班,不仅无益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反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之疲惫不堪,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社会角度来讲,把崇高的教育事业变成逐利行为(极端情况下甚至沦为少数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大漏洞。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观念、制度、利益分配等等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但问题在于,没有人去综合研究,统筹治理。采取一些

1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打小闹的措施,收效甚微,有时反而越演越烈。总之,要对教育的投入产出做全面的分析,以对国家社会整体发展、青少年成长负责任的态度来研究解决。5.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两个阶段的共同目标是培养青年学会做人和做事,但又有阶段性的区别。基础教育是普及性的,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在高中普及后就完整了)。基础教育同样要讲德才兼备,知识、能力、品德。接受基础教育后就可以成为一个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具有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事的基础能力。而高等教育则是选择性的,个人要选择是否上大学,学校也要选择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在做人教育方面,主要是境界的升华,在理念、三观、理论等方面有提高,

11、思想和行动更加一致;在做事方面则是更专业、更深入,实现理论和实践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因此两个阶段要明确定位和区分,合理衔接。现在中小学的应试导向,使得德育薄弱,体育和美育缺失,缺乏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学生体质下降,精神疲惫,不少人心理脆弱,受不了任何挫折,一些基本道德,甚至待人礼仪的养成都要挪到大学去解决,堪称荒唐;单一的智育由于缺乏实践和生活体验,也难以内化,形成良好的品味和方法,这就给未来高层次的学习留下了隐患。而到高等教育阶段,一部分落榜者和考到较低类别学校者灰心丧气,多数人则感到终于可以松口气可以玩一玩了,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青年成长。现在有些中学,尤其是较好的中学,还流行一种做法:引入部

12、分大学课程,赋予学分,以后上大学时可以免修,据说这还是国外的舶来品。如果个别学生确实能力超前,想发挥潜力,多学一些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这样做,那就混淆了不同阶段,不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而用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这样去做,是否会弄巧成拙,影响中学本身课程的学习,需要综合研究其中的利弊。四、几点建议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上应组织力量认真开展研究。1.人才结构及其成长规律研究。教育部门可能有个错觉,认为我国有人事部,研究人才结构问题应该是他们的事情,近年来中组部对人才问题也非常关心,因此教育部门没有必要研究这个问题。但要看到,人事部是纯行政部门,中组部是党务部门,而教育是行政部门

13、兼事业管理部门,管的事情要具体得多。教育部门是人才供给的源头,而供给与需求是对立统一、紧密联系的,如果不管需求,供给是做不好的。人才领域同样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要很好研究人才结构,不但是专业结构,还要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以及随着技术、社会发展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等。另一方面,人才与物质产品不一样,人才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进步,不断变化,教育部门传统上只提供初始人才,不能包办其整个成长过程,人才成长过程中有多个影响因素,大多不是教育部门能左右的,但学校应该研究人才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与学校的培养有什么关联,学校应如何改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人才成长的需要,还要研究人才成长

14、不同阶段如何更新补充新的知识,学校与产业、企业如何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等等。2.人力资本及其效率研究。西方国家对人力资本都有较多的研究,但我国虽然不时有人提到此事,但未见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必须指出,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投入无非是自然资源、人力和货币资本三个方面,综合研究就要基于对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分析计算。人力资本有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效率。前面已经分别讲了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教育当然是人力形成的主要渠道,但教育不是全部,还有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投入和个人努力的投入,教育的产出也不是教育的独立产出而是学生就业后各种因素叠加的产出。一

15、个国家的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资源加工、利用的深度可变,但这种变化需要人来完成,金融资本的操作获利也是靠人来进行的,因此人力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何体现就要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分析。人力资本可以从国家社会、产业企业、家庭个人不同层面来分析,这当然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做到的,但教育部门应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和人力的使用部门合作来做。无论如何,人力资本不研究清楚,教育部门的效率和作用是无法从根本上说清的。3.全面校企合作研究。由于前一段校企关系人为割裂,造成校企合作的很多困难,经过各方努力,问题逐渐在解决。但目前主要问题是企业量大面广,多数水平较低,对院校提不出显性要求。而多数学校都想面向少数“高大上”的企业

16、,因此校企合作的面窄、效果有限。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光是制造业的法人单位就有300万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传统产业,它们都面临着升级转型问题,不改变就没有出路,所以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营管理上都亟需智力支持。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最高达800万人,其中工科生近300万,所以宏观上说,一个企业平均可以每年摊到一个学生,关键是双方有没有合作意愿,有没有合作途径,有没有合作内容。数百万企业中,绝大部分(99%以上)是中小企业,由于起点低,它们甚至提不出问题、看不清方向,更不要说向高校、研究所提出清晰的合作项目。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真正的智力支持。我们能不能设想,全国一千多所工科的高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和行业组织的帮助下,主动与周围中小企业合作,由教师指导、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帮助企业分析形势、判断前景,提出问题,然后合作改进提高。当然,那些头脑清楚、对问题已经有明确分析判断的企业,就可以直接进行合作,有些问题学校解决不了,可以找其他院所合作,共同来研究解决。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除了专业能力、工程经验和职业精神得到锻炼以外,也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的进步提高,也为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提供了前景。试问,这样做是否比盲目的创新创业更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也许这只是个人的一个梦想,但“i have a d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