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二章知识点_第1页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二章知识点_第2页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二章知识点_第3页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二章知识点_第4页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二章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化学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 化学实验常识体现安全思想1、药品的存放、取用 2、意外事故的处理 3、实验基本操作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 2、蒸发 3、蒸馏 4、萃取三、SO42-的检验:稀HCL、BaCL2等可溶性的钡盐(一)、药品的存放、取用1、根据药品状态选择容器口径大小: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中。2、瓶塞的选择取决于药品的酸碱性:酸性试剂选用玻璃塞或软木塞,碱性试剂选用橡胶塞。3、易吸水、易潮解、易被氧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4、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选用棕色瓶存放在冷暗处。5、易燃的试剂应密封保存,并存放在冷暗、远离电源和火源处。

2、6、金属钾、钠易与O2、H2O反应,应封存在煤油中。7、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一起存放。8、剧毒药品要单独存放,并有严格的取用程序。9、化学试剂要按性质、类别有规律存放。(二)意外事故处理1、划伤:双氧水清洗伤口,再涂红药水或碘酒,再用创可贴。2、烫伤或烧伤:药棉浸75%-95%酒精涂伤处,也可用3-5%的高锰酸钾溶液。3、酸液沾到皮肤或衣物:立即用水冲洗,再用3-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如果是碱液,用水冲洗后用硼酸溶液。4、酸(碱)液洒到实验桌上:用碳酸氢钠(稀醋酸)中和,再用水冲洗,如果是少量,则用湿抹布擦净。5、眼睛的化学灼伤 :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碱灼伤再用20%硼酸溶液淋洗,酸灼

3、酸再用3%碳酸氢钠淋洗。6、实验火灾扑救1)移走可燃物,切断电源,停止通风2)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起火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等3)比水密度小的有机试剂起火不能用水扑救,如乙酸可通知沙子或石棉布盖灭。4)酒精及有机物小面积着火用瀑布或沙子扑盖。5)反应器内起火,如果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7、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三)实验基本操作1、固体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1)向试管装粉末状药品:倾斜试管-将盛有药品的药匙或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直立试管。2)向试管里装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横放试管-镊子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试管口-慢慢竖立试管(缓缓滑到试管底

4、部,以免打破试管)。2、液体药品 :取少量时用胶头滴管吸取,有时用玻璃棒蘸取,取用准确体积用滴定管或移液管,取用较多量,直接倾倒。3、加热 1)灯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把加热的物质放在外焰部分,受热仪器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 2)受热仪器分为直接加热和垫石棉网加热两种。试管用试管夹夹持;烧瓶烧杯等在铁架台的铁圈或三脚架上垫石棉网再加热,坩锅应放在泥三角上。 3)开始加热时应使仪器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受热不均而破裂。4、托盘天平 1)调零:游码归零 2)放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遵循左物右码。 3)加码:用镊子,先大后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先加砝

5、码后加称量物,称量药品的质量时,先放称量物后加砝码。 4)托盘天平精确度为0.1克,只能粗略衡量物质质量,m物=m砝+m游,若物码放反,则m物=m砝-m游5、量筒:1)在室温下进行,不能用于进行化学反应,不能加热。2)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仰视读数时偏小,量取的体积偏大,俯视相反。3)选择量筒规格要与所量取的体积匹配。 4)精确度依量程而定,一般0.1mL。只能粗略量取体积。没有零刻度。选用比气量 取体积稍大的量筒。6、气体收集 1)排水法:难溶于水的气体 2)排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分离与提纯的区别:都

6、是将某一物质从某种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提纯的要求较分离更宽松,分离更侧重于将相混合的每一种物质一一分离。2、一般方法:物理方法:过滤、蒸发结晶、蒸馏或分馏、萃取、分液、升华。化学方法:沉淀法、吸收法、转化法、离子交换法(五)过滤和蒸发(重点)1、过滤: 1)原理:把不溶于某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悬浊液中除去不溶物) 2)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3)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杯靠棒,棒靠纸,颈靠壁2、蒸发 1)原理:通过加热使溶剂减少,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 2)适用范围: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

7、出固体溶质。 3)注意事项A液体的量不超过蒸发皿的2/3B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发生飞溅。C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溶剂。D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可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间接加热3、粗盐的提纯与精制 1)溶解:水12 mL,4g粗盐。实验现象:粗盐溶解,溶液呈浑浊。搅拌目的:加速溶解。 2)过滤:实验现象:烧杯中溶液澄清,滤纸上有不溶物(泥沙)附着。 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可溶于水,且含量少,因此澄清滤液中除氯化钠外,上述物质仍存在。 3)蒸发:实验现象:水分不断蒸发,有固体逐渐析出。 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液体。 4)有四处用到玻璃棒

8、: 溶解时:使粗盐充分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时:引流,防止液体外流 蒸发时:防止局部过热而造成液体飞溅。 蒸发后:转移固体 5)粗盐的精制:用化学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质(硫酸根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再蒸发溶剂得到精盐,一般为以下四步 A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还有钡离子、钙离子、镁离子) B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钙离子和钡离子(还有碳酸根离子、镁离子) C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还有碳酸根离子、OH-) D 将A至C中得到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除去碳酸根离子、OH- 特别提醒: 用化学方法除去某溶液中的杂质,为了使杂质彻底除去,需加入过量的化学试剂,

9、然后再将试剂过量的部分移去。4、SO42-的检验1)将提纯的盐均0.5g放入试管加入约2 mL水,先滴入几滴稀盐酸使溶液酸化,再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2)实验现象:滴入稀HCl后,无明显现象产生,再滴入几滴BaCl2产生了白色沉淀。3)Na2 SO4+ BaCl2= Ba SO4+2 NaCl 利用这一反应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特别提醒:气体的检验:一般从气体的物理性质(色味溶解度等)和化学性质入手,如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和氧气等。 离子的检验:一般分为显示特殊颜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三类。(六)蒸馏(重点)1、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的不同2、注意事

10、项: 1)装置连接顺序是由下向上,从左到右 2)蒸馏烧瓶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受热均匀 3)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液体暴沸。 4)蒸馏烧瓶内液体体积一般应介于1/3-2/3之间 5)冷凝管内冷却水的流向要从下口进,上口出,因为冷却水流向与蒸气流向相反时,能达到最佳冷凝效果。 6)要收集不同温度或规定温度的馏出液,应使用温度计,且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7)在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冷却水,后加热蒸馏,在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停止通往冷却水。3、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1)实验步骤A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几滴AgNO3和几滴稀HNO3现象:试管内产生了不溶于

11、硝酸的白色沉淀;目的:检验Cl-,自来水中含Cl-B在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连接好蒸馏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 mL液体,停止加热。C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加入几滴AgNO3和几滴稀HNO3现象:锥形瓶中的液体呈无色、澄清状态;目的:检验Cl-,蒸馏水中不含Cl-结论:自来水含有Cl-,蒸馏水中不含Cl-,通过蒸馏可以除去自来水中的Cl-2)Cl-的检验:用AgNO3和稀HNO3,AgCl是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Ag CO3是难溶于水,但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本实验加稀稀H

12、NO3是排除CO32-等对实验的干扰。(七)萃取和分液(重点)1、萃取的原理:利用演技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萃取的条件:与原溶剂互不相溶,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2、分液:(上倒下流)萃取完成后,将分液漏斗固定在锦园上,静置,使漏斗内液体分层。分液时,先将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使漏斗内外气压相等,便于液体流出),然后转动下面的活塞,使下层液体缓缓流入烧杯里,待下层液体流尽时,要迅速关闭活塞,漏斗中的上层溶液要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注意事项:分液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分液漏斗不能加热,用后洗干净,长时间不用的分液

13、漏斗要把活塞处擦干净,在塞芯与塞槽间放一纸条,以防磨砂处粘连。3、从碘水里萃取碘1)加液-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 mL CCl4,盖好玻璃塞。现象原因:加CCl4时,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在下层2)振荡-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左手所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原因:振荡时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3)静置将分液体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现象:静置后CCl4层变紫色,水层颜色变浅或接近无色4)分液待液体分层后分液,上倒下流。5)结论:用作萃取剂,以分液漏斗作主要仪器,经过萃取和分液,可以从碘水里提取碘。第二节 化学

14、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 物质的量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像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物质,不能说1 mol铁钉,1 mol汽车、1 mol细菌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离子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如0.5 mol O2 、1 mol NaCl、 2 mol CO32-,不能说1 mol氢,正确的表述为1 mol H或1 mol H23、NA:不是一个数,是有单位的(mol-1)。1 mol任何物质中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的结论对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正确的。1 mol H含有6.23*1023个H,1 mol H2含有6.23*1023 个H2,有2*6.2

15、3*1023个H4、摩尔质量M(1 mol分子/原子的质量)kmol与mmol都可以单位:g/ mol,其数值等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二、气体摩尔体积1、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物质粒子数的多少,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 ,物质粒子间距离大小 固体和液体:粒子间距的大小相比粒子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其体积主要由物质粒子数的多少和粒子本身的大小决定 气体:扩散性强,粒子间距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大小,故粒子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其体积由物质粒子数的多少和物质粒子间距决定 影响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的因素: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分子间距几乎是一个定值

16、,故粒子数一定时,其体积是一个定值2、气体摩尔体积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气体体积与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微粒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讨论气体的摩尔体积时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讨论才有意义。三、物质的量的浓度1、物质的量的浓度概念中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1 mol /L是1L溶液中含有1 mol溶质。2、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不同,所含溶质物质的量也不同。如果体积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才相同。3、用结晶水合物配制溶液时,其溶质不应包含结晶水,例如25克胆矾(CuSO45H2 O)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是CuSO

17、4,而不是CuSO45H2 O。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药匙、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2)容量瓶的使用A检漏:加水塞好瓶塞,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倒立瓶,观察是否漏水。如不漏水,瓶正立后将瓶塞旋转180。塞紧,再倒立看是否漏水。B使用注意五不:不能溶解固体、不能稀释浓溶液、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长期贮存溶液。C选择原则:大而近,所配溶液体积等于或略小于容量瓶容积。D配制步骤 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若溶质含结晶水,应计算所含结晶水物质的量 浓溶液稀释时,计算所需浓溶液的体积 称量/量取 溶解/稀释:将溶质放入烧杯中,用量筒加入适量溶剂

18、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速溶解且使溶解后的溶液恢复至室温 转移:将恢复至室温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容量瓶的规格要与所配制溶液的体积相符 用玻璃棒将液体引流至瓶颈内刻度线以下,不能全液体流至瓶颈内刻度线以上的任何部位。要定准玻璃棒在容量瓶中的位置,棒身立于瓶口中央。 洗涤:每次用蒸馏水约5 mL将溶解溶质用过的烧杯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都沿玻璃棒转入容量瓶中。 摇匀 定容:加水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离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 滴加时使每一滴水落在液面中央不能滴在容量瓶瓶颈内壁上。 平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当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平时,停止加水。 振荡:定容后在反复颠倒振荡后会出现

19、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水。主要是部分溶液在湿润容量瓶磨口时有所损失。装瓶:倒入洁净、干燥的试剂瓶内,盖好瓶塞,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的标签。E误差的判断:分清是m还是V引起的误差。 仰视时液面超过刻度线,V增大,c减小。四、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温度-T 压强P 体积-V 物质的量n 气体相对密度D 气体的密度 相对分子量MT P相同,V1/V2=n1/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T V相同,P1/P2= n1/n2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P n 相同,V1/V2=T1/T2 物质的量、压强相同的气体,其体积与温度成正比T n 相同, P1

20、/P2 =V2/V1 物质的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T P相同,D=1/2=M1/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的分子质量成正比,D等于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T P V相同,M1/M2=m1/m2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质量成正比T P m 相同,M1/M2=V2/V1 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体积成反比T V m相同,M1/M2=P2/P1,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压强成反比五、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溶质的溶液混合溶液混合/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总物质的量不变六、溶液的稀释与浓缩1、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

21、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2、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七、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溶液密度(g/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浓溶液的体积

22、×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八、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九、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

23、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则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物质的分类:目的是研究同类物质的共同点1、按物质属性:树状分类法,例:化合物的分类2、按不同标准:交叉分类法,例:盐的分类二、分散系1、按组成:分散质与分散剂2、按分散质微粒直径(本质区别):溶液、胶体、浊液,三者主要是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3、胶体: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24、一)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 分类法:1) 人们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把大量的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工作方法。2)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如 Na2 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看,属于钠盐,从组成的阴离子看属于碳酸盐 Na2 SO4从其组成的阳离子看,属于钠盐,从组成的阴离子看属于硫酸盐 钠盐有Na2 CO3 、 Na2 SO4,碳酸盐有Na2 CO3 、K2 CO3 相互交叉3)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如化合物的树状分类: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四类4)分类法的应用: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间的关系。2、物质的分

25、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 盐氧化物:CO、NO等净 含氧酸:HNO3、H2SO4等物 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 、HCl酸 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 一元酸:HCl、HNO3合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物 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物 按强弱分质 弱碱:NH3·H2O、Fe(OH)3碱 一元碱:NaOH、电离出的HO-数分 二

26、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 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2)化学反应分类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以上四种是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此外还有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与分子反应根据反应中能量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二)分散系及其分类(重点)1、分散系的概念1)一种物质(或

27、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为分散系。如NaCl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2)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NaCl3)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H2 O 2、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3、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的直径1nm1nm100nm100nm(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28、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三)胶体(重点)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常见的胶体有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血液、豆浆、墨水、涂料、肥皂水、AgI胶体。2、分类:根据分散剂状态的不同分类为气溶胶:分散剂为气体,如烟、云、雾液溶胶:分散剂为液体,如AgI溶胶、Fe(OH)3胶体、Al(OH)3胶体固

29、溶胶:分散剂为固体,如有色玻璃、烟水晶3、制备1)物理方法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2)化学方法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性质1)丁达尔效应:当光

30、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产生原因: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所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2)介稳性:同一种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胶体粒子相互靠近时产生斥力,使胶体不易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这是胶体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

31、(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3)电泳:胶体粒子可以选择性在吸附某一种电性的离子而使胶粒带上某种电荷,在通电时向异性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如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向负极移动。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

32、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B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C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4)胶体的聚沉: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结合成直径大于100nm的颗粒而沉积下来的过程叫作胶体的聚沉。方法有A加电解质(酸、碱及盐

33、):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如豆浆加入CaSO4制豆腐B加热胶体:胶粒运动加剧,减弱了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凝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C加入带异性电荷的胶体粒子: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D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如豆腐。4、应用1)盐卤点豆腐:将盐卤(MgCl22H2 O)或石膏(CaSO42H2 O)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2) 肥皂的制取分离 ,盐析3)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4) FeCl3

34、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6) 水泥硬化 7)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8)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9)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叫硅胶10)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第二节 离子反应一、 化合物1、 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能导电2、 非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电离-不能导电二、离子反应实质: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发生条件:有沉淀或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等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书写要点:写拆删查)(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难点)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产生自由移动的带电

35、粒子的原理:氯化钠晶体是由Na+和Cl-组成的,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晶体中Na+与Cl-的静电作用力,使Na+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使NaCl溶液有了导电性。 当NaCl晶体受热时熔化为液体,Na+和Cl-也都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之能导电。3、电解质: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36、统称为电解质。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非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电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特别提示: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属于化合物,HCl是电解质,盐酸(溶液)不是电解质。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如铜线。不是化合物的物质(如单质、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2)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3)CO2等非金属化合物溶于水后所得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离子的H2 CO3,H2 CO3属于电解质,CO2属于非电

37、解质。 4)电解质溶液导电,需要在电流作用下,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作用,电离是电解质导电的前提。 5)电解质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性就越强。 6)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7)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 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弱电解质

38、: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 (如H3PO4 ),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溶液各离子都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为方便,仍用简单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2)左边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3)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 4)遵循电荷守恒定律,阳离子所

39、带正电荷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电解质溶液显中性。 5)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臆造。如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就没有电离方程式。又如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HCO3-,不能写成NaHCO3=Na+ H+CO32-,NaH SO4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 SO4=Na+ H+ SO42-。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6)熔化状态下酸不电离,不写电离方程式。(二)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重点)1、离子反应 1)概念: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2)实验探究:A CuSO4溶

40、液中滴入NaCl,现象:没有明显变化,溶液仍为蓝色。B CuSO4溶液中滴入BaCl,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为蓝色C实验B中的滤液滴入AgNO3溶液,再滴入稀硝酸,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结论: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某些离子间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造成了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 3)条件: 1)生成难溶性物质,如AgCl、BaSO4、CaCO3等沉淀 2)生成挥发性物质,如CO2、SO2、H2S等气体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2、离子方程式1)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2)书写步骤:写:写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反应物、生成

41、物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删去化学方程式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查: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3)注意事项 A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写化学式。盐酸 硫酸 硝酸为强酸 醋酸 碳酸为弱酸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是强碱酸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酸。如HCl、H2SO4、HNO3、HBr、HI、酸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酸。如碳酸、H2S、HF、磷酸、乙酸(醋酸)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如KOH、NaOH、Ba(OH)2碱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碱。如一水和氨、氢氧化钙(中强碱)、氢氧化

42、铝、氢氧化锌等。 B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成化学式。 C氨水作为反应物时写成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NH34)意义不仅表示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化学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5)离子共存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A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B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

43、3- 卤族有:F-、ClO- 碳族有:CH3COO-、CO32-、HCO32-、SiO32-C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2+和HS-、HSO3-、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D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3+、S2-、I-、SO32-。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 特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本质:电子转移二、 基本概念: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三、 表

44、示方法:双线桥法、单线桥法(一)概念、特征及本质(重、难点)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发生,二者同时发生,不可分割,统一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1、从得、失氧的角度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CuO+H2Cu+H2O(),氢气得到氧而变为H2O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CuO+H2Cu+H2O(),CuO失去氧变为单质铜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得氧、失氧同时发生的反应,S+O2SO2(点燃), CuO+COCu+CO2注: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不一定全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3O22O3(放电),中学化学中除该反应外,有氧气参加的生成氧化物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得失氧角度分析

45、是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Cl-化合价升高,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Mn4+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1)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关系密切,电子转移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Cl-失去两个电子后Cl0,化合价升高,被氧化Mn4+得到两个电子后Mn2+,化合价降低,被还原2) 氯化氢的形成H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Cl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由于两种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相差不大,所以两者

46、发生反应时,双方程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Cl原子得电子能力更强些,因此电子偏向Cl而偏离H原子,Cl显负价,H显正价。3) 电子得失(偏移)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有元素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反应还原反应:有元素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的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注:1)一般情况下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2)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

47、不是氧化还原反应3)有单质参与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学只有一个3O22O3(放电)(氧气在雷电时生成臭氧)4)无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也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如H2O2+SO2H2SO4(放电)(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标价态连双线注得失(标注失去/得到电子的总数,注明化合价升高/降低,该元素被氧化/被还原)注意事项:1)箭头箭尾对应化合物变化的同种元素 2)必须注明得到/失去字样 3)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标价态连单线(连接等式左边的还原剂指向氧化剂)注转移(电子总数)注:不需标明得或失,只标明电子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