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_第1页
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_第2页
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_第3页
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_第4页
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领域基础    3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领域,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27,其研究结果可用来指导学习场所的构建与优化。学习场所的构建涉及物理环境、空间布局、陈设、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其中物理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音控制、人员密度、光线条件等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都是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空间布局中的桌椅规格、形状、色彩和相隔距离也会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如sommer28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当面对面的距离是105cm时,人们会感觉比较舒适

2、;小于105cm时,人们就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学习场所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在对包括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在内的学习场所进行设计时,应参考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考虑某项设计对教学行为和师生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三 学习科学为了使学习研究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科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开始通过严格的研究设计来探索人类的学习及其发生机制29,并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学习科学30。作为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新兴领域,学习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能够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隐藏在传统教学空间背后的理论是教授主义(instruct

3、ionism),该理论认为:知识是有关世界的事实以及问题解决的程序的集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这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大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持有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应先教授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然后再教授较为复杂的知识;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方法是测试学生获得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31。新的学习科学发现教授主义存在严重的缺陷,经过大约20多年的研究,到上个世纪90年代,学习科学家们就学习的几个基本事实达成了共识:更深刻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注重教,也注重学;创设学习环境;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上的重要性;反思的重要性32。随着学习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4、,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注重对信息分享和知识外化的支持、重视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等已经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设计和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学习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仍将继续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四 教学法学习科学领域所关注的如何促进学习者更加深入、有效地学习,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学习理论所关注的知识的本质、学习的发生机制等问题,都与教学法领域密切相关。相关知识理解与学习态度上的变化,将会引起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随之发生变化。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盛行的时期,作为知识的来源和传授者,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方法来传递知识,因为它无疑是一种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教学方法。随

5、着建构主义倾向的学习理论占据主流舞台,更多的教师会在讲授的同时,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当前研究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学法领域通过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影响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特征与形态。从教学法的视角来看,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应为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支持和服务。以演示法为例,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的演示过程;而讲授法要求学生将视线的焦点集中于教师身上,同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监督学生的状态。建构主义强调的抛锚式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也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

6、提出了不同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在世纪交替之际发生了一场由传统教学空间到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变革。因此,在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开展设计实践时,对空间设计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采用的教学法,不同的教学法直接决定着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设计重心和形态特征。五 实用的视角与以上四个领域基础不同,实用的视角更加偏重于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虽然以社会文化、心理学、学习科学、教学法四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依据,可以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借鉴,但这些研究成果最终都要运用于实践中才会有意义。而从实用的视角研究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就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它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这主要体现在两

7、个方面:一是从实用的视角来看,由社会文化、心理学、学习科学、教学法四个领域基础研究得出的不同设计理念和特征应当加以综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并且在综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首先确定这些设计理念和特征的优先级;二是从实用的视角来研究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意味着要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方案。这是因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设计可能会受到众多客观因素如经济因素、软件的开发能力、场地面积大小、性价比等的限制,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客观条件合理地进行选择与决策。虽然与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相关研究越来越热,但从整体来看,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3334。为了推进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理论基础研究,基于相关

8、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社会文化、心理学、学习科学、教学法、实用的视角是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五大领域基础,认为从这五个领域出发,将有助于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产生的背景和内涵,并为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提供构建的基础和依据。参考文献:1高文.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j.全球教育展望,2003,(4):26-31.2许亚锋,塔卫刚.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82-89.3833许亚锋,王麒,尹晗.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82-94.4beichner r j. et al. introduct

9、ion to scale-up: student-centered activities for large enrollment university physicsa. 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c. seattle, wa: eric, 2000: 1-13.5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6.6oblinger d g. space as a change agenta. oblinger d g. learn

10、ing spacesc. boulder, colo: educause, 2006: 1-4.7morris t j.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active learning spacesol.9hannafin m j, land s m. the foundations and assumptions of technology-enhanced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97, 25(3): 167-202.1011吴龙,

11、余珊.浅论中国农业社会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关系j.农业考古,2012,(8):273-276.12beichner r.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ctive learning spaces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4, (137): 9-16.13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12814reigeluth c 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the crossroads: new mindsets and new directionsj.

1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9, 37(1): 67-80.15霍力岩.论教育特征的变化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j.教育科学研究,2000,(5):3-8.16陈明仪.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形态j.企业改革与管理,1998,(8):13.17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70-71.18何虹,何艳茹.中美成人学习动机的文化背景比较j.成人高教学刊,2004,(1):58-60.1920张士楚.近年来我国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概述j.中国社会科学,1985,(3):35-41.2123杨静

13、林,王枫林.从美国小学课堂布置管窥美国教育理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1):6-8.22王晓红.儒家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动机过强的心理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1):54-56、63.2425王瑞明.心理发展阶段论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56-61.26马治国,岳建军,李欣,等.小学教室内部色彩的设计原则及其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67-70.2728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139.2930(美)布兰斯福德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3132(美)基思·索耶著.徐晓东等译.跨学科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机遇a.约翰·d·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