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所招考申论热点_第1页
财政所招考申论热点_第2页
财政所招考申论热点_第3页
财政所招考申论热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背景链接】2012年 7月,清华大学 (微博 ) 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发布。报告称, 国内 81个市政府,达到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及格仅 7 个。在财政公开信息中,政府更愿公开预算而非决算,对预算外花销, 81 个市政府无一公开。【标准表述】 现状分析 尽管在制度建设和行政措施上有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行政法规和文件意见的推动, 下有学 界的讨论、 公众的热议, 再加上媒体的报道、 曝光所共同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一些中央政 府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方面有了一些进步, 但是,从整体来看, 目前中国各级和各

2、地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 还只能说是刚起步。 从某种程度上 来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预算信息公开,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初露了“冰山一角”。这 实际上反映出一些部委还缺乏主动公开的意识, 有的部委仍在持观望态度, 担心暴露出的偏 高行政经费会引起公众的质疑, 而政府部门的其他方面大量实质性的财政收支信息, 还远远 没有公布出来。 即使是财政部门向人大 (微博 )财经委提供的财政信息, 也是不完全的, 包括 社会保障资金、国有企业资金、政府的资产负债等重要的财政信息,目前还都是缺失的。 原因 近两三年来国务院和财政部下发了数道 “金牌政令” ,来推动政府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和 透明,财政预算

3、和行政开支的信息公开方面如此行动迟缓,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行政部门不愿意且还不适应财政信息公开。出于各政府部门自己巨大经济利益, 加上多年计划经济体制遗传下来的行政惯性, 大部分政府非得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谁也不 愿公开。 另外,多年来, 各级政府部门一直习惯性地把政府财政收支和行政花费视为保密信 息。因此,即使国务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和实施后,许多政府部门的领导并未彻 底放弃这种政府财政的“保密思维”,因而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财政收支信息。其次, 缺乏对政府财政收支信息公开的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在目前中国的政制体制和行 政法律制度安排中,这方面的内容存在缺失。我国现行的预算法

4、,至今已 16 年没有修 订了,明显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目前仍然实行的预算法中,对各级 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和透明,根本就没有任何规定。最后,许多政府领导人对预算民主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还没有足够的和确当的认识。换句话说, 对政府税收的本质以及对纳税人权利的认识。 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 其核心 应该是政府在花纳税人的钱因而必须用纳税人的钱来为纳税人办事, 而不仅仅是作为人民的 父母官要出于自己的道德考量来“为人民服务”。 措施 第一,“财政透明”后方能“信息公开”。必须先构建起高效可监管的透明财政体系, 还原和保障公共社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强化人大对公共财政的审批权和监控权,

5、政府财务 信息公开才能落到实处。国外的经验表明,离开了管理、预警、审计、监督四位一体的透明 财政运行体系, 政府财务信息公开就是纸上谈兵, 政府财政透明度报告, 无论及格率高还是 低,都意义不大。第二, 完善法律法规。彻底改变政府财政账本透明度低下的状况, 要修改现行制度,特 别针对行政收支公开,要尽早去掉“模糊”条款规定,变为详细周密的规定。第三, 架构严厉的问责机制。 对地方政府应公开而未公开的财政收支项目, 要对责任人 进行严厉的问责。第四,要赋予公众监督财政账本的权利。譬如,发现明显问题时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公众全程参与政府的预算过程等。申论范文: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预测 -公共财政走

6、向三农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 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 “取”与“予” 的关系, 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加大公共财政的支 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财政实力来看,200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3 万亿元,财政收入 2.6 万亿元,农业税收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左右。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以税惠农”, 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在全国范围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来 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取消农业税后,不宜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农民收入水 平低,长期以来负担较重,应给他们一个长期休养

7、生息的机会。 “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 国家财政支持农民的一项重要政策。加大对农田水利、 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过去, 我国财政建设 性资金中用于农业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 而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 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后,应加快改革支农资金管理,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 统筹使用, 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应建立政府补助、 农民自主 决策的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把握好有关政策界限, 严格控制标准、严格规范,防止为 办公益事业再度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现象,重新加重农民负担。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方 式,鼓励农民积极兴修水利、

8、修建道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 在各国都是公共财政最优先的项目之一。 以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财力状况而 论,应该有能力实行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 应把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建立完善的农村就业培训体系, 作为促进 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中央已经提出,到 2010 年,在全国农村 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卫生服 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主要健康指

9、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实现这一目标, 中央和地方 政府都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 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 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应健全农村 “五保户” 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 的地区,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将家庭养老、 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地方财政公开接力2011 年政法干警备考申论热点【材料索引】来自北京市审计局的消息称 ,8 月 15 日 , 北京 4

10、4 个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算的政府 部门将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开 2010年部门财政决算信息 , 社会普遍关注的 “三公” 经费包含 其中。按照要求 ,44 个部门信息将在一天内同时公开 , 公布的截止时间是当天晚上。【相关评论】作为第一个跟进公开 “三公”支出的地方 ,北京的做法确有不少亮点。 比如, 相比之前某 些单位公布的拖拖拉拉 ,北京 44 个部门被要求在同一天内公开预算 ,无疑更便于对比和监督 作为财政预算编制牵头单位和预算执行审计单位 , 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也同时公布各自花费 账目;从已公开的财政局等部门的信息看 , 在“三公”经费及其说明中 ,包含了“三公”经费 的统计口径、

11、各项支出构成等信息 , 以及出国人员每人次花费、平均每辆公车的运行费用等 可供比较的数据。【参考评述】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推进权利公开运行。在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之际 , 人们已 经在期待地方能够接棒跟进。事实上 ,地方公开 “三公”经费 ,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得多。中央 部门经费来源相对简单 ,以财政拨款为主 , 各项支出也更容易弄清楚 ,公布与否更多是决心和 信心的问题。 而各级地方政府 , 资金预算外运行还比较常见 ,“三公”支出数量更庞大更复杂 , 公私不分、化公为私等现象更为多见 ,要弄清楚“三公”经费的状况 ,并敢于公开、 接受检验, 其意义不容小觑。不仅可以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 ,更可以以此为抓手 , 推进权力公开运行 ,接 受人民的监督。地方财政公开是大势所趋。北京的行动表明 , 财政透明和预算公开的门既然已经打开 , 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公开已是大势所趋 , 公众对公开信息质量也有新的期待。靠拖延、观望 , 已不是办法 , 反而越早公开越容易赢得主动。 只有各级地方政府跟进 , 公开的信息越来越详细 众说纷纭的“三公”经费总数 , 才能真正呈现 , 不会变成“竞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