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创新-以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课程整合为例_第1页
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创新-以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课程整合为例_第2页
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创新-以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课程整合为例_第3页
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创新-以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课程整合为例_第4页
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创新-以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课程整合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创新以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课程整合为例    针对学生发展主体需求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与对接用人单位客体需求的外服机构新人培训机构原本是两套系统内的由不同主体(高校和对外服务机构)实施的两类课程,但它们又有着很多共同点:对象都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通过授课、学习、交流的方式来提升准新人的能力进而使其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能得到更好地发展;都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本来设计与实施并追求更好的效益等。两类课程体系分别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存在缺陷与不足。总的来说,高校就业课程针对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但往往对不

2、断变化的客观环境、用人单位需求不敏感,而外服机构的职能本身就是帮助外企做好新员工的招聘与培训工作,其新人培训课程能很好地对接外企岗位的客体需求,但却常常会对主体的发展有所忽视。如能将这两类课程进行互动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来改革现行的高校就业课程,则能很好地发挥不同课程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克服其局限性。理想的新型就业课程可以实现主客体需求的互动与统一(见图1)。图1 高校就业课程与外服机构培训课程整合互动示意图(二)互动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可以平衡原有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同类型、不同实施主体的课程体系进行互动整合的思路作为一项大学制度改革,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要考察改革的目的

3、、模式选择和路径设计,更应该进一步探寻改革背后的价值选择和意义。胡建华等学者在进行大学制度改革理论研究时提出,从大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看,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在本研究中即学生本位)、知识本位价值观、学校本位价值观(即所属机构本位的特征,在本研究中同时包含企业本位的价值观)是支配大学制度改革的四种基本价值观念。16为了使论述更为清晰,我们尝试以这四种基本的价值观为轴构建一个二维四象限图,则现阶段高校就业课程和外服机构新人培训课程的价值取向选择如图2所示:图2 三种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好目前高校就业课程体系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即以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生自身的主体完善与发展的内在

4、精神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而外服机构新人培训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企业本位和社会本位,即以企业的利益、需求、特色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社会本位价值观是课程改革的现实动力、功利导向与外在压力;学生本位价值观是大学课程改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知识本位的价值观是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文化动因;而机构本位价值观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斥和张力,但理想的课程形式无疑应该是能较好地平衡与融合四种价值取向,而这也是整合后的新型就业课程体系的目标与追求。四、社会互动模式下高校就业课程整合互动路径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适应和回应社会中

5、持续变化的机会、承诺与挑战的生存实践。新兴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教育,而且在全球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发动了一场革命。这是一个日益多样化、全球化和复杂多元化的世界,很多力量特别是社会性知识与能力将成为学生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到课程互动整合实施层面,主要是针对现行就业课程的不足进行课程内容的互动整合和师资的互动整合。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不同高校和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课程设置情况选择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课程内容与形式互动。高校通过研究对外服务机构培训课程的优势和特点,针对各行业领域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和特点,调整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并逐步实

6、现对外服务机构新员工培训课程与高校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接轨。同时,高校可根据对外服务机构的培训体系设计课程内容,适当改进相关专业实践环节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活动形式,突出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第二,师资合作共享互动。高校既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培训师承担部分实践与就业指导培训工作,也可选派相关高校教师参加对外服务机构的新员工培训项目,以参与式体验的方式加强师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另外可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新进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对外服务机构向企业推荐输送人才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在师资合作共享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合作岗位推荐和毕业生推荐方案。此外,高校与对外服务机构招聘、推荐人员拟合度较

7、高的部分专业(如文秘、销售、信息技术等),则可以考虑直接将对外服务机构新员工培训的课程体系引入高校,进行课程外包,作为高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一个部分。充分利用对外服务机构同时承担很多外企招聘人才职能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培训课程与毕业生外企求职应聘工作的有效衔接,直接向外企输送、推荐优秀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与质量。高校就业课程与对外服务机构培训课程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具有非常大的整合价值;从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亦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种宽广空间下的双赢合作。在对外服务机构层面,其新员工培训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有一定的商业成本和利润诉求,将这样的课程体系引入到高校高年级学生中,与

8、高校取得合作可以为外服机构的培训项目开拓市场和分担成本;在高校层面,则一直在探索理想的就业能力培养新路径,寻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有效方式。因此,就合作意向来说,双方都有非常大的空间,是互动双赢的一种合作。同时,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中本身就涵盖了职业指导课程和实践环节,而且学分制收费为这类课程的专业化外包提供了有偿服务的可能性。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进一步规定了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17费用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也加强了这类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五、“学习卡计划”及对社会互动模式下就业课程整合的思考有效的指导培训方式能帮助大

9、学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并尽快进入角色。早在2008年4月,z机构就推出“学习卡计划”。“学习卡计划”的项目立项时就开始思考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企业新人了解到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是被企业所认可并有利于其个人持续发展的?有一些被称为“素质”的东西,既可以是个人本身品质,也可作为职业人品质。许多管理者用“职业化”这一词汇来概括这些“素质”。“学习卡计划”就是要培养企业新人树立职业化目标,懂得职业化企业人的价值观、责任心和敬业度,同时培养企业新人职业化的工作素养和核心工作能力。“学习卡计划”针对职场新人和大学毕业生,让企业的新人群体进入一个培训平台,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转变成一个外企职业人的能力转换。2012

10、年,在笔者所在h大学等院校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学习卡计划”除了为新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外,还延伸开发了针对即将走入企业的大学生之“不得不上的课”系列课程,并在上海和江浙地区部分高校巡回演讲,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推进h大学与“学习卡计划”项目的实质性合作,力促这些课程今后能成为高校学生的选修课程,使学习卡计划为即将迈出校门的在校学生提供能力转换平台,帮助他们早日实现从“自然人”到“企业人”的快速转换,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综合竞争优势的双赢。学者郑也夫在考察了德国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后,提出了“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的观点。18当然本文所讨论的地方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郑先生所指的职

11、业教育概念上是有较大差异的,但无可否认其培养工作有一定的共通性。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对于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强调也佐证了这种共通性。本文主要是从院校层面来讨论高校与企业(对外服务机构)这种协同育人方式的实现路径,但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也需要提供更宽广的合作空间与环境。比如德国联邦政府,为有能力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提供教育补贴资金等。有了资金的基本保证,社会和政府才有了呼吁企业支持教育的前提,企业才有了考虑进入教育领域的基础。有了与高校对等的权力,有了来自政府的赞助,一个诱惑在企业面前才变得现实,即从自己直接培养的人才中捞取第一桶金,雇佣其中最优秀的学生。这是在企业经历

12、多次实践检验的潜在人才,如能实现,企业也不再需要发愁如何招收员工的事情了。社会互动模式下的高校就业课程与对外服务机构的课程整合互动,可以满足双向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层面可以藉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也可以解决难以招聘到合适员工,甚至不得已需要到其他单位去挖人等苦恼。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给学生提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指导和培训。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权力的增长,学徒制的引入,都会增加对就业的帮助。唯有能学到真本领,加上能顺利就业,这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就业能力培养方式。注释:来源:z机构“雇员学习卡”项目课程设计方案与说明。z机构为中国最佳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之一

13、,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专业从事在华外企员工的招聘、培训、服务工作。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pma)是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全球项目管理非政府组织。(案例)中智:雇员学习卡帮助新员工进入角色eb/ol.参考文献:1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88-103.2dawn garbett & alan ovens. teaching for tomorrow todaym. edify ltd. 2015: introduction.3佐藤学.学习的快乐

14、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06bolstad, r. taking a “future focus” in education-what does it mean?r. an nzcer working paper from the future-focussed issues in education(ffi)project. 2011.eb/ol. 4brown, p, hesketh, a & williams, s. employability in a knowledge-driven economyj. journal of educatio

15、n and work, 2003, 16: 107-126.5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统计数据索引eb/ol.6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21.7黄金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d.苏州:苏州大学,2014.8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9孙红旗.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75-77.10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7-41.11马小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1):63-64.12冯铃铃.我国对外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研究d.西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