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_第1页
反思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_第2页
反思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反思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摘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有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的凝聚点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历史教师从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爱国,为何要爱国;历史教师自身爱国形象的塑造;历史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三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爱国和真正承载祖国的未来。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形象;责任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2126-0085-04作者简介杨思瑞,男,本科,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教师,中学一级。2021年9月前后,日本在钓鱼岛非法扣押中国公民,之后日本

2、右翼分子又非法登上中国钓鱼岛的行为,把中日两国的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在北京、济南、青岛、广州、深圳等城市,发生了群众示威游行,抵抗日货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这些日本品牌的日系车或被掀翻在地,或被砸坏砸烂,惨不忍睹。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不免有些痛心:日本政府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挑战确实令我们为之愤慨,我们采用抵抗日货的方式来打击日本经济也未尝不可,但用打砸同胞的日系车来表现爱国适宜吗?这是真的爱国吗?盲目的打砸中国同胞的日系车辆不但不能表达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反而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这些人的行为引起了笔者的反思:我们历史

3、教育教学中曾经和正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成功吗?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历史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空洞的、结论性的说教,强调政治性,而无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的培养,无视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无法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那么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呢?一、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叫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世居南洋的华侨在偶然的一次回国旅途中和一位杭州人交谈,说自己知道杭州有西湖,有“鄂菲,这位杭州人正在猜测“鄂菲是谁,那位华侨便用并不标准的国语唱起了“鄂菲的作品:“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什么叫爱国,这就是爱国。我们在鲁迅的作品中读到过这样的经历:他

4、在日本明明考试考得好却受到同学的歧视,疑心老师事先漏题给他,鲁迅非常气愤,虽然当时有藤野先生这样深明大义的老师,他仍不能释怀,但是接下来他做了什么呢?不是在日本号召留学生上街抗议,而是弃医从文,回来“疗救国民的思想,唤醒民众。什么叫爱国,这就是爱国。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所归属的那个广义民族和那片国土的热爱及眷念,对自己所属文化及根本价值观的认同。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价值观念都根源于祖国这个历史文化的摇篮。我们个人的全部感受、记忆和期望,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所有知识经验,无不和“祖国血肉相连。从心理情感上来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神圣、崇高的美好情感,会形成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

5、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泉。从道德层面上来讲,爱国主义是逐渐内化形成的被民族成员普遍认同的道德原那么和行为标准,既表达为社会舆论,也表达为实践行为,正如拿破仑所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从社会实践层次来说,爱国主义源于民族成员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会形成统一的行动,成为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开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开展其实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纪元的历史。也就是说,正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长期存在,才有了我们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完整和不断开展。从古到今,爱国主义一直都是我们伟大民族开展的强大动力。古代仁人志士“齐家,治国,

6、平天下的崇高理想,霍去病的豪言壮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与雪灾抗争过程中广阔干部群众的日夜奋战,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遇难时张开的双臂,都在诠释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家是什么,家是一盏灯,一缕炊烟,一分牵挂,一种责任。国又是什么,国是一个更大的家,是一部写了五千年的家谱,是一条繁衍了十三亿兄弟姐妹的血脉,是一座遮风挡雨屹立不倒的精神长城,没有国哪有家,中国人就是这么执著地,守着这份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开展历史的新进程。那么,我们高中的历史教育教学,从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

7、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从微观角度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把爱国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学会爱这个国家的人,爱这片土地和上面的山水文化,爱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城市二、历史教师加强自身的爱国形象,做到身正为范每年的12月13日,警报声会响彻南京上空,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1937年。然而,面对警报,在南京某培训中心的课堂上,一名继而叹道:“拉了有什么用!最后愤愤扔下话:“我在南京十几年了,从来不知道有12月13日要拉警报这回事,警报什么时候才能完啊

8、。这是在报纸上的一个报道,堂堂一名大学教师,竟然不知道南京警报声为何声,且称警报声影响了她上课,形象何在?在升旗仪式上,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仍有老师来回走动、谈论、嬉笑。老师如此,怎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呢?凡此种种,无不是爱国形象缺失的明显表现,试想,为人师却连南京大屠杀都不知道,连最根本的尊重国歌、国旗都做不到,何谈爱国形象?何谈爱国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历史教师的责任那么更加重大,以身作那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作为教育者,务必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以爱国言行感染、鼓舞学生。

9、教育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要靠人格的力量。没有人格支撑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刻画了一位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他在法国遭到普鲁士侵略,学校被迫取消法语教学的时刻,为学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在课要结束的时候,用尽全部心力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一回想起那震撼人心的特写镜头,我们的灵魂就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心底里为韩麦尔那种凛然正气叫好,从心底里对这样壮丽的教育赞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这样的“凛然正气吗?当然有。当奥运火炬手残疾女孩金晶在传递活动中被袭,当西方媒体及局部政客利用-问题意图把北京奥运会政治化的时候,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满腔激愤地把相关消息汇成一个专题,给

10、学生做了一个报告,并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他向学生简要讲述了近现代西方侵华的屈辱历史,历数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以及历届奥运会上的辉煌,表扬了奥运火炬手残疾女孩金晶拼尽全力用身体护住火炬的行为。学生在这种爱国情绪的鼓舞下,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的爱国形象,能在青少年心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所以,教师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认识,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良好的爱国形象,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改变自身的一些陋习。三、充分利用历史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11、,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弘扬爱国主义成了最根本的根本理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又有这样的描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显然,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和地位得到了加强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其次,教师要充分运用相关历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古到今,自上而下

12、,爱国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明末清初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甲午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辛亥革命时期,为“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历史资料,浩如烟海,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素材,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比方在讲述“抗日战争一课“日军的暴行一节时,可充分运用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如“南京大屠杀和一些日本屠杀中国人的图片如“杀人为乐的日军手提人头“被日军细

13、菌弹杀害的中国青年“万人坑以及“拉贝日记的局部文字资料等来说明日军的残暴,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屈辱和沉重,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危机意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平时应注意历史素材的积累,做到“教从史出,史“教结合。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利用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感谢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爱国主义的素材浩如烟海,但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做好,那么必须要历史教师不断地进行情感谢发和情感渗透。谈到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历史教师都应该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气氛,如和风细雨

14、般的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讲四大创造,如数家珍;讲黄海大战,声泪俱下;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仍以日军暴行为例:在展示图片的同时,贯以极具情感的语言解说后,深沉的给学生朗诵?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字字喷火,声声在呐喊:多行不义必自毙,血债定要用血来归还!学生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傲立东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心,自强自立。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推进,正在以崭新的面貌活泼在世界的舞台。中国未来命运决定于今日之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历史教师必须担起重担,通过教育教学和全社会一起同心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