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_第1页
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_第2页
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_第3页
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_第4页
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高校要紧紧把握这一战略契机,要在专业遴选、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构建起一整套能有效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体系,统筹人才培养各领域的诸多关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方法和规律,努力造就创新型工程人才。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12)

2、02-0059-05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意义深远,高校要紧紧把握这一战略契机,认真凝练、积极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作为一项全新的改革,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保障体系对于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与特征“卓越计划”是我国

3、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它指明的方向高屋建瓴,确定的方案科学可行,对工程人才培养意义深远。(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征“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包括: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

4、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的意义、目标和要点非常明晰,高校在把握这一战略契机的基础上,要认真凝练、积极拟订“卓越计划”实施方案。为保证“卓越计划”实施方案的全面贯彻与落实,需构建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保障体系。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含义在深入阐述“卓越计划”实施保障体系前,有必要先研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两个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概念,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内涵与意义有很大帮助。(一)教学质量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领域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我们常接触到两个与

5、“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体系”: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实际建立的,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用以保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监控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有序运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巩固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完整闭合管理系统1。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把教学和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和职能合理、严密地组织起来,根据预定的标准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

6、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调控,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够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优状态的有机整体2。3.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与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从上述两项定义可看出:“保障”强调主动参与,“监控”有被动含义;两者间存在着包含与从属的关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以教学质量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为主要内容)、目标系统(以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信息系统(以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为主要内容)、监控系统(以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诊断为主要内容)、支持系统(以教学质量资源保障为核心内容)构成。从教学质量的监控到保障,不仅是观念的转变,更说明“教学质量

7、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已成为高校共识,高校对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视,已从被动接受监控转变为主动进行保障3。(二)培养计划的实施保障我们对“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可能不熟悉,但对于为了保障培养计划的实施而采取的各项举措并不陌生。1.培养计划的实施保障举措。常见的培养计划实施保障措施包括: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合理、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4。这些举措中,教学的确占了较大比重,但也涉及人员、资源等诸多方面,因此培养计划的实施保障体系不仅局限于教学领域,学生的培养也不光只是学习

8、好,更应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是以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整合各部门力量,严密组织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活动,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约束激励、监督控制等职能,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责权清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成为一个使培养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人才目标相适应、与社会需求和期望相适应的系统。该定义突破了保障体系仅着眼于教学领域的局限,放眼高校的根本任务,凸显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三)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区别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比,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立意。培养计划实施

9、保障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立意是处在教学主体的角度,以保障教学为目的,而保障教学最终还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立意更显高远。2.依据。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依据是凝聚了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经过专家审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依据是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因此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更凸显出科学性。3.范畴。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调整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相关领域的关系,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处理的是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只是属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众多领域之一,因此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视野更为宽广。(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保障体

10、系与其他专业保障体系的区别“卓越计划”的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构建培养计划保障体系时,对这些专业必须与其他专业相区别,这些区别具体体现在:1.质量观的差异。“卓越工程师”从名称上就直接将其基本的质量标准提到“卓越”的高度,要求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2.培养目标的差异。“卓越计划”目前重点培养的主要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工程师,而非操作工人或管理人员,因此培养人才的定位方向十分明确。3.培养方式的差异。正因为卓越计划培养的是工程领域人才,因此格外重视工程实践能力,这与目前一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

11、输轻应用的现实形成反差,注重工程实践,加强实验、实习与实训是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体系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定义归纳为: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整合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各方力量,严密组织培养过程各环节活动,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约束激励、监督控制等职能,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责权清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程人才质量,使所培养的学生最大程度地与工程行业领域的人才通用标准相适应的一整套系统。三、构

12、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体系需统筹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领域的诸多关系,要构建起一整套能有效保障教学、合理配备人员、高效利用资源的体系这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充实、发展与完善。(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1.以“需、特、强”为原则,精心遴选专业。高校工科专业涉及领域涵盖了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教育部“卓越计划”优先支持高校申请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农药和医药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等新设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高校应配合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专业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

13、的紧密对接,以“需、特、强”为原则,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5。2.以强化工程实践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卓越计划”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在现场从事生产或工程项目施工、运行和维护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为“3+1”的四年制模式:3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在企业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的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并且“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累计在企业实践时间约1年。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高校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应有差异:研究型大学要致力于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科学家、研发人员和设计师等高端人才6;而广大地方普通高校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差异

14、性定位,走与学术型错位的发展道路,培养目标突出应用特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学生在知识上要掌握与生产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科技、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及专业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技术标准、行业政策和法规。在能力方面,要能运用理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熟练职业技能操作,同时还能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7。4.以工程能力培育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计和完善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夯实专业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

15、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增设能体现工程思想与工程方法的新课程,设立由企业专家进行的专业前沿讲座8,并设置综合设计项目,以工程项目的设计、生产为载体,培养、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通过设置创新学分等举措,激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国家级或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综合实验等工程实践活动。5.以多种方式为渠道,积极吸引优质生源。“卓越计划”主要突出“工程性”和“精英性”,高校要做好“卓越计划”的宣传介绍,向社会公布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并通过配套政策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工程专业。具体可采取两种途径:第一,高考以提前批次面向考生统

16、一招收;第二,通过校内插班转专业的方式,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选拔,激励优秀学生自觉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学习6。6.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教学手段。“卓越计划”专业的教学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突出工程教育的特性: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重视并强化数、理等基础课,在基础课中努力体现工程设计思想,在相关课程中增加工程伦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等内容8;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静态、呆板的课堂教学,积极试点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探索性实验等新方式;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把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转换为工程设计式、团队工作式等活生生的考核,要考学生对问题的准确表述、解决方案是否全面可行、思考问题的

17、方式方法是否成熟,考察学生的创新型设计能力,以及精确加工6技术等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能力与技能。7.以工程实践能力为重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校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经历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了解甚少。学校要制定有利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制度,送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鼓励教师由过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角色转换为能学以致用的复合型教师,适应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需要。另外,学校要积极吸引企业优秀人才进课堂、上讲台,与企业共建双师队伍,将有一定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请进高校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定期组织安排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到企

18、业中加强对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9。8.以资助改革为目的,拓展经费筹集渠道。“卓越计划”专业的生均教育成本有较大提高,高校要建立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卓越计划”专业经费的投入,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资助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补贴学生实习、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和国际化培养等。具体可采用举措有:(1)财政教育拨款跟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在校学生数挂钩,提高生均拨款标准;(2)学校加大经费投入,优先确保“卓越计划”本科生的培养需要;(3)尝试学生先行“垫资”学习,参加工作后由企业部分补贴;(4)争取社会、企业及校友资助学生学费,资助大学科研;(5)设立

19、由企业支付薪金的教学职位,获此职位的教师须承担“卓越计划”专业教学6。9.以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保障,全面保证计划实施。“卓越计划”的实施需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的政策。高校层面的“卓越计划”政策措施主要涉及经费保障、学生遴选、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毕业标准、教师评聘和考核等方面。其核心包括:学校的研究平台与实验资源要优先向“卓越计划”专业的学生开放;要鼓励具有丰富科研和工程经验、掌握工程领域前沿的教师为“卓越计划”学生上课;鼓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引导与促进教师在企业兼职或挂职;教师聘任要从过分强调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转移到重视工程背景、工程经历和工程成果上来。10.以开放的视角为导向,积极尝试

20、国际化培养。重视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在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双语课程和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同时充分利用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讲学,选派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交流与实习,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并扩展其国际视野10。“卓越计划”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保障工作涉及校内外诸多部门,需调整各方权益,协调相互的关系,因此在确立保障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要建立起一系列互动的协调机制。(二)健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保障机制1.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行业掌握了业界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应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上的

21、指导作用;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都至关重要。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包括: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充分听取、吸纳行业企业意见与建议;在培养标准方面,按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行业共同制定标准,满足业界企业基本要求;在培养方案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评价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方面,分校内和企业学习两阶段,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在企业一年左右的学习,学企业的先进技术,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工程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要承担起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实践教学职责11。2.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

22、协调机制。建立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由高校领导、行业协会与企业高管任主任委员,学校和企业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整体规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由企业专家、试点专业教授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培养方案,指导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设立专门的“卓越计划”实施机构,负责全校“卓越计划”贯彻执行,承担日常运行管理,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和促进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同时协调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

23、题。由学院和相关企业领导任主任,由专业负责人组成院务委员会,根据规划和有关要求,结合学院特点,制定各试点专业建设计划,组织、监控计划的实施。由相关学院的教授和相应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组成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实施培养方案。由相关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及企业高级工程人员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工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5。3.建立项目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工程人才的培养。工程教育离不开实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促进“卓越计划”人才的培育。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首先应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

24、养方式,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面向工程实际,尤其要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引进课堂;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做中学”,以项目为引领,重构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教师指导的新型教学过程。学校要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并引进“企业化仿真实训项目”12,为工程人才培养打造平台。通过“问题驱动”、“项目驱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促进培养创新人才。4.建立“工程型”教师激励机制。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保证现有专任教师到企业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建立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激励机制,将教师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的工作计入年度考核工作量,并支

25、付相应的绩效工资和福利,支付教师往返企业的旅费,给予教师相当于国内访问学者的待遇及补贴等;制定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将实际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同于纵向项目,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以鼓励专任教师参与这些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工程型”教师系列,建立相应的技术职务标准,不仅把好年轻教师的准人关和现有教师的晋升关,而且保证“工程型”副教授和教授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建立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对工科教师的考核与评价要最终以教师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研究,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以及开展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

26、果,作为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13。5.建立点面互动各具特色的发展机制。“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现有基础下,有条件的部分高校的一些工程专业先行试点,目前试点范围并不大。这项改革还是一项新生事物,要经历试点、深化、逐步探索的过程,试点期间要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为今后逐步在其他工科专业推广做积极准备,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要建立工程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在试点期间不能为追求个别指标光鲜出彩而脱离实际,刻意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做出短视行为,要真抓内涵,为今后大规模推广奠定深厚基础。社会对工程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工程人才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培养模式和途径必须多样化。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行业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校专业特色,体现各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避免千校一面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