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1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2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3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4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申报表学 校 名 称:江 苏 工 业 学 院实验教学中心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公 章:江苏省教育厅制二七年填 表 说 明1. 本表所填数据截至时间为2006年12月底。2. 本表请用A4纸打印,加盖学校公章后上报。3. 表内所填数据请学校认真核实,确保准确无误。项目评审期间,省教育厅将在江苏教育网()上公示学校立项申报表。一、教学实验中心基本情况实验中心名 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一级学科工 学二级学科材 料 类教学简况实验课程门 数实验项目个 数面向专业个 数年实验学生数年实验人时数12621512586.1万基础条件实验室用房面积(平方

2、米)设备台件 数仪器设备总 值(万元)设备完好率(%)10万元以上设备台件数总值(万元)31501296916.795%13333实验中心主任情况姓 名年 龄学 历学 位专业技术职 务联系方式胡 静41研究生博 士教 授办公室动电话子信箱:jinghoo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7年、1990年于重庆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专业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0.4-1994.9工作于常州拖拉机厂,主持了机械部、冶金部项目“非调质钢在拖拉机轴类零件上的应用研究”。工程师1994.10起工作于江苏工业学院,先后主讲过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研究与分析、无损

3、检测等8门主干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讲师、副教授2004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林栋梁先生。2004.9-2006.9在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奥本大学材料系主任、美国材料界著名科学家 Bryan. A.Chin 教授。2006.10-今,江苏工业学院教授先后共在江苏工业学院(4名)、上海交通大学(2名)、美国奥本大学(9名)指导了15名硕士生、博士生。主要教学科研成果1998年:学校CAI课件二等奖;1999年:校教学优秀奖;200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

4、奖(指导);2004年:江苏工业学院指导教师优秀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59895150)及面上项目(编号:50271040)各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DJ 2000007)1项;参与并主持美国国防部项目(编号:NSF CTS-0330189)、美国农业部项目(编号:USDA 2005-3439415674A)及美国Alabama 州资助项目(编号:2-12972)各1项;主持了常州市科技工业攻关项目(编号:CE 2004027)1项。主持及参与了5项材料改性和成型加工横向研究项目。已在 Intermetallics, Biosenso

5、r &Bioelectron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Letters,金属学报,热处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授权专利1项(专利号:ZL 02111340.8);申请专利1项(申请号:200710019465.1)。2007年:江苏工业学院金属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社会兼职:常州市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实验中心人员情况实 验教 师总人数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其中兼职教师人数小计正高副高中级其他2951424实验技术人员总人数其中高级工程师实验师人数其中工程师实验师人数其他技术人员人数5122其

6、 他人 数2004年至2006年实验中心经费投入和支出情况时间经费投入(万元)支出项目支 出子项目支出金额(万元)备注2004年165购买实验设备人造金刚石压机40橡胶密炼机20精密阻抗测量仪27.5多通道土壤腐蚀系统6.7电化学工作站5.9纺丝机5.6聚合釜2.72005年236购买实验设备旋转流变仪46红外光谱测定仪18.9真空热压炉13.8激光粒度分析仪10.0OPTILAB rEX dn/dc测定仪19.4超纯水系统4.0凝胶渗透色谱仪9.6接触角测定仪5.5表面张力仪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6.72006年125购买实验设备反应挤出实验装置16铁电测试系统29密炼机3.0波形发生器3

7、.3热变形性能测量仪3.0单螺杆挤出机8.8气相色谱仪3.5注塑机5.6磨损试验机12.8合计525万元2002年至2006年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省级以上成果 教学成果:(1)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04年,二等奖;(2) “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获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 “化工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0年江苏省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4) 2002年7月自制的“阻力和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测定”实验装置获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制实验仪器评比二等奖;(5) 2002年7月自制“气体常数测定装置”获江苏省教育系统自制仪器

8、评选高校组优秀奖;(6) “课程设计CAD课件Design2004” 2004年获第二届江苏省“方正奥思杯”多媒体课件二等奖;(7) “实验CAI课件Hysy2002”2002年获江苏省“方正奥思杯”多媒体课件三等奖;(8) “实验CAI课件HYSY2000” 2001年2月获200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获奖及鉴定:(1) 高性能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异型制品,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 陈志刚,2002;(2) 陶瓷颗粒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二等奖,陈志刚,2003.02;(3) 铝基陶瓷颗粒复合材料的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二等奖

9、,陈志刚,2003.12;(4) 透明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二等奖,路建美,2002.12;(5) 新型消炎镇痛药替诺昔康中间体TCMC的合成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承民联,2003;(6) 替诺昔康中间体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承民联,2004;(7) 塑料微孔结构发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石化总公司,鉴定,陶国良,2004;(8) 甲苯歧化反应条件优化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龚方红,2004;(9) 高模量高光泽低收缩聚丙烯材料的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刘春林, 2005;(10) 环保型贵金属螯合剂的研究与开发,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

10、定,路建美,2005;(11) 新型污水处理剂高吸油树脂,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路建美,2005;(12) 环保型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料的开发及工业化,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李锦春,2005;(13) 孔碳质材料孔结构控制及液项吸附性能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鉴定,陈志刚,2006;(14) 聚丙烯酰胺速溶表面处理剂的研制与开发,中国石化总公司,鉴定,路建美,2006;(15) 阻燃电缆料的开发及工业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李锦春,2006。省部级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微波辐射聚合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路建美, 25万,2003;(2) 国家自然科

11、学基金,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路建美,200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链末端稳定化,蒋必彪, 18万, 20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支化聚合物的方法研究,蒋必彪,26万,200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功能高分子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路建美,24万,200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膜材料的研究,路建美,25万,20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亲水性甲基丙烯酸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动力学问题,翟光群,28万,200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亲水性甲

12、基丙烯酸脂类单体在极性溶剂中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动力学问题,翟光群,8万,200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联网络形成体系中的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俞强,25万,2006;(10) 国家973项目,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李海,15万,2006;(1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多孔碳质材料结构控制及液相吸附性能研究,陈志刚,2003-2006;(12) 江苏教育厅高校高新技术,高耐磨金属陶瓷涂层的推广应用,陈志刚,2003-2004;(13) 江苏省“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纳米技术改性高分子材料,陈志刚,2002-2004;(14) 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项目,纳米二氧化铈抛光介质

13、的制备技术研究,陈志刚,2004;(15)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支化聚合物研究,蒋必彪,5万,2002-2004;(16) 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微波辐射聚合p-共轭聚酰胺酸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路建美,6.5万,2002-2004;(17) 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环保型贵金属螯合剂的研究与开发,路建美,2004-2005;(18)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研项目,交联网络形成体系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俞 强,3万,2003-2005;(1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原子转移自由基交联聚合制备聚合物光存储材,俞 强,7.5万,2004-2007;(20) 江苏省教育厅,多

14、官能团单体交联体系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俞 强,3万,2003-2005;(21) 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基于引发型单体的梳形共聚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翟光群,12万,2005-2007;(22)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研项目,高分子相变储能新材料研究,丁永红,3万,2004-2006;(23)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于溶胶-凝胶法的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龚方红,3万,2005-2007;(24)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纳米稀土抛光料制备及其超光滑加工摩擦学机理研究,李锦春,7万,2002-2005;(25) 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技术改性高分子材料,李锦春,50万,2002-2004;(26

1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路易斯酸在高分子新材料加工制备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徐建平,6.5万,2003-2005;(27) 中石油集团公司,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超支化聚合物,蒋必彪,13万,2005-2007;(28)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超支化聚合物改性晴轮纤维的研究,蒋必彪,90万,2005-2007;(29)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用基础研究,超支化聚合物在聚乙烯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蒋必彪,20万,2003-2006;(30)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PE/EVOH高阻隔性专用料及成型加工的研究,承民联,20万,2003-2006;(31) 中石化总公司,油田用阻隔交联聚乙烯管材专用料的研究,承民联,

16、30万,2005-2006;(32)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用基础研究,两相聚合物体系微孔结构材料的研究,陶国良,28万,2002-2004;(33)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用基础研究,超细硫化胶粉改性沥青材料,陶国良,100万,2003-2004;(34)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用基础研究,塑料微孔结构发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陶国良,20万,2002-2004;(35) 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压电陶瓷纤维及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李 坤,2003-2005;(36) 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高温合金抗渗碳表面改性层稳定性研究,谢 飞,2005。专利:(1) “直流电场加速固体粉末渗硼的方法与装置

17、”,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65545.7,2004年; (2) “低镍含量苯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97 1 06594.2,2002年;(3) “一种用于催化环氧乙烷水合的季磷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方法”, 专利号:03131661.1,2003/6/2,2004年;(4) “一种高强韧性铸造镁合金”,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19465.1, 2006年。二、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方案(以下为表格样式,请根据字数自行确定表格行高)总论: 江苏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是在高分子材料实验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6月。该

18、中心下设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室四个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916万元,仪器设备1296台(套),实验中心面积3150多平方米。在教学实践中,中心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好、年龄分布合理的师资队伍,中心共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34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0名,硕士生导师24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主要实验设备有:人造金刚石压机,精密注射成型机,橡胶密炼机,精密阻抗测量仪,旋转流变仪,红外光谱测定仪,真空热压炉,激光粒度分析仪,OPTILAB rEX dn/dc测定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反应挤出实验装置,铁电测试系统,磨损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万

19、能试验机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安全与工程系、成教学院、怀德学院等相关专业的6.1万人时的基础实践教学任务。目前开设的实验项目有62项:高分子材料专业开设实验项目14项,材料化学专业开设实验项目13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实验项13项目,金属材料专业开设22项。所开设的实验多数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根据学校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学校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实验中心不断加强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先后购置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对实验项目进行革新,减少相对独立实验的开设,

20、增设了多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采取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又兴趣利用中心现有的研究条件进行课内外学习、实验研究和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和设计实验的兴趣。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绩显著,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目前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心从三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是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目前中心已有3门开放性实验课程,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按照要求自行进行实验。开放性实验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

21、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二是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标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不同实验项目。充分利用一些设备将过去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改设为综合设计性项目。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一系列实验过程的操作,了解材料成型加工的设备和工艺,掌握材料表征的相关方法和手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操作兴趣的培养。此类实验的开出,变学生被动实验为主动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了创新意识。三是开设综合性实验,在部分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计划中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综合实验,如选择一种合金材料,学生完成其硬

22、度测试、制样、金相显微组织观察及摄影制片等全过程的操作。总之, 在院、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将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层次,加快实验中心的建设,扩大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强化提高性实验,增强创新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尽早在各个方面都能成为江苏省基础实验教学的示范标兵。建设意义和必要性:材料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国防等各个领域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对于当今许多尖端技术领域(微电子、光电信

23、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材料产业在江苏省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来支撑。江苏工业学院材料学科承担着为省内材料产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该学科始建于1982,经过二十多年的多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特色和优势,实验室建设也具有很好的基础,在材料行业和兄弟院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材料学在200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材料实验中心下属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成为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在江苏工业学院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示范中心,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江苏工业学院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重

24、视基础教学、重视教学改革、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将对常州市,乃至周边地区高校的相关基础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起到示范、辐射的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区域开放共享,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创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我校基础课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现有建设基础(包括管理体制、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实验队伍、仪器设备、开放管理、环境与设施等方面):(一)体制与管理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属于校级实验中心,建制相对独立。中心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全面负责材料专

25、业相关的实验教学工作。2、学校负责中心的具体建设,学校提供其建设、正常运转、维修的经费。3、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学校任免。4、中心在承担学校本科学生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的研究,负责人员培训并提供开放服务。5、中心积极贯彻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委第20号令),执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文件)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二)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承担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安全与工程系各相关专业材料类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任务,年实验学时数6.1万。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12门,实验项目6

26、2项。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中多数实验项目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实验项目、类型及场所一览表实验室名 称主要仪器设备名称主要实验项目场 所(材料搂)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双螺杆挤出机组精密注射成型机反应挤出设备旋转流变仪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吹膜装置开炼机平板硫化机1)聚乙烯熔融接枝马来酸酐118-1192)尼龙/聚乙烯共混3)聚丙烯改性4)橡胶硫化1325)聚氯乙烯配方及加工条件实验材料化学实验室红外光谱测定仪接触角测定仪表面张力仪涂料相关检测设备电动搅拌器1)聚合物红外光谱测定2352)聚合物表面接触角测定3)漆膜性能表征1094)水质稳定剂的合成与分析221-2225)涂料用

27、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与应用223-2246)非均相聚合体系中的粒径分布测定 203-2047)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201-2028)环氧树脂黏合剂合成 223-224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球磨机压片机振动筛箱式电炉激光粒度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1)球磨机粉磨实验 113-1142)玻璃软化温度的测定 113-1143)粉体真密度的测定1054)玻璃线膨胀系数的测定 113-1145)偏光显微镜及晶体的偏光性的观察1166)陶瓷抗压强度的测定 113-1147)玻璃透光率和光谱的测定2278)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1059)水泥生料中氧化铁含量的测定 221-22210)水泥生料中氧化钙含量的测

28、定11)粉体粒度分布的测定22712)显微硬度的测定22713)材料综合实验 221-227金属材料实验室红外碳硫分析仪洛氏硬度计扫描电镜与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成分分析仪(ICP)半自动显微硬度计材料电化学工作站高温井式渗碳炉真空感应熔炼炉多种中高温箱式炉坩锅炉1)金相试样制备实验126-127130机械楼5015035055095112)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3)典型铸锭组织分析4)冲压模具拆装与分析5)碳素钢热处理实验6)钢热处理后硬度测定7)钢的不同状态热处理后的显微镜组织观察8)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9)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分析10)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11)淬火钢中马氏体形态观察

29、12)金相显微摄影13)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14)渗碳目的及组织观察15)综合实验(三)主要实验教材序号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材名称编者1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材料实验材化教研组2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实验高分子教研组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高分子材料实验材化教研组4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高分子材料实验高分子教研组5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组6基础高分子实验高分子材料实验高分子教研组7材料专业实验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材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组(四)实验教师骨干队伍中心现有实验教师34人,其中实验指导教师29人,实验员和维修人员5人。中心实验教师骨干队伍一览表姓 名年 龄学 历学

30、位技术职称/职务从事专业胡 静41研究生博 士教授/主任材料学俞 强50本 科学 士教 授高分子化工丁永红43研究生硕 士副教授化工热过程机械徐建平41研究生硕 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刘春林41本 科学 士高级工程师高分子材料龚方红41研究生硕 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李锦春42研究生硕 士副教授化学纤维王留阳31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材料学翟光群31研究生博 士教 授化学工程张东亮42研究生硕 士副教授高分子化工李 坚43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高分子材料杜庆柏45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材料学李 坤45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功能材料王 强34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材料物理与化学曹大呼40研究生博 士教 授凝聚态物理方必军3

31、5研究生博 士教 授材料学李 海35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材料学魏 伟33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材料学付 猛34研究生博 士副教授材料学(五)仪器设备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296台(套),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15万。并且拥有一批省内高校先进的大中型实验教学仪器,如人造金刚石压机、旋转流变仪、精密阻抗测量仪、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铁电测试系统、双螺杆挤出机组、精密注射型机、橡胶密炼机、反应挤出设备、真空热压炉、磨损试验机等。(六)开放管理中心有3门实验课程已经实行了开放性实验,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按照要求进行。(七)环境与设施中心位于常州大学城实验实训区,有新建的实验楼,实验室面积、空间、结

32、构布局科学合理,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经常开展师生安全教育,警示标志醒目。建设目标、思路及主要建设内容:(1)建设目标明显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在材料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面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 以人为本,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示范中心建设的核心,培养、建立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超、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工程三结合的教师队伍。2)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先导,通过改革、实践、总结、提高,建立适应二十一世纪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实验体系和工程实践体系。3) 学科方向明确,多承担国家

33、、部省(市)科技规划项目和企业科研项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4) 建设具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科学、严格的管理,能面向不同层次开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教学实验的材料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支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5)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6)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能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2)建设思路1) 立足本科教育,使示范中心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综合性人才的摇篮。2) 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的材料专业课程新体系。将传统的单一性、演示型、验证性实验更新为综合性、研究设计型实验,促使学生从理

34、论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 3) 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 以基地建设带动学科建设,立足于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保证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3)主要建设内容:1) 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在培养材料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坚持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将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2) 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根据“创新之根在于实践”的原则,从工程实际和应用出发,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5、,使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和思维完成各层次的训练,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拟建立的基本层次为: 基础能力培养层次: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学会常规实验仪器与装置的使用,编写实验报告,熟悉典范实验的原理、方法及实验过程。 综合能力培养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与实现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层次的实验内容从力学学院教师承担的实际研究课题或工程中选取,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先进性。 研究能力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来源于材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课题,可面向优秀学生,以课

36、题小组的形式实施,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设计、编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优秀教学资源辐射作用、示范作用。4) 改革课程体系,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跟踪材料学的前沿技术,将现代技术与方法融于课程体系改革中,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从整个材料系统着眼,构建创新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并能利用一定的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实验内容要体现内容新、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强。“内容新”是指要结合学科的发展,结合现代工程实际;“难度

37、适中”体现在适合本科生的实际水平,控制在使学生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程度,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并得到相应的锻炼;“可操作性”是要求实验的题目与实验室的条件、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避免出现实验失控的现象。从而实现实验内容既体现学科的发展水平,又满足实际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5) 完善实验中心的管理办法对于指导综合开放性实验的教师,其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另行制定。另外,将综合开放性实验质量纳入学院教学督导组的督导范围。对实验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予以处理,对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管理不严所造成的学生实验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按教学事故由学院予以严肃处理。资金来源和年

38、度资金安排(包括年度投资计划、子项目投资计划等):资金来源:申请江苏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资金和江苏工业学院配套资金。年度资金安排:2007年度70万DSC分析仪、电子拉力试验机、粉末抛光机、高温马福炉、双辊开炼机、平板硫化机、机械拉力试验机、双螺杆挤出机等。2008年400万透射电镜、毛细管流变仪、纳米粒径分析仪、薄膜透氧透水测试装置、塑料电性能测试装置、热变形测试仪、真空烘箱、高温熔炼炉、鼓风干燥箱、真空泵、电子天平等。2009年度150万反应动力学研究装置、ICP测试仪和其它创新实验设备等。建设具体实施计划及进程安排:完善管理体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将一直在校、系二级领导下,

39、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教师专、兼职相结合,专职教师由中心管理,兼职教师由中心、学院系部等部门协调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由中心选聘任用,所有工作人员均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2007.9 2007.12 完成实验教材的整体规划和各部分内容的撰写,完成实验中心网络的框架结构。构建一个由高分子物理课、高分子化学课、材料专业课及金属材料专业课等组成的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框架,按理论课与实验课两大块构建材料类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淡化实验论证,加强综合设计型实验,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基础课教学实验的性质及其所属模块,相应建设一套实验教学

40、系列指导书和制作一些相关的课件,以指导学生在中心进行各类实验。拟建设以下系列教学实验指导书:(1)高分子物理实验指导书;(2)高分子化学实验指导书;(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指导书;(4)高分子材料实验指导书(5)无机非金属基础实验指导书(6)材料专业实验指导书(7)金属材料实验指导书2008.1 2008.12初步建成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大致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初步完善材料实验中心网站,初步完成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并开始试运行。2009.1 2009.12努力将本系大部分重要课程建设成省级优秀课程。2010.1 2010.12完成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人事、经费保障机制,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实验。校内外共享机制:中心将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