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业视角下研究范式转型:以管理学研究为例_第1页
学术创业视角下研究范式转型:以管理学研究为例_第2页
学术创业视角下研究范式转型:以管理学研究为例_第3页
学术创业视角下研究范式转型:以管理学研究为例_第4页
学术创业视角下研究范式转型:以管理学研究为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术创业视角下研究范式转型以管理学研究为例    (四)子领域双案例的跨案例比较将定量方法和案例方法的发展路径进行跨案例比较,可以发现若干相同点和差异。相同点在于,首先,范式转型是学术创业过程,因此发展过程都是以差异化、资源调动和合法性构建做为核心。围绕核心开展多层次学术活动,与多元主体进行制度对话,通过研究方法规范化的传播获得学术认同,形成社群和联盟,快速占领资源和话语权,参与创业的元老级成员获得创业者先动优势。其次,遵循先“模仿学习”,后“自主创新”的路径。最初都是以国际化为导向,快速引进以欧美为主导的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前沿与标准,提升本土研

2、究者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与国际学术领域接轨并对话;经过第一阶段后后开始强调以“术”辅“道”,探索本土情境下的理论构建与检验。这说明“术”的学习和传播过程较快,先“术”后“道”的路径能够实现快速学习。第三,学术创业者以愿景和使命来驱动范式转型行为的发生,关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比如iacmr和案例论坛的学术创业者都能够准确识别学术市场需求,对创业愿景进行定位,并且随着学术社区的演变不断更新愿景和目标。这说明成熟的学术创业者像企业创业者一样也善于采用效果逻辑来指导创业行为。第四,引领和推动学术创业的核心主体都通过学术创业的成功获得多方面收益,比如学术职称和行政岗位的晋升、学术资源的积累、学术网络

3、的嵌入、经济利益的获取、学术话语权和地位的提升等。第五,注重青年学者的培养。青年学生和学者是一线科研工作者,对方法的使用有最实际的体会和经验,并且青年学者的成长对于社群和方法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不同点在于,第一,iacmr的主要推动者是海外知名学者,在iacmr中以徐淑英和樊景立等人为组织领袖,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撬动资源形成社群凝聚力,直接撬动海外资源,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将最前沿研究方法输入国内并传播;案例论坛的主要推动者是本土学者,以eisenhardt、strauss和yin等人的著作和研究为标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标杆学习。第二,定量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更强,社群更大,覆盖

4、范围更广,方法的变化更快,竞争性更激烈,因此方法演化和传播的时间更长。由于统计方法在持续演进,定量研究方法领域没有最佳实践和固定标准,因此只有领袖没有标杆,主要推动方法的更新。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体系,但是不易掌握,因此可以以若干标杆学者和研究为基础,主要推动方法的应用。第三,采用并推广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具有背景多样性,诸多顶尖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不仅促进学科交融和跨领域研究,还带动研究范式跨越学科壁垒进行流动,形成新进入优势甚至创造新兴制度场域。五、结论与建议(一)学术创业视角下的范式转型过程教育实证研究范式转型的学术创业过程应主要围绕差异化、资

5、源调动和合法性构建三个要素展开。首先对于学术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形成差异化的创业诉求,构建基于共同愿景的社群和联盟。然后通过社群和联盟进行学术资源调动,全方位开展制度对话活动,通过情感、认知和价值修辞加速传播和引导,通过树立标杆和精神领袖获取认同,从而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研究者加入。通过对话活动,积累人才储备,提升教育实证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而构建合法性。合法性的获得能够进一步促进资源聚集和成果产出,使学术创业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实证研究方法的合法性得到巩固。在学术创业初期,应特别关注三点。第一,社群的构建与创业团队搭建类似,最重要的是引入志同道合、有兴趣且有影响力的学者或利益相关者加入。核心学

6、术创业者通过对话,从不同角度引起有影响力行为者的兴趣,使这些关键行为者以不同的程度和角色嵌入到社群中,并逐步提高卷入程度。因此核心学术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在学术创业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内部形成高质量的社群,在外部获取高质量的支持,是学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二,从结果出发逆向引导转型。当下期刊发表和项目申报仍然是评价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引入高影响力期刊形成高承诺联盟,是获得认同和推动转型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通过联盟内部对话,以特刊、会议等形式定向培育科研成果,通过快速行动获取先动优势。第三,学术创业应该聚焦于人才培养,使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成为人才培养的结果,因此应尽量强调过程导向。

7、青年学者和学生柔性更高,可塑性更强,是促进未来实证研究长远发展的生力军,因此社群活动应该把与青年学者/学生的对话作为重点工作,关注青年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引导青年学者在大社群内部形成自己的子社群,实现范式转型和学术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范式转型过程中的创业行为特征在本研究中,学术创业是在学术情境下的科研社群创业,虽然与企业创业的情境有很大区别,但是在行为上有相似之处。因此采用成熟创业者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能够促进范式转型的进程。首先,对于学术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可能短期内难以获得显著的回报和成效,并且阻力重重,因此不能采用结果和绩效评价来驱动组织进步,而要通过共同的愿景和使命来引领、激励社

8、群,实现持续创业。对于正在学术创业的个体、团队、组织乃至社群来说,应该报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高远的目标,以边缘人思维保持创业的专注、动力和激情。其次,学术创业过程要面临高度环境不确定性以及资源约束。环境事件的快速变化和高度复杂性特征使学术创业者难以通过特定行动来实现预期目标。比如政府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研究期望的改变、社群内部的分歧、社群外部的阻力、国际化的影响、其他学科和领域的进入、研究方法的发展更新、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意识形态的差异、难以改变的惰性等。同时,学术创业者的资源调动和聚集能力受到限制,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因此在这种决策情境下应更多采用效果逻辑(而非因果逻辑)来指导创业行为,重

9、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当下既有的资源和手段出发,不要预先设定明确具体的范式转型目标和预期收益,而是在学术创业过程中使小目标一个个出现、更迭、演化和成型,比如形成青年学者社群、组织一次特刊、编纂一本核心著作,通过小范围、小规模的实验来测试小目标;第二,在资源约束的情境下发挥资源拼凑的创造力,发掘和利用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第三,构建战略伙伴联盟,获取他们的先前承诺,加深海外和本土高影响力学者、政策制定者、学术组织等伙伴在社群中的卷入程度。(三)范式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学术创业是漫长的过程,应该采用阶段化的观点来对待范式转型的演进。前期先采用“模仿学习”战略快速推进“术”的提升和传播,取得阶段性成

10、果后再关注“自主创新”。以“术”为辅助工具推动“道”的构建,促进研究者对“术”的深度应用和对“道”的深入思考,最终实现社群整体研究能力的提升。尤其对青年学者或学生来说,“术”的学习更易掌握,操作性更高,便于积累一手资料,加深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模仿学习”阶段,可能会更侧重“术”的导向,从而降低范式转型的合法性。因此应该加快这一阶段的进程,同时不断强调“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以促进范式转型向“自主创新”阶段过渡,并引导研究者进行“反思”和“纠偏”,弥补实证研究所陷入的科学主义陷阱,避免实证研究者追求过于刻板的范式,从而使“术”和“道”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本研究表明,研

11、究方法一直在随着技术和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因此范式转型和规范化扩散也将是一个做中学的长期试错过程,需要社群内外营造宽松、鼓励的环境,使研究方法作为工具能够辅助研究者在未来开展更严谨、更有效的研究。(四)范式转型的竞争战略在竞争战略上,学术创业者和创业社群应注重平衡“争”与“不争”之间关系。“争”,是指学术创业者要在研究质量上力争上游,产出高信度效度的成果,并努力扩大成果的影响力;社群内不同层次、功能的组织(学院、期刊、协会等)要力争快速行动,在新兴场域中争得先动优势,竞争优势资源。以管理学研究为例,管理学报通过在案例研究范式转型和本土化情境研究中形成差异化的先动优势,获得大量优质稿件,学术地

12、位显著提升。人民大学商学院通过积极推动案例研究,逐步树立了在国内案例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并以此为基础调动和聚集更多资源,提升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争”,是指不与主流观点形成对抗。学术创业者和创业社群应采用两种策略来应对阻力。第一,在范式转型前期应避其锋芒,始终秉持长远的目标和谦卑的态度,以退为进。同时致力于研究成果的提升,依靠高质量成果来获取合法性,做到水到渠成,不争之争。第二,与主流观点对话、融合,寻找归属感和影响力。既保留自己的立场,又要采用柔性的修辞和策略与主流观点进行沟通,避免形成正面挑战。强调实证方法和规范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改变研究者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习惯,

13、从而更好的支撑理论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证研究与思辨、理论研究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实证研究也必须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产出创新的理论贡献,与理论研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知识的积累做出有益贡献。(感谢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本科生秦甜帆和韩赛同学在文献收集和分类方面所做的工作。)参考文献:1周明.教育实证研究的地位与价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5年年会综述j.教育科学,2016(2):93-96.2abreu, m., & grinevich, v. the nature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k: widening the foc

14、u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j. research policy, 2013: 408-422.3陈明哲.学术创业:动态竞争理论从无到有的历程j.管理学季刊,2016.4hambrick d. c., & chen m.-j. new academic fields as admittance-seeking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2-54.5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6陆根书,刘萍,陈晨,刘琰.中外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基于国内外九种教育研究期刊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55-65.7张静,罗文豪,宋继文,黄丹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化的演进与展望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发展范例与社群构建j.管理学报,2016(7):947-957.8phillips n., lawrence, t. b., & hardy, c.2004. discourse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