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性研究_第1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性研究_第2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性研究_第3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性研究_第4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性研究    摘 要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界多从某一方面或具体角度进行阐述,视野开阔的著述较少,本文拟从合理的知识结构、动力系统和实现机制三个维度,尝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一些新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三维性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客观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主观因素。从这一平台出发,笔者认为在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这个大系统中,存在着三个“关节点”,从三个“维度”,共同支撑着“创新”这个内核。三个“关节点”,就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动力系统和实现机制;三个“维度”,即“自知”

2、与“他知”相结合的维度(联系)、从历史到未来的维度(发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途径)。 维度一:“自知”与“他知”相结合创新的知识结构 (一)“自知”与“他知”的内涵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知识经验的积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的条件是: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既包括一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又包括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既有科学理论,又有人文素养;既拥有东方的文化理念,又了解西方的文化成果和思维模式,等等。这种合理的知识体系,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其建立的关键在于“自知”与“他知”相结合。这里的“自知”,

3、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意为某一特定个体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阶段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文化理念和其他相关素养;“自知”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反之,“他知”则意为某一特定个体所不具备的知识、文化理念和其他相关素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无限性。“自知”与“他知”的相互联结、相互交叉,往往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创新思维。当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交汇到一起的时候,人们通过联系和比较的思维方式,使二者发生相互推测、相互联想、相互选择、相互比较和相互磨合等关系,并常常在这些关系中产生具体的创新构思。 “自知”与“他知”相互联结的主要条件有:(1)与别人进行广泛的交流;(2)善于不断吸收新信息;(3)视

4、野开阔,有多方面的文化素养;(4)通过不同文化成果的比较,通过文化与需要的比较、文化与生活实践的比较,把握某种文化既有的优点与缺陷。 (二)科学与人文相互融汇 科学能极大地帮助人们开拓眼界,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但是,如果让自然科学方法占据支配地位,成了理解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唯一方法,未免太机械、太死板,并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所谓人文精神,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其实质就是意味着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优化人性,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使人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文的缺失使人异化,其结果必然抹杀人的个性,使之成为缺乏批

5、判思维能力、缺乏个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单向度的人”。在许多学科领域,如果单纯使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和程序从事研究,往往筋疲力尽,无功而返,若求助于人文方法,却常常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整合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将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新的动力、新的源泉和新的空间。事实上,东西方文化之间,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潜在的一致性。作为其不同,可以成为我们相互学习的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相互补充;作为其潜在的一致性,可以成为我们共同努力与探索的目标。 维度二:从历史到未来发展是创新的动力系统 创新的别名就是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个

6、体生涯的发展,还有认知的发展,构成了人们创新活动的强大驱力,并且指明了创新的方向,提供了创新的舞台。 (一)社会发展与创新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创造过程是一种发生发展着的历史性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是一个永恒运动的过程。它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而每一次的重大变化,都向科学认识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是科学的发展所不能满足时,就可能促使科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 社会的发展,是人们创新活动最基本的驱动力。首先,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创新。新世纪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引导创新。创新不是盲目的,它

7、必须指向社会需要的满足,它必须遵循必然的轨道,而偏离了此方向的任何活动,均谈不上创新。再次,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性,驱动着创新。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未来进发。第四,社会的发展,又为创新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手段、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方法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洪流当中,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创新,否则就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个体发展与创新 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个体追求的动机就越强烈,追求的自觉程度也就越高。而追求目标的自觉程度对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一

8、般来说,目标越明确、越自觉,它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也就越大。至于成就动机,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它象智力一样,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增加人们一生在任何领域中取得成功的机会。显然,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又一重要驱力之一。而且,这种驱力是一个持续激励的过程,将贯穿于学生实现自我生涯目标的始终,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认知发展与创新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主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质疑,从而不断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主观意识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可见,认知

9、发展与创新能力,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则是认知发展的灵魂与核心。 认知发展的源泉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敢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由生疑到存疑、到质疑、到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这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相反,由轻信到笃信,乃至到迷信,则导致人们渐渐陷入只知唯书、唯上、唯权的境地,结果往往使人们从思想到行动都逐渐简单化、趋同化。可见,个体观念与意识的探新,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第三个重要的驱力。 维度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的途径 (一)理论与创新 前面,笔者在自知与他知相结合的

10、维度中阐述了合理知识结构对创新的重要性,这只是知识的一个层面广度,而知识的另一个层面深度,对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知识的这两个层面广度和深度,共同构建了创新活动发生、发展的理论与思维空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创造发明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与创新 如果说理论是创新的思维空间,那么,实践则是创新的现实土壤。首先,理论知识要突破“现状”,向未知领域延伸,就必须在创新的实践中吸取营养;其次,在追求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动机同时也不断得到强化,并形成了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等良好的创造性品质;第三,任何创新,归根结底均源于实践的需要,因而实践又

11、为创新指明了方向;第四,实践是联结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纽带,它是一切创新设想的现实生长点,创新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三)创新的必由之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人们常常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归结为创造性和个体成功的两大要素,这主要是人们摆脱不了传统观点的束缚,习惯于从主观方面、从意识中寻求创造性及成功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许多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并不象“书本知识”那样可以凭借单纯的“灌输”而获得,更不可能依靠头脑的想象、分析和推理过程而形成。实际上,长期以来,我们对所谓的“非智力因素”一直处于“一知半解”、“雾里看花”的状态。相反,若从实践的平台去看待、去理解,“

12、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则开始显露出其本来面目,变得清晰起来。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把创造性和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两大要素的话,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提法,似乎更为恰当,更为科学。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虽然可以使人成为学者,但却不一定是智者,只有在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质疑、思考和艰辛探索的过程,才能产生智慧,才能造就智者,即创造者。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符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因此,我们说理论的本性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是天然的统一。而且,理论只有跟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合理的验证。 启 示 “三维性”理论适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有四点启

13、示:(1)寻找“结合点”。即一般性的理论探索要针对特定的实践对象,要跟特殊性相结合。这里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首先必须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认知特征和自我需要,然后有意识地从三个“维度”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合理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明确“重点”。在第一个维度中,“自知”是重点,“他知”应向“自知”转化;在第二个维度中,未来发展的需要是重点;在第三个维度中,实践是重点;而在三个维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是重点。(3)把握“动点”。世界是发展的,发展的本性就在一个“变”字,随着条件的变化,三维性要素的重要性地位也是动态的。比如,一个实践能力较强而理论缺乏的大学生,一个胸

14、无大志缺乏进取精神的大学生,以及一个懂理论但缺乏实践的大学生,在适用“三维性”理论培养其创新能力时,重点显然是不一样的。(4)牢记“基点”。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通过大学生自己起作用。无论是知识的构架、未来的发展,还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只有首先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东西,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需要,并由大学生自主从事创新活动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三维性与大学生的关系,其实质是主体与环境、主体与方法的关系,因此,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自己,这是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牢记的一个基点。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俞国良创造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