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时效也谈无效合同与诉_第1页
讼时效也谈无效合同与诉_第2页
讼时效也谈无效合同与诉_第3页
讼时效也谈无效合同与诉_第4页
讼时效也谈无效合同与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讼时效也谈无效合同与诉也谈无效合同与诉讼时效杜雪明陈文富在理论上,无效合同与合同无效并非同一含义。无效合同是合同的种类之一,而合同无效那么为合同的法律效果;无效合同是合同无效的表现之一;除无效合同之外,可撤销合同经撤销之后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等都可发生合同无效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52条虽然以“合同无效进展表述,但其事实上就是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无效合同虽然是肯定无效、当然无效、自始无效,但合同是否有无效缘由,当事人间发生争吵时,往往提起无效合同确认之诉,恳求法院予以确认合同无效,由此产生了无效合同诉讼时效的适用及起算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恳求确认合同无效是否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二是合同

2、被确认为无效后引起的返还财产、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起算。一、关于恳求确认合同无效是否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的问题有人认为,无效合同的无效主见或诉请法院确认无效应适用诉讼时效,国外立法例也有类似规定。该观点认为无效合同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存在价值上的冲突,认为假如对主见合同无效的权利不加以时间上的限制,那么基于无效合同而产生的全部的法律关系就有可能永久处于悬而未决的担心状态,交易平安得不到保障,进而主见对于主见合同无效的权利,应当有一个期限的限制。也有学者认为,在此问题上应区分肯定无效与相对无效,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422条那么明确规定,契约因肯定无效行为而产生的诉权,不因时效经过而消灭

3、。新近的观点认为在肯定无效的情形,法律行为的订定违背私法自治生活的根本法律秩序,国家否认其效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一般的、抽象的公共利益,因此法律政策上应尽量增加或进步法律行为被宣告为无效的时机。在相对无效的情形,法律行为虽具有无效的缘由,但国家否认其效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个别的、特别的利益或特定当事人的私人利益,因此为避开使无效主见或诉请确认法律行为无效的他方当事人及第三人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故而对主见无效应有肯定期间的限制。笔者认为,在相对无效的情形,即使对主见合同无效应有肯定期间的限制,该期间也应理解为除斥期间,而非诉讼时效。在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对民事行为无效的主见不受时间限制

4、,认为无效法律行为可在任何时候主见无效。笔者对此观点持确定看法。主要理由为:诉讼时效适用的标的限于恳求权,亦即要求别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该恳求权为实体法上的恳求权,而主见合同无效或确认无效的权利并非为实体法上的恳求权,而是民诉法上的恳求权,故不能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因权利不行使经过相当时间而影响权利的存续或其行使的,或为除斥期间,或为消灭时效,其客体或为肯定的形成权,或为肯定的恳求权,并不包含得主见或诉请确认法律行为无效的权利在内。法律行为之无效以肯定无效为原那么,而具有肯定无效缘由之法律行为影响公共利益,瑕疵程度最为严峻,更须彻底的阻挡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故不应限制当事人或第三人主见或诉请法

5、院确认无效的时间。我国现行法上的合同无效,因其所违背的是公共利益,是肯定无效、自始无效;纯理论地说,无论时隔多久,其无效情形的客观状态始终存在,一个无效合同并不因为它经过了假设干年就变成了有效合同,“故即使时隔多年当事人就合同无效起诉,法院也得受理并予以确认,除非我国法在将来设有无效转换制度,或者合同的无效缘由在法院处理时消逝。 主见或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并不肯定必定地破坏交易平安。无效合同经主见或确认终局的、确定的归于无效之后,因该合同获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假如当事人一方已经将获得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的,那么应区分第三人的好心与否

6、,第三人为好心的,法律应爱护其所获得的利益。二、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引起的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适用及从何时起算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无效合同获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担当相应的责任。依此,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在当事人之间产生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的法律后果。1、因合同无效返还财产的恳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无效合同的当事人依无效合同履行而转移财产的,其给付或受领行为都归于无效,无效合同的标的物全部权不发生转移,此时给付一方基于全部权依法享有主见受领方返还财产的恳

7、求权。关于返还财产恳求权的性质,理论上存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属于债权性质的不当得利恳求权;有的认为属于物权性质的物上恳求权;还有的认为返还财产恳求权虽然从性质上看主要是物权性质的物上恳求权,但并不排挤依据不当得利返还。笔者认为,因合同无效应返还的“财产包括有体物(动产、不动产)、价金、票据(汇票、本票、支票)权利、学问产权等,故返还财产恳求权的性质及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应视所返还“财产的种类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依学问产权的法律性和专有性等特性,在法律规定的爱护期内,学问产权转让合同或答应用法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转让方或答应方主见受让方或被答应用法方返还其占有的学问产权的恳求权,不应适用诉

8、讼时效。价金、票据权利的返还适用不当得利的规定,应适用诉讼时效。在应予返还有体物原物而该有体物灭失或被消耗掉了,其原物全部权灭失,受领人需负损害赔偿责任或不当得利返还义务的,应适用诉讼时效。因物上恳求权比不当得利恳求权对原全部人更为有利,多数学者认为返还有体物原物恳求权在性质上属物上恳求权。那么,物上恳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从诉讼时效制度既要防止权利人睡眠,又要保障交易平安的立法目的及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力角度动身,笔者持德国民法的立法主见,即区分登记全部权与不登记全部权,在此根底上规定诉讼时效适用与否的做法:在不登记全部权场合,全部物返还恳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在登记全部权场合,全部物返还恳求权那

9、么不适用诉讼时效。这是因为:在实行物权凭证制度的登记全部权场合,假设令返还财产恳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确实会出现下述不妥当的场面:登记全部权人虽有全部权之名(未注销登记),却无全部权之实(诉讼时效届满不能强迫返还);占有人虽有全部权之实,却无全部权之名。于此情形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变态的物权。此种“变态物权的存在有害交易平安。假如,登记全部权人就该登记财产与好心第三人发生交易,是爱护第三人的利益,还是爱护占有人的占有?假设以诉讼时效届满不能强迫占有人返还,那么登记全部权人与好心第三人的交易至少会出现标的物交付不能的情况,但“基于物权登记的公信力,即使登记错误或有遗漏,因信任登记正确而与登记名义人

10、进展交易的好心第三人,其所得利益仍受法律爱护。 明显,为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和交易平安,应爱护好心第三人之合法权益。如此,登记全部权不宜适用诉讼时效。对返还财产恳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这并不是对物权人怠于行使其权利的纵容,获得时效的规定就足以起到催促全部权人行使权利的作用,即假如任由别人占有其标的物,而不主动地行使其返还恳求权,那么占有人在其占有状态符合法定的条件并持续到法律的期间,占有人即获得对标的物的全部权。在不登记全部权场合,因基于占有的公信效力,即依物权变动的公示效力,凡占有该财产的人即应推定为该动产的全部人,为维护交易平安及催促全部人准时行使权利,基于不登记全部权的财产返还恳求权应适用诉

11、讼时效。2、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返复原物、不当得利及赔偿损失恳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起算关于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返复原物、不当得利及赔偿损失恳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起算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因为法律对民事主体施行民事行为有效成立的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就应当知道该合同违背了法律规定,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其次种观点认为,应从给付财产时开头计算诉讼时效,当事人受领给付之时,合同就是无效的,当事人受领给付无合法依据,构成不当得利,返还义务马上产生。因此,诉讼时效期间应自受领给付之时的次日起算。第三种观点

12、认为,应从该合同原商定的履行期限届满时开头计算诉讼时效。虽然原商定的履行期限无效,对合同双方都不具有约束力,但以该时间点来判别债权人在原商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从而开头计算诉讼时效,对合同双方来说,都较为合理与公正。第四种观点认为,应从该合同被确认无效之日起开头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该合同被确认无效之前,合同当事人并不知道合同无效,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就第一种观点而言,因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以权利人之权利客观上受到了损害的事实为构成要件之一,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尚未向对方履行“义务且对方未受领给付之前,其返还财产、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恳求权并

13、未产生,诉讼时效的起算明显无从谈起。尤其对合同履行期间长于诉讼时效期间的无效合同而言,客观上会爱护一方当事人获得“不当得利,有失法律公允之本质。就其次种观点而言,因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以权利人主观上已知道(或可依情事推定知道)其权利被损害的事实为构成要件之一,给付财产一方之所以为“给付,往往系其认为合同有效应为“给付而不知道合同无效之情形,进而不知道自己所为“给付已使自己权利受到损害,否那么他(她)就不会为“给付了。故“从给付财产之日起算诉讼时效期间,既不符合规律,也不具备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构成要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假设“给付人知道合同存在无效缘由仍为给付,并有意在合同被确认为无

14、效时亦不主见返还给付物(类似赠与),诉讼时效期间不宜起算。就第三种观点而言,从该合同“原商定的履行期限届满时开头计算诉讼时效的观点,也存在假设干问题:首先,在当事人未商定履行期限的状况下,确定诉讼时效的起算点较为冗杂,并且在司法理论会导致同种无效合同因商定或未商定履行期限及履行期限确定的不同而产生完全相反的后果,不利于法制的统一施行。其次,原商定的履行期限虽然届满,但在当事人“拖延履行的情形下,在当事人未为“给付之前,其返还财产或不当得利恳求权并未产生,此时仍从“原商定的履行期限届满时开头计算诉讼时效期间,明显不合法理。第三,当事人不是法官或律师,即使合同“原商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当事人也未必

15、知道合同存在无效情形,仍旧不知道自己基于无效合同所生之权利受到损害,故不具备诉讼时效起算的构成要件(无效保证合同中有过错的保证人担当赔偿责任的除外)。笔者根本赞同第四种观点:首先,只有法院或仲裁机构才是认定合同有效或无效的权威部门,当事人自身对合同效力的认识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在合同未被权威部门确认为无效之前,当事人并不能行使基于无效合同而产生的返还财产、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恳求权。也就是说,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是当事人行使此类恳求权的前提条件(尽管司法理论中当事人在诉请确认合同无效的同时一并提出此类诉讼恳求)。因此,只有合同被确认无效,给付方才能现实地行使返还财产、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恳求权,受

16、领方未予返还或赔偿损失,给付方才知道自己基于无效合同所生之权利受到损害,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事由才出现,诉讼时效期间从今起算。其次,如前所述,恳求确认合同无效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依合同法第58条规定,只要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无效,就得应当事人的诉讼恳求裁判返还财产或者赔偿损失,除非当事人无此类诉讼恳求,或者不具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要件。在当事人有此诉讼恳求,且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要件具备的状况下,按前述三种观点,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那么法院仅仅确认合同无效而不裁判返还财产或者赔偿损失,“这是只有合同无效的名义而无实际价值的,完全违背效益原那么,徒增法院及当事人的负担。 最终,按前述三种观点起算

17、诉讼时效,客观上爱护了受领给付一方获得“不当得利,而从合同被确认无效之日起开头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较好地平衡了无效合同引起的法律后果(返还财产、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基于无效合同引起的当事人实体权利救济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从合同被确认无效之日起开头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的两种例外情形:一是,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见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依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全都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恳求。依此规定,在当事人按有效合同提出诉讼恳求的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据案

18、件事实认定合同无效而通知当事人变更诉讼恳求(事实上通知当事人将诉讼恳求变更为返还财产、不当得利或赔偿损失)的,当事人基于无效合同所生之恳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该当事人收到法院要求其变更诉讼恳求的通知之次日起算。因为,法院依据案件事实认定合同无效而通知当事人变更诉讼恳求的,此时当事人应当知道合同存在无效情形及其权利受到损害,相应的恳求权产生,诉讼时效应予起算。二是,保证合同无效,有过错的保证人担当赔偿责任的诉讼时效应从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日之次日起算。由于保证合同无效,合同商定的或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丢失了法律适用条件,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担当民事责任的期间那么不受保证期间的限制,故不宜依保证期间届满之日作为该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由于保证的目的在于保障债权的实现,当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债权人未获足额清偿时,无论其是否知道保证合同有效或无效,都应当知道其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