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进位加法_第1页
9加几进位加法_第2页
9加几进位加法_第3页
9加几进位加法_第4页
9加几进位加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心整理«9加几教学设计课题9加几年级一学科数学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用“凑十法”口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2、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口述计算过程, 初步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 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能进行简单的 有条理的思考;2、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合作、 切联系;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密 丨口 &J. 1 1 .Si教材分析1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加几是

2、在系统学习了 10以内加法和10加几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掌握转化的得思想。对于9加几,学生可有不同的方法计算。可让学生 在操作、讨论中充分感知、总结、概括,学好本节课,为以后学习有关 数的加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教材安排了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的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 比赛的情景,为9加几提供丰富资源。在知识的理解上渗透了 “凑十法”, 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出发,用图画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 乐趣和与生活的联系。学情分析10以内加减法和10加几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对于9加几学生可通 过讨论、操作、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

3、 的方法,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应作为重点。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教法与学法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熟练地计算 10以内加法及10加几的式题, 初步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而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不仅使学生掌握凑十 的计算规律,而且能让他们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比如,8加几、7加几等。其次,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第三,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 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创新意识。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程序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师

4、: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 考考你们。?1.对口令。?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2.10加几的加法。?10+110+ 210+ 310+ 410+ 5?10 + 610+ 710 + 810+ 9?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 生:都是10加几的。生:得数都是十几。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二、创设情境,激趣学习新知一、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学生先独立数,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汇报。(二)教学例1:师:我们

5、先来看,这些饮料是怎样摆放的?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盒呢? 生:用加法。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指名回答) (师板书出算式9+4)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 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指名说,然后老师师纳:复习旧知,为学 习新知奠定基 础。培养学生的总结 能力与语言表达 能力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与收集数学 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自己 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巩固新知,寻找 规律。渗透加法的交换 律,让学生利用 这个规律来做

6、 题;渗透逻辑推理、 概括的能力;(1)点数出结果。(2)从9接着数。(3)从4接着数。(4)圈 一圈。(5)凑十法。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 9加4得13,那么,哪一种 方法最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凑十法。师:大家看9+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三、尝试提出问题,巩固计算方法1、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用加法解答的 9加几的问题吗?比如:“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2、解决提出的问题(1)学生自主选择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解决问 题。(2)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1(3) 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算式是什

7、么,计算时怎样想的?' - _' . -. "四、巩固新知,寻找规律?1、游戏:摘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先小声说给同桌听)?9 + 1 = 109+ 2= 119+ 3= 12?9 + 4= 139+ 5= 149 + 6= 15?9 + 7= 169+ 8= 179+ 9= 18?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问:这个“ 1”哪儿去了?(生:少了的1给了 9变成10 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 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2、渗透加法的交换律:2+9=5+9= ?

8、7+9= ?8+9=9 + 2 =9 + 5 =9 + 7 =9 + 8 =3、巩固加法交换律:2 + 9=6 + 9 =3 + 9=7 + 9 =V y xX X . /"Xr r4 + 9=8 + 9 =5 + 9=9 + 9 =五、课堂作业: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 1题)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 2题)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直接写得数。(独立做题,集体评议、订正。)六、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设计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本上。 K/越板书设计9加几9

9、+4=139+7=1613r1010教后反思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 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 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贝肿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 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 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一一“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 和圈画,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

10、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 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 简洁之美。 . "_'八/厂石二弓1£.j ii评课 和建 议: 9 加 几 是20 以内 进位 加法 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 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 9 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在本节

11、课中 李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 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 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 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 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李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

12、 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 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 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二、运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凑十” 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李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 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 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 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 迎刃而解。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听了本节课后 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 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 容来展开。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