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_第1页
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_第2页
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_第3页
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_第4页
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线教育(e-learning)又称远程教育或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是指基于网络的一种学习行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概念由此而生,mooc简单来说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具有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mooc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分析既是mooc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在在线教育发展的热潮下,以高等教育为例,梳理国内mooc相关平台的发展现状,综合国内mooc相关数

2、据调研情况,探讨国内mooc发展的现状、模式、瓶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关键词:在线教育,mooc,高等教育一、引言在线教育即e-learning,其通行概念约在10年之前提出。e-learning的“e”代表电子化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探索的学习、经验的学习、拓展的学习、延伸的学习、易使用的学习、增强的学习。e-learning的概念起始于美国,主要是指企业对员工进行网络培训。1998年以后,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北美、欧洲迅速扩展到亚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e-learning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实施e-learning解决方案。而在信息化爆发式发展的趋势下,在线教育

3、也越来越凸显出优势:在线教育突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学习效率;在线教育可以解决因地域等方面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促进教育公平,降低了学习门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learning(在线培训)不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而是通过在线学习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e-learning(在线学习)的主要意义。二、国内mooc发展现状早在mooc的风暴掀起之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有过多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启动面向高校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3年教育部又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至2010年累计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00多门,省级和校

4、级的精品课程上万。2010年开始,耶鲁等知名高校的视频公开课逐步在网络上开始流行,国内一些媒体,诸如网易等甚至专门为视频公开课开辟了专门的频道,一时形成了收看视频公开课的学习浪潮。教育部亦在2011年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程”,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共享。可以说在mooc之前,国内对于在线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2012年mooc风暴掀起之后,国内诸多高校纷纷跟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分别加入courser和edx等mooc平台。2013年,清华基于open-edx开放的源代码,构建了自主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好大

5、学在线”也正式对外发布,并支持西南片高校的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同年,深圳大学牵头组建uooc联盟,以联盟形式推动mooc建设,并于企业合作构建mooc平台。在高校之外,2012年组建的“上海课程中心”,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也汇聚了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三、mooc平台简单数据分析1.课程数据分析以清华的“学堂在线”为例,对它的38门课的选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mooc的课程学习特点。38门课程中,平均选课人次为11402次。其中最受欢迎的课程(心理学概论),选课人次打到53718次,选课人次最少的课程(线性系统理论),选课人次为2583。选课人次中位数

6、为7877,标准差为10168。因此,不同课程之间的受欢迎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课程,将课程类型分为文课类和理工科类。例如“中国建筑史”、“心理学概论”等划分为文科,“电路原理”、“理论力学”等划分为理科。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集锦(2014春)不列入统计。则其中共有21门理工科课程,16门文科类课程。理工科和文科的比率为1.3125。但是统计其选课人次,则理工科的选课总人次为15 8919,文科类的选课总人次为264799。理工科和文科的比率仅为0.6。如若计算课均选课人次,则理工科和文科的比率为0.457。图1 不同类型课程选课人次图2 不用类型课程课均选课人次由此可以发现一个

7、现象,即文科类的课程相比理工科类的课程要受欢迎的多。这可能是由于mooc类平台的学习主要还是作为一个课外的知识补充,用户大多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那么文科类的诸如“心理学概论”、“中国建筑史”等这些老少皆宜的课程对用户的吸引力,自然要大于是“电路和电子学”、“理论力学”这些相对专业的理工科课程了。还有一类课程,比如“财务分析与决策”的选课人次高居第二(这门课程本应该是一门相对专业的课程),其原因是,根据用户的登录来源数据分析,使用校园网登录的用户数仅占21.49%,这说明学堂在线的用户中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中的职场人士,那么“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受欢迎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mooc平台

8、中,两类课程最受欢迎,一类是门槛较低,简单易学的文史类入门课程,另一类则是实用度较高,能够快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专业类课程。mooc平台的课程建设,应优先考虑这两类的课程建设。2.用户数据分析以学堂在线所报告的数据为例,可对用户在mooc类平台学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图3 学习者年龄分布从用户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用户集中在20-28岁之间,因此可以推测,国内mooc类平台的核心用户还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28-40岁之间也分布有相当比率的用户,因此白领阶层的业务学习,充电需求也是国内mooc平台的一个重要增长点。3.用户地域分析图4 学习者地域分布从用户地域分布来看,传统的北上广,重庆

9、,武汉等高校密集的省市,用户分布量都较大。这也契合了国内mooc现阶段的用户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情况。4.用户网络来源分析此部分根据用户登录mooc平台的网络ip地址判断其登录来源地。乍看之下只有21%的用户登录来源于校园网络(cernet教育网),与前文判断的大部分用户来源于在校大学生有所矛盾。但事实上目前国内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宿舍网络并非自主建设,而是外包托管给运营商运营。因此这些用户在宿舍的登录ip地址自然就是运营商的ip地址,而不被视作“校园网登录”的用户了。5.证书获取比例分析证书是目前大部分mooc平台的一个盈利来源。证书的价值在于证明用户对对这门课程所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简单

10、的来讲,认证用户某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功利的角度而言,他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求职。不同证书的效力有很大差别,主要源于市场对证书提供机构的认可程度。诸如注册会计师这种国家认证的证书效力最高,ccie(思科),rhcsa(红帽)等一些由大公司进行背书的职业技能认证也有较高的效力。而源于高校课程的mooc平台所提供的课程证书,其拥有多大的效力,能够获得市场多大的认可度,目前而言尚存疑虑。根据学堂在线上部分课程的证书获得比例分析,大部分的证书获得比例仅在2%左右。即便是功能性较强,对于工作而言较为实用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其证书获得比例也仅为4.62%,原因在于mooc平台的开放和免费的性质,对一门

11、课进行选课并没有任何门槛,因此一门mooc课程的选课人数,和实际的“学习”人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再根据分类分析用户的证书数据,在有效学习的用户群体中,证书的获得比例就达到了30%左右,很显然在活跃学习者中,其获得证书的比例,才能真正的反应用户付费获取证书的意愿。但是同样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用户都仅仅浏览了一下课程,看似庞大的用户选课人数之下,实际的活跃学习用户数并不高。这表明目前国内用户尚未形成在线学习的学习习惯,至少在mooc平台上没有,这也可能与证书的效力不足,学分认证等覆盖率较低有关,对于比较“功利”的用户而言,缺乏在线学习的吸引力。四、高校mooc当前的发展瓶颈这几年来在高校moo

12、c的呼声颇高,甚至有颠覆高等教育的豪言壮语。然而在这浩大的声势之下,落地的雨点却未给预期。时至今日,国内的诸多mooc平台依然未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k12及职业培训类的在线平台却发展的如火如荼,2014年预测国内k12市场规模达2500亿,平均每天就有2.6家k12在线教育公司诞生,bat等巨头也纷纷投身k12教育。相比寥寥数家的高校mooc平台,k12的发展只能“火爆”二字来形容。高校mooc的发展为何未能达到预期,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缺乏有效的成果认证(学分认证和证书认证)高校mooc提供的课程,其学习成果很难直接对学生产生收益。不同于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基准

13、的k12在线教育。高校mooc的收益,除了提升个人能力之外,更多体现在求职或完成学业上。而这需要学分认证和课程证书认证的支持。可惜的目前为止,高校mooc之间的学分互认尚还较少,课程虽然能够颁发证书,但是市场的接受度尚不高。因此,对于较为“功利”的用户而言,mooc的吸引力明显不足。2.在线学习效果不佳事实上单纯的在线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很早我们就知道班级内人数越少,授课效果越佳。1对1的教学效果胜过十几人的小班教学,十几人的小班教学效果胜过几十人的大班教学。而mooc的在线学习相当于一个几万人的超级大班,并且学生往往还只能在助教,学生之间交流。其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很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素养。要

14、求学生拥有较高的有进取心,精力充沛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基础知识框架比较完整,英语水平较高(最优秀的mooc课程均来自欧美大学,即便有中文版本,其作业,摘要,课程资源等还是以英文为主)。这样的用户终究只是少数,且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对mooc并无刚性需求。3.高校mooc课程投入不足由于纯在线学习的教学效果不佳,高校内更关注和更投入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因此相较于“回馈”社会性质的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平台上的投入,对高校内部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投入更为切合实际。事实上业内一直有mooc做面子,教学平台做里子的说法。面子固然重要,因此表面上自然声势浩大,然而在有限的资源上,自然是投

15、入给更实际的里子了。4.课程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高校mooc平台脱胎于高校,其课程大多是高校优质课程的衍生品,因为学术性显得较强,而“实用性”显得稍弱。然而由于采取纯在线教学,课程难度又不易过高,避免将课程的学习门槛提的过高。既缺乏高学术性的研究型课程,亦缺乏和职业内容相切合的培训性课程,自然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了。5.各mooc平台课程资源缺乏共享为保障平台的利益,或者由于课程加盟费用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往往以独占的形式提供。例如国外coursera和edx之间的课程就几乎互不重叠。因此mooc的平台虽然众多,课程资源也被众多的平台割裂开来。对于用户而言,就意味着增加了其寻找

16、优质课程的成本。从促进共享的角度而言,应该鼓励国内的mooc平台之间进行类似的交叉授权。使得用户能够在任意的平台上搜索到全平台的课程,从而进一步推动mooc在国内的发展。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因为获得了edx课程在大陆地区的唯一授权,用户就可以在“学堂在线”上搜索,查询到120多门edx上的课程,并可以跳转至edx上进行课程的学习。6.mooc尚没有清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表面上看,追求商业盈利和mooc提倡免费共享的原则似乎矛盾。然而一个平台要持续健康发展,纯粹依赖于第三方的输血显然是不健康的,且存在相当的风险。因此,建设mooc的教育云平台,通过盈利获得收入,将收入投入到平台,

17、课程的建设中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形成商业上的闭环,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平台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线教育的发展固然势不可挡,但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显然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从2015年来,coursera、学堂在线等平台纷纷也开始涉足k12亦可佐证。然而mooc的公益性对社会整体所带来的贡献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它理应也受到一些“公益性”的支持,例如高校进一步的开放优质在线课程,推动学分的互认和第三方的课程证书认证等等。mooc仍应作为高等教育在线教育的领头羊,引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前进与变革。七、结束语在科技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在线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mooc”已然成为当今世界中关于教与学的热点之一,而在线教育能否代替传统教育,能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如何冷静地看待mooc,如何深入剖析其来龙去脉,如何推动mooc稳健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关心mooc的人都在思考的。本文试图比较客观地结合学术和非学术文献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