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1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2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3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4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绪论绪论绪论绪论绪论绪论战国时期诞生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标志着中医学理论形成。其中对人体骨骼、血脉、脏器等的描述,堪称为当时世界医学之最。同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擅长妇、内、儿、五官科,常运用针灸、按摩、汤药、熨贴及手术等法治病,尤其对诊脉颇有研究,被誉为“脉学之父”。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我国首部临床医学专著。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绪论绪论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出现了大量名医、名著。例

2、如: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著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颅囟经与产宝为小儿科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是综合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的巨著;唐苏敬新修本草,是历史上由朝庭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绪论绪论宋元时期,朝廷几度组织力量编著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大型医书。其中太平圣惠方有100卷,载方16834首,是理法方药较为系统完整的大型医书,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极具影响。同一时期中医临床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内、外、妇、儿、五官

3、科争奇斗葩。如钱乙编小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陈自明编妇人大全良方,王惟一铸造教具“针灸铜人”并写了铜人愉穴针灸图经,宋慈著洗冤录,为世界最早法医学专著。11世纪就开始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至16世纪种痘新书问世,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先驱。绪论绪论明代李时珍,为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产地、形态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亲自到各地考证,搜集各种药物标本,参考大量文献,历时27年,写成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相、俄、西班牙、朝等约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家,被誉为“东方药典”。他尊重科学

4、,献身药学事业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绪论绪论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

5、动。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2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1)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 (2)(2)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

6、节时,就会发生疾病。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一性。绪论绪论v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或过程。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或过程。先辨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先辨证,再根据辨证的

7、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即为论治,而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法和措即为论治,而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法和措施称为施护。施称为施护。v如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如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案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个人史、所收集的病案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个人史、家族史等,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达家族史等,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达到辨清疾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和邪正到辨清疾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证(证机、证候)。关系,概括、判断为某证(证机、证候)。v辨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八纲辨证、辨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八纲辨证、

8、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v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形式有两种,即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形式有两种,即“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和和“异异病同治病同治”。 小结小结 目标检测目标检测 第第 2 2 章章 阴阴 阳阳 五五 行行 学学 说说 第第1 1节节 阴阴 阳阳 学学 说说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第2节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五行的归类推演: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

9、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小结阴阳五行小结第第3 3章章 藏象藏象第第1节节 脏脏 腑腑(一)心(一)心(二)肺(二)肺(三)脾(三)脾(四)肝(四)肝(五)肾(五)肾二、六腑二、六腑(一)胆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肝主疏泄的情况下接收、贮藏、排泄胆汁(二)胃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五)膀胱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排尿。片断片断 三焦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有二:一为六腑之一;二是部位功能的概念。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一)脑(一)脑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故名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故名“髓海髓海”

10、。(二)女子胞(二)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又称胞宫。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 二、六腑(一)脏与脏(一)脏与脏1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血与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血与气的关系。气的关系。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3心与肝心行血,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心行血正常,则心与肝心行血,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心行血正常,则肝有所藏,疏泄有度。肝藏血、疏泄正常,则心血旺盛,血行畅通。

11、肝有所藏,疏泄有度。肝藏血、疏泄正常,则心血旺盛,血行畅通。 4心与肾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生理情心与肾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生理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脏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滋养况下,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脏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这种生理上的协调平衡称为心阴,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这种生理上的协调平衡称为“心肾相心肾相交交”,“水火既济水火既济”。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的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津液代谢两方面。生成,津液代谢两方面。6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

12、机调节方面。机调节方面。7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8肝与脾肝的疏泄促进脾的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与脾肝的疏泄促进脾的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说: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说:“肝肝肾同源肾同源”,“精血同源精血同源”。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促进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依赖。 (二)脏与腑脏与腑各以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病理上

13、相互影响,相互传递。 (三)腑与腑六腑之间,主要表现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紧密配合。饮食物经胃初步消化,食糜下传小肠,泌别清浊,清者归脾,浊者糟粕下输大肠,水分渗入膀胱,胆汁参与消化,三焦是水谷运行和气化的通道、场所。 第第3章章 藏藏 象象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生成三.气的运动四四.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五.气的分类1 元气2 宗气3 营气4 卫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的关系第第5 5章章 诊诊 法法 第第1节望节望 诊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局部等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被

14、列为四诊之首,在中医学诊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基本内容一、基本内容 望诊包括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舌以及其它各部出现的异常变化。除望神、色外,尤以舌诊为中医诊断特点之一。(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头与五官 二、望二、望 舌舌 望舌即舌诊,即通过观察患者舌质及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舌质颜色形态的改变主要反映人体正气情况、气血盛衰、脏腑虚实;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所生,苔色苔质的变化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性质、津液的存亡、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因此,舌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第2节节 闻闻 诊

15、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一)听声音(二)嗅气味 第第3节节 问问 诊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疾病的很多情况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故古代医家谓之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可见问诊在四诊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问诊的内容有: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妇人包括经、带、胎、产史。十问歌比较全面且重点突出,可作参考。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饮食与口味(五)问二便(六)问睡眠(六)问睡眠(七)问经带(八)问小儿 第第4节节 切切 诊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用医生的手去触按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

16、,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一、脉一、脉 诊诊 脉诊,又称切脉、持脉。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的脉搏、探测脉象,借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一)诊脉的部位 及其方法 (二)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亦称“平脉”、“常脉”。即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均匀。 (三)常见病脉与主病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为病脉。一般在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病脉有28种,常见的有16种。 二、按二、按 诊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局部温凉、软硬、压痛、痞块等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

17、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法。 小结小结1诊法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简称“四诊”。它是中医获得临床资料、病情信息的手段。2望诊为四诊之首。主要内容包括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和排泄物、分泌物的情况,望诊中除望神、色外,尤以舌诊最为重要;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问诊是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人寒热、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3中医四诊虽然各有其特殊作用和意义,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因此在临证察病时,只有做到“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小结

18、小结第第6 6章章 辨辨 证证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记住辨证的概念。记住辨证的概念。2说出阴、阳、表、里、寒、说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热、虚、实的概念及临床表现。3说出脏腑辨证各证的临床表说出脏腑辨证各证的临床表现。现。 第第1节节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疾病的表现尽管极为复杂,实八个辨证纲领。疾病的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按病证的类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按病证的类别,可分为阴证和阳证;按病位的深浅,可别,可分为阴证和阳证;按病位的深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按

19、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分为表证和里证;按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和热证;按邪正的盛衰,可分为虚证和实证和热证;按邪正的盛衰,可分为虚证和实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现,归纳为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故八纲辨证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八纲辨证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一、表里辨证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一般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一

20、般来说,凡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肉、经络的属表证。病变部位来说,凡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肉、经络的属表证。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里证。表证病邪尚浅,病情较轻。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里证。表证病邪尚浅,病情较轻。里证病邪深入,病情较重。里证病邪深入,病情较重。 (一一)表证表证(二)里证(二)里证 二二 、寒热辨证、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所谓表现为热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21、“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虚则内热”即是此义。即是此义。(一)寒证(一)寒证(二)热证(二)热证 三、虚实辨证三、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过盛。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虚证(一)虚证 (二)实证(二)实证 四、阴阳辨证四、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各种疾病所表现的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概括起来,不外阴证、阳证两大类,即表、实、热证属阳证;里、虚、寒证属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一) 阴证阴证(二)阳证(二)阳证 第第2节节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

22、,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脏腑的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脏腑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其他各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种辨证的基础,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气虚(一)心气虚 心阳虚心阳虚 (二)心血虚(二)心血虚 心阴虚心阴虚(三)心火亢盛(三)心火亢盛(四)心脉痹阻(四)心脉痹阻 (五)痰迷心窍(五)痰迷心窍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二、肺

23、与大肠病辨证(一)肺气虚(一)肺气虚 (二) 肺阴虚肺阴虚 (三)风寒束肺(三)风寒束肺 (四)风热犯肺(四)风热犯肺 (五)热邪壅肺(五)热邪壅肺(六)大肠湿热(六)大肠湿热三、脾与胃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二)脾阳虚 (三)寒湿困脾(三)寒湿困脾 (四)胃火炽盛(四)胃火炽盛 (五)食滞胃脘(五)食滞胃脘(六)胃阴虚(六)胃阴虚四、肝与胆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一)肝气郁结(一)肝气郁结(二)肝火上炎(二)肝火上炎 (三)肝(阴)血虚(三)肝(阴)血虚(四)肝阳上亢(四)肝阳上亢(五)肝胆湿热(五)肝胆湿热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

24、肾阳虚(一)肾阳虚 (二)肾阴虚(二)肾阴虚 (三)肾气不固(三)肾气不固 (四)肾不纳气(四)肾不纳气 (五)膀胱湿热(五)膀胱湿热 六、脏腑兼病辨证六、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当某一脏或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证候,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证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生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证候。凡同时见到两个或两变,出现相应的证候。凡同时见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的病证,即为脏腑兼证。常见有个以上脏器的病证,

25、即为脏腑兼证。常见有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等。等。 小小 结结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都是在四诊的基础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都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综合,以辨别疾病性质,探求病因,进一步分析综合,以辨别疾病性质,探求病因,审查病机,确定病位,了解疾病发展趋势的一审查病机,确定病位,了解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种诊断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它是分析病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它是分析病证共性的辨证方法,对复杂的疾病有执简驭繁,证共性的辨证方法,对复杂的疾病

26、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提纲挚领的作用。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临床各科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临床各科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确切辨明疾病发生的部位及要组成部分。它能确切辨明疾病发生的部位及其病因病性,从而使治疗有较强的针对性。其病因病性,从而使治疗有较强的针对性。第第7章章 预防与治则预防与治则 第第1节节 预预 防防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中医学对此极为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著名论点,强调了“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包含了未病

27、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邪气的入侵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除了要注意避免邪气的入侵外,更应注意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1.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的入侵 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防范措施,但当疾病已经发生之后,如能在早期轻浅阶段就给予积极的诊治,避免病变的深入发展,争取早期治愈,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1.早期诊治 2.控制传变 第第2节节 治治 则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

28、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疗原则不同于治疗方法,治则是用以指导治法的总则,而治法则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例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因而扶正祛邪就是治疗原则。在这个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病证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方法,这是扶正的具体治法;若是采取发汗、攻下、消导等方法,则属于祛邪的具体治法。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寻求疾病的根本,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它通过若干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但是这些显露于外的现象,并不是疾病的本质。必须从诸多复杂的

29、表象中进行综合分析,透过疾病的表面现象,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如头痛,它可由外感、血虚、气虚、痰湿、肝阳上亢、瘀血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治疗,而应在辨证基础上,找出病因所在,分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等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治病求本”的原则。 二、扶正祛邪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就成为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调整阴阳 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的

30、病理过程。因此,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调整阴阳的治则包括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补损兼用三个方面。 小 结1.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未病之前预防其发生和已病之后控制其传变两个方面。2.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来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医护人员首先要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证候的标本缓急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治疗护理,即治病求本;其次还要根据邪正斗争的胜负所引起的虚实变化来扶助正气或祛除邪气,即扶正祛邪;其三要依据阴阳失调是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调整阴阳;最后要根据季节、气候、环境的影

31、响和体质的差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小小 结结1.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未病之前预防其发生和已病之后控制其传变两个方面。2.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来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医护人员首先要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证候的标本缓急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治疗护理,即治病求本;其次还要根据邪正斗争的胜负所引起的虚实变化来扶助正气或祛除邪气,即扶正祛邪;其三要依据阴阳失调是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调整阴阳;最后要根据季节、气候、环境的影响和体质的差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第8 8章章 中药与方剂中药与方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中药基本知识中药

32、基本知识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二、中药的炮制二、中药的炮制三、中药的性能三、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一)四气 (二)五味(二)五味(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用法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一)配伍 (二)禁忌(二)禁忌 (三)剂量(三)剂量 (四)煎法与服法(四)煎法与服法 1 1、煎药法、煎药法2 2、服药法、服药法 五、常用中药五、常用中药(一)解表药(一)解表药1、解表药分类、解表药分类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3 3、常用解表药、常用解表药 (二)清热药(二)清热药 1 1、清热药分类、清热药分类 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3 3、常用清热药、常用清

33、热药 (三)温里药(三)温里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温里药、常用温里药 (四)泻下药(四)泻下药 1 1、泻下药分类、泻下药分类 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3 3、常用泻下药、常用泻下药 (五)祛风湿药(五)祛风湿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祛风湿药、常用祛风湿药 (六)芳香化湿药(六)芳香化湿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2 2、常用芳香化湿药、常用芳香化湿药 (七)利水渗湿药(七)利水渗湿药 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利水渗湿药、常用利水渗湿药 (八)化痰止咳平喘药(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1 1、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 2 2、服

34、药护理、服药护理 3 3、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九)理气药(九)理气药 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理气药、常用理气药 (十)止血药(十)止血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止血药、常用止血药 (十一)活血祛瘀药(十一)活血祛瘀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活血祛瘀药、常用活血祛瘀药 (十二)补益药(十二)补益药 1 1、补益药分类、补益药分类 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3 3、常用补益药、常用补益药 (十三)收涩药(十三)收涩药 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收涩药、常用收涩药 (十四)消导药(十四)消导药1 1、服药护理、服

35、药护理 2 2、常用消导药、常用消导药 (十五)平肝息风药(十五)平肝息风药 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平肝息风药、常用平肝息风药 (十六)开窍药(十六)开窍药 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开窍药、常用开窍药 (十七)安神药(十七)安神药 1 1、安神药分类、安神药分类 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3 3、常用安神药、常用安神药 (十八)驱虫药(十八)驱虫药 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2 2、常用驱虫药、常用驱虫药 (十九)外用药(十九)外用药 常用外用药常用外用药 目目 标标 检检 测测 1 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2 2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36、可增强疗效的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是:配伍关系是: 3 3介壳与矿石类药物入汤剂应介壳与矿石类药物入汤剂应 4 4下列哪项不是黄连的功效下列哪项不是黄连的功效 5 5下列哪味中药不属于活血祛瘀药下列哪味中药不属于活血祛瘀药 6 6下列哪项不是甘草的功效下列哪项不是甘草的功效 第八章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中药与方剂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题课前预习题方剂的定义和意义方剂组成原则:君、臣、佐、使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一)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一)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 (二)君臣佐使不一定俱全方剂变化规律常用剂型(一)常用剂型(二)(1)解表剂:用于表证(2)泻下剂:用于里实证(3)和解剂:用于少阳病等(4)清热剂:用于里热证(5)温里剂:用于里寒证(6)补益剂:用于虚证(7)固涩剂:用于气血精津耗散滑脱证(8)安神剂:用于神志不安证(9)开窍剂:用于闭证神昏(10)理气剂:用于气滞或气逆证(11)理血剂:用于瘀血或出血证(12)治风剂:用于风病(13)治燥剂:用于燥证(14)祛湿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