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要点_第1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要点_第2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要点_第3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要点_第4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地球运动【考纲】(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辐射、日地距离适中(保证了温度的适中)、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形成了适合的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2、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 光球 层、_色球层和 日冕 层。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 太阳活动"周期约为 生年,其重要标志是 黑子 和 耀斑。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 短波通讯 受到影响;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

2、现象;进入两极的高空大气,与之碰撞产生极光。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 .黄赤交角是指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 ° 26' 。一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一四季和五带2) .地球自转产生了 昼夜更替 、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 、地方时差 现象。3) .自西向东,由_夜_半球进入_昼_半球的界线叫晨线,由_昼 半球进入_夜_半球的界线叫昏线。4) .因一经度不同一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经度相差 _15。一地方时相差1小时;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 时刻,地方时为_12点。5) .全球每隔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共分为 24 个时区,各个时区都以中央经

3、线的地方时 作为本时区的区时。6) .国际日界线原则上指 180 经线,向东过日界线 减一 天,向西过日界线 加一 天。7) .春分一一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大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 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现象。南半 球相反。8) .秋分一一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 南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 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 极夜现象。 南半球相反。9) .春秋分:太阳直射 赤道,全球昼夜 平分。赤道

4、上:终年昼夜 平分。10)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 南北两侧 递减。夏至日: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 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 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秋分:由 赤道 向南北两极递减。11) .南北回归线之间叫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叫温带,极圈到极点叫寒带12) .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是1月 初,公转速度较 4;远日点是 J月初,公转速度较 慢。13)地球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14).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O昉 晨 线,B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 12时,AB两点的线速度 相同(2)此时北半球的昼长情况昼最长,夜最短 ,A点的日出时间为0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 ° 26'N, 30° E。15)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国际标准时间为 21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此时日期为 3.21或9.23。或E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18时 、15时 。F点的日落时间为 18时 。(2)画出两条日期的分界线,并在图中注明新旧两日期。5、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一(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 面);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构成。地球外

6、部圈层包括 大气 圈、水 圈、生物 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150太阳光线透、相互影响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注明二分二至及日期。第二章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I + 过程H + 过程田 十(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 分布不均,造成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4、热力环流是指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

7、运动最简单的形式。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 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1、大气的受热过程:1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季风东南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 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6、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表明甲地的比乙地大,风力比乙地风力大 (大或小)。7、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_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_、_地转偏向力。8、填写以下气压带风带名称;并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风带风向。A BC DE FG H9、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

8、点的季节移动 _10、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向 北 移,冬季向_南移。11、北半球的气压中心:13、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我国冬半年最常见。如: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 沙尘暴、大风 。: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 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出现 大风、雨雪 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后。1冷锋过境后:冷 气团控制,气温 下降,气压 升高,天气 转晴。14、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 低,气压 高,天气 晴朗。暖锋过境时:出现雾或连续性降水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前。暖锋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 升高 ,气压降

9、低,天气 转晴。15、准静止锋指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 连续性降水的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16、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 气压 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 状况而言的。17、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阴雨 天气,代表天气 台风。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天气,代表天气 伏旱 。气旋 旋转方向:拇指向上,北右南左;反气旋旋转方向:拇指向下,北右南左18、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植被破坏 。19、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1)海平面 上升沿海低地将 被淹没 ;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现象加强。(2)影响农业生产;温度带 向高纬

10、移动。(3)影响 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 降水量 和 降水分布 格局; 极端天气 现象增多。20、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减少植被的破坏; 植树造林 ;(3)加强 国际合作 ;(4)减少消费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多使用 公共交通工具。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 .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雨水补给、季节性的积雪融水、永久性的冰川融水、地下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2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位。3 .水循环(1)完成水循环示意图7 / 17(2)水循环的类型有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3)水循环使地

11、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 状态;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攵支不平衡的矛盾。4 .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 _暧流一和寒流_,前者是指从水温_高_的海区流向水温 一M 的海区的洋流。6 .暖流对沿岸人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与田匕候有 降温减湿_作用。7 .寒暖流交汇处_或_卜升流 的海区易干形成大的渔场。海雾_,对航海不利。8 .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一节省燃料_, _缩短航线距离_。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5.洋流前进时,受_陆地形状_和_地转偏向力力的影响,前进方向发生改变。完成洋流分布图,注意区分洋流性质:9 .洋流有利于 污染物的扩散,加快 净化速度,但是扩大了 污染范围。10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1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 变为 多雨,弓I发 洪涝 灾害,秘鲁渔场减产(增产/减产),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 气候由原来的一多雨一变为 干燥少雨_。拉尼娜_现象也称为“反 厄尔尼诺现象”。11 .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12 .合理利用水资源要从开源 和 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采地下水_; _修建水库_,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 _跨流域调水一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防治 _水污染_;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措施包括:农业上,改进 农业灌溉 技术,发展 节水 农业;工业

13、上,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公民的 节水意识。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侵蚀、搬运、风化、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2、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花岗岩属于 侵入型岩浆岩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在沉积岩中有可能找到化石。3、常见的地质构造有 褶皱和断层。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断层、 背斜、 向斜.丙的地形 为山岭,该地形的成因与乙一样吗?如不一样,请说明:乙:背斜山岭 丙:向斜成山。丙4、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分别代表岩浆岩J口 一变质岩一分别代

14、表: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其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来自地球外部的有 空_。5、岩石圈可以划分为 _6_大板块,板块交界处有两种形态,板块 张裂区即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 JL 撞区即消亡边界,常形成山脉、海沟、岛弧 。6、主要的地貌类型名称: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丹霞 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等。7、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云贵高原,成因 流水溶蚀 。8、黄土高原是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它的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9、冲积扇一般分布在 山前,河漫滩 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区,三角洲 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10.河流对聚

15、落分布的影响:平原低地中聚落一般沿 河流 呈线状分布;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平原 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要注意避开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11、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线路选在 相对和缓 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往往要 迂 回前进 ,要注意避开陡坡 、断层、避开地质灾害 多发地段。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 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 和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 渗透、相互制约、相 互联系,通过 水循环、生物高承而而南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 功能和 平衡 功能。 生

16、产 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 地区。(大气、生物要素易受人类活动干扰)二、陆地自然带r植被I 土 壤陆地自然带T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j_海陆位置 -_*水分 位置II 纬度位置 热量三、地域分异规律19 / 17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水分热量与水分分布延伸方1可东西南北左右特征更替方向南北东西高低典型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地区赤道附近的山脉1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 带基本一致。2 .相同纬度,

17、山体高度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 复杂, 类似于 从赤道到两极 地域分异规律;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 直自然带谱越复杂。3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 上、阴坡上;迎风坡位置 高、 背风坡位置 fi。4 .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5 .同一座山,迎风坡雪线海拔较低_,阳坡雪线海拔较 正。6 .纬度 q,雪线海拔高;纬度 人,雪线海拔低。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地 区在副热带气压带控制地区。7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 地形 、洋流、海陆分布 等因素的影响。如:南半球缺失 苔原 带和 亚寒带针叶林 带;南美大陆南部东岸形成 温带荒漠带。四、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口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8、是从死亡率 下降开始的。根据右图填写下表:甲国内国人口 增长 模式现代型传统型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高,低,高自然增长率人口 问题人口老龄化,造成:劳动力不足 ; 社会压力加大;国防兵力不足;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加大人口增长过快 ,带来影响: 生态环境破坏;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人口 政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计划生育自然增长率/%505 40 O3 O2 O, 11O.40302010oJ-50 40死亡率4030、201030 2010°2、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既要考虑 自然增长率,也要考虑机械增长率。3、人口的自然增长由 出生率禾口 死亡率共同决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基

19、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不是增长率最高 的时刻,而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 变为 负值 的时刻。4、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 传统型 转向 现代型 的过渡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现代型 。我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 大,增长 快;农村人口比重 大;人口 性别比例 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 低;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地利用 资源 ,减轻人 口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 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主导作用)、交通和通信、教育、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美国老年人向“阳光

20、地带”迁移,影响因素是气候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 家庭 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6、我国每年出现的“民工流”属于人口 流动,主要从农村流向 城市 (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 “民 工荒”,原因是东部地区 产业升级 ,对劳动力 素质 要求提高;其次是 劳动力 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内地 城市 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7、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增加劳动者的 收入。有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缓解 人地矛盾,保护环境。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 交通、就业、教育、 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经济的发展

21、8、一个国家或地区能 持续 供养的 最大人口数量叫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叫人口合理容量。两者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 >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 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1 .城市用地分为_商业用地_、_工业用地_、政府机关用地、住军用地 休憩及_绿化用地_、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2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_,住牢区、工业区 _ _商'也区_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等。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 、交疝干

22、线的加侧或街角路口,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一一_中心商务区一工业区需要寻求靠近 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地域内部的空间结构_ ,也叫 地域分布结构 ,其形成和变化受 望、 历电 、_社会等因素影响。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4 .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人口规模 来划分的。城市等级高,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邕_、服务范围上在一定区域内,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_"=、相距_空。5 .人口向一城市 集聚和

23、城市规模 不断扩大、农村 变为 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它主要变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_、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 _、_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M市人口 占_总人口 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 _二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_。6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环境质量下降、 社会治安、交通拥挤、生物多样性减少_、地面沉降 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严格控制_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_新区和卫星城_、_加强管理_、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等。7.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巾化起步早晚目前所处阶段晚期中期

24、加速阶段目前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_慢_,出现_逆城市化_现象。城市化速度 #_,出现_郊区城市化_现象。 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例如_巴西_、_墨西'哥_8 .城市区位因素有 河流、地形、气候、_资源.、/政治、科技、宗教.、交通9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1)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交通 便利,城市盛行风的 上风口二环境 优美,公共设施配套完善。(2)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 和 工业区 附近。地价 较低,交通 较便利。(3)大型商业网点(大型超市、批发为主的超市等):一般不在市中心。地价较 _低_,交通 便利_。(4)零售型的商业网点

25、:多位于市中心。靠近消费人群,交通便利。10.郊区城市化 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 果,城市化的后期现象,一种高级形式。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 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 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或乡村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

26、、科技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 市场 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 和 政策)二、农业地域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以植物为对象的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 _ 商品谷物农业 一以动物为对象的 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

27、 、 畜牧业混合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地区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它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气候区(主要是 东南亚、_南亚 及 东亚 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 热带雨林气候区。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是(1)小农经营(2)单位面积产量 JC,但 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 (4)水利工程量大_。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 大,机械化程度 高,商品率 上4、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 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地。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所以乳畜业的分布

28、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影响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W和饲料5、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 ,交通便利,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 高的特点。工业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土地、原料、水源、动力社会经济条件:政策、市场、劳动力、技术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 导向型工业;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卜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馍、锡 )属于 动力 导向型工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 劳动力

29、导向型工业;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 导向型工业。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新技术、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 环境 为丰导区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 地带、最小风频的 上风 地带、与季风方向 垂直 的郊外: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和河流上游 :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 居民区 和农田。4、现代工业发展中,由于科技 (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 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信息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劳动力 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二、

30、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联系类型:生产工序上 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 空间利用上 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交通信息 联系等。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一工业集聚一工业地域。3、工业集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 信息交流 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 运输费用 和能源消耗;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应;共同利用 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生产建设投资。4、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 交通和 运输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

31、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产业(如)、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如汽车工业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德国鲁尔区工业区、英国 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卜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 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 原料、能源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 :(1)原料和能源 消耗量大, 运输量 大,污染 严重: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3、德国鲁尔工业区衰落原因:生产结构过于单

32、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交通运输网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4、新工业区以 中小 型企业为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以新兴工业即 高技术 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以 轻工业 为主的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 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以 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

33、产过程分散。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 技术、环境、交通。(2)主要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 优美:气 候 温暖;高等院校集中,人才集中,科技发达;便捷的交通;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交通1 .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公路一、_铁路_、水路(或_水运J、航空(或_空运_)、管道。2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1)速度最快_空运_、速度最慢_河运(2)运费最高_空运、运费最低海运(3)运量最大_海运、运里取小空运(4)灵活性最强公路_、灵活性最差.管道(5)连续性最强管道_、连续性最差.水运3 .交通区位因素:地形因素(平原、山地),水文因素_ (河流

34、、沼泽),_气候因素_ (暴雨、大风、冻土、积雪),_社会因素_ (国防、民族),技术因素 (重要保障),经济因素 (根本条件)。(1)铁路线、公路线布局的原则尽量少占耕地;避开 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 河流;避开陡坡、断层和 滑坡、泥石流 多发的地区,开凿隧道应从 背斜 (地质构造)部位穿越;尽量连接更多的城 市(居民点),以提高 经济效益。(2)港口布局的原则河港:地形_平坦开阔; 一般位于河流 上匚岸,出 宽上深;城市 依托,腹地范围广;陆路交通 便利,便于 客货周转。海港:地形 平坦开阔;背旦避=1=,港L水上的 海湾(岩质 海岸);城市依托,腹地范围广;有便 利的 陆路交通 与陆地相联

35、系。航空港:地形 平坦开阔,坡度适当;风速较小;大气能见度好;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有 高速公路 相连。4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大城市 商业中心 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5 .商业布局原则(1)市场最优原则:靠近或拥有大量的 消费人口(2)交通最优原则:有 便捷的交通 便于商品的转运和吸引大量的 J勾物者1.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我国主要分布区A水污染B气体污染C固体废弃物污染D噪声污染E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云贵高原F 土地荒漠

36、化A 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生态破坏B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C 土地盐碱化市北及华北的灌溉农业区G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减少)_ _ _ _ _ _ _ ,- 二- i 一 T能源短缺H水资源短缺呼北地区M北地区r能源短缺华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_共同性_原则、公平性 原则、_持续性一原则。遵循或违背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公平性保持高消费持续性“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性“保护环境,人人有贡”共同性4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_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

37、仅要重视J攵量_增长,更要追求_质量_,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牛产和文明消费;_社会_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 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低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主要原因为 资源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 深刻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途径人口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资源循环经济工业上:推行_清洁生产 农业上:推广_生态农业_循环经济根据三个原则: 资源_输入减量化_

38、 资源_多次利用_环境废弃物_再生_资源化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 地理差异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形 状 和 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具有过渡性质。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 平原 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 区。(2)异: 地理位置 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差异:长江三角洲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 气候区,雨热同期,但 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土地条件 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

39、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 积少;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条件 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 水田 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棉花、油菜 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 玉米、春小麦、大豆 等,一年一熟。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 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 轻工业,从

40、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基地。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 感知。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 率,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环境监测方面。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时间;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

41、S) 专门处理 地理空间数据 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 领域。主要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方面,可进行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5、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杳询、 更新、空间分析 和应用评价。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心一、认识荒漠化1 .概念:发生在 干旱、 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 .成因:荒漠化是一

42、变豆而教因素与人类 过度 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3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沙漠化 和次生盐碱化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三、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具体内容水资源利用/、当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 农业;牧区草场合理开米地下水,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 中下游水资源。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 沙丘活化利用 生物 措施和 工程 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封山育草;建坝淤地;设置沙障工程;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调节逢一、上、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规划用地,宜林 则林_,宜牧 则牧,退耕 还

43、林还草。 (调整农业结构)过度樵采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 薪炭林 ,兴建 沼气池(开发新能源), 推广省柴灶 。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四、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措施形成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因素气候降水强度 大且 集中,侵蚀作用 强:1、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 保墟、护坡、固沟2、技术措施:发展喷灌、滴灌技术; 发展地膜;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培 育良种 等3、生物措施:退耕还上还山; 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地形地势起伏上,坡度陡;植被植被覆盖率 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土壤 土质 疏松或土层薄;人为 因素 毁林 开错、乱砍滥伐;不合理的耕作 制度,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

44、坏。(主导因素)一、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大气中的 碳氧 平衡,号称“ 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 水循环 ,调节水平衡,类似 海绵 的作用。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二、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土壤 贫瘠(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下的植被体内 (而它又最容易遭到人类破坏)。雨林植被一旦被毁,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三、雨林被毁的原因1、根本原因:由于 人口增长和 贫困 导致发展的需求。2、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利用:(1)过度的 迁移性农业;(2)采矿、水利 、公路建设;(3)

45、商业性 木材采伐;(4)大规模的 农场和牧场开发。比较森林湿地主要类型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非洲刚果河流域 、_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 东南亚地区 )、亚湖泊、沼泽、河流、滩涂、水库等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主要 分布在欧大陆北部_、二匕美洲北部_)等经济效益提供木材、药材、果品等,增加旅游收入。提供水资源、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 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旅游收入。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降解功能:净化水体污染物其他功能: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保护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8)防风固沙开发利用中

46、 存在的问题重开发不重保护,导致森林锐减。 例如: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无序开发与过度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水质卜降。例如:围湖造田(陆)、过度围垦危害气候恶化(加剧温室效应、干旱、洪涝增多)、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 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 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保护与 开发已 升退耕还林;森林采伐与培育相结合;退耕还湿(湖、沼);同 保护 性的开发(生态旅游观光);建立自然保护 区:加强 环境 教育,提高 公民环境 意识:健全法规,加强管理。、能源的分类1、按性质分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等。非可再生能

47、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2、按使用分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新能源:核能 、 风能、太阳能 、沼气、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3、按转换分r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 、生物能L二次能源:电能、焦炭、煤气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1、煤炭资源 丰富,开采条件 好。2、 市场广阔,距离消费市场 近。3、 位置 适中,交通便利,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三、能源基地建设1 .扩大煤炭开采量:2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以 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3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1)建设 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 电;(2)发展炼焦 业,向外输出 焦炭。4 .能源

48、的综合利用:延长 产业链 :煤-铁-钢; 煤-电-; 煤-焦-化,促进产业结构 多元 化, 提高经济效益。四、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五、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1、合理开采,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生态问题:(1)通过工程及 生物 措施,结合土地的 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 效 蔬菜 、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2)治理“三废”:以 技术创新 为先导。废渣一一煤肝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废气一一营造 薪炭林 林,开展复垦绿化造林(做好消烟除尘工作,营造防风林带); 废水一一沉淀净化。2、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 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3、根源措施:调整产业结构(1)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六、资源型城市的问题1、矿产资源枯竭, 水资源 不足;2、结构单一 ,以资源型、重型工业为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 ;3、环境污染严重。七、“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