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_第1页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_第2页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_第3页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_第4页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18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

2、说。(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3、读懂统计图。(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

3、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1

4、、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路程       正方形周长边长       购卖数量总价       行驶时间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2 / 9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

5、的量。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2.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1)时间:3小时20分2小时45分(2)总价:5元 ( ) ( )(3)():6千克800克3吨350克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二、学习新课(一)相关联的量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1)这其

6、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1、出示19页表格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20页第2题3、正比例的意义(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问:现在你知道什

7、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2)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四、全课小结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简介】主要成就:多节课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多次承担省、市、区观摩课、研讨课任务,教学论文、成果多次获奖。教学主要风格:教学主线清晰,语言简练,教态自然亲切。本课主要看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各个活动中充分体验图形的放缩以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前期研讨的最大感受:在迷茫中“山穷水尽”,在探索中“峰回路转”,在寻觅中“天外有天”,在遗憾中向往完美,在交流和碰撞中反思成长。【教学内容】新

8、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8页29页。【教材分析】教材第28页提供了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根据同一张贺卡所画贺卡的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我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认识“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随后安排的“画一画”要求学生把一幅笑脸图放大,并比一比谁画得像。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巩固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与原图相像的认识。教材在第29页,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数对,找出“小猫”轮廓的点,并画出来,最后比较“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

9、将体会到“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为后面学习“比例尺”打下基础。【学生分析】1、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过数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比的知识。但学生对“数对”的遗忘现象比较严重。2、已有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大多数见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用放大镜看东西等。但学生对图形怎样进行放大或缩小才能画得像并不明确。【我的思考】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对教材中的情境做了一点调整:1、将教材中的三幅均为缩小的示意图,改为:一幅按比例缩小,一幅按比例放大,一幅图不按比例放缩。本课为图形的放缩,教材是在主题图中呈现了图形的“缩小”,到“画一画”时,才出现图

10、形的“放大”。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2、教材中“画一画”的环节,要求将其中的笑脸图放大,可是在笑脸图中涉及了弧线的放大。弧线的放大对于学生而言,过难;另外,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明确提出:图形中含有弧线的不作统一要求。因此我将“笑脸图”改为“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操作。(注:弧线在图形中常见,有了弧线可以使图案更活泼有趣,因此教材给出的图没有回避“弧线”,但考虑到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画弧线太难,所以在教学用书中加了说明:“图形中含有弧线的不作统一要求”。学生只要能徒手画出就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

11、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准备】在 k贺卡图片;作业纸、尺子、透明方格纸,水彩笔若干,电脑word软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一张贺卡):同学们,今天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小贺卡,能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吗?怎样才能看清呢?教师缓慢操作展台按钮,逐渐放大。边放大边问:看清了吗?现在呢?(直到学生说“看清了”为止)引导同学们注意放大后的贺卡与原贺卡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 1、出示教师课前画的三幅贺卡的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想想哪幅图与原贺卡像。2、学生独立研究:每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利用手中的工具,研究它与原贺卡为什么像或不像。教师参与

12、学生的活动,并进行指导。(二)反馈,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小结: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三)眼力大比拼 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眼力大比拼”。让学生结合刚才研究出来的结论,看几组图片,说出哪组中的图片与原图像,它们的长和宽是按照什么样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四)生活中的放缩现象 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图形放缩的现象。三、应用拓展 (一)应用1、出示一个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让学生先观察,再将长方形放大或者缩小,画出来。2、交流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长方形,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时告诉大家,所画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

13、别是多少。(二)拓展运用信息技术中的word软件,将“放缩尺”的图片进行放大和缩小。同时,对“放缩尺”进行简单介绍。四、总结师:今天我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图形的放缩,知道了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五、布置作业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0到3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3、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

14、、宽6米)2、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3、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4、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5、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6、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7、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二、新课展开1、自学课文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第56页,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说明:我们所缩小

15、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1>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讨论:比例尺1:30000000表示什么实际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00000000厘米)。<2>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放大效果)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3>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同学们,阳春三月正是春游的好季节,假如我们602班准备两天的行程出去旅游,请你设计一条合适的路线。(拿出自己准备的地图,四人小组讨论)<5>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3、再次认识比例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