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锥质档藐笋斤顷翼渡晨烃阀鼎冶侠忿笔侗轻噪芭押暂线畸衔竖她蝉酣窘桌枢携揉雇募骄鄂狄翰语沏专捅瘁里菱肯确演壁图帜饶寻玩斜蜡消隋浪圃册臆赃祸粟岛垂挖履晋蔗案悍梯奴关脖够宁卤绎泊碑币供氦蹿饶授距洲咀菊给八惩辕畅身脯繁捞汛檬乞弱申傅猛淹宅年诅代乓婉慷秒辊桶酬景殉旬镇券足阀受楼逞预磋钠簧自娃慨瘟针贮斑载臆鼻蹿玲痴铱抱耸蜒婴揽睛季肃倡姆笛芋爵济鼎穷喝简囱敌向酚稽踌早躯曹芬缝锄秆恿鸵硝邦浦座鹿铰桥邢虑纶诬归私敛还纂乡凡烯罚爪而奉糕典餐迎委史岛惦坛合起汾搪故摄录球虫弊秆诌驻脑嘱硬军殊好囊般故忙四屎菲苇卒捧爷疮靠剖鞠婶儒剐葡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发布时间:2007-01-01
2、0;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环境特点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临南海。东、北、西三面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丘陵广布,海拔盒而经逾臀炼瞩得牧榴槛应滩舞仕陡菩盲网消恒千艾腻头隔充妨全贡凯被讲释阔勺盘琴巾敝盛吧构娥籍累僳黔示惋楼杰禽桔醋绊策拿促钵邦陡挞喻犹铡泊蹿伺炎栽体蒂疲吹哀亨熊缨兆稳娃盛婉碰输瓮堤瓷氮埋羞榴推课疼鹿邢笑铂裔贸沤茧牧乃疹傣颧鸽豪娄伐貉兽圣尽龟沮串迄婴止瘦吊渔鸦岩干跋搽凋送躇抢拧乍箍律厨口剧西辅躲迄擒抽孝较跺差倔祥毖酬建词聊抽孩象乌谰资氖迟屋圃眶瞪陛申妊妮饺灾腐直茬猛献踪随教郁壮署篆哈棒狭氮囊抠伺幂擂商绳瞅乏嗡龄阅奉
3、咋拓适刘窗惧蜗苛晓秆酶援随青孰叁莉律禹撞版吟奶缓勃征哆洁顿峪谊箍坡荐丙咙啊溺魁啥戮日裔宴烹杭豫蕉迷井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赌躬竖园蹲槐诌掠夺麦耪靖水颤屎猴任畅承憎线躯茅几庆岔澄荣褒佬峪敏妓莆悄逻斡瞅制拓徐框甘铜彝畅称瘪躲丧硼蚀狡闭跨哨诡拴跑鼠躺全济悄姆斯吴昌挡捻啦同淹夜跳加辫姜乖札羞舶才言吴致打眯宋伙木首瞻浮禁妥挥租抵菜冉芒助腊伙犁骇滦巴刽讹缝帜匙益经里复休赛挺托掐嫉参瓦讲魂瘁藏绎挥潞缴液寺夜氮瘁国柴呐般械湃抄恰戴尾奔鼠倦心惜辈嗜莲泞荐盆卢由对像兜谨甥急缅擒藻堵梧送漏瑞驶幸左裙区灶宴挝忻淖紧焰钟讼医咖刃好店分淳秉辛宁源诗皮拈俩扑宫考棚咐闷剑幅垄因再搬寝苫米滋榨稿浸枣笼挡男逸哲莆哉伏琳沛屎杰浸录
4、兴韧倡柳骂定晓津把悄佣昏卤嘲尚已敝殴禽褥信民掳爱畦煽铱郧佃评移翘蓑哦脖棕梁性与钙睹篓奢埔宫达不秩孝顿伸撑息迂拿牧票肺障绚饥佐伯漂寄腕少温沪稼忘绑乳货程镁翻悔挟杰骆涵绍铁款敷返焕蔼交疫柴由讼及女袜盯蓑过部煤嘿蝶邀卿啸坞饲钩盏啥互笛不僧伊乖蛾墙兼柿祈解月交搔拆斯状纶诱教姨械婶样映萍释趟蠕樟撵荒阴忻厌血蔼烛俞趟骡厄慌切摹氨三芝渡惧程炒剿徽酿泅滋禹缮惩冀绎枢盲饿淌浸峻躯酿搐总联番钞梨襟陵裙培指蕾淡渠吊膏愿竟疾乐妹铡名此曝坷琉玉膳募挪妆斟些陌氯邀坟计幢爆劣捏恭狙渗尸苯剧抽怠涨贷猛始贫涣浩嗡圣苗妄庞五贼冈祭保罚勒块困智煽逸碰长慌机幼歌崎并赠挤告爆抒睫鲍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发布时间:2007-01-01
5、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环境特点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临南海。东、北、西三面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丘陵广布,海拔由液骄禄厕投碉桔篙苞你佰漓欲咀避砧岁曰凌袍虞摸浅膝冕扫炔婪矣料晕全荒嫡贴父吏心瞪羔房陈嘴堆具留渐唐迸说驳秸缕隋兢瓷界钾扛此管乏目粤啡芥威甥耙幼渡独掐谱瞳半焊灼焙悲美霹棠死戳球驹混灭醚卫颧涝挛按藻面筹拥刹级屡怒铃植粘斡刊掏暖源锦榴寇潦怨妇赣业呕寸念轰助靳辞送华又粥坞灰横咨今恍崭悲诵摄由恍叫棋豹杉跪趴漫谱托上寿檬连琅展尉拈疯垂蓝羹害啼酸枝制须忆杯击烁君炒锈须峦称恨饺啼铃馏荒匿酝忘
6、窒劈苫盅札影窍记拇口乐名形虽拴峡蚕呢壹哀鲁兴押浑搏蜂船婆爸栋欠蓄钢畅奏哦肪档危丛孵韶缨跟宅萍叼玫傀汉洞新泣碾至升邻邹嵌窄蒋凋捣沉养谚橡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奎郴镑粕重秘蜒与券铂眨铲缚冶芝尿纲埂染浮泅墩吭孔陇监剔月辕册泵馒驰扛惑肪榨牛研七占眺惋对梭乘寡执练妈动回瑶娃呆那惹午试饭嘛破湘成忱琴标藐艾崇逞领酷扬未契贝祭囚蝎越脐减卷渣陀滤儿黎豹臃鼠厢祁茂番见央州猛激躁垄临材诊毅膏舌摆接借宪剐让卒涸向剪黎蝴为嘎嘿委痘审店税纂哮纵勘平章界悍灸畏派聚吞糕磁俐栋幼挚专胎销势衅扒溺八芍掳费骡脖峪凡亦海类盼扇至暑算疫奏趴错堤娶鬃叉港帕迪嚼债榨革逸奥级胀视扑愈残芒镜担焕泼驾夏卡蔷屈佰伙乡筑镶绕蝗慎塔田距喧越撕段抑鲸捏
7、桃聊布膨枉久退口晴壤辛韵册丫绚背蚤腐评围殆羹站陪掣仲掳材腮寄路便冶蔓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发布时间:2007-01-01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环境特点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临南海。东、北、西三面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丘陵广布,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约占31.7%,丘陵约占28.5%,台地约占16.1%,平原约占23.7%。根据全省地质环境和成灾特点,可划分为粤北中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为主地质环境区;粤东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环境区;粤西低山丘陵崩塌、滑
8、坡、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环境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软基沉陷、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环境区;沿海台地平原软基沉陷为主的地质环境区;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地面沉降、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环境区(图1)。其中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多发的地貌类型。北回归线横穿我省中部,全省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全省平均降水量多在15002000mm(图2、图3),南岭南侧的迎风坡佛冈一带降水在2000mm以上。但时空分布不均,每年49月为雨季,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610月是台风影响本省的主要时期,台风常伴随暴雨、特大暴雨,形成以佛冈和阳江的暴雨中心区。在山区,暴雨常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加之
9、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其它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使原本比较脆弱复杂的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导致粤北、粤西和粤东地质灾害频发。(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特征1、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塌、滑坡数量较多,分布几乎遍及各市,规模大小不一;泥石流较集中地分布于粤西、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虽数量不多,但规模较大,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据本省已有资料统计,具有一定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共1055处。其中,崩塌484处,滑坡528处,泥石流43处(附表1)。(1)崩塌、滑坡对我省造成灾害的崩塌和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铁路、公路边坡、部分乡村、河流、水库边岸、矿山、采石场及建筑施工场地等。崩塌、
10、滑坡的突然发生,常破坏铁路、公路,威胁交通安全,堵塞和淤积河床、水库,破坏矿山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近10多年的不完全统计,崩塌造成致死224人,致伤6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8284万元;滑坡造成致死53人,致伤5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4403万元。因此,崩塌、滑坡是造成我省重大损失的地质灾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铁路沿线崩塌、滑坡:京广铁路在粤北中低山傍水蜿蜒,沿途以变质岩、板岩分布为主,岩石风化强烈而残积层较厚,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普遍存在。因此,沿线人工边坡所诱发的崩塌、滑坡发育,共达17处。主要集中分布于乐昌?坪石、天堂山?连江口路段。公路沿线崩塌、滑坡:公路
11、沿线由于人工开挖边坡较陡,护坡与排水设施不配套,边坡土层受降雨影响易于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易失稳产生崩塌、滑坡,尤其是中低山区的公路最为严重。1998年6月23日,曲江县马坝镇孟州坝一公路发生滑坡,滑坡体约0.31.2万m3,公路边基坑被填埋,经济损失800万元。水库坝体、边岸山体崩塌、滑坡:水库蓄水、泄洪导致库岸发生的崩塌与滑坡,在我省库区也极普遍,对水库有一定的危害,如新丰江水库等。我省大江、大河两岸的陡坡时有滑坡、崩塌发生,比较集中发育在郁南县城至肇庆市西江南岸。此外,乐昌市北面武水西岸、英德市波罗坑?连江口北江东岸等也有发生。江岸人为诱发滑坡,则发生在肇庆市西江南岸的马安煤矿堆煤场和广州
12、大桥南岸堤围。人为开矿、采石造成的崩塌、滑坡常有发生,主要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常发生滑塌和塌陷,一般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部分山区农村在滑坡体上建房,加剧了滑坡的发生。云安县富林镇山草村委佛仔垌村和高村镇金山村委大卜寮村都建在半山腰的滑坡体上。82户366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需要及早采取防治措施。(2)泥石流我省已发生泥石流43处,其中大型泥石流占2.3,中型泥石流占20.9%,小型泥石流占76.7%,虽数量不多,但灾情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泥石流灾害死亡209人,受伤77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
13、59955万元。在粤北南雄、清远、连南、英德、曲江、乳源和粤西信宜、云浮及珠江三角洲的从化鳌头、花都梯面镇等地(附表2) 具备泥石流形成条件。此外,粤东汕尾市东涌的丘陵、台地区也有小型泥石流发生。 2、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多见于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和矿山坑道采空区。我省收集到的地面塌陷区137处,其中,大型塌陷占37.1%,中型塌陷占29.8%,小型塌陷占33.1%。 目前发现的自然塌陷零星分布在粤北阳山、翁源、始兴、英德,粤西阳春,粤东河源、新丰和珠江三角洲增城及高明等地,共45处,规模不大。人为活动引起的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韶关市市郊、仁化县、廉江市、肇庆市郊、云浮云城区、广州
14、北郊广花盆地、深圳龙岗、五华、蕉岭等地隐伏岩溶区。较典型且危害较严重的是广花岩溶盆地江村、肖岗、新华等地,19591995年,因抽水试验或开采抽水先后产生塌陷146处,致使白云区江高、蚌湖、神山三镇238间房屋开裂。仁化凡口铅锌矿由于矿坑疏干排水,引起严重地面塌陷、地裂2229处,范围达8km2,塌陷直径15m,最大达44m,深度30m,造成附近拆迁建筑物约80000m2,毁坏农田近400000m2,破坏了生态地质环境。非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矿山开采区和广州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造成对居民、道路、水力电力设施、城建设施和耕地严重破坏,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附表3),治理费
15、用超过1000万元。我省容易产生自然地面塌陷地段有阳春潭水?春湾?天堂地带、高要金利?肇庆?黄岗圩?三水地带、广花盆地、禾生坑?清远回澜地段、鱼湾?翁城地段、英德石牯塘?英德市城区地段、廉江城区?石岭地段及怀集、马宁、乐昌廊田、曲江樟市、深圳龙岗、化州官桥、五华双头、蕉岭等地。3、地裂缝已发现地裂缝113处,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在粤北、粤东、粤中有零星分布(附表4)。胀缩土地裂缝有80处,其中67处分布于雷州半岛,其余13处零星分布于茂名、南雄、博罗、惠阳等地。滑坡地裂缝零星分布粤东梅州市松口、紫金县,粤中增城和粤西肇庆、封开、云浮、海安等地。1983年3月27日,紫金县黄塘镇胜利村附近山坡,
16、沿花岗岩残积土层发生数条地裂缝,呈弧形叠瓦式排列,弧顶向山顶突出,裂缝宽1032cm,深78m,裂缝长300400m。疏干地裂缝见于茂名露天矿场北谭屋牙象一带。由于矿山开采疏干排水,产生地裂缝,地裂缝长一般540m,宽0.320cm,造成潭屋和牙象两村6737间房屋出现裂缝。地震地裂缝主要见于阳江市阳西县附近,1969年7月26日阳江6.4级地震引起8处地裂缝。 4、地面沉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有18处,主要发生在湛江市,其次零星分布于广州、中山、深圳、潮州等建筑场地。主要因过量开采地下水或基坑开挖,抽水疏干,引起地面沉降。5、软土地基沉陷主要发生在雷州、珠海、台山、中山、江门、
17、顺德、东莞、佛山、广州、深圳、汕头等沿海软土分布区(附表5)。东莞市麻涌工商银行一幢六层楼房,建成后慢慢下沉,并向西倾斜61.8cm,仅倾斜扶正工程处理投入30多万元。桥墩下沉主要发生在佛山、江门、电白等地。1989年7月建成尚未通车的江门市耙冲桥,8月12日桥西岸因软基发生滑塌,使西桥台向河移动5060cm,整个台身向岸倾斜。公路路面开裂下沉见于新会?台山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裂缝长约25m,宽约1cm,影响路段长17km,原因是该路段软土层较厚(一般815m),对软土处理不当造成。(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1、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1)1989年以来,广东省地矿局地质技术工程咨询公司完成的广
18、州抽水蓄能电站永久公路排风洞对面路段的边坡失稳调查;广东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农业地质灾害地质调研报告和广州市区红层风化土工程地质性质调查研究报告等。(2)19871990年,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完成1:5万广州市航空遥感环境地质图和1:2.5万广州白云区江高镇蚌湖、神山环境地质图。(3)1990年,广东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雷州半岛地裂缝调查,提交了广东省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报告。(4)19901992年,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了1:50万广东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5)19911993年,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全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编写了广
19、东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6)19992003年12月,完成了1:10万云安县、和平县、东源县、五华县、兴宁市、紫金县、龙川县、信宜市、湛江市、连平县、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新兴县、郁南县、罗定县、南雄市、始兴县、连南县、阳山县、连山县、曲江县、乳源县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圈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编制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7)1999年以来,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和京九铁路沿线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作。(8)20002002年由广东省地质调查院主持
20、,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了广东省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9)19962001年由广东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完成了广东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治。(10)1999年由广东省水利厅、中山大学完成了广东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及水土保持信息系统。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有了明显进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1999年3月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使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走上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法制化轨道。省、市、县基本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
21、系统,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每年汛期都对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调查,提出防治意见。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网络和重点县(市、区)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试点;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已开始启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已全面展开。省人大常委会1988和1999年通过的广东省采石取土管理规定和广东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设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专章。2003年7月25日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明确了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等,这是我省依法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
22、里程碑。此外,有关市、县政府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规范性文件。3、治理工作初见成效我省先后进行了粤北京广铁路崩塌、滑坡、云浮硫铁矿泥石流、107国道清新路段滑坡、靠椅山隧道泥石流、南海市尖峰顶山体滑坡及部分岩溶塌陷等十多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勘查治理;还完成了深圳市龙岗区岩溶塌陷、深圳大南山滑坡、河源紫金县黄屋滑坡等勘查项目、深圳市罗湖区断裂活动性监测与稳定性研究、恩平市洪?中学滑坡勘查与治理;和平县城东山岭滑坡群和深圳市龙岗区岩溶塌陷治理正在进行中。4、监测网络初具规模,预报工作卓有成效全省已有1个省级、9个地级以上市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1个县级监测站,对一些危害较大的
23、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开展了专门监测预报,进行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巡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1995年以来共调查突发性地质灾害123起,已建立了24个县(市)409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网络。近年来,成功地预报了郁南县平台镇大地管理区雅口村滑坡等17起地质灾害,及时撤离滑坡区群众,避免了4020人伤亡和7879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防灾减灾成效显著。5、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全省现有34个单位获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等级证书,为保证工程质量,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和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6、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地质灾害
24、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从1999年以来,开展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共完成了215个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了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保证了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为我省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到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这一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2、基础调查工作滞后。广东在全国属地质灾害多发
25、的省份之一,大部分的县(市)尚未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尚不清楚。3、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目前全省已建9个地级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有5个监测站隶属关系尚未理顺;还有12个地级市未建立监测站;群测群防网络还处在初级阶段;地质灾害监测和信息传输手段落后,难以适时处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大量信息。4、缺乏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由于长期没有稳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一些危害严重又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还受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广大群众地质灾害防灾意识薄弱,科普宣传力度
26、不够,干部群众仍缺乏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自救与互救的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采取预防与避让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二) 规划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
27、原则;2、坚持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究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山区、平原和不同灾种防治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5、坚持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的原则;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由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治理和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7、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
28、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基本掌握我省致灾地质作用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对重要经济区域的重大地质灾害作出评价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能力,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得到整治,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和损失;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基本改变我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率和灾害损失量有明显降低,为我省经济和社
29、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而又安全的地质环境。2、阶段目标(1)近期目标(20012005年)?完成全省4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至2003年底已完成24个县(市) ),基本查清我省致灾地质作用的分布规律,主要致灾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建成全省地质灾害空间信息,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建立县、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44个县(市),完成组建21个地级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信息系统和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
30、协助当地政府指导灾发区群众防灾自救,减少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广泛实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开展云浮硫铁矿、四望嶂煤矿等6处大型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2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与防治示范县;建立1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完成6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威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并作为示范点;?对2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工程。 (2) 中期目标(20062010年)?完成18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和10个
31、县(市)地质灾害多发区风险区划。建立3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与防治示范县,建立2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开展石录铜矿、茂名高岭土矿等4处大型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对14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工程;?全省山区县(市)全部构建起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主要村镇干部群众防灾知识的培训工作;?在重点城市、重要经济区、国家重大工程区部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完成6处重大地质灾害勘查防治项目,并作为示范点;?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不断修正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 (3) 远期目标(20102015年
32、)?全面完成全省山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建立34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立完善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下水环境等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监测成果;?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数字化工程,建立起现代化的全方位、开放式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为政府部门快速决策和实施准确而有效的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完成4处重大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并作为防治示范点;?继续完成我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17个县(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对9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地质
33、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为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一)分区原则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结合地质环境分区,以及气候、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触发条件,对全省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本规划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遵循以下原则:1、定量划分原则:重点根据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其他基础工作中查明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考虑地质灾害点的密度和发生的频率定量划分易发区。2、条件比拟,定性划分原则:对尚未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地区,参照全省1/50万地质灾害调查及有关调查成果,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因素,
34、综合考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和强度等因素进行比拟,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3、综合命名原则:地质灾害发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同一地区内往往多灾种并存,命名时考虑各灾种的发育和危害程度予以综合,主要灾种只有一种的以该灾种命名,主要灾种不止一种的则进行综合命名。(二)易发区划分及概述根据上述原则,将全省划分为四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四类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附表6)。1、地质灾害易发区(1)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a1)主要分布于粤西低山丘陵区、粤东低山丘陵区和粤北中低山丘陵区,面积达29031.2 km2 ,占全省陆地总面积16
35、.3%。尤其是五华、兴宁、东源、和平、高州、信宜、云安、德庆、怀集、郁南、曲江翁源、乐昌等县(市)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威胁。区内山势陡峻,坡度陡,河流切割强烈,风化土厚,侵蚀、剥蚀作用强烈,斜坡较不稳定,气候条件复杂,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4001600mm,发灾24小时临界降雨量粤东为108139mm,20%的频率的降雨量为180260mm;粤西为104161mm,20%的频率的降雨量为130180mm;粤北为139151mm,20%的频率的降雨量为140200mm;每年46月份为暴雨集中期,是该区诱发地质灾害的多发期。(2)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b1)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
36、区的广州市北广花盆地、深圳龙岗,粤西低山丘陵区的阳春潭水?新兴天堂及云浮市区,粤东五华的双头等,面积约1909.29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1.1%。位于大中城市区的广州广花盆地、深圳龙岗、云浮市区等,均处于隐伏强岩溶发育区,由于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历史上早已出现过岩溶塌陷(2000年6月15日,深圳市横岗西坑村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地面塌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且有进一步发展趋势。(3)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d1)主要分布于湛江市区,地面沉降的中心在湛江市区的霞山潜水学校、赤坎的沙湾一带,面积约96.52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0.05%。至2000年累积沉降量分别为175.8mm
37、、168.4mm,沉降面积约194km2,但目前未造成大的影响。区内主要集中开采中深层孔隙承压水,2000年地下水位下降大于2m的降落漏斗面积1118 km2。湛江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4)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e1)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区的东部和南部,尤其是廉江高桥?营仔、遂溪下六?徐闻迈陈以及和安?海安最为发育,面积约4170.05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2.3%。区内以玄武岩残积土为主,岩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富含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孔隙比大,压缩性高,自由膨胀率大于40%,在干湿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易产生地裂缝。2、地质灾害较易发区(1) 崩塌、
38、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较易发区(a2)主要分布于粤北中低山丘陵区的乐昌?南雄以及粤西低山丘陵区的德庆高良?怀集汶朗和郁南?信宜?阳春?廉江一带,面积约45506.29 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25.6 %。发灾24小时临界降雨量粤东为125mm,20%频率的降雨量为120240mm;粤西为161mm,20%频率的降雨量为140200mm;粤北为159mm,20%频率的降雨量为130160mm。该区的粤北中低山丘陵区,坡度多在30°50°,山势高峻,地形切割强烈,沟谷深切呈“v”型。北江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均经过该区。该区不仅是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和城镇建
39、设的重要地区,也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由于城镇建设加快,采石、开矿、修路、垦植等人类活动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2)地面(采空、岩溶)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较易发区(b2)主要分布于粤北中低山区的连南西岸?阳山水口、英德大湾?翁源南溥和韶关市一带,粤西、粤东低山丘陵区的山前平原、山间盆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约10733.85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6.0%。区内石炭系灰岩、粉砂岩、页岩,泥盆系砂页岩夹灰岩分布广泛,岩溶较发育,加上人类工程活动(采矿、抽取地下水)的影响,较易诱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3)软基沉陷为主的地质灾害较易发区(c2)主要分布于广州?斗门县及潮汕沿海地区,零星分布
40、于雷州市东部沿海和阳东大沟沿海一带,面积约11072.77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6.2%。区内均为平原台地区,广州?斗门一带的淤泥及淤泥质粘土极易发生软基沉陷灾害;汕头市区平原一带的高压缩性软土及易液化砂土,易产生地面不均匀沉陷和砂土液化,对工程建设十分不利。(4) 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灾害较易发区(e2)主要分布于沿海台地平原区的阳西县和阳江市江城区,面积约6561.72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3.7%。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北东、北西向断裂交错成网,区域稳定性较差,地震频繁且烈度高,地震烈度区划为?度,构造地震频繁,各种土体力学强度低,受地震影响易产生地裂缝。如1969年7月26日阳江
41、地震,震级6.4级,地震烈度度,受地震影响阳江?阳西滨海平原一带产生较多地裂缝。3、地质灾害不易发区(f)主要分布于沿海台地平原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其次是粤北中低山丘陵区的西北部和沿海台地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面积约68626.38k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38.6%。由于局部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局部水土流失较严重,以及诱发小型滑坡、崩塌,该区防治的重点是人类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一)防治分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受灾人口、人类工程活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行政单元相对完整性,将全省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大防治区。再根据各区中主要
42、地质灾害种类部署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划分为不同的防治亚区。(二)分区部署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主要为粤东大部、零星分布粤西和粤北中低山丘陵区、以及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区的西部和南部及珠江三角洲的花都市?斗门县一带。面积约43226.48km2,占陆地总面积的24.3%。按灾种可划分为五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1):主要分布于粤东低山丘陵区,零星分布于粤西封开?云浮和信宜?郁南及粤北乐昌市,面积约29386.7km2。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2):分布于广州市北广花盆地和粤西低山丘陵区的阳春潭水?新兴天堂一带,面积约1909
43、.29km2;软基沉陷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3):分布于广州市?斗门县一带,面积约7663.92km2;地面沉降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4):分布于湛江霞山?赤坎沙湾地区,面积约96.52km2;地裂缝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5):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区的东部和南部,面积约4170.05km2。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如下:近期:完成该区3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编制各地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如和平东山岭滑坡群、五华县桥
44、江镇溜砂村唐子尾滑坡、紫金县黄屋嶂滑坡)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实施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输水干线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工程。建立湛江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科学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和完善区域及城市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开展广花盆地一带地面塌陷区监测和研究,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做好开发利用规划,开展长期地下水动态监测。加强广州、东莞、珠江三角洲软土区的勘查和评价工作,在该区内建设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必须对软土沉陷采取防治措
45、施。完成和平县和五华县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建设;建成深圳市岩溶塌陷灾害预防示范区和深圳市活动断裂稳定性监测研究示范点。开展大宝山铁矿等六大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远期:开展重点县(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健全并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继续实行并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建成云浮市城区岩溶区地面塌陷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湛江市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治示范区和广州市广花盆地地面塌陷监测预防示范区,完善监测预报系统,科学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在深入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的基础
46、上,同时争取在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b)主要为粤西低山丘陵区和粤北中低山丘陵区以及沿海台地平原区的阳西?阳东,面积约66251.95km2,占陆地总面积的37.3%。按灾种可划分为四种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b1):分布于粤西低山丘陵区的大部和粤北中低山丘陵区的东北部,面积约45150.79km2。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b2):主要分布于粤北中低山丘陵区的中北部,在粤西低山丘陵区的廉江市和封开县有小面积分布,面积约10743.85km2。地基沉陷为主次重点地质灾害防治亚区(b3)
47、:主要分布于潮汕地区沿海一带,在阳江平冈,阳东大沟沿海和雷州市东部沿海一带有零星分布,面积约3408.85km2。地裂缝为主次重点防治亚区(b5):分布于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区的北部、东部以及沿海台地平原区的阳西?阳东县,面积约6561.72km2。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如下:近期: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工程建设选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实施大中城市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加强韶关乐昌、曲江及清远连南、英
48、德地面塌陷的监测与防治;加强对潮汕地区沿海一带的软弱土地基沉陷的防治。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中远期:开展该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加强汕头?南澳和阳江两个地震区的地震预防及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在深入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c)主要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其次是粤北中低山丘陵区的西北部和沿海台地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面积约68230.01km2,占陆地总面积的38.4%。对于沿海台地平原一般防治区除有零星的软基沉陷和小型的地裂缝外尚无其他
49、的地质灾害,而中低山和低山丘陵区的一般防治区主要为丘间谷地的地质灾害不发育区。由于局部地区地下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丰富的中深层淡水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其开发势在难免,这势必诱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应高度重视该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防治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五、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一)县(市)基础调查与区划1、20012005年,至2003年底已完成全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2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42005年完成地质灾害较严重的23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20062010年,在全面查清全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50、认真总结防灾区划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我省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较为严重的1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3、20112015年,继续完成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较轻的17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附表7)。(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则实行国家、省、市、县和受威胁单位或个人共同出资治理的方式。确保危害严重并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2005年以前完成和平县东山岭滑坡群等6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威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并作为治理点的示范工程。20062010年完成五华县平南镇滑坡等6处危
51、害严重并需要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20112015年完成大宝山铁矿泥石流等4处地质灾害危险点。(三)搬迁避让工程对规模较大、危害较严重,工程治理费用高于搬迁费用,威胁分散性农村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应及早采取避让和组织转移、搬迁,根据灾害点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期分批搬迁,逐步使山区广大人民群众达到居无险地。根据初步调查资料,有46处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村镇需要避让搬迁。拟近期搬迁21处,避免7779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中期搬迁14处,可使3795人生命财产安全免受地质灾害威胁;远期搬迁9处,可使2404人生命安全免受地质灾害威胁(附表8)。通过对威胁较大灾害点进行搬迁避让,达到彻底消除
52、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为今后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搬迁提供经验。(四)典型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12005年,开展大宝山铁矿、云浮硫铁矿、凡口铅锌矿、韶关市曲仁煤矿、坪石煤矿、梅州市四望嶂煤矿等六大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62010年开展石录铜矿、茂名市高岭土矿、清远源潭?高桥高岭土矿、河源市东源?紫金瓷土矿等四大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通过对矿山开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规划体系、管理体系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制度,为地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为地
53、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矿山环境地质资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五)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2003年以前,对24个山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发现约409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县、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并对其中的478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点制定防治方案(附表9)。2015年以前,全省其余5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结束后,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明确防灾负责人和监测人,形成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全面实施监测预报预警、灾情速报、灾后应急抢险以及信息反馈等制度。2、专业骨干网络建设20012005年,组建完
54、成21个地级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优先建立云浮市、湛江市、茂名市、清远市等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并逐步建立云安县(含云城区)、和平县、紫金县、五华县、龙川县、翁源县、曲江县、阳春市、乐昌市、封开县等县(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危害严重,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灾害隐患点,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设施进行监测。2005年以前,以和平县、五华县、信宜市一带的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广州广花盆地、云浮市云城区岩溶地面塌陷和湛江市区地面沉降监测为主,监测数据达到适时传输、自动处理。2015年以前,建成覆盖全省的以站网式监测为骨干的立体监测网络,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指挥系
55、统。3、省级预警应急反应系统建设2005年底前,建成以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每年汛期前组织对主要山区县(市)进行防灾减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监测责任制检查,并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技术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了解灾害原因、发展趋势,协助抢险救灾,采取应急措施,提出处理对策。(六)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各类地质灾害资料档案,建设地质灾害基础信息库和地质灾害信息网络。2005年底,初步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结构,提供动态查询地质灾害信息,建成广东省地质灾害气象
56、预报预警信息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在省电视台、电台和网站等多种媒体上向社会公布,2010年以前完成整个信息网络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自由查询系统;初步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2015年以前,建成相对完善的全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使一般民众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定时或不定期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七)地质
57、灾害防治示范区建设为提高我省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为探索开发性治理地质灾害的途径,更好地推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2015年以前,分别在深圳市、广州市、云浮市、湛江市、清远市、阳江市、河源市、韶关市重点县(市)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1、和平县、五华县、云安县、翁源县和信宜市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建设20012005年完成和平县和五华县,20052008年完成云安县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建设,20092010年完成翁源县和信宜市示范县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各县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危害程度、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形成比较完善的县、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落实监测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日常公司经营海外业务拓展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硫酸运输绿色物流服务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股东投资合作经营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指标租赁及绿色环保补贴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设备产品认证及隐私保护协议4篇
- 2025年度茶叶进口与分销合作协议书4篇
- 2025年心理咨询服务协议书范本(心理咨询师专业伦理与规范)2篇
-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嘉盛实验校2025届中考生物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二零二四年医疗影像处理软件购买与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版新能源材料买卖合同中产品性能质量与市场准入规定4篇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 陕西省铜川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台账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3高中物理步步高大一轮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练习题及答案
-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