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_第1页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_第2页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_第3页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_第4页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n本讲的重点n1、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历史变迁 n2、改革开放后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争论n3、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变n(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n(二)列宁和斯大林的所有制理论n(三)中国所有制理论的变迁n(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n1、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全面分析n消灭私有制是马恩的一个核心思想n(1)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分裂状态的根源n(2)消灭私有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所有制关系的 社会化以适应生产力的社会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n(3)消灭私有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n“私有

2、制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在生产力被创造出来而私有制成为阻碍这种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可能被摒弃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11页)n“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65年,第516页)n“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 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 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n马克思警告,如果没有创造出新社会所必要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

3、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当前社会的尝试都是堂吉诃德的荒唐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页)n2、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进行了设想n(1)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本含义n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对立的、由劳动者联合起来组成的社会对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实行共同所有即公有,即以劳动者共同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公有制。n“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商品章商品拜物教后,摘自杨志选编的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

4、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所谓原始积累,摘自杨志选编的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n(2)对未来社会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预测n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应该成为未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要形式n哥达纲领批判论述了集体的、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n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提出社会占有

5、生产资料、社会的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的公共占有n德国农民战争序言提出了工业生产资料归工人集体所有、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集体占有的主张n3、结合俄国经济发展情况,探讨东方社会实行公有制的可能性n1881年马克思写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维伊查苏利奇的信n几易其稿,最终没能写出明确的答复n(1)复信初稿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俄国走一种不同于西欧社会的的所有制道路及发展道路的可能性n认为在俄国存在一种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实现公有制的可能性n俄国的公社制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公社继续存在,使其成为俄国现代经济制度的出发点、并焕发出新的生命的条件:把农村公社置于正常的发展条件下,把农民所偿付的巨额国债和国

6、家向新兴资本家提供的其他巨款都用于发展农村公社。n涉及到巨额资金,马克思认为必须经过严密论证,不能轻易下结论,先后修改了三遍,还是没有发出。n(2)复信只有六百多字,大多引自资本论n“在资本论所做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能使它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他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n(二)列宁、斯大林的所有制理论n1、列宁n(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n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设

7、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是完全一样的。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以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所有制模式搬到了俄国,将一切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如私有经济、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等都作为消灭的对象。 n(2)新经济政策时期n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也包括私有制的经济成分,允许多种经济成分之间发展平等的商品经济关系;列宁提出应当建立由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不是“纯粹”的所有制结构的设想n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n 列宁分析俄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认为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

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n打破非“公”即“私”的认识误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n利用本国的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n利用外资n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限度n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能够支配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是处在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监督之下。n对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也有明确的限制。n2、斯大林n在列宁去世后不久,斯大林就放弃了由列宁所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过早地提出要消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经济成份,并逐步在全国确立了一种后来对各社会主义

9、国家影响深远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模式。 n(1)把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力图在当时的苏联消灭个体经济形式n(2)确定农业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主要是集体农庄所有制,把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发展,当成社会主义阶段迫切的历史任务。n(3)确定了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当国家继续存在时,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是必然的。n(三)中国所有制理论的变迁n1、改革开放前n(1)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n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n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0、、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政策,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经济,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其发展,从而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n(2)1953年至1956年(国民经济过渡时期)n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 n社会主义三大改造n(3)1957年至1978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n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程度的不断强化 n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n割资本主义尾巴n一大二公n所有制升级: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n2、改革开放后n(1)1978年至1988年n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

11、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格局的形成 n增量改革:在原国有经济中逐步发展新的非国有的经济成分 n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n城镇集体和个体经济的新发展 n外资经济的兴起 n私营经济获得合法地位 n(2)1989年至1997年n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n邓小平南巡n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精辟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等,从而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扫清了在改革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障碍。 n

12、十四大n在所有制结构上鲜明地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 n十五大n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论述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 ;明确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n(3)1998年至今n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n十六大n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

13、思想。n十七大n从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出发,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平等”,即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 二、改革开放后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争论n有关所有制问题的争论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始终,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争论的具体问题有所不同而已。n(一)围绕所有制是手段还是目的的争论n(二)围绕物权法草案的争论n(三)围绕国有产权改革的争论n(四)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n(一)围绕所有制是手段还是目的的争论n1、所有制是手段还是目的?n四种观点n(1)所有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n发展生产力,

14、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是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形态的根本目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生产力制约并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目的,而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只是手段。n我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快速发展生产力所采取的经济手段。n那种以为可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但不能改革公有制本身尤其是不能改革国有制的观点,就是把所有制当成了目的,而不是当成手段。这既没有理论根据,也违背了生产力标准。n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视公有制本身为目的的旧观念,树立把公有制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手段的新观念,树立把发展生产力视为最高标准的新观念。 n公有制手段

15、论n公有制目的论导致了在所有制形式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倾向,严重忽视了公有产权运行中的制度设计与不断完善,同时阻碍了所有制结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n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的选择服从于经济运行模式的选择,更决定于所有制及其形式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 n公有产权形式应具有可变性和善变性,应建立具有开放型的产权结构的企业制度。 n公有制比重或公有产权规模也应具有可变性和善变性 n既然所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那么所有制就有一个选择问题、改革问题、创新问题,它就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特征。 n(2)所有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有制手段论实际上是私有化的理

16、论 n“所有制手段论”者并不是单纯讲手段,其实质就是否定“以公有制为主体”,主张全面私有化,是一个拐弯抹角提出私有化的理论。 n手段论提出马克思当年只是把公有制看作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这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n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不可能绝对地是手段或目的,手段与目的具有层次性、互含性和前提性,并可以互相转化。手段与目的从来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n公有制、私有制与市场和计划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类比和套用。 n公有制本身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存在着本质联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主义本质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基本前

17、提和重要保证。 n公有制和生产力之间是不能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来概括的,如果一定要用这类范畴,那就应该指出,在任何社会里,都不可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最终目的,发展生产力只是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它恰恰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n与所有制目的论观点相适应,持此观点的人同时认为所有制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他们认为,否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曲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

18、会制度的根本区别之所在。邓小平多次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 n(3)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发展生产力才是最终目的的观点,有道理但不全面。 n公有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很重要,重要到任何其他手段都不能代替,公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n发展生产力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它相对于生产目的来说是手段。n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保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才是发展生产力。 n(4)公有制目的论和公有制手段论都是不恰当的 n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发

19、展生产力,而是全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直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邓小平通俗地称之为共同富裕。n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有公有制。如果放弃公有制,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形成两极分化;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即使有了公有制,也只是共同贫穷。 n2、如何理解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n(1)对公有制主体的不同理解 n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坚持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并在数量上占优势,这样才能发挥它对其它经济成分的制约和主导作用。 n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是国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因为国有制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形式 。n公有制为主体应当是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占主体,让集体经济在数量

20、上占优势势在必行。 n(2)如何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n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指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要部分,在量的比重上占绝对优势。n公有制为主体不是一个数量概念,而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不一定占50%以上,只要在各种所有制中具有相对优势就行。 n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和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公有制经济只要控制住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在重要行业中居主体地位,只要起到保证整个经济高效、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只要在各种所有制的总和或者总体上占优势,就能够体现其主体地位了,并不需要在每一个行业都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无疑是主力,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

21、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不在于它所占国民经济总体数量和比例的大小,而在于它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中占有统治地位。 (二)围绕物权法草案的争论1、物权法草案是否违宪?不同类型的财产,是否都应平等保护?(1)宪法和民法通则都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公共(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草案对这一核心条款的废除是违宪的,实质上妄图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和原则取而代之。它强调国家、集体、个人财产的平等保护,强调保护私人财产,那谁来保护国家财产?n(2)物权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物权在受到侵害之后,都应当在法律上获得平等的保护。各种不同类型的财产,在遭受

22、侵害后都要受到平等的救济,不能说对国家财产遭受侵害就要多赔,个人就要少赔,物权法要平等对待、平等保护。 n2、物权法草案保护私有财产是否会导致非法所得合法化,是否会进一步加速私有化进程,促使两极分化? n(1)这是一部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开历史倒车的物权法。草案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和反映出的根本倾向,必将进一步加速私有化进程,促使两极分化,造成贫富更大的悬殊和社会的严重分化和尖锐对立。n(2)保护私有财产与财富的分配本身、财富分配不公没有必然联系。物权法的功能通过保护财产来鼓励人民爱护财产,创造财富,从这个角度是可以影响财产的分配,但是物权法保护私有财产不仅仅保护富人,也不仅仅保护穷人,所以与私有化

23、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这主要通过税法等有关法律以及政策来解决,不是物权法能解决的问题。 n(3)反映和保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各个不同部门的共同任务,不同部门的法律有不同的调整对象,有不同的调整方法,有不同的任务,物权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权关系法,不是调节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调节法。n(4)如果一个人的财产是非法所得,物权法不予保护,至于如何识别他的财产是合法所得还是非法所得,这不是民法、物权法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合法所得中存在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也不是物权法所能解决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是激励创造财富,二次分配是实现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所以不要把一切问题都堆到物权法的头上,也不能把解决一切问题都寄希望于物权法。n(三)围绕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