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讲义_第1页
小学教育学讲义_第2页
小学教育学讲义_第3页
小学教育学讲义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教育学讲义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2、 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3、 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教学时数: 2 课时导言:* 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 ,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一、本学科的意义(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2、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 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

3、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 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 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

4、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第二部分为教学论,主要介绍三、本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想)1、掌握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原理2、初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3、掌握一些处理教育问题的简单方法4、初步学会用教育的观点去考察教育的问题三、具体学习方法指导1、认真听课,掌握基本理论2、深入思考,理解教育原理3、加强课外阅读,广开视野4、充分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5、认真观察,尝试应用教育原理* 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吕型伟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及其规律2、教育学的发展

5、历程:从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看发展阶段作品学记萌芽雄辩术原理形成阶段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学校与社会教育学教育过程现 代 教 育 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与发展作者时间价值著名观点孔子弟子整理世界上最早的教有教无类、因材施先秦教、循循善诱、学出育专著思结合、温故知新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约 3595 年专著最早的体系比较夸美纽斯1632 年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第一部现代意义旧三中心:教师、1806 年教材、课堂17761841上的教育学著作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实用主义的代表新三中心:学生、18591952经验、活动凯洛夫马克思主义科学教育学布鲁纳1963 年布卢

6、姆1956 年赞可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1970 年儿童心理学(二)区别几个概念1、 “教育学 ”和 “小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小学教育学”是在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2、 “教育 ”和 “教学 ”“教育”广义的指一切对人的影响,狭义指学校教育,包括思品教育和学科教学;“教学”特指学科教学。3、 “教书 ”和 “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常指学科教学,“育人”指对人的思想品质的影响。“教书”和“育人”就象一张纸的两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斯宾塞)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即使教师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

7、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其各方面的影响也会以隐性的方式产生。而且,可能负面的影响更容易表现。4、 “实用 ”和 “应用 ”教育学是理论学科,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教育学为我们提供的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原理,指导我们的教育方向。不是提供具体事件的具体的解决方法。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教育学能否直接提供给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来认识教育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教育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初步形成教育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认识。2、 使学生懂得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师范

8、专业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教育的含义教学难点:教育的社会性教学时数: 4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 “教育 ”广义的含义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1、指影响的过程:“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2、影响的结果: “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3、影响的方法:“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三)更狭义的教育

9、: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二、 “教育 ”的词源分析1、西方词源(英文 )Educationn.(拉丁语 )E-duc re(ê出) E-ducEducate re(ê引导 )v.2、中国词源“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孟子曰: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说文解字 :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字的意思:左边上部“爻“代表经典的内容”,下边“子”是孩子,右边上部“卜”代表棍棒,惩罚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右边下是“手” ,即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经典的内容“学”字的意思:

10、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育:象形文字中“育”的左边是女字,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也表示“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子形倒立,是孩子未生出时的状态。3、中西方 “教育 ”的差别西方中国教育内发论外烁论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心智)(强制灌输)教育宽泛(崇尚自然)儒家经典(崇尚书本)内容三、教育的要素教育是一个由人、财、物、事所占据的空间和时间构成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二)学习者(教育对象)学习者凸现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学习者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

11、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要求: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统一(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的活动(主导活动)教育活动学的活动(主体活动)四、教育的形态(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二)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

12、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 个体在思想上对自身进行的教育活动。(三)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当代教育)(见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1、基本观点: 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傍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人天生就被赋予仁义礼智等本性,但个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和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

13、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等职位出现的原因。即教师的出现、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2、评价: 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二)生物起源说1、基本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勒图尔诺 ( 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沛西 ·能 (198 7 1994)1923 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

14、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2、评价: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三)心理起源说1、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2、评价: 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四)劳动起

15、源说1、基本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的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教育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变革。2、评价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突出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本质区别意识性。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四次革命时间作用工具制造250万使人区别于动物革命年前农业革命1 万年使人从食物采集前者变为食物生产者200年使人类产生从手工业革命工业生

16、产变为机器前生产使人类消费从物知识革命50 年前质消费向知识消费转向文明教育进程发展原始原始文明教育农业农业文明教育工业工业文明教育知识信息文明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1、 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没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2、 教育的水平很低:教学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验,教育方法是口耳相传3、 教育没有阶级性:大家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二)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

17、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有:庠、序、校、学等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名称;礼乐射御书数已经成为当时学校主要的学习内容。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古希腊雅典当时有两类初等教育学校: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男孩7 岁入学。学校是私立收费的。学校同时自由入学,可以进两校,也可先入文法学校,再入琴弦学校。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有如手工业者,不受重视。儿童每日上学均有教仆相伴,以免途中接触不良影响。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阅读、书法、计算。弦琴学校主要学习音乐、歌唱和吟诗(荷马史诗) ,年长的学生可以学习

18、琴弦和吹笛,培养美感、节奏感、旋律感,涤除邪念,培养德性。 无一定修业年限, 一般在 7 14 岁之间。 采用个别教学法, 注重机械背诵,常实施体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古代就有“学在官府”之说。奴隶及其子女是无权进入学校学习,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中学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统治阶级学习的是“治人之术”而不事稼穑,劳动人民又无权入学,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与生产劳动没有关系。(三)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1、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唐朝官学体制的等级性唐朝的官学体制中,设有 “二馆六学 ”: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国

19、戚和宰相的儿子国子学招收三品上文武官的子弟太学招收五品上官员的子弟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书学、算学、律学则招收八品以下人员子弟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四 )近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 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 1880 年提出了实行510 岁儿童的义务教育,到 12 岁, 1891 年在全

20、国完全实行初等免费教育,19到 90%。1893 年提高到 11 岁, 1899 年提高世纪 80 年代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德国 1763 年指定了乡村教育规程,作出了普通义务教育的规定。美国从 1852 年马萨诸塞洲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到 1918 年密西西比洲最后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经过60 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得到法律的保证。中国 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行修订。(义务教育时间为9 年)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普及教育的意义

21、,在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提高生产劳动水平,从而促进生产发展。(三 )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改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 政治性、文化性3.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 长及人的一生第二章学校教学目标:1、了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2、理解学校的公益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服务”的意识3、了解学校文化及其作用,初步形成关注学校文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的意识。4、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

22、发展中的不同影响,初步形成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时数 :4 学时第一节学校概说一、学校(一)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二)学校的功能: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学

23、生进行教育,使之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三)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二、学制(一)学制的含义:学制, 广义的讲,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我们现在所称的学制,是一种狭义的内涵,主要指修业年限。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

24、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二)学制的产生与发展(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 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现代小学的发展要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

25、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是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教会又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教育机构可视为现代小学的前身。到19 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小学由此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小学逐步普及的基础上,从19 世纪到 20 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促进了普及教育的延长。在许多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先后延长到8 9 年。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

26、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相衔接。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上述这两种学校系统在办学形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 。在美国,并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 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三)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双轨学制必然要逐步过渡,最终走向机会均等的单轨学制。从当前看,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因而综合中

27、学化就成了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 20 世纪中期之后,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 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 大众性以及和社会生产、 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 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 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1、清及清以前的

28、学制清末以前, 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从夏朝始有官立“庠”、 “序”之类学校的设置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 再到汉武帝以后官学和私学的并举, 学校在招收学生年龄、学习年限、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无统一的规定。自隋唐实行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以后,历代学校教育,逐渐变成选士和科举的预备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益形暴露,改革科举教育,加试实用科学,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1898 年 6 月,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颁布了一系列除旧革新的政令。在文化方面,普遍设立学堂,大力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奖励科学著作和

29、发明,终遭失败。1901 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再次明令废除八股,考试策论,废除武试。科举制度稍有改变。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 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 “壬寅学制 ”。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三三”制,即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为三学年,春季始业。同时还规定,儿童在入初等小学堂前,还须进蒙学堂学习4 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癸卯学制共分三段七级,长达29-30 年。规定小学改为“五四”制,即初等小学堂5 学年,高等小学堂4 学年。光绪三

30、十一年(1905 年),许多大臣联名奏请,要求立停科举。清政府在多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同年8 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至此,实行了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方告废止。从此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正月,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分女子小学教育初、高两级,修业年限各 4 年,并规定男女小学分别设立,不得混合。因各地反映学制太长,宣统元年( 1909 年)又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者设立“简易识字学塾”,学习年限为1-3 年,每日授课 2-3 小时,也可上半日、下半日分班施教,并可增夜校,学生不收学费。宣统二年( 1910 年),小学学制又

31、改为“四四”制,即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为4学年。2、民国时期的学制民国元年( 1912 年)1 月 3 日,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 9 月间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公布了新定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学制”,俗称旧学制,但在公布后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法令,与“壬子学制”略有出入,于是便在次年综合成为“壬子癸丑学制”。规定:( 1)初等小学校 4 年,收 7 至 10 岁儿童;( 2)高等小学校 3 年,收初小毕业生;( 3)中学校 4 年,收高小毕业生;( 4)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 年,本科3 至 4 年。小学以下的蒙学院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都不计年限。此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32、。有的系统还特设或附设学科。民国 11 年( 1922 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了“新学校系统改革令”,这就是当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壬戌学制”,俗称新学制。规定小学、中学、大学均为6 年,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小学4 年,高级小学2 年,即“四二”分段制。中学分初中、 高中,学制各 3 年。 “壬戌学制 ”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本文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民国 17 年( 1928 年),国民政府公布“戊辰学制”,俗称现行学制,其中小学学制仍实行“四二”分段制。3、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建国

33、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学制有过多次变革。1951 年 11 月 1 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中关于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包括 5 个主要部分:( 1)幼儿教育:幼儿园收 3-7 岁儿童,满 7 岁升入小学。其任务是使幼儿的身心在入学前获得健全发展。( 2)初等教育:修业年限 6 年。其任务是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青年和成人初等学校,包括工农速成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修业年限不定。( 3)中等教育:中学修业年限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均得单独设置。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 3-4 年,招收相当小学毕业程度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各为3

34、-4 年,招收业余初等学校或业余初级中学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历者。上述各中学任务,是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医药及其他专业学校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 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培训班,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以及聋、哑、盲等特种学校。1952年 3月 18 日,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同年11 月发出指示,全国小学自1952年秋季一年级新生起,一律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后由于教材、师资等条件不足,政务院遂于 1953 年 11 月发出指示, 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继续实行“四二”制。小学一年级新

35、生入学年龄为10 周岁。1958年 9 月 19 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善地加以改革的”。“经过典型试验之后, 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 “六个并举”的具体原则。即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农)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函授、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学校并举。同时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即全日制学校

36、(包括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1980 年 12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普及教育,涉及到学制问题。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间,小学学制可以与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以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时不动。”1981五年制年,教育部又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至此,中小学学制经过又回到“文革”前的“六三三”制,一直沿用至今。20 年的徘徊,4、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横向分为若干的不同的类型。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

37、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 指全日制大学, 独立设置的学院、 专科学校、 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第二节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社会组织,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一)学校文化的含义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 教学、科研、 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二)学校文化的构成1、从学校文化的形成看

38、,学校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自觉性)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 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成人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与成人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自发性)2、从学校文化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第一、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

39、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师生关系处理等。第二、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第三、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中的传统、 仪式和规章, 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比如西方国家的中小学在行为规定上比较强调放纵,认为自由的环境有利

40、于学生的发展。而东方国家中小学则比较强调管束,认为严格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表现在学业方面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其他还有升旗仪式、周会、校训、校歌等。 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 教学规范、 学校工作常规等。学校规章的

41、制定者一般是办学者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二、学校文化的影响(价值)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 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三节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的概述(一)管理所谓管理, 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 对该机构内的人、 财、物等进行决策、 计划、 组织、 控制、

42、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第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管理客体就是管理的对象,是由人或事组成的动态系统。第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它是指管理者在完成管理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包括该组织系统的组织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以及通过这一机构和制度所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第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它是指管理主体预期目标的实现状况,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情

43、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等。(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 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 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 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 财、物、事(工作) 、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二、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一)沟通的含义: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

44、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二)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沟通把信息向学校的各个层次景象传递,使学校成为运行有序的系统。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控制:上下级的指令通过沟通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沟通层层上报,以达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激励和情感交流:领导及时对工作进行评估和肯定、奖励等,都能起到激励的和情感交流的作用。(三)沟通的形式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一般可以分为下行、 上行、平行和斜向几种渠道。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

45、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和社会传闻。(四)沟通的障碍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五)沟通障碍的克服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沟通的状况, 如: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 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三、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一)学校绩效的含义: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二)国内外学者评价学校绩效的几种理论:( 1)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

46、,由教育主管机关制定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投入 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 3)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4)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要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

47、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 组织的健全程度、 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四)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 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 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1、按性质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种:( 1)定性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2)定量评估。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的学校绩效的量的测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评价。一般较多地用于评估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2、按形式分类,学校绩效评估

48、可以分为三类:(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按主体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四类:( 1)上级评估;( 2)同级评估;( 3)自我评估和( 4)下级评估。4、按时间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 1)日常评估;( 2)定期评估( 3)不定期评估。5、按标准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类:( 1)绝对标准评估( 2)相对标准评估。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 达到管理目标, 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 途径和措施。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行政管理方法。 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

49、力, 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管理的方针。(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 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同,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 5)学术方法。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50、。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各种的领导,组织和提高思品教育的师资水平,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应成立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少先队组织,协调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各个教育因素的关系。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比。2、教学工作管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严格各项教学常规,建立责权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包括招生、编班、报到注册等,检查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落实教学任务,教学资料与档案的管理等。4、总务工作管理总务工作复杂、 细致又具体。 总务工作应该为教学服务。 主要包括: 校产管理、 财务管理、生活管理等。六、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内容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 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 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