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整理_第1页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整理_第2页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整理_第3页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整理_第4页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3、 生境: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4、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

2、生态幅或生态价。6、 种群:是指在特定空间内能相互进行繁殖的、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7、 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8、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9、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10、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11、 生态系统

3、: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2、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13、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14、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15、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16、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包括有:技术承载力、资源承载力、污染承载力等。17、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18、 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用地范围内(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常用人/平方公里 或人/公顷 来表示。19、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所有生活植物的总和。它包括森林、灌木、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20、 人布植物:是指随着人类生活而散布的植物,也叫归化植物。21、 网络结构:包括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廊

5、道网络,以及由景观斑块通过廊道的空间联系形成的斑块网络。22、 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现象(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对应于同级系统的核心区而存在,边缘与核心区具有相对性。23、 生态交错带: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环境或区域想接触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到边缘效应作用的交叉地带。24、 斑块:主要指各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不同功能分区。25、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26、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

6、能力。27、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的能力。28、 生态演替:一种更新过程,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29、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30、 食物链: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31、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32、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

7、的过程。33、 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且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生命有机体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34、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现象。35、 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超过正常本体含量能对人体、动物和其他物体产生不良影响时的大气状态。36、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方法,确定、说明和预测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简而言之,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素质优劣的定量评述。37、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

8、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38、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里的城市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物理环境,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简答和论述1、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答:面临取消城乡户籍二元制的冲击面临土地所有制多样化的冲击(城市乡村部分土地实行私有化趋势)面临人口数量素质巨大压力,城市化压力面临资源短缺冲击面临生态安全及环境污染加大压力面临开发区热到硅谷热、光谷热的冲击、大学园区热(高科技与高新技术)面临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巨大冲击面临高新技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冲击面临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人

9、们思维多元化、追求个性化,多元文化、消费超前化的巨大冲击11.汽车进入家庭的影响12.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革对城市规划的压力)2、城市用地的选择答:一、城市用地的评价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城市用地的选择 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平坦、地耐力高、不受淹、投资少 尽量少占农田 保护文物和矿藏 满足建设要求 可持续发展3、生态因子及其作用(重要) 答: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

10、主导因子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4、生物生存环境 (一)分类:物理环境(又称非生物环境),是生物栖息地周围与之相关的理化因素的总和 。物理环境可分为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光环境和温度环境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能量环境的能量唯一来源来自太阳。生物对光的适应: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成为光周期现象。温度的空间变化纬度与海拔高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大约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气温降低0。5°。通常海拔每升100m,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摄氏度

11、物质环境: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等组成。他们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即空间性和营养性。生物环境,指包含有机体的环境,由影响动植物生产和繁衍的其他生物所组成。5、种群 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于:人口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增长基本模式:A 在无限环境下指数增长 B 在有限环境条件下增长是一种简单形式,又称阻滞增长(S型增长)。种间关系:竞争 寄生 共生、捕食 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6、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重要)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

12、部环境4、 具有一定的结构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 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8、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7、生物多样性 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个体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涉及的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8、群落的演替 演替类型: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3种: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群落的物种特性及其所处生境的严酷程度 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演替类型: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9、生态系

13、统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初级生产者(自养有机体),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积累,成为整个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分解者(还原者),主要由细菌,真菌等异养生物组成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了环境的各种因素,如大气,土壤,水分,太阳能以及各种元素。(重要)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物种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方面的分布特征 营养结构: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结构特征: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功能特征:能量开放系统 动态特征

14、:是发生、发展、发育、死亡的动态过程 相互作用特征 稳定平衡特征 开放特征生态系统的类型:A 根据其所处的生境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水生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a海洋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 陆生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B 按生态系统的起源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为: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重要)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生物生产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不可逆转性 能量的一种输入与三种输出 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从上一营养级传向下一营养级,但只有10%的转换率 系统的能量最终通过分解以热的形式散发 能量流动同样

15、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三个层次:生物圈层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营养物质在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循环 生态系统层次 生物个体层次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型循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包括抗污染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自恢复能力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A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都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B 人为因素: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10、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A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研究城市生态学要素或环境要素的特点 研究城市

16、物质代谢与能量流动过程与城市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 研究城市除人以外的生命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状况,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从区域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河流、森林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B 研究城市居民生存的环境质量 衡量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指标 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途径以及城市的生态责任 C 将生态学的知识应用于城市研究、城市规划与管理 按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综合研究,探讨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本质 按照生态学的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规范、文件 开展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7、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统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数理模型分析 新技术的应用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重要)(一) 城市生态位原理:城市生态位是各种生态因子(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二)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三) 食物链(网)原理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四)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城市各组分之间呈现出相生相克的关系,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

18、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五) 最小因子原理(六) 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包括有:技术承载力、资源承载力、污染承载力等。(重要)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以人为主体、人口高度集中,其他生物物种很少,而且是以环境的因素而存在。 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极度发达 自然环境资源有限且“人工化” 生态链被极度简化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流动功能、物质循环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中国长江

19、三角洲大都市带他们共同的特征: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于人类居住,适于耕作和交通联络,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11、城市化的特点:人口集中 产业集中 能源结构改变 需水量增加 交通便捷 信息传递快速 不透水地面增加 绿地减少 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城市噪声问题 城市电磁波污染 人口密集,绿地奇缺12、城市植被 城市植被的特色: 植被生境的特化 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显著特点是覆盖率低,多成孤岛状分布,总特征是自然群落比例少,人工、半人工群落比例增加。同时还出现一些城市中

20、特有的群落类型,如城市耐践踏的植物群落,城市一年生宅旁杂草群落,城市多年生宅旁高杆杂草群落,城市草坪群落,城市墙面屋顶群落等。 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结构单一化 演替偏途化城市植被的功能:(重要) 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化实体的小气候效应·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平衡的生态效益 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减少粉尘污染·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及有毒气体对植物的危害·杀菌作用·指示和检测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减弱噪声作用13、城市景观特点以人为主体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城市具有较低的景观多样性城市景观具有较高

21、的破碎性城市景观具有梯度性14、环境敏感区的保护 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湖滨水区、山丘台地、江边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天然灾害敏感区15、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原则:保护优先原则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物种多样性原则群落稳定性原则经济性原则16、城市灾害:是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火灾 各种交通灾害 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地质灾害是地壳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

22、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尘沙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七种。世界主要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17、孔隙度生态意义一般的说,孔隙度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对能流、物流和物种流有重要影响。景观的孔隙度与动物觅食密切相关。(多孔,跳跃)例如,在针叶林基质中,小田鼠经常出没在湿草地斑块上,但是在有些季节,田鼠会进入森林基质并啃食更新林的幼苗,当草地斑块的孔隙度较低时,田鼠对森林的影响较小,反之,田鼠危害较大。18、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减少并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和消失,热岛效应、生活方式改变 抑制绿色植物、动物和其他生

23、物生存发展,改变它们之间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 (2)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城市占有土地扩大 城市土壤的变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与地面沉降城市废物污染土壤 (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热岛效应、城市风 大气污染:粉尘微粒、co、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 (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用水短缺: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水污染(5)人口密集和绿地奇缺 人口密集 、绿地奇缺(6)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乡镇生态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冲击(重要)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基本内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

24、影响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一为“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其二为”人口-能源-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方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19、城市生态规划基本原理答: (1)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城市生态位分为:生产生态位和生活生态位 (2)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容量:指

25、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静态容量指在一定环境质量目标下,一个区域内各环境要素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静态最大量(最大负荷量);动态容量是指区域内各要素在确定时段内对该种污染物的动态自净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的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模型预估法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生态足迹法 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状态空间法 (3)

26、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4)食物链原理 (5)最小因子定律 (6)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城市生态规划概念、内容以及方法:(重要)概念: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做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城市生态规划: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利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缩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

27、构主要内容有:1、人口的增值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长,以减轻环境负荷2、土地利用类型与利用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3、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基本原则是:保护人类的健康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最佳利用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保护自然系统的生物完整性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使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并扩大再生产,使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使人类

28、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保证人类健康所必须的水平。20、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答:自然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社会生态原则、复合生态原则、系统原则2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答: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从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

29、度考虑。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主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注重保护资源,着眼长远利益原则22、环境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

30、括三方面:一是空间功能,而是营养功能,三是调节功能。环境的特性表现出来具体有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等重要的特性。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臭氧层耗损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酸沉降危害加剧 生态系统简化,生物物种消失 森林锐减 土壤退化 淡水资源危机 海洋环境污染 固体废料污染 有毒化学品污染我国的环境问题: 长期生态失调,灾害频繁 水资源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承载不均,人口超载。 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严重 江河断流、湖泊干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生物多样性锐减23、城市污染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采用各种技术

31、,控制污染物排放 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 加强大气管理城市水污染的现状: 污染不断加剧,水质恶化日趋严重 各流域水体自南向北水质逐渐变差 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的防治: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生物防治 施加抑制剂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增施有机肥,改良砂性土壤 改变耕作制、换土和深翻24、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重要)评价内容: 城市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调查分析 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 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的调查 环境质量研究 污染原因及危害分析 综合防治对策研究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 根据评价的对象和目的选择 根据区域生产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特点选择 应尽量选择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

32、在评价地区内,所选择的评价因子应能表达本地点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 所选择的评价因子在评价方法上能解决定量化问题,以便解决评价函数和确定权值25、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 区域性 动态性 信息密集 政策性强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和程序:(重要)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 环境预测分析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提出环境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环境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1)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 环境规划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环境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2)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

33、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进行布局和安排一种手段,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城市规划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可缺水的组成部分。26、城市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食物资源其他一些较为紧缺的必须的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分配制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论述:1、 结合案例讲一下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减少并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和消失,热岛效应、生活方式改变 抑制绿色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改变它们之间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 (2)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城市占有土地扩大 城市土壤的变化:城市地下水位

34、下降与地面沉降城市废物污染土壤 (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热岛效应、城市风 大气污染:粉尘微粒、co、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 (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用水短缺: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水污染(5)人口密集和绿地奇缺 人口密集 、绿地奇缺(6)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乡镇生态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冲击2、 城市问题的生态学本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答:生态学本质: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到废物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人们集中在一个

35、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世纪之交,我国城乡正在开展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经济、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当今城市的生态景观,在人们赖以栖息的建筑外面,满目水泥森林、屋顶景观、五彩阳台、塞车景观、垃圾景观和污水景观。掩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却是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态负效应:建材污染效应、能量耗散效应、气候热岛效应、水分流失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建筑拥挤效应、景观压抑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36、: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人们从大自然索取的资源只有少部分变成产品并参与生态循环,多数滞留在环境中形成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和耗竭(人们从大自然索取过多而投入、返回过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耗竭,如水土流失、地表沉降、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如条块分割、学科分割、景观破碎、过程断续等)和板结(如人口集聚、交通拥挤、土壤板结、热岛效应等);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短见(如行为的短期化、局部化和)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如体制、法规、政策、计划的战略评价、社会监督、信息反馈、绩效评估和能力建设等)。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

37、正确处理好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而其神或魂却是生态的“生”字,包括生存能力(示范区的吸引力,离心力和竞争力),生产实力(从第一性生产到废弃物的处置),生活魅力(方便适宜的设施,丰富多彩的环境)及生境活力(风、水、花、鸟等自然生境和生物活力)。人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生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活动的物理过程,而忽视其生态过程;只重视城市设施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只注意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只看到污染物质的环境负价值而忽视

38、其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正价值。城市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管理职能条块分割,以产量产值为主的政绩考核指标和短期行为,以及生态意识不强、生态教育落后的国民素质,是我国城市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扭转的根本原因。3、 芝加哥学派?城市人类生态学创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迅猛扩张和城市问题丛生是其诞生的现实根源。二十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激增,面积猛烈扩大,新城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结构变得错综复杂,功能日益增多。芝加哥市是这一变化的典型城市,/在1890年芝加哥人口突破100万大关,1900年又跨200万大关,每10年翻一番,一跃而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在当时世界各大城市中雄居第五位。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

39、的01(P58)。在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发生着改头换面的变化:城市上空浓烟滚滚,地面上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林立,五花八门的机构星罗棋布。城市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拥有近三百万人口的芝加哥进入了-喧嚣的二十年代.。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02(P14)帕克(R.E.Park)等社会学家目睹城市的飞速变化和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开始深思:在城市快速变化的混乱背后是否有一种秩序?城市人类生态学由此发端。帕克认为,聚集在城市的众多的设施、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并不是随意散乱地摆放的,而是有着一种合理的结构和秩序。这一信念就是城市人类生态学研究的初始假设,揭开了研究

40、城市秩序的序幕,也引导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来证明这种秩序的存在,说明这种秩序的形式,并寻找形成这种秩序的动力。一、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问题凸显与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产生城市社会学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使得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美国的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对于城市的研究。1893年,社会学家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后来帕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芝加哥

41、大学社会学系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欧洲古典社会学中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其更具社会学特征的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和深化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从而不仅奠定了社会学在美国的地位,也使城市社会学从社会学这一母体中分离出来。在1915年之前,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还未获得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美誉,是因为它最重要的旗手罗伯特#帕克还未出场。芝加哥学派是对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几代学者及其社会学研究学术思想的统称。如果说斯莫尔以及米德和托马斯是芝加哥学派的第一代学人的话,那么在芝加哥学派后来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大概要属罗伯特#帕克。也可以说,以帕克为代表的第

42、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二、芝加哥学派主要理论观点1.罗伯特#埃兹拉#帕克的城市理论罗伯特#埃兹拉#帕克(Robert Ezra Park)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克对城市研究的贡献是广泛而持久的。帕克早年留学德国,聆听过齐美尔的讲课,因此而成为欧陆社会学家特别是齐美尔社会理论在芝加哥的积极倡议者和传播者。帕克年轻时做过记者,这一经历使他敏感于城市问题及其重要性,他善于通过个人观察的现场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可以说芝加哥学派重视经验实证

43、的研究传统与帕克的身体力行不无关系。帕克一生的著作不多,有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都是与他人一起合写的,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本,一本是与伯吉斯合作完成的5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导论6,另一本是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著的5论城市6-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罗伯特#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他对城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帕克在1916年发表的5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6中,一开始他就对城市下了一个基本定义,他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

44、所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0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帕克紧接着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定义和构想。在城市社区这个范畴内帕克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从动物和植物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的生态学0。帕克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当然就是他所创造的/人类生态学0。对于城市分析只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分别从生物的(biotic)、空间的(spatial)、和文化的(cultural)这三个向度来看帕克的城市分析。首先,这是一个生物的过程。与齐美尔将货币经济视为都市过程的主要动力的观点不同,帕克把城市看做一个有机体,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生态学讲动植物在资源有限的自然环境中如何生存的问题。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和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淘汰、适应与进化)是帕克理论的来源之一。生态过程的核心是对城市有限资源的/竞争0,竞争导致各种支配形式,并促成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从而形成特定的组织形式。其次,这是一个空间改变和重组的过程。城市一方面从中心向外扩张,显示了城市的机体扩展。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