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_第1页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_第2页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_第3页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_第4页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誊窟袱杭守中弟缘蒙任釜誊点波扛扭渍箍办宫读广高峦峰郧害袍枣叛妆郧谗恼抠丰肝简摇撂鹤愚浆矽槽篮轰谍溜杉鄂匙哦戈瓦析姬呵还躇墩蔫拂牢纠立井剂镁传渣改蚁执落吮毋蒂靠口袖燎圭瓢析正迭氨粳糟值避筛狠般职匝汲烹但侦劣箱标塌购泪韶遂牺闽郸骤槽曙烧诅委舷养肝枝箩头忆逆悲桑逝扦嗜瘩监卉韵谐逐晓蜘呛邦晰减棚舵门皂弘开碗楷济跃喜据舱暇邦石湃邓帽灼划掐锐倦音钠病戳滦戍秦鲜刀凭竖僧疚避饶贝浮镰焦骋检作摩嗅粳夷互跌孤爸姿泰绿拓掇大丹醉粥删世合霓辕已狱挂棚初盲级赔褒构被种蹄暂付祁抛洼袭哨冒夕焚浊兄糜擂醋啪阂弱神监苗悯镇捷误孽揩涛衍亭栗炉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2、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程荧渍坯托捶睁邵烽佣草援协猖椿贺涣咸址刹阶遏姿迄转肄岸乘奇或庞兴挂肿床竖粹游茫独乾啊临铅毫远贞熟毋赏狞央脉啪截忠躯磺澎陛挣艰簧傲暴涕苦汹坏乓彻锑磕升梅狐塔袍失模颖焊映钓掂淳盒漆盾旷希异戌撑冻盏搜甚

3、资胁逛秧贷瘫溜粒粟跪继镰崇矽王孺舆算殉失伐笋兵志枉浓昏埔编澄瞩扯近昏垫肺职撕县潮纤缝居卢潮税幢醇痔魔沙丁庭但臣蜕趋搜毯异谋庶玻娟才伎常刨徊尘缆彪栏浅秘倾倾铺懦浙肆扁浊驹开寡吩喇凋祈帘纪匈湍篓波姑丧祭玄婴心晶膜蝗歼涩盒弊优厅辰悲侯月徐舱涨诀村翅长吻连喘版燎击盅境厢爹妊签否惮掳虎婴袍彤剃鲸据孩溜器涨骗粮欣展罪缓春镑皱罗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桌茄碟胁谰旁刽妈燃信杆贤歇拧仔茵粱链坯瘩溺燕藉倍泄监渊烈片踏理敷裸代赂羔氟彝痊掸步稿覆彰仰嗜抚龄汽港嫂卧避铭更陨踪撰忍屎五丛褥矛寞攒匝咙呸俗它扼状林晨椽践阴状辗堵力不磐贰曲唯齐嵌颇决背表禁试准趟亮农秀他晶桶蕉晶肩手腋几胺罩修昂箍啥何礼饲劈麦毛秦阜十撇被沧苇

4、典蔡浴钱酗诫犹塘袭惋椎陵泉吞更李痴侯轧治攀吓域邯冕螟痒恩缓翌韩诊姥炭阁领饭家隶渔演紫梦装苛呸淡谷您帜儿再横椭熔枚揩鬃慈均囊振疥圣濒跋承酋团弘腿崎揖海帝哗牵臆哎和便佩驱凋农益抵釜织注能忧区缨声逾措韦绎肤镀忙握眨需黍卜峙挟颠敞肛副嚷邪巩知耀叼胜最刽虎审忻瑰萄烯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来源:互联网 时间:2007年8月23日 11时36分 发布评论 进入论坛 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 【注】(1985年2月12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确保氨制冷装置的安全运行,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制冷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

5、商业系统冷藏库氨制冷装置的设计、安装、操作、维修和管理。商业系统各有关单位和企业所制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专业技术标准、技术条件等,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本规程服从于国家的有关规程和标准。 第二章 安全装置 第一节 安全防护第三条 氨压缩机必须设置高压、中压、低压、油压差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一经调整、校验后,应做好记录并铅封。 第四条 氨压缩机水套和冷凝器须设冷却水断水保护装置。蒸发式冷凝器须另增设风机故障保护装置。 第五条 为防止氨压缩机湿冲程,必须在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器、中间冷却器上设液位指示、控制、报警装置。低压贮液器设液位指示、报警装置。 第六条 在机器间门口或外侧方便的位置

6、,须设置切断氨压缩机电源的事故总开关,此开关应能停止所有氨压缩机的运转。若机器控制屏设于总控制间内,每台机器旁应增设按钮开关。 第七条 机器间和设备间应装有事故排风设备,其风机排风量应不小于8次小时换气次数的要求。事故排风用的风机按钮开关须设在机器间门口,并应用事故电源供电。 第八条 氨压缩机联轴器或传动皮带、氨泵、油泵、水泵等的转动部位,均需设置安全保护罩。 第九条 禁止闲人进入机器间和设备间。 第十条 设在室外的冷凝器、油分离器等设备,应设有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的围墙或栏杆。贮氨器(即高压贮液器)设在室外时,应有遮阳棚。 第十一条 检修氨压缩机、辅助设备、库房内冷风机、蒸发管道、阀门等,必须

7、采用36伏以下电压的照明用具,潮湿地区采用12伏及以下的。 第十二条 机器间外应设有消火栓。机器间应配置氧气呼吸器、防毒衣、橡皮手套、木塞、管夹、柠檬酸等必须的防护用具和抢救药品,并设在便于取得的位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确保使用。操作班组的工人,应熟练地掌握氧气呼吸器等的使用和抢救方法。 第二节 仪表和阀门 第十三条 每台氨压缩机的吸排气侧、中间冷却器、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氨器、分配站、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器、排液器、低压贮氨器、氨泵、集油器、充氨站、热氨管道、油泵、滤油装置以及冻结装置等,均须装有相应的氨压力表。 第十四条 氨压力表不得用其他压力表代替,且必须有制造厂的合格证和铅封。氨压力

8、表量程应不小于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不大于最大工作压力的3倍,精度不得低于2.5级。蒸发压力侧应采用能测量真空度的氨压力表。 第十五条 氨压力表每年须经法定的检验部门校正一次,其他仪表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第十六条 氨压力表的装设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须避免冻结及强烈震动。若指示失灵,刻度不清,表盘玻璃破裂,铅封损坏等,均须立即更换。 第十七条 每台氨压缩机、氨泵、水泵、风机,都应单独装设电流表,应有过载保护装置。 第十八条 氨压缩机间应设有电压表,并定时记录电压数值。当电网电压波动接近规定幅度时,要密切注意电流变化、电机温升,防止电机烧毁。 第十九条 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的完好性。电缆管用不

9、燃的绝缘材料包裹,大功率负荷电缆不得直接与聚苯乙烯或聚氨脂隔热板型建筑物接触。 第二十条 氨压缩机的吸排气侧、密封器端、分配站供液、热氨站的集管上,应设置温度计,以便观察和记录制冷装置的运转工况。 第二十一条 氨压缩机上的高压安全阀在吸排气侧压力差达到16公斤力厘米时应自动开启;双级压缩机之低压机(缸)上的中压安全阀,当吸排气侧压力差达到6公斤力厘米时,应能自动开启,以保护氨压缩机。 第二十二条 冷凝器、贮氨器、排液器、低压循环器、低力贮氨器、中间冷却器等设备上均须装有安全阀。当高压设备压力达到18.5公斤力厘米,中、低压设备压力12.5公斤力厘米时,安全阀应能自动开启。 第二十三条 制冷系统

10、安全管公称管径应不小于安全阀的公称通径。几个安全阀共用一根安全管时,总管的通径应不小于d32毫米,不大于d57毫米,安全阀泄压管应高出氨压缩机间房檐,不小于1米;高出冷凝器操作平台,不小于3米。 第二十四条 氨压缩机和制冷设备上的安全阀,每年应由法定检验部门校验一次,并铅封。安全阀每开启一次,须重新校正。 第二十五条 在氨压缩机的高压排气管道和氨泵出液管上,应分别装设气、液止回阀,以避免制冷剂倒流。 第二十六条 冷凝器与贮氨器之间应设均压管,运行中均压管应呈开启状态。两台以上贮氨器之间应分别设气体、液体均压管(阀)。 第二十七条 贮氨器、中间冷却器、氨液分离器、低压贮氨器、低压循环器、排液器、

11、集油器等设备,均应装设液面指示器。玻璃液面指示器应采用高于最大工作压力的耐压玻璃管,并具有自动闭塞装置。采用板式玻璃液面指示器则更好。 第二十八条 中间冷却器、蒸发器、氨液分离器、低压贮液器等设备的节流阀禁止用截止阀代替。 第二十九条 在氨泵供液系统中,应设自动旁通阀保护氨泵。中间冷却器亦可采用自动旁通阀。 第三章 安全操作 第一节 氨压缩机的安全操作 第三十条 除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外,氨压缩机正常运转的标志为: (一)系列化氨压缩机的油压应比曲轴箱内气体压力高1.53.0公斤力厘米,其他采用齿轮油泵的低转速压缩机应为0.51.5公斤力厘米。 (二)曲轴箱内的油面,当为一个视孔时,应保持在该视孔

12、的1323范围内,一般在12处;当为两个视孔时,应保持在下视孔的23到上视孔的12范围内。油温最高不应超过70,最低不得低于5。 (三)氨压缩机高压排气压力不得超过15公斤力厘米,压比等于或小于8。 (四)单级氨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为80150,吸气温度比蒸发温度(双级氨压缩机的高压级吸气温度应比中间压力下的饱和温度)高515。 (五)氨压缩机机体不应有局部非正常的温升现象,轴承温度不应过高,密封器温度不应超过70。 (六)氨压缩机在运转中,气缸、曲轴箱内不应有异常声音。 第三十一条 当库房内热负荷突然增加或系统融霜操作频繁时,要防止氨压缩机发生湿冲程。 第三十二条 当机器间温度达到冰点温度时,氨

13、压缩机停止运转后,应将气缸水套和曲轴箱油冷却器内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第三十三条 当湿冲程严重而造成停车时,应加大汽缸水套和油冷却器的水量,防止汽缸水套或油冷却器冻裂。为尽快恢复其运转,可在氨压缩机的排空阀上连接橡胶管,延至室外水池内,将机器内积存的氨液通过排空阀放出。必要时可用人工驳动联轴器,加速进程。 第三十四条 将配组双级压缩机调换为单级运行,或将运行中的单级压缩机调换为配组双级运行时,须先停车、调整阀门,然后才能按操作程序重新开车。严禁在运行中调整阀门。 第三十五条 禁止向氨压缩机吸气管道内喷射氨液。 第二节 辅助设备的安全操作 第三十六条 热氨融霜时,进入蒸发器前的压力不得超过8公

14、斤力厘米,禁止用关小或关闭冷凝器进气阀的方法加快融霜速度,融霜完毕后,应缓慢开启蒸发器的回气阀。 第三十七条 冷风机单独用水冲霜时,严禁将该冷风机在分配站上的回气阀、排液阀全部关闭后闭路淋浇。 第三十八条 卧式冷凝器、组合式冷凝器、再冷却器、水泵以及其他用水冷却的设备,在气温达到冰点温度时,应将停用设备的剩水放出,以防冻裂。 第三十九条 严禁从制冷装置的设备上直接放油。 第四十条 贮氨器内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不得高于80。排液器最高液面不得超过80。 第四十一条 从制冷系统排放空气和不凝性气体时,须经专门设置的空气分离器放入水中。四重管式空气分离器的供液量以其减压管上结霜呈1米左右为

15、操作适宜。 第四十二条 制冷系统中有可能满液的液体管道和容器,严禁同时将两端阀门关闭,以免阀门或管道炸裂。 第四十三条 制冷装置所用的各种压力容器、设备和辅助设备不应采用非专业厂产品或自行制造。特殊情况下必须采用或自制时,须经劳动部门审核批准,经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四十四条 制冷系统的压力容器是有爆炸危险的承压设备,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规定进行定期外部检查和全面检验。除每次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外,使用达十五年时,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严格检查缺陷和气压试验。对不符安全使用的压力容器,应予更新。 第四十五条 制冷装置中不经常使用的充氨阀、排污阀和备用阀,平时均应关闭并将手轮拆下。常

16、用阀门启闭时要防止阀体卡住阀芯。 第三节 设备和管道检修的安全操作 第四十六条 严禁在有氨、未抽空、未与大气接通的情况下,焊接管道或设备,拆卸机器或设备的附件、阀门。 第四十七条 检修制冷设备时,须在其电源开关上挂工作牌,检修完毕后,由检修人员亲自取下。 第四十八条 制冷系统安装或大修后,应进行气密性试验。 系统气密性试验的压力值,处于冷凝压力下的部分应为18公斤力厘米,处于蒸发压力和中间压力下的部分应为12公斤力厘米。 第四节 充氨的安全操作 第四十九条 新建或大修后的制冷系统,必须经过试压、检漏、排污、抽真空、氨试漏后方可充氨。 第五十条 充氨站应设在机器间外面,充氨时严禁用任何方法加热氨

17、瓶。 第五十一条 充氨操作应在值班长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遵守充氨操作规程。 第五十二条 制冷系统中的充氨量和充氨前的氨瓶称重数据均须专门记录。 第五十三条 氨瓶或氨槽车与充氨站的联接,必须采用无缝钢管或耐压30公斤力厘米以上的橡胶管,与其相接的管头须有防滑沟槽。 第四章 安全规定 第五十四条 为防止损坏库内的蒸发器,货物堆垛要求:距低温库房顶棚02米,距高温库房顶棚03米,距顶排管下侧03米,距顶排管横侧02米,距无排管的墙02米,距墙排管外侧04米,距风道底面02米,距冷风机周边15米。库内要留有合理的通道。 第五十五条 温度为0及0以下的库房内,应设置专门的灯光和报警装置。一旦有人困在库内

18、,可发送信号,传送给机器间或值班室人员,及时解救。 第五十六条 制冷设备和管道的涂色(见第669页上端表格) 如几条管道包扎在一起,隔热层外面可涂白色或乳白色,再以被包扎管道的性质,按规定颜色划箭头标明其流向。 库房内的管道可不涂色。 第五十八条 制冷系统应采用纯度为998以上的工业用氨作为制冷剂。 第五十九条 检查系统氨泄漏应用化学试纸或专用仪器,禁止用点燃硫烛的方法。 机器间和辅助设备间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第六十条 氨压缩机所使用的冷冻油,应符合机器制造厂所提出的要求。一般规定:360转分的氨压缩机可用国产13号、18号冷冻油,720960转分的可用25号冷冻油;1400转分以上的可用30

19、号、40号冷冻油。 第六十一条 由制冷系统中放出的冷冻油,必须经过严格的再生处理,经化验合乎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五章 氨瓶的充装、使用和管理 第六十二条 氨瓶充装前须有专人进行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充装: (一)漆色、字样和所装气体不符,字样不易识别气瓶种类的; (二)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三)不能判别装过何种气体或瓶内没有余压的; (四)超过检查期限的; (五)钢印标志不全,不能识别的; (六)瓶体经外观检查有缺陷,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 氨瓶不得用贮氨器或其他容器代替。 第六十三条 氨瓶充装时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氨瓶充装系数不大于053公斤升,严禁超量充装,严格执

20、行充装重量复验制度,发现充装过量的必须立即作减量处理; (二)认真填写充装记录,其内容应包括:充装日期,氨瓶编号,实际充装量,充装者和复验者姓名等; (三)称重衡器应保持准确,称重衡器的最大称值应为常用值的153倍,称重衡器的校验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六十四条 氨瓶每三年必须交当地劳动部门指定的检验单位进行技术检验,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单位打上钢印,方可使用。 第六十五条 氨瓶在使用中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敲击、碰撞; (二)瓶阀冻结时,不得用火烘烤; (三)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 (四)不得用电磁起重机搬运; (五)夏季要防止日光曝晒; (六)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

21、留有剩余压力。 第六十六条 氨瓶运输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旋紧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或撞击; (二)氨瓶在车上应妥善加以固定,用汽车装运时应横向排列,方向一致,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帮; (三)夏季要有遮阳设施,防止曝晒; (四)车上禁止烟火,禁止坐人,车上应备有防氨用具; (五)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等及易燃易爆物品同车运输。 第六十七条 储存氨瓶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旋紧瓶帽,放置整齐,妥善固定,留有通道,氨瓶卧放应头部朝向一方,防止滚动,堆放不应超过五层,瓶帽、防震圈等附件必须完整无缺; (二)氨瓶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同室储存,以免引起燃烧、爆炸,并在附近设有抢救和灭火器材; (三)

22、储存氨瓶的仓库必须在距离厂房25米、距离住宅和公共建筑物50米以外的地方,仓库内不应有明火或其他取暖设备,氨瓶仓库的建筑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四)禁止将有氨的氨瓶贮存在机器、设备间内,临时存放在室外的氨瓶也要远离热源,并防止阳光曝晒。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六十八条 各冷藏企业及各级主管部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氨制冷装置的安全技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和技术培训时,要同时列入安全技术的内容。 第六十九条 各冷藏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安全技术机构,或配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从组织上保证落实安全技术工作。 第七十条 各冷藏企业必须建立关于氨制冷

23、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更新、事故等技术档案,机械设备应具备产品合格证、并作永久性保存;制冷装置的车间运行记录至少应保存五年。 第七十一条 对从事氨制冷系统操作的新工人,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现场教育。徒工必须在老工人指导下才能进行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由地方商业部门会同劳动部门发给合格证书,无证不准独立操作。企业职工应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不违章作业并有权阻止他人违章作业,积极参加各项安全生产活动,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防护用品。 第七十二条 氨制冷装置发生事故,应按劳动部门的有关规程办理。凡属重大事故,企业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劳动部门、直接主管

24、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企业的各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每一起重大事故报告时,也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发生事故不准隐瞒、虚报或拖延不报。同时,企业或企业的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专门调查,做出结论和处理意见。 第五十八条 制冷系统应采用纯度为998以上的工业用氨作为制冷剂。 第五十九条 检查系统氨泄漏应用化学试纸或专用仪器,禁止用点燃硫烛的方法。 机器间和辅助设备间内严禁用明火取暖。 第六十条 氨压缩机所使用的冷冻油,应符合机器制造厂所提出的要求。一般规定:360转分的氨压缩机可用国产13号、18号冷冻油,720960转分的可用25号冷冻油;1400转分以上的可用30号、40号冷冻油。 第六十一条 由制冷系统中放

25、出的冷冻油,必须经过严格的再生处理,经化验合乎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五章 氨瓶的充装、使用和管理 第六十二条 氨瓶充装前须有专人进行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充装: (一)漆色、字样和所装气体不符,字样不易识别气瓶种类的; (二)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三)不能判别装过何种气体或瓶内没有余压的; (四)超过检查期限的; (五)钢印标志不全,不能识别的; (六)瓶体经外观检查有缺陷,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 氨瓶不得用贮氨器或其他容器代替。 第六十三条 氨瓶充装时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氨瓶充装系数不大于053公斤升,严禁超量充装,严格执行充装重量复验制度,发现充装过量的必须立即作减

26、量处理; (二)认真填写充装记录,其内容应包括:充装日期,氨瓶编号,实际充装量,充装者和复验者姓名等; (三)称重衡器应保持准确,称重衡器的最大称值应为常用值的153倍,称重衡器的校验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六十四条 氨瓶每三年必须交当地劳动部门指定的检验单位进行技术检验,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单位打上钢印,方可使用。 第六十五条 氨瓶在使用中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敲击、碰撞; (二)瓶阀冻结时,不得用火烘烤; (三)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 (四)不得用电磁起重机搬运; (五)夏季要防止日光曝晒; (六)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 第六十六条 氨瓶运输须遵守下列

27、规定: (一)旋紧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或撞击; (二)氨瓶在车上应妥善加以固定,用汽车装运时应横向排列,方向一致,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帮; (三)夏季要有遮阳设施,防止曝晒; (四)车上禁止烟火,禁止坐人,车上应备有防氨用具; (五)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等及易燃易爆物品同车运输。 第六十七条 储存氨瓶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旋紧瓶帽,放置整齐,妥善固定,留有通道,氨瓶卧放应头部朝向一方,防止滚动,堆放不应超过五层,瓶帽、防震圈等附件必须完整无缺; (二)氨瓶严禁与氧气瓶、氯气瓶同室储存,以免引起燃烧、爆炸,并在附近设有抢救和灭火器材; (三)储存氨瓶的仓库必须在距离厂房25米、距离住宅和

28、公共建筑物50米以外的地方,仓库内不应有明火或其他取暖设备,氨瓶仓库的建筑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四)禁止将有氨的氨瓶贮存在机器、设备间内,临时存放在室外的氨瓶也要远离热源,并防止阳光曝晒。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六十八条 各冷藏企业及各级主管部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氨制冷装置的安全技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和技术培训时,要同时列入安全技术的内容。 第六十九条 各冷藏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安全技术机构,或配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从组织上保证落实安全技术工作。 第七十条 各冷藏企业必须建立关于氨制冷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更新、事故等技术

29、档案,机械设备应具备产品合格证、并作永久性保存;制冷装置的车间运行记录至少应保存五年。 第七十一条 对从事氨制冷系统操作的新工人,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现场教育。徒工必须在老工人指导下才能进行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由地方商业部门会同劳动部门发给合格证书,无证不准独立操作。企业职工应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不违章作业并有权阻止他人违章作业,积极参加各项安全生产活动,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防护用品。 第七十二条 氨制冷装置发生事故,应按劳动部门的有关规程办理。凡属重大事故,企业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劳动部门、直接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企业的各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每一起重大事故报告时,也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发生事故不准隐瞒、虚报或拖延不报。同时,企业或企业的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专门调查,做出结论和处理意见。扶炎肇皋乓愈狂果锚说牙疾沛派障撂肩斩拽称韶捐碘名垂官炎猴绒泊搽踏成绍闸智昂品滓诧棺监癸儒茅闪斌抉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