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三节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精品文档】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S=(CL,O,R,
2、P,T)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
3、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
4、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壤,强调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土壤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是说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特别对农业土壤来说
5、,它是一个主导因素。补充了成土因素公式他认为成土因素公式应为:s=f(d,o,r,p,t,)很明显,A.他将地形列入了公式;B.还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其他成土因素。补充发展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的学说他认为生物作为主导因素,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上,往往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这五大自然成土因素都可以成为主导因素。相应出现五大函数式:s=f(cl,o,r,p,t)气候函数式s=f(o,ol,r,p,t)生物函数式式中优劣因素放在右侧括弧内的首位。在叶尼成土因素公式中有其他成土因素的位置,到底其他因素指什么呢?据最近研究,苏联学者B.A柯夫达提出了地球深层因素,如火山、地震
6、等对土壤形成也有重大影响。过渡:总之,成土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共有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一个人为因素,即:土壤形成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那么这些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下边我们就分别讨论之。首先讨论气候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气候对土壤形成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水热条件是所有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A.它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方向和强度。据报导,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的速率就增加1-2倍。B.它还对植物地形、母质等其它成土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壤形成产生间接影响。
7、所以气候因素是直接和间接影响成土过程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我们知道,气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性,例如从北到南、从山下到山上有不同的气候类型。由于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就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使土壤也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水热条件不同,土壤矿物质的风化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形成的风化壳类型和厚度必然不同。由图可以看出,从苔原带到热带森林或者从荒漠带的热带森林带,水热条件越来越好,对矿物的风化作用越来越强。A.在苔原带和荒漠带,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的风化壳较薄,而且多为岩石碎屑。B.在热带雨林带,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烈。形成的风化壳厚度很大,而且岩石矿物风
8、化程度较深,形成许多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铁铝氧化物。在不同气候带,植被类型不同,那么每年植物生长量和进入土壤的残体量也不同,就森林来说,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残体数量是: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寒带针叶林按道理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该热带砖红壤为最多,寒带灰化土为最低。其实不然,因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热条件不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不同。一般来说,热带温带寒带。结果,虽然热带有机质累积较多,但因分解快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而寒带有机质累积较少但因分解慢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总之,气候条件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气候带,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内部物质的淋溶、淀积程度不同。由图上可以看出:A.
9、在湿润地区,如在阔叶林和针叶林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多,土壤的盐基离子(即K+、Na+、Ca2+、Mg2+、NH4+)遭到淋溶,排出土体进入地下水。B.在半旱地区,如矮草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只有易溶性盐分(如NaCl、KCl)遭到淋洗排出土壤,而CaCO3表层淋溶,下层淀积,出现一个碳酸盐淀积层。C.在干旱地区,如沙漠灌丛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土壤淋溶作用微弱,易溶性盐和CaCO3表层积聚,不发生移动。由此可见,随着气候由湿润到干旱,土壤内部物质的迁移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迁移必然影响到土壤的性质,如灰化土在湿润地区,盐基离子遭到强烈淋洗,土壤中H+多,必然呈酸性。在干旱地区,H+少必然
10、呈弱碱性。三、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生物也是土壤形成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因为生物的出现使土壤具有了肥力,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体。生物作用在土壤中的作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一)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富积亲生性元素,利用太阳能合成土壤有机层所谓亲生性元素即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在母质中,其亲生性元素是分散的,含量低,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另一方面,母质中缺乏某些亲生性元素,如母质中就不含氮素,而氧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鉴于以上原因,母质是不能生长植物的或者植物生长不好。自从出现了植物之后,才能把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地吸收起来,富积于土壤表层,进一
11、步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元素。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将大量的太阳能以有机质的形成累积在土壤之中。过渡:但是不同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因而对土壤形成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植被类型有很多,我们仅将森林和草原植被加以对比,看看它们在土壤形成中有何不同。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的特点A.年凋落物总量大,且热带常绿林温带夏绿林寒带针叶林这是因为木本植物都是多年生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每年仅死亡其一小部分枝叶和花果,根系虽然伸展很深,但并不是每年死亡更新积存数土壤有机质。所以,木本植被的凋落物主要是枯枝落叶。C. 土壤有机质表聚化由于木
12、本植物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积累于土壤表层。在这一层,有机质含量相当高,但它的厚度不大,这种情况称为土壤有机质表聚化。D.灰分和氮素含量较低而单宁树脂类物质含量较高且针叶林较阔叶林更甚。所谓灰分是指植物残体经灼烧后残留下来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类。一般植物灰分含量不超过10。木本植物灰分和氮素含量较低,针叶林较阔叶林灰分和N含量更低,这是木本植物化学组成上的一个特点。木本植物化学组成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单树脂类物质含量高。木本植物化学组成上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具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性质有巨大影响,现说明如下:单宁,树脂类物质极难分解,参与其分解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在真菌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较强的有机酸
13、。而木本植物灰分含量低即盐基离子少,不能有效地中和酸性物质,致使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事实上也是如此,大多数森林土壤pH值都在酸性范围之内。刚才说过,针叶林灰分更少,而单宁树脂类更多,那么,土壤的酸性更强,在强酸性环境下,岩石矿物可以彻底分解,产生酸性淋溶,导致所谓灰化现象的发生。形成灰化土,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学习中要详细讨论。草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特点与木本植物相比较,草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绝对数量少,且干草原小于草甸草原。这是因为,草本植物大多数是一年生的,其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一起死亡,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但是草原植物有机残体量主要是根系,
14、一般根系重量占植物量的80-90。C. 土壤有机质层深厚,向下逐渐过渡。单宁树脂类物质少,易分解,适合细菌的活动。在细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少,而且灰分含量高,酸性可以得到中和,一般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二)土壤动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三)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四、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是在母质上发育而形成的,所以母质物理化学性质必然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例如砂岩风化后形成的母质,石英颗粒较多,质地较粗,那么在砂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一般来说,质地也较粗。相反,在泥页岩风化物上形成土壤,质地必然偏细。(二)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着土壤
15、的化学组成不同类型的母质其矿物化学组成不同,那么它必然影响土壤的矿物化学组成。例如在基性岩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盐基含量就高于酸性岩石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再例如,有些母质含有较丰富的养分,在此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同样也含有较丰富的相应的养分。如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紫色土,它发育在紫红色砂岩风化母质上,该岩石富含钾,表层含K可达2以上。(三)母质可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岩石矿物风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脱盐基阶段,即矿物的盐基被H+交换,形成可溶性盐被淋溶如K2Al2Si6O16+HOH KHAl2Si6O16+KOHKHAl2Si6O16+HOH H2Al2Si6O16+KOH脱硅阶段:矿物中硅以游离硅
16、酸形式被淋溶。H2AlSi6O16+5HOH H2Al2SiO8?H2O+4H2SiO3富铝化阶段:矿物被彻底分解,氢氧化铝富集。H2AlSi2O8+4H2O 2Al(OH)3 +2H2SiO3可见,矿物的最终风化形成是铁铝氧化物,呈红色。我国南方水热条件好,矿物风化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富铝化阶段,北方水热条件较好,一般处于脱盐基阶段或脱硅阶段,如果矿物的盐基离子不脱完就不能进入第二阶段,硅脱不完就不能进入第三阶段。如果在石灰岩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Ca2+、Mg2+含量很高。在大量Ca2+、Mg2+淋失的同时,又有大量的Ca2+从岩石中溶解出来,补充到土壤溶液中,土壤溶液中Ca2+始终保持有较高
17、的浓度。这样就会延缓土壤中盐基成分的淋失过程,即延缓脱盐基过程。如果脱盐基过程不彻底,富铝化过程就不能进行。其结果就延缓了土壤的形成过程,使土壤长期处于幼年期,表现出土层薄,pH值高等特点。(四)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程度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尽管母质对土壤形成有重大影响,但它不能决定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决定土壤形成方向的是生物气候因素。在同一气候带,无论是什么母质类型,最终应该形成同一个地带性土壤。之所以现代在一个生物气候带内有不同类型的土壤,是由于土壤发育一般处于幼年期,随着土壤进一步发展,各种母质上发育的土壤性质趋向一致。五、地貌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一)影响成土母质的地表分异成土母质在地表
18、的分异在很大程度决定于地貌状况。在不同地貌部位上常常出现不同的母质类型。如:在风化产物迁移过程中,由于重力分异作用,首先沉淀下来的是较粗的砂砾,最后是较细的粘土质。不同的母质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地貌影响母质,故地貌也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二)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在不同地貌部位(如不同高度、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上,虽然处于同一气候带,其水热条件是不同的。这是由于:1.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活动在丘陵高地,坡度较大地表径流量大,下渗量少,因此,土壤就比较干燥,地下水位深。而在洼低地,其情况刚好相反。一般来说,南坡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大,温度较高,北坡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小,
19、温度较低。盆地地形闭塞,地面辐射受阻,温度较高,如我国的四川盆地的重庆是三大火炉之一。(三)地形影响土壤发育和分布由于不同地貌部位影响母质类型和水热条件,在不同母质类型和水热条件下可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所以,地形也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出现不同的土壤。在中小地貌横断面上,随地形起伏,母质和地下水的变化依次出现的有发生联系的一系列土壤,称为土链(soil catena)。由图7-11可见,在不同地貌部位,由于成土条件的不同依次出现许多土壤,土壤与土壤之间有发生上的共轭关系。再如图7-12。该图表示从低河漫滩经高滩后到岗坡地发育的水稻土剖面系列。不同的地质部位,地下水位不同,形成的
20、水稻土类型也就不同。由上述可见,自低温滩和岗坡地,土壤剖面随地下水位不同确定出现不同剖面构型,而且剖面与剖面间有一定的发生学联系,即一种剖面可以向另一种剖面演化。如地壳上升后,低滩型水稻土剖面就变成了高滩型水稻土剖面。总之,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象气候、生物和母质因素,这些因素对土壤发生作用时,都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发生。而地形因素不同,它与土壤之间不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只是通过影响母质和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对土壤发生影响。因此它是一个条件因素。六、时间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过渡:以上我们讨论了五大自然成土因素的前四个,都是从空间概念讨论的,而土壤形成不仅与空间因素有关,而且随时间的增长而土壤
21、性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下边我们就来讨论最后一个自然成土因素时间因素。(一)任何土壤都是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于母质因素经过不同时间的表现也就是说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尽管相同,经历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土壤也有较大的差别,属于不同土壤类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也是土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经历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土壤不同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于母质的时间越长,它们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量越大,可以由量变到质变,转变为另一土壤类型。第二,生物、气候、地形和母质因素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也每时每刻地发生着变化,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促使土壤发生
22、变化。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不可分割。所以,通过研究土壤的形成年龄了解土壤与环境条件即成土因素相互作用的强度,帮助人们从动态的观点了解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那么怎样衡量土壤形成时间的长短呢?关于土壤形成时间的长短,威廉斯曾提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的概念。(二)土壤形成时间长短的表示方法是指土壤在当地新母质上开始形成的时候算起直到现在的真实年龄。好象人从降生时起,直到目前的时间。确定绝对年龄的方法有C14同位素法,孢粉分析法等。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土壤剖面发生层越多,厚度越大说明土壤的发育程度就越高,经历的时间越长,即相对年龄较大。相反,如果剖面分异不明显层次较薄
23、者相对年龄就小。这好象判断一位不相识的生人年龄,从他的头发颜色,面部皱纹的多少,腰是否弯曲及弯曲程度即可了解他的大致年龄,是属于青年、中年或老年。一般来说,绝对年龄大,则其相对年龄也大,但由于成土条件与土壤作用的程度不同,有时并不一致。要特别注意。过渡:以上我们讨论了五大自然成土因素,而对农业土壤来说,除了这五个成土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类活动。七、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人类活动作为一个成土因素,与自然成土因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目的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当人们了解掌握了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就可以有意识地、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措施,对土壤进行利用改良
24、和定向培育,使土壤向肥力增高的方向发展。(二)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和效果是不同的。例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而今天人类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在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轻投入重产出,土壤肥力下降。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土壤成了国家公有,比较重视土壤肥力的提高。当然目前有些地方出现了破坏土壤的严重问题,但很快已被认识并及时采取了措施。1987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丧失和土地破坏现象已有所减轻。(三)深刻性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是因为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很
25、大程度上改变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例一,人工可以消灭原有的自然植被,将自然土壤变为农业土壤。农业土壤的性质与自然土壤的性质有很大差别,这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例二,土壤质地过砂过粘的土壤,对于植物生长来说虽一个障碍因素。那么人类活动就可以采用掺粘或掺砂的客土改良法对质地进行改良。而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质地的改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例三,对于渍水土壤,可以人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对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可以采用多种灌溉方式,补充土壤以水分。过渡:以上我讨论了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成土因素只是土壤形成的外因,而土壤形成的内因则是它本身内部一
26、系列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即发生在土壤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即土壤形成过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成土因素是不同的,那么成土过程也必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所以要想真正弄清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只了解成土因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发生在土壤内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下边我们就来讨论第八个问题土壤的形成过程。八、土壤的形成过程(一)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地表物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对立统一规律。那么什么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呢?含义:指地表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在海洋底部固结成岩,再经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重新开始另一循环,这个循环过程
27、称为地质大循环。特点:母质。岩石只有经过地质大循环才具有了一定的通透性和保肥保水能力,为土壤肥力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B.其方向力图使土壤养分淋失,纳入新的地质大循环。从这一点来说,对土壤形成是不利的。C.其循环周期长、范围广。地质大循环周期很长,只能用地质历史时间来表示,而且影响的范围很广,涉及到陆地和海洋。含义: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养分和水分并存储在活的生物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内,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将其所含的养分和水分重新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开始新的另一循环。这个循环过程称为生物小循环。特点:A.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B.力图将各种养分物质保持在
28、土壤中而避免流失。每经过一个生物小循环土壤表层的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性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可见这个循环可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C.其循环快,范围小,效率高。生物体从生长发育到死亡被微生物分解这个过程较地层大循环来说短得多,多则几年到几十年,少则数月(如草本植物体),其循环周期短。而且影响范围较小,往往植体就地死亡并被分解。由于它循环快,范围小所以它的循环效率也较高。总起来说,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土壤养分来说,两者的方向是相反的、矛盾的。这是因为地质大循环力图将土壤养分排出土体,纳入地质循环过程中,而生物小循环则力图将各种养分物质累积于土壤中
29、免于淋失,所以,这两个循环就其进行的方向来说是相反的、矛盾的、对立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地质大循环使岩石形成土壤母质,为生物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试想植物能生长在岩石上吗?从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中的一个小规模循环。试想当海洋地壳上升时,大片陆地肯定要被海水淹没,生物小循环停止,进入地质大循环。两者的对比关系共同决定着土壤的肥力状况如果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土壤肥力发展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土壤肥力减退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土壤处于平衡状态值得注意,土壤平衡也有多种情况。如果,在高寒地区达到土壤平衡,则属低水平土壤平
30、衡,表现是长期土层薄、层次不明显、肥力低。在湿热地区达到土壤平衡,则属高水平土壤平衡,表现是土层厚、层次多,肥力高而且长期稳定少变。过渡:总起来说,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对立统一决定着土壤的发生发展状况,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在土壤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成土条件)不同,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对比关系不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也必然不同,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具体的成土过程。要想真正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土壤的发生和发展,但了解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各个具体的成土过程。所以下边我们就来讨论土壤中发生的主
31、要成土过程。(二)主要的成土过程1.原始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形成的起始点。在岩石表面或新风化物上出现低级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等),它们使矿物分解,从中获得养分,供少量水分生长,形成原始土壤(如高山寒漠土、冰沼土等)。这些土壤的共同特点是:土层薄、无明显发生层次、有机质含量低、砾石含量高。 指土体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形成如下土壤剖面。这是灰化土的典型剖面。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个过程发生在寒带和寒温带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生长的植物是针叶林。由于气温低,地表枯枝落叶分解慢,故地表枯枝落叶层很厚,层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另外针叶树中富含树脂、单宁物质,
32、所以分解它们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在真菌分解单宁、树脂类物质时产生大量酸性较强的有机酸富里酸,又因针叶树种含灰分盐基少,不能有效中和有机酸,使土壤呈强酸性。在强酸性作用下,土壤矿物被强烈破坏形成盐基、SiO2和R2O3等,在土壤呈强酸性的条件下,SiO2推动性弱而残留在土壤亚表层,R2O3活动性强在表层发生淋溶而在下层发生淀积。这种过程的结果使土壤亚表层SiO2含量相对增高,颜色变浅呈灰白色。指土体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使土壤中形成一个粘粒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叫粘化层。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在温带和暖温带湿润条件下,水热条件比较稳定,有利于原生矿物的分解,并形成大量的次生粘
33、土矿物。土壤表层的粘粒在水分下渗时随水向下移动,下层淀积,而下层的原地生成的粘粒残留原地不动,结果使土体心土层出现一个粘粒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粘化层。如河南省境内的棕壤和黄棕壤都有比较明显的粘化层。指土体中SiO2淋失,R2O3相对富积的过程。很显然这个过程与灰化过程相反,结果形成一个富含铁、铝的红色土层。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在湿热的条件,植物是阔叶林,阔叶林较针叶林含灰分较多,分解时既有真菌也有细菌。形成的腐殖质没有酸性较强的富里酸也有酸性较弱的胡敏酸,再加上分解释放的盐基较少能中和一部分有机酸使土壤呈酸性或弱酸性。原生和次生矿物彻底分解,形成盐基、硅酸和R2O3等物质。在弱酸性的条件下,
34、SiO2和盐基大量淋失,R2O3则移动性很弱,保留在土体中,致使土体呈红色。如果这个过程进行了强烈位移形成铝土矿和铁盘,如热带森林条件的砖红壤就具有这种特征。指在各种植物作用下,在土壤表层进行的腐殖质形成和积累过程。我们在讲有机质分解转化时,曾提到在有机质矿质化的同时,又发生着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即腐殖化过程。其结果在土壤表层带出现一个颜色相对较暗,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腐殖质层。这个过程在所有土壤中都有出现,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成土过程,只不过是有些土壤强烈,有些土壤不强烈而已。如草原土壤腐残殖化过程非常强烈,形成的腐殖质层较厚而且含量较高。在荒漠地带这个过程很微弱,腐殖层很薄,含量很低,森林土壤则居中。指土壤有机质以半分解有机残体形式在土壤中累积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使土壤表层出现一个植物纤维还清晰可见,处于半分解(即没有完全分解)的有机质积累层泥炭层。这个过程在沼泽地带常常出现。沼泽分布区一般来说气温较低,地表有常年积水。沼泽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进入土壤表层,而表层常年积水,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在还原状态下,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这种分解往往不彻底而且进行的速率很慢。在上年的有机残体没有被彻底分解之前,又有新的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所以在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都是分解不完全的半分解腐殖质,其纤维还可清楚看见。这个层次即泥炭层。指碳酸盐(CaCO3、MgCO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前班美术教案:春天的色彩-美术
- 医院“感动服务”征文活动-水仙花的芬芳
- 大班健康教案:极限爬行
- 全国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创建交互动画制作按钮》说课稿
-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会爬的小动物》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六助教学法实施教案:131 物体的内能
- 青年教师成长发言稿
- 宜宾市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一诊)生物试卷(含答案)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8 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2014秋
-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4 2-5的分与合苏教版 无答案
-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专项训练
- 井眼净化技术
- 桥梁工程—梁-拱组合结构桥梁施工工艺
- 单区长杨凌现代农业研学旅行推介词定稿426
- 事故调查笔录模板(共5页)
- 工程总承包EPC实施方案最新版精编版
- 石油套管接箍加工工艺(共25页)
- 表8----项目管理班子配备情况辅助说明资料
- 一般纳税人申报表模板
- 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
- 咽喉炎PPT精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