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_第1页
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_第2页
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_第3页
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 作者:高科,程俊,杨树香,胡艳梅 【关键词】 癌症癌症发展到晚期的病人,约70%伴有不同程度地癌痛,其中大部分癌痛得不到满意治疗。因此,癌痛治疗是疼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WHO推荐首选“三阶梯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癌痛患者接受“三阶梯治疗”后仍然剧痛,或有些患者因不能进食、药物禁忌、药物副作用而不能接受正规的“三阶梯疗法”。因此,临床上仍有必要寻求其他治疗方法。红细胞包蔽技术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显著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本研究红细胞包蔽吗啡、地塞米松(RBC-M-D)技术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其用于这类患者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晚期癌痛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273岁,体重4668kg,肺癌骨转移6例,胃癌8例,肠癌9例,乳腺癌胸骨转移3例,肝癌2例。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镇痛泵组):吗啡5mg,氟哌利多5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量吗啡5mg,以2ml/h速度维持(2天量),常规吸氧。B组(RBC-M-D组):吗啡剂量10mg,地塞米松5mg。1.2RBC-M-D制作和应用 严格消毒,用肝素抗凝,从桡动脉取血6ml,加入高渗葡萄糖注射液4ml,静置30min后,经80-2型离心机离心30min,去除上清液后加入吗啡10mg,地塞米松5mg,避光在W

3、ZR-D 951A药用震荡器中震荡30min。将制作好的RBC-M-D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1.3 观测指标 观察注药后5min、10min、30min时的SpO2值,以及患者1周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VAS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3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差。观察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副作用的发生率。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两组注药前后各时点SpO2的比较,见表1。两组注药

4、前后各时点SpO2的变化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注药前与注药后5min、10min时SpO2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两组注药前后各时点SpO2的比较 (略)两组第12天内VAS分数均3分,第3天A组有2例3分,4例基本可忍受,其余均5,第4天有2例基本可忍受,其余均5,第5天后均不能忍受。B组第3天有8例3分,其余均基本可忍受,第4天有5例3分,1例不能忍受,其余均基本可忍受。第5天有2例3分,3例不能忍受,其余均基本可忍受,第67天,患者仍有6例基本可忍受。两组间比较:患者第12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天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

5、组出现尿潴留2例,瘙痒1例,呕吐1例;B组出现瘙痒2例,呕吐1例。两组在副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3 讨论吗啡是晚期癌痛及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呼吸抑制是吗啡最严重的副作用,从观察结果来看,即使在吸氧的情况下,在注药后510min内,SpO2较注药前有显著下降趋势,需要引起重视。从镇痛效果看,RBC-M-D组与使用镇痛泵组在镇痛泵给药期间差异无显著性,但RBC-M-D组镇痛时间更长,有的甚至镇痛时效可达1周。红细胞药物载体技术可极大地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12,其原理是:通过一定手段将药物包蔽进红细胞内,进入血液循环后,载药红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向体液缓慢释放药物。因Hb具有血浆蛋白的特

6、性,故载体红细胞内的Hb存在与被包蔽药物相结合的可能。也就是说,红细胞作为吗啡载体后吗啡的镇痛作用显著延长的机制,既与吗啡由红细胞内缓慢透过细胞膜释放入血液循环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吗啡进入红细胞后和Hb的结合有关。另外,地塞米松也可显著延长吗啡的作用时间34。分析其机制,地塞米松分子所具有的较大分子和复杂空间结构可能影响了吗啡的释放与吸收过程。因此可推测:红细胞包蔽吗啡加地塞米松,其镇痛时效可能更持久。RBC-M-D技术可避免血药浓度的波动,延长了吗啡的作用时间,与传统的反复注射给药相比较,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减少用药次数,避免反复注射产生的血药峰效应,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耐受性。与PCA比较,简

7、便易行,经济实用,可大大节省患者的费用。因此,RBC-M-D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安全可行。【参考文献】1 Garin MI, Lopez RM, Sanz S, et al. Erythrocytes as carriers for recombinant hum erthropoietin. Pharm Res,1996,13:869-873.2 Rettig M, Low PS, Gimm A, et al. Evaluation of biochemical changes during in vivo erythrocyte sen-escence in the dog. Blood,1999,93:549-554.3 汪小海,崔苏扬.地塞米松对布比卡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