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参赛教学设计_第1页
《湖心亭看雪》参赛教学设计_第2页
《湖心亭看雪》参赛教学设计_第3页
《湖心亭看雪》参赛教学设计_第4页
《湖心亭看雪》参赛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心亭看雪参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2、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二)了解作者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3、。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二、检查预习(一)、生字读音更(g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n)  雾凇(sng)沆砀(hàng)(d

4、4;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二)、重点字词解释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7、惟长堤一痕惟:只。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坐: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

5、此人焉:哪里。更:还。(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三、理清结构(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

6、了雪景神采。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四、理解探究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160;  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

8、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

9、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答:(1)这是作

10、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答: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拿、拥、往、看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千山鸟飞绝,万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