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_第1页
(推荐)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_第2页
(推荐)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_第3页
(推荐)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_第4页
(推荐)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析(定稿) 指导教师: 刘永康 作 者 : 龙建明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国粹,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闪耀着古代先贤思想的光辉,汇集祖国山川河流的风光,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培养初中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研读经典文言文,领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陶冶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初步涉及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比登天还难。因此不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采用逐字逐句解释的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言文的翻译上,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

2、文言文的捷进呢?使其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以“趣”字入门,“读”字当先,“积累”为主,“感悟”为手段。 【关键词】:激趣 诵读 积累 感悟一、 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强迫学习文言文,每篇必背,甚至每篇必翻译,学了又没什么用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有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语也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见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利用名言警句、成语步入语文课堂。 在教学论语十则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3、意思,并让学生造句。在学生知晓意思的前提下,紧接着追问这两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自然而然就步入到论语十则的学习。像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舍生取义中的“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二)、让故事会、辩论赛、课本剧等走进语文课堂。结合课文内容,召开故事会,举行辩论赛,表演课本剧。如:“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学习了花木兰之后,可让学生搜集与花木兰相关的资料召开故事会。学习了两小儿辨日之后,对文中所阐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可以召开辩论会。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性很强,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一出课文剧,这些作法,都可

4、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学习蒹葭一诗,则可以播放电视主题曲在水一方,这对迅速理解诗歌含义是大有益处的。为了缓解学生因长时间的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欣赏,或是为了活跃学生唱唱歌,都是可行的。(四)、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帮助理解课文。1 / 7 文字的描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有些文言文可利用图片来辅助教学。如核舟记对舟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只要一展示图片,就可以达到一看明百义的效果。(五)、通过质疑,让学生在期待中学习文言文。“卖关子”、“吊胃口”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的质疑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

5、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公输时,墨子手无寸铁,面对蛮横、自大的楚庄王,让他放弃霸业,不攻打宋国,能成功吗?又是怎样劝说的?展现的是怎样一个智勇双全的游士形象?自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了。总之,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勤于探索,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二、注重诵读。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起到领会文章旨意的作用。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觉得文言文的学习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朗读和背诵)。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的常识。由此,要诵读好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 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异读现象。异读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1、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所通的“悦”字音“yuè”,而不能读成“shu”。又比如

7、:“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应读成“shn”,而不能读成“xìn”,都是这种现象。2、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例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应读成“khàn”.又比如“夜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燕山”是古代地名,应读“yn”,而不应读为“yàn”。3、所谓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大楚兴,陈

8、胜王”在这句中,名词“王”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为“wàng”,以表示和名词的区别。(二)、停顿要恰当,总的原则不能读破。主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夫/环而攻而不胜”。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今/天下三分”。3、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使语意更明显。“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歌于树”;“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

9、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总之,在读准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反复朗读,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三、 积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俗话说,我们的文言文好比楼房,而我们的文言词汇好比砖瓦,只有我们掌握了更多的文言词汇,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懂文言文,而且还可以用文言文来写作。而文言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初一主要注重实词的积累,初二、初三注重虚词的积累。在具体的文言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0、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文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个意义。比如:“之”字,“学而时习之”的“之”作代词,译为“它”;“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译为“的”;“何陋之有”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翻译。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学时尤其要注意。2、通假字,初中的文言文一般指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只有掌握了通假字,才能避免望文生义,正确理解文言文。比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通“伸”,译为“伸张”,这句可译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如果“信”理解为“相信”意思就全变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随着

11、时间的推移,古语和现代汉语的词义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1)、词义的扩大: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思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想象叫词义的扩大。比如:“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儿子”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只指丈夫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

12、明显的联系,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转移。比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5、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的活用。比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感到奇怪”;“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作宾客”。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二

13、)、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1、判断句是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常借助“者,也。”、“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臣本布衣”出师表。2、省略句是指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 比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 比

14、如:“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4)、介词省略 比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3、被动句是指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常借助“为所”、“为所”、 “于”等词构成。比如:二虫尽为所吞童趣;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主要有:(1)、主谓倒装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 比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定语后置 比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介宾短语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三)、授之以渔,让学

15、生掌握翻译的技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文言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

16、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属于感 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现在是见识浅陋。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翻译时一定要替换)、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

17、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上去。、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四、感知文言内容,体会文言思想。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翻译技巧,理解文言内容,还要感知景物描写所呈

18、现的意境;刻画人物所呈现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中所呈现的睿智的观点,进感知作者思想。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1、 在叙述中抓住对比,感知人物形象。如: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三自然段,秦王是用什么来威胁唐雎的?(“天子之怒”)唐雎又是用什么来针锋相对?(“布衣之怒”)此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从而可以看出唐雎和秦王分别是怎样的人?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从写作方法入手,通过提问,步步深入,让学生自然体会到作者的创作主旨。2、 在描写中抓住对比,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岳阳楼记的第三、第四自然段,作者分别描写了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19、(“一阴”和“一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面对不同的景色迁客骚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一悲”、“一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第五自然段的论述起什么作用?这样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深入,体会文言主旨。3、 在论述中抓住对比,感知作者阐发的观点。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最后一部分,“得道”有什么作用?(“天下顺之”)“失道”有什么危害?(“天下畔之”)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结果怎么样?(“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战必胜矣。”)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我们今天的“以德治国”有什么联系?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二)

20、、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尤其是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是最主要的特点。如:曹刿论战的参战部分,面对齐军的进攻,鲁庄公是怎么做的?(“将鼓”和“将逐”) 曹刿是怎么做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说明了作战靠的是什么?(作战时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抓住战机可以达到以弱胜强。)从而可以看出鲁庄公和曹刿是怎样的人?2、此外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动词“不顾”一下子把元方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更好地理解“无信而不立”的思想。童趣一文中,神态描写的句子随处可见,如:“神游其中,并怡然自得”,读着读着就让读者回到童年。(三)、通过动静结合,感受自然风光。如: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前四句是静态描写,后四句是动态描写。通过动静结合,把富春江“清”和“急”的特点充分地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