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教学文档_第1页
诗词赏析教学文档_第2页
诗词赏析教学文档_第3页
诗词赏析教学文档_第4页
诗词赏析教学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诗词赏析训练题班级: 姓名:一、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 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答案:远、近 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 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景,用 描写,表达了o(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 是一写;“阴阳”句写泰山的,是一写。(答案: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

2、具体解释。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一o(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爰。)8、文中“割”字

3、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答案: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 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

4、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 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 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 催人奋进。12 .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

5、的意思,一个钟字 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 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 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13 .【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 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工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d

6、.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二、赏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与"夕 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 9的景物是:“二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

7、;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 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工b. “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

8、愁绪。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工6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 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7 .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8 .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 “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

9、小桥流水人家工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8.【2013年河北省】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赏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盔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从哪些内容可 以看出:a.不善种田:“ " b.不辞劳苦:“:(答案:a、草盛豆苗稀 b、晨兴理、带月)2、诗的“但使愿无违”意

10、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 其他作品,谈谈“意愿”的含义。(答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四、赏析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o (答案:怜)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

11、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q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6、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答案:写景;抒情;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7、请写出诗中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行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联,历来被人们

12、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答案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 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 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答案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

13、大胆奇特,生动形象t崛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0、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 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翦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 气势。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 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 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

14、力。11、选择题:下而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 “随” 一 “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 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五、赏析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 答案:青山、绿水2、请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

15、画而。(不超过40字)。(2分)答案: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答案: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舂人旧年")因为运用了“鸿雁传书” 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首联写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b.颈联中“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反映了 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c.最后两句,诗人由

16、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d.题目中“次”是“旅途”的意思。六、赏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答案:抵万金妻子儿女)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案:"

17、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瑜之景。)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 0(

18、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春望一诗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 人忧国思家的情怀。)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 到(草木花鸟)。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

19、秀美,令人爽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中的“草木深”是写春天来临,万物勃发,草木繁茂,一派生机的景象。b.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 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互文见义,淋漓尽致地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 七、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

20、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自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答: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7的怅惘情).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q

21、uot;即可)3、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 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b、首联两句尽写自己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 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 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22、的, 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4、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 酸。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 生疏、怅惘的心情。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 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

23、人事全 非的怅惘。b.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 的对比。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d本文的作者是白居易,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诗的优秀之作。6. 2013年辽宁省锦州市】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 项是(a )a. “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 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 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

24、打击,眼看着别 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 的豁达乐观的胸襟。八、赏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号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爰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 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雪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答:写出了初春早莺

25、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 “白沙堤”的美丽景色。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基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试品一品其妙处。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 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4、下列

26、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 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 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直的特征,把刚刚披上 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5.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句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的是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 湖美好风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

27、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 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 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不 禁发出“最爱的赞叹九、赏析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28、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 “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5 .对渔家傲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从“塞下” “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29、。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c. “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十、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干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2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0、?(答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 .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10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 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 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 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

31、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 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 朋友。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而热烈,情豪志壮。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5.【2013年四川省达州市】下而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0(2分)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 此,他树起了 “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b.开篇着一 “聊”一 “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

32、 “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 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 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十一、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

33、么?(答:”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两个细行中可以读出。(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 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十二、赏析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 .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出使,”征蓬出

34、汉塞” 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飘飞的蓬草0(2分)2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翩北飞的&

35、quot;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12长沙市)(写了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 "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表”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36、(1分1)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3分)(11连云港市)("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6、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工(2分)(07铜仁)(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

37、,描写境界周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7、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a.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 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而感,充分体现了王维

38、“诗中有画”的特色。d.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而开阔、意境 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jd ("萧关”是古关名,而非

39、人名。)(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 12柳州市)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 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 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 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 事的关心。(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 ' 12柳州市)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

40、烟、长河、日圆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 使画而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 审美感受。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 婉消沉的艺术特色。(5)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b ) (2分)(12铁岭市)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c.颈联

41、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领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振翻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 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 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6)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

42、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11遂宁)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 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 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 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 叹。b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

43、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 (4分)(08玉林市)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 无奈o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 象而生动。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 “圆”写出了边塞 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 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

44、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而宏大,意境开阔,景色 壮丽的塞外风光图。(8)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 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0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就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9)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 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

45、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 境慰问将士。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 和温暖。d、尾联表达了对都护的赞叹。(10)【2013年云南省曲靖市】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

46、境雄浑。十三、赏析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看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1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一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2 .诗歌以夕阳迟和“一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3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 (2分)(09孝感市)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

47、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4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 (2分)(12天门市)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5.对下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乌鲁木齐市)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 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b.诗的

48、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 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趣加的艺术效果。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 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 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十四、赏析赤壁(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 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

49、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答案: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 16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或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4、若将“铜雀春深

50、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 史之作。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兴感的缘由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 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

51、机遇,是因为他自己 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十五、赏析己亥杂诗(之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 . “落红”原意是落花,在文中喻指诗人自己“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 指马鞭。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答案: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了作者想要报效 国家,报效人民的爰国之情。3 .下列选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 一份心力。b.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离别

52、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 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c.诗的后两句以春泥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 “化作春泥更护花”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 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 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

53、(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 的遁世思想相同。5.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a.“浩荡高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花,指国家)6.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落红”含义有三: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花成泥滓,成为滋养 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十六、赏析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