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斑羚的咩叫谈语文课堂的情感色彩_第1页
从斑羚的咩叫谈语文课堂的情感色彩_第2页
从斑羚的咩叫谈语文课堂的情感色彩_第3页
从斑羚的咩叫谈语文课堂的情感色彩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斑羚的咩叫谈语文课堂的情感色彩 摘要: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把握课文情感,又要创造相应的课堂情感,因“材”施教根据课文的情感,创设课堂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以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色彩;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20 作为听课者,笔者和其他教师一起沉浸在一种慑人心魄的悲壮之中,内心涌动着一股悲怆之情。 这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斑羚飞渡。 猎杀藏羚羊

2、的短片中,那幼稚羚羊的两滴孤独凄凉的泪水犹在心底荡漾;斑羚葬身山崖的惨烈一跃还在脑海回荡;激情的朗读、深切的体悟仍在耳畔萦绕 这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斑羚是如何咩叫的吗?” 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镰刀头羊三次咩叫时的提问。 班里响起一阵轻微的“咩咩”的叫声。 “请你来学一下第一处咩叫。”教师提问了一个表现最活跃的男生。 “咩咩” 男生尖利的咩叫立即引起了一堂哄笑,教室里的咩叫开始此起彼伏。 “这是哀咩!你叫的如此欢快,能体现出哀吗?” 教师“适时”的评价给了男生第二次表演的机会。 “谁能比他叫得更哀一些?” 教师显然对这个男生的表现不太满意。于是一位大胆的女生勇敢地咩叫起来。 课堂

3、上一片咩叫之声,不绝于耳。 在一片咩叫声中,课堂前期酝酿起来的悲壮之美荡然无存。浮现在学生脸上的是开玩笑式的惬意。此后的教学,课堂里时时充荡着笑声,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蔓延开来。 下课时,走出教室,身后是一串又一串咩叫之声。 看着兴高采烈的学生和踌躇满志的教师,听着评课教师“趣味横生”的课堂评价,笔者陷入了沉思:追求课堂之“趣”能以牺牲课文之情作代价吗?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当咩叫之声四起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究竟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如本课教学,当学生看到斑羚被守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还能为人类(守猎队)的不光彩行

4、为感到惭愧吗?还能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还能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 文章是有感情的。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国破家亡之恨(最后一课)、颠簸流离之苦(秋思)、花香鸟语之乐(春);这里有家人之爱(散步)、朋友之情(羚羊木雕)、手足之谊(风筝);这里有思乡之愁(乡愁)、离别之悲(渭城曲)、伤逝之痛(爸爸的花儿落了);这里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课堂也应该是有感情的。 可拍案而起、可泪眼迷离、可激情豪迈、可欢声笑语;可喜、可怒、可恨、可悲;可开怀大笑,可唏嘘

5、而泣,可慷慨而歌 还记得初中时学习最后一课时的情景:年迈的教师斜倚在讲桌旁,一字一句的范读着课文,我们则一动不动的趴在桌上欣赏。教师读完了课文,教室里一阵沉默,而后是连片的小声的啜泣。“散学了你们走吧”教师带着哭腔的哀叹,叹出了全班学生的眼泪。什么爱国主义、什么亡国之恨,已无需再讲,还有什么比泪水更动情的呢? 也还记得,高中时语文教师抑扬顿挫、高唱低吟的那首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富有张力的表情让人感受到了李白无奈的洒脱与洒脱的无奈。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课堂是教学的承载形式,课堂的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就是师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就是教学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的

6、载体。因此,课堂要要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情感氛围“情”场,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情感,让课堂与课文情感相得益彰。如同电影、喜剧内容要依靠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要依赖悲剧的形式来渲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不仅具有教学的价值(工具性),更应该具有教育的功能(人文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

7、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因此,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教学前,教师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 在教学中,教师要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