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 / 5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与科学技术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 异,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科学技术对人 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无处不在、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科技与教育在当今世 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国与国间的竞争主要是 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科技和 教育对于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 科技和教育的关系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科学技术对教育会产生哪些 影响? 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显然应该是
2、教育所关心的重要话题。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 性很强的事业,历史证明,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 承,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着 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 的革新与发展。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 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来说,科学对教 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技
3、术能够改变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 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 制的设定。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是教育的 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在这里,教师的 “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的“接 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包括生一机、 生一生、师一生的个别的和群体的相互论辩。传统意义上有固定场地、固定班级、 固定活动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
4、识的学习将越来 越依赖于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 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个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 授与一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情报专家的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 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科 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敎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各种 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 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
5、,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 数量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育 活动遵循这种规律,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 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 作用。(二)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已经广泛渗透了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已经 是时代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科技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这是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科学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而技术总是与生产生活经验相联
6、系。自科技革命发生以来,科学和技术日益走向联 合,并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出与社会生产生活 密切联系的,具有独立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使现代科技知识作为教与学的客 体进入现代教育过程成为可能。当然,促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根本原因是 现代科技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由此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革命性要求。从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的每一次跃进都触动着学校教育内容的神经。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过程中,科技大规模地、广泛地变成 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以巨大的威力证明着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在学校教育领域 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阵地。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己
7、任的新式学校不断建立。发生于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的第三次产业革 命,同样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结果就是现代科技知识 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果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古代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其特征,那么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科技教育。虽然说过分重视科技教育而忽 视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但现代科技进步影响学校教育内容的更新或不 断完善是值得肯定的。(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 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
8、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 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在传统的教育中,没有学生的积极 参与,教学活动照样可以进行;而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 动将会终止,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第三,信息 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 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传统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不复存在,这将极 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人格。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 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
9、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 用。这两次革命使得幻灯、录像机、vcd、电脑、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 在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教育因此 而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 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而是综合地运用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 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式学习环境。 这种网络学校是真
10、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扩 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的开放学校。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个人 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和娱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 自主学习。网络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 别化教学,也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或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是指 导教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 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照文本结构组织的大 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因
11、而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 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而网 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 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 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 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 教育。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双方活动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极大地提高了 教育效率,
12、促进了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开放的、平等的 教育,加速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在卫星、广播、电视大规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 背景中,任何人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都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相应地,传统意义上 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系统中所占比重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多元化为总体 特征的社会立体教育网络、教育结构正在形成。可以肯定,科技的进步以及它所带 来的教育技术基础的改变,必然将冲击传统教育的概念,使教育拓展到学校教育以 外更为宽广的领域。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现代教育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制约;反过来,现代教育也制约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不但可以再生产现代科学
13、技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 而且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一)教育能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依赖于现代教育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 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有的科学技术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正是教育把 已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出来,传递给新的一代人。如此反复,从而实现 了科学技术的继承、积累和发展。这样,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就成了科学技术 得以继承、积累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社会是以师徒相传等个别的形式和自发的 形式进行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在现代社会,有计划和有组织地进行科学技术的再生 产就成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如
14、果说古代学校教育 还不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场所的话,那么,现代学校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再生产 的主要场所,因为如前所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如 果说古代教育(古代劳动者教育中的师徒相传)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简单再生产的话,那么,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则是扩大再生产,现代教育 的大规模普及并逐级提高客观上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场所。第三, 古代教育即使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扩大再生产,这种扩大再生产至多只不过是一种个 别的低效率的扩大再生产,而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扩大再生产则是一种有计划的、 有组织的、大规模的、高效率的和高速度的扩大再生产,因为现代科学
15、技术呈一种 爆炸式发展趋势,只有通过高度科学化和组织化的现代教育才能完成这种扩大再生 产。因此,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就必然会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用邓小平的话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 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 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这 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 生产,它使教师借助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
16、内将前人 的科学成果传授给学习者。(二)教育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现代教育不但再生产科学技术,而且还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如果说现代教育再 生产科学技术是在中小学中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进行的话,那么,现代教育创造新 的科学技术则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中的尖端专业和学科中进行的。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包括某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备了优越的 条件,例如,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云集,科学门类齐全,设备先进,经费宽 裕,具备进行尖端科学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的充分条件,而且还 有充裕的新一代科研生力军研究生和高级学位获得者的参加。因此,现代很多 国家的高等学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著名高等学府,不仅
17、都是精英人才的培养中心, 而且也几乎都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创造中心。在各个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科 研力量、科研设备、科研经费约半数都集中在这些高等学府中。因而,新的科学技 术有相当部分是由高等学校创造的。例如,1981年我国国家科委颁发的44项发明 奖中,高等学校完成和参与完成的就有20项,将近50%。1989年颁发的第三次国 家自然科学奖11项一等奖中,高等学校获奖的有3项,中学获奖的有1项,高等学 校参加的有2项。® 1949年至1989年,在国家授予的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和自然科 学奖中,我国高等院校获奖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2%、29. 5%和48.2%。1992 年公布的
18、新选的210名学部委员中高校有70名,这一事实也说明了高校是新科技的 重要的创造基地和发明基地。据称,美国科学技术新的突破口往往是在博士论文中 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在当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它的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乃是 掌握和吸取了各个领域中人类科技成果的总和之后向前进发和突击的前沿阵地。研 究生是在科研中学习科研,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他们的论文应当是新的科研成果。再加上上述其他条件,因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就成了新的科学技术发明的一个重要源泉。教育机构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 突出。据1986年统计,美国的科学家被大学聘用的占全
19、部科学家的40%,美国大 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在日本,大学承担了基础研究, 国立研究机构承担了应用研究,民间企业则承担开发研究的科研体制。在中国,全 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科研任务,1995年,高校承担的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占总数 的60%,1/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3获国家发明奖。教育向科学提出了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 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 泛运用,直接推动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三)教育创造新的生产力古代学校教育和生产及科学技术联系薄弱,这一事实决定了古代教育(主要是 劳动者教育)只能对科学技术进行简单再生产,决定了古代教育只是在继承和传递 原有生产力,而很少具有创造新的生产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课件
- 《微观经济学》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复习题
- 八下期末考拔高测试卷(5)(原卷版)
- 《诚邀创业伙伴》课件
-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解析卷)
- 父母课堂与教育理念分享计划
- 购物中心导购员服务总结
- 水产养殖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娱乐场馆卫生要素
- 北京联合大学《数据挖掘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中国大数据企业排行榜V9.0(大数据产业白皮书)-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 2025年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必背考点知识点汇编
- 货物交接单和交接合同
-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课件
- 【高分复习笔记】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 开题报告: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机制及政策研究
- PE工程师工作总结
- 期末复习试题 (试卷)-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知识(对联)
- MOOC 知识图谱导论-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