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高中地理季风环流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 上午 浙江省嘉兴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季风环流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试讲十分钟左右。(3)讲清楚季风环流的成因。答辩题目: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2.印度和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季风的成因有什么异同?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神奇的北纬30°视频片段,提问学生:为什么亚欧大陆的西部是沙漠景观,而东部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呢?由此引入本课。(二)新课讲授1.季风的概念学生自读课本,回答季风的概念。2.亚洲东部季风成因【教师活动】教师展示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问题】(1)根据气压中心的分布,找出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的风向。(2)分析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什么?(3)为什么亚洲东部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学生回答】(1)亚洲东部冬季风风向为西北风,夏季风为东南风。(2)亚洲东部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3)亚洲东部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和最大的陆地,海陆热力差异最为典型。3.南亚季风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南亚地区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问题】(1)根据气压中心的分布,找出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2)分析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什么?(3)分析南亚夏季风的形成过程,并说一说南亚夏季风对气候

3、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1)南亚地区冬季风风向为东北风,夏季风为西南风。(2)南亚地区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3)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三)巩固提高大屏幕展示印度水稻景观图、洪涝灾害图片等。【问题】南亚季风对生产和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为农业生产带来丰沛的降水,但是夏季风不稳定容易带来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威胁。(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作业:搜集资料,思考如何应对季风不稳定带来的影响。【板书设计】季风环流一、季风的概

4、念二、亚洲东部季风的成因三、南亚季风的成因【答辩题目解析】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教学目标】(1)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图,引导利用物理知识,尝试解释海陆分布与气温、气压、风向的关系(2)通过阅读亚洲季风环流图,能说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风向,推断风向出现的季节、形成过程、成因和性质(3)通过学习,知道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重点:亚洲冬夏季风的风向、成因,对天气、气候的影响。(2)难点:海陆气压中心随季节的变化、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2.印度和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季风的成因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印度的夏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去的季风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 上午 甘肃省兰州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试讲十分钟左右。(3)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答辩题目:1.简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2.你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河流能够塑造出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那么,这些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进行学习。(二)新课讲授1

6、.冲积平原的优势【教师活动】展示“图4.21聚落规模和河流地貌的关系”,并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河流冲积平原为聚落形成提供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1)供水: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交通: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3)土壤、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2.对聚落的影响【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4.21聚落规模和河流地貌的关系”和“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请学生结合教材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南方的乡村和北方的乡村在规模和分布上有何不同?(2)平原低地和山区河谷地带的聚落是如何分布?说明原因。【学生回答】(1)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形

7、成大规模的乡村;南方地区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2)平原低地的聚落,为了预防洪水,人们一般要加高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装分布;山区河谷地带的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方,为了预防洪水。【教师总结】(1)影响聚落规模: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聚落规模大;南方水乡河网密布,聚落规模较小。(2)影响聚落分布:河流两岸,聚落分布较多,越往中下游地区,聚落越密集。聚落的选址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课本P81的活动

8、探究题,思考:为什么在河流的上游,聚落选择分布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选择分布在地势稍高的B地?【学生回答】聚落的分布首先是考虑地形平坦,因此上游只有河谷地带地势较为低平且取水也方便,两侧的山坡则较为陡峭不适合聚落的分布,因此上游选择在A地;中下游沿河地区往往有了大面积的平原分布,地势平坦的地方面积较大,可供聚落分布的面积也较大,但是中下游往往河水水量较多,洪水期来临时易出现水灾,因此聚落的选择应考虑B地。(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崇明岛发展起来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板书设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冲积平原的

9、优势供水、交通、土壤、地形2.对聚落的影响(1)影响聚落规模(2)影响聚落分布【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参考答案】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落的人口往往比较多。但是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落的人口也比较少。2.你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参考答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利用了小组讨论

10、法和地图法进行教学。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从规模和分布位置两个角度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意识。地图法教学,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我在对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展示对应的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锻炼学生从图中查找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高中地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 上午 重庆市渝中区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内容: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

11、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的不断转移。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发达国家

12、社会消费水平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成为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的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20世纪6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市场因素 企业因为所生产产品的国内市场区域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

13、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转移方向也会随之变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是日本企业的投资重点地区。至20世纪末,西欧、北美经济不振,市场疲软,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区。3.基本要求:(1)要求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2)讲课试讲控制在十分钟左右。(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答辩题目:1.简述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二、考题解析【教学

14、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上节课已经了解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是什么因素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转移呢?在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必修二讲过的工业区位因素。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有土地、劳动力、市场、交通教师多媒体展示工业区位因素。)我们简单回顾了工业区位因素,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活动】不同的产业由于其发展方向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会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迁移。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代表不同的企业老总。【展示素材】“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提出问题】(1)吸引三家境外

15、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2)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1)a例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2)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教师总结】由学生们思考可以得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和市场,除了这两种外我们还要学习一种影响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接下来让我们

16、详细了解一下这三个影响因素。按照之前的分组继续进行。【教师提问】(1)劳动力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2)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3)市场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师生总结】(1)劳动力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影响是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2)内部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

17、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其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影响为迫使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以此来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产业转移)。如东亚的“出口加工区”,其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3)市场因素导致产业转移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二是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贸易壁垒、关税壁垒、绿色壁垒等)。其

18、影响同样有两点,一是企业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二是企业的产业转移。【教师总结】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举出其他产业转移的例子,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该产业为什么会进行产业转移。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做好下一节课的预习。【板书设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一、劳动力因素二、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三、市场因素【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影响产

19、业转移的因素。【参考答案】劳动力:向廉价劳动力区域转移。内部交易成本:向内部交易成本低的区域转移。市场:向市场广阔或潜力大的区域转移。影响企业跨国专业产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专业。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参考答案】个别差异式教学,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

20、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第二批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地方会形成不同的景观?由此引入本课。(二)新课讲授1.聚落的概念【教师活动】展示地形图,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山区。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ABC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在这幅地形图中建一所房子,那么你会建在哪里呢?【学生回答】选择不同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21、教师总结】A、B、C三地都可以建房子,那你们选择这里,别人也会选择这里,越来越多的房子在这里聚集,逐渐就会形成村落,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慢慢地又配备了各种生活生产设施,因此,村落发展成为城市。那这两种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统称为聚落。2.山区与平原聚落的异同【教师活动】展示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景观图。【问题】(1)下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他们的主要差异。(2)列表对比平原聚落和山区聚落在地形、人口、形态特征、聚落规模等方面的异同。(3)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回答】(1)第一个是山区聚落分布图,第二个是平原聚落分布图。(2)(3)

22、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丽江古城示意图及地形图。【问题】(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学生回答】(1)丽江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季风的天然屏障,导致其冬无严寒;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因此夏无酷暑。(2)坝子内部平坦,有利于筑城。(三)巩固提高大屏幕展示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图。【问题】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

23、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交通线呈条带状分布。(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作业:搜集资料,说一说当地地形对聚落有哪些影响。【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除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聚

24、落分布?【参考答案】自然因素中还有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分布等会影响聚落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中,交通、政治、军事等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分布。它们共同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和规模。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孙悟空从石头中腾空出世”,并提问学生: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但是大家知道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吗?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去一探究竟。(二)新课讲授1.概念【教师讲授】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2.形成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形成动画

25、,请学生结合教材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岩浆岩是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的?(2)沉积岩是这样形成的?(3)变质岩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学生回答】(1)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是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沉积岩得以形成。(3)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会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教师追问】三大类岩石是如何循环?请分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岩浆喷出或侵入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经过

26、地壳运动,岩石会进入岩石圈深处或是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教师活动】板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教师总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其中包括四大作用冷却凝结、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四大物质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石圈的物质周而复始的运动使岩石圈的物质处在不断循环转化之中。3.作用【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用自己的话,说说岩石圈物质循环有何作用?【学生回答】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三)巩固提高【问题】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回答】利用箭头指向及数量判读:三进一出为岩浆,三出一进岩浆岩,二进二出沉积岩或变质岩。(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

27、本节课的知识。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自己动手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参考答案】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有:(1)抓住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抓住四种作用力: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3)抓住箭头的指向和数量: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2.在课堂上运用小组讨论法,你会如何组织?【参考答案】【讨论前】(1)人员划分:按照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2)时间规定:规定在10min时间内讨论完毕。(3)提

28、出讨论任务: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给出事实,提出讨论议题。【讨论中】(1)组内讨论:将议题分解为不同小主题,其间至少有观点对立的两个小主题。然后进行对应小组分工,收集资料,组内讨论各自小主题。(2)观点辨析:进行小组间信息与观点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质疑彼此的看法和立场,进行科学辨析。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帮助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假设是否正确,以及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加以巡视指导和点拨。【讨论后】(1)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对讨论的情况共同进行评价。(2)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完善结论。(3)板书。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一

29、、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不同功能区的排列组合就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今天,我们就走进城市内部,探究它们不同的原因。(二)新课讲授1.概念【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学生回答】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教师补充】城市地域结构常见类型有三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

30、展示“图2.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并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付租能力变化图说明了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学生回答】每一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距离市中心越近,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因此在市中心附近主要分布着商业区,而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工业的付租能力比其它两类高,因此在城市郊区分布着工业区。付租能力变化图说明了经济因素会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因素。【教师总结】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是通过地租水平来表现。

31、影响地租高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2)历史、收入、种族、宗教等因素。【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总结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还有哪些?【学生回答】历史原因、收入高低、宗教文化等也会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3.变化【教师活动】展示一个城市发展初期和发展后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素材,请同学分析城市的范围、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工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早期城市范围小,各类功能用地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市中心吸引工业团聚;到了后期,城市规模扩大,各类功能用地分异明显,市区的工厂往外迁。(三)巩固提高【问题】在外国的城市里形成唐人街的原因?【回答】种族原因。(四)小结作业小结:学

32、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分析一下自己所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多核心模式。【参考答案】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因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之所以将这个知识点设计成教学重点是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解读,新课标中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析其形成原因”,同时教材中通过文字和图示的形式都在说明这个知识点,表明这个知

33、识点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我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让学生根据图表和文字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第三批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辽宁省沈阳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十分钟左右;(2)结合地图完成教学;(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4)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答辩题目1.在教学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规律?2.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引出新

34、课小明家去年6月购买了一套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家人感到很困惑,6月份看房时,房内阳光很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小明家分析一下原因吗?通过生活中出现的趣味问题,引出新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二)合作探究,掌握规律1.理解概念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思考:(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2)试着在光照图上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角。学生学习后,请一位同学上台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师评价并总结: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在光照图上绘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首先要找出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

35、线;过该地作切线即代表当地的地平面;画出直射光线,需要与地平面垂直,最后做出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提问:结合上图,比较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学生分析后得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探究规律活动一:展示“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学生描述图示时刻,全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情况,并推测同一时刻,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满足什么规律?学生总结之后,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展示“夏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36、。活动二:展示“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为夏至组、冬至组、春秋分组,分别思考相对应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找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学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并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存在有规律的变化。(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思考问题:(1)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解释小明家购买房屋中出现的问题?(四)小结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课下查找资料思考如何避免在买房时出现小明家同样的问题?能否通过准确计算解决这一问题?【板书设计】正午太阳高

37、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2.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答辩题目解析】1.在教学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规律?【参考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时,就让学生尝试在光照图中绘制正午太阳高度,目的是为后面分析规律作好铺垫。然后在正式学习规律时,让学生通过探究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关于“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结合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推测一般规律,之后用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情况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于“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我让学生分组结合图示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学生自己的想象,锻炼他们交流协

38、作、充分想象的能力。2.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参考答案】(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高中地理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吉林省白城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内容: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

39、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例如,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例如,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内容;(2)教学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3)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在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

40、换。答辩题目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2.简述情境创设法的好处。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并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像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从而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让学生阅读教材P92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回答】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

41、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教师总结】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过渡】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让同学们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

42、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学生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环节三:巩固提高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

43、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

44、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环节四:小结作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完成地理填充图册。【板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参考答案】(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2.简述情境创设法的好处。【参考答案】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

45、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高中地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浙江省宁波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2.内容:3.基本要求:(1)讲课试讲控制在十分钟左右;(2)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互动;(3)讲解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干旱对荒漠化影响。答辩题目1.请阐述什么是石质荒漠化。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注意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西北地区的旅游宣传视频,展示荒漠景观,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荒漠化的概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出什么是荒漠化。【

46、学生活动】自主学习,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2.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教师活动】出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并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位置及地形特点。【师生总结】位置: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特点:东部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师活动】展示“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引导学生观看并总结:降水与植被的变化特征。【学生回答

47、】降水:从400毫米降到50毫米以下;景观: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教师活动】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4.干旱对荒漠化的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两段,并分析干旱对荒漠化的影响。【教师归纳】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加上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水源是西北地区

48、发展的制约因素,学生要意识要到环境的脆弱性、水资源的珍贵性。【学生活动】谈感受,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搜集更多关于荒漠化的资料,总结治理荒漠化的方法,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一、荒漠化的概念二、位置和地形三、干旱的自然特征四、干旱对荒漠化的影响【答辩题目解析】1.请阐述什么是石质荒漠化。【参考答案】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在我国西南喀

49、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注意什么?【参考答案】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巧妙的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注意导入的直观性。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让学生能通过材料知道信息反映的是什么,这主要是计对讲授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第二,注意导入的启发性。地理导入是通过提供学生已知或者未知的事物或者现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

50、握,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第三,注意导入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学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促使其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第四批高中地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展示我国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图片,为什么我国南北方会有如此差异,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师活动】出示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图片,及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活动】回答【教师归纳补充】秦岭淮河一线与中国1月平均气

51、温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中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与南方、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线。此线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区,冬季寒冷、干燥,河湖结冰,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此线以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地形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除此之外,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2.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图片与传统民居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思考: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活动】分析回答

52、。【教师总结】(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南方水田(一年二至三熟)、北方旱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北方(平房)、南方(瓦房)。(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安排小组讨论活动,出示南、北方交通运输图片以及文化景观图片,按照分析农业和民居的学习方法,讨论分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还有那些影响”。【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以及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有影响。除此之外对工业生产也会有影响(北方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发达)。(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搜集更多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文化不同的资料,下

53、节课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参考答案】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气候方面:(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2)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3)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4)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5)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

54、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植被方面: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业方面:(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2)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2.请谈谈地理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参考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想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掘地理

55、教材中的内容,并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利用经纬线的空间定位,快速确定某一区域位于哪一个大洲或哪一个国家,然后引导学生注意特殊地理界线,从空间定位和地面状况分析出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的形成原因、自然带、水文状况、资源分布、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交通等,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其有效应用地理知识。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走出地理课堂,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理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等,既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

56、知识的应用能力。高中地理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日本水俣事件纪录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工业促进文明发展【教师活动】出示工业革命前的生活现状图片与现代化城市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工业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谈感受,谈影响。【教师总结】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工业的发展是近代文明的表现。工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2.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工业生产对资源的影响【教师活动】出示工业生产图片及全球矿产资源的现状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发展对资源的影响。【学生活动】分析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