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1页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2页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娄银娜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有一定 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 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 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 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 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 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 排与毫米类似, 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 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 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 的。(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

2、学的基本精神, 本着把计算几何、 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 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 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 毫米的认识的 教学目标定为: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 1 毫米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 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三)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 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 非常重要,因此我

3、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 1 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 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 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四)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 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活动, 但学生 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学生记住容易, 但实际应用起来可能又 不是很明确。所以要不但学生要理解,而且还要学会应用。二、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 1 毫米、

4、1 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 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 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 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 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米、 毫米时, 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 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在估测物体长度时, 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 为了达到 估测相对准确, 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 以帮助学生形成 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三、说学法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

5、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 的自主实验、 自主探索过程中, 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 在建立观念的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 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 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 取 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 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引用公园游乐园的告示:身高 80厘米以上, 1米 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 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6、)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 上)提问:你能比划一下 1 米长度和 1 厘米的长度吗?【设计意图】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稳定学生学习情绪, 做好 学习的准备, 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情境中 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 为新知识学 习做好准备。(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 出示二把尺子 (一把以厘米为单位, 一把以毫米为单位) 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 么不同?(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感受毫米的必要性出示一支 4 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 观

7、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 4 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 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 量这支铅笔,用哪把 尺子好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建立毫米的表象通过刚才的测量, 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 产生了一个新 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 1 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闭 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 1 毫米?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 厚约为 1 毫米,让学生去观察。 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 1 毫米的长度。 接下去 要求比划 3

8、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 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 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 10 毫米的长度。 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二10毫米。如果没 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二 10 毫米。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 1 毫米来呢?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 1 厘米长平均分成 1 0份来回想 1 毫米的长度。 应用毫米去估测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 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 长?预计学生

9、有二种不同答案: 4 厘米 5 毫米或 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 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 测量操作更要规范, 注意把左端与尺子 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 得数学是多厚?)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让学生对比参 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 到底是几毫米厚?【设计意图】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 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2分米的认识分米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

10、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 是 10 厘米。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 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 1分米长的 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 1 分米,让学生用 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 思考 如何记住 1 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 1 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 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 1 分米,手掌宽约 1分米等。 分米与米的关系2 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 4 分米? 10 分米? 引导学生发现1米二10分米。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11、设计意图】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 请你 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排列后,请你们 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 10。)从下往上看, 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 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 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 (比米大的长度 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设计意图】 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

12、有不同的长度单位,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 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三)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数学书长约 2 ( ) 教室的门高 2( ) 大米宽约 2( )10 张纸的厚度约 1( ) 茶杯高 10( ) 一本新华字典厚 3 ( )指甲宽 6( ) 黑板长约 3( ) 旗杆高 8( ) 课桌高约 6( )3. 5 厘米=( )毫米 90 厘米 =( )分米10 分米 =( )米 8 分米=( )厘米 小刀长 7 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 )毫米;一条绳子长 60 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 )分米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题都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