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病虫害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3/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1.gif)
![西葫芦病虫害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3/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2.gif)
![西葫芦病虫害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3/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3.gif)
![西葫芦病虫害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3/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4.gif)
![西葫芦病虫害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3/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ddb0f144-74a6-46df-aaf9-17dc2103ab3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物病害诊断症状猝倒病该病是苗期主要病害之一。1、种芽感病,苗未出土,种芽或胚茎、子叶已腐烂。2、幼苗受害,近土面的胚茎基部开始有黄色水渍状病斑,随后变为黄褐色,干枯收缩成线状,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已猝倒。有时带病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但贴服土面,不能挺立,细检此苗,茎基部已干缩成线状。 3、此病在苗床内蔓延迅速,开始只见个别病苗,几天后便出现成片猝倒。当苗床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及其附近土表可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4、幼苗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很快变黄褐色。以后病斑缢缩使茎基部变成细线状,严重时,子叶凋落。幼苗出现大片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腐烂,幼苗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立枯病症状发病
2、初期幼苗白天萎蔫,晚间和清晨仍可恢复。病苗茎基部生有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斑逐渐凹陷、扩展,当病斑绕茎1周时,幼苗萎蔫不能恢复,直至干枯。枯萎病与黄瓜枯萎病基本相似,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子叶无光泽,暗绿色,子叶变黄,生长变缓或停止生长以至枯死。成株染病,植株一侧或基部叶片边缘变黄,随植株生长变黄的叶片不断增多,严重时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主蔓初现暗绿色纵纹,后发展为黄褐色纵裂,长几厘米至30厘米,纵剖病茎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有时病部溢出少量红褐色胶质物。病毒病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有花叶型、黄化皱缩型及两者混合型。花叶型表现嫩叶明脉及褪绿斑
3、点,后呈淡而不均匀的花叶斑驳,严重时顶叶变为鸡爪状,染病早的植株可引起全株萎蔫。黄化皱缩型表现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叶面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继而叶片黄化,皱缩下卷,叶片变小或出现蕨叶、裂片、植株矮化,病株后期扭曲畸形;果实小,果面出现花斑,或产生凹凸不平的瘤状物,严重时植株枯死。白粉病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危害次之,果实较少发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白粉状霉斑(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斑可连接成片,受害部分叶片逐渐发黄,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黄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发生严重时,病叶变为褐色而枯死。 霜霉病西葫芦霜霉病各生育期都可发生,
4、以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展成多角形水渍状斑,以后长出黑紫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叶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灰褐至黄褐色坏死斑,多角形,随病情发展,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终致叶片枯死。疫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嫩尖和幼茎先呈暗绿色水浸状,很快腐烂而死。成株发病以茎基部、节部或分枝处为主。先出现褐色或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迅速扩展,表面长有稀疏白色霉层,后病部缢缩,皮层软化腐烂,病部以上茎、叶逐渐萎蔫、枯死。叶片发病,多从叶缘或叶柄连接处产生水浸状、暗绿色、不规则形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极快,常使叶片全叶腐烂,干燥时,病部呈
5、青白色,易破裂。果实发病,先从花蒂部发病,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病斑,后果实皱缩腐烂,表面生有稀疏霉层。灰霉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幼瓜。病菌从开败的花侵入,长出灰色霉层后,直侵入瓜条,造成脐部腐败。被危害的瓜条脐部变黄变软,萎蔫腐烂,病部密生灰色霉层。茎、叶接触病瓜后也可发病,大块腐烂并长有灰绿色毛。西葫芦灰霉病与化瓜在潮湿状况下的症状很相似,需详加分别,以免贻误防治时机。西葫芦链格孢黑斑病西葫芦链格孢黑斑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生,一般老叶发病较多。初期在叶缘或叶脉间形成黄褐色坏死小点,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以后变成近圆形小斑,有不明显轮纹,很快数个小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坏死大斑,终致叶片枯死。西葫芦细
6、菌性叶枯病西葫芦细菌性叶枯病主要侵染叶片,病斑初期为水渍状褪绿小点,近圆形,逐渐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浅黄色坏死斑,凹陷。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大的坏死枯斑,最后整片叶枯黄死亡。西葫芦蔓枯病西葫芦蔓枯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果实。茎蔓染病,初在茎基部附近产生长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向上下扩展成黄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至绕茎1周后,病部以上茎蔓枯死。叶片染病,始于叶缘,后向叶内扩展成“V”,字型黑褐色病斑,后期溃烂。果实染病,初在瓜中部皮层上产生水渍状圆点,后向果实内部深入,引起果实软腐,瓜皮呈黄褐色西葫芦炭疽病西葫芦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病斑多从叶缘开始,初呈半圆形至圆形褐色病斑,后向内逐渐扩大并
7、相互连合,致叶缘干枯,干枯部分隐现云纹,与健康部位交接处还可见黄晕。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朱红色针头大的小粒点。西葫芦银叶病被害植株生长势弱,株型偏矮,叶片下垂,生长点叶片皱缩,呈半停滞状态,茎部上端节间短缩;茎及幼叶和功能叶叶柄褪绿,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严重阻碍光合作用;叶片初期表现为沿叶脉变为银色或亮白色,以后全叶变为银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但叶背面叶色正常。34片叶为敏感期。西葫芦畸形瓜西葫芦畸形瓜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尖嘴型,果肩部粗大,向果顶部逐渐变细;另一种是大肚型,果肩部较细果顶部较大西葫芦褐色腐败病西葫芦褐色腐败病主要侵染瓜条,严重时亦为害叶柄。瓜条染病初期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坏死斑
8、,以后迅速发展成不规则大斑,暗绿色至灰褐色,随病害发展病瓜迅速软化腐烂。空气潮湿,病部表面可产生不很明显的稀疏白霉,即病菌的孢囊梗。叶柄受害亦呈水渍状软腐,病部表面产生稀疏白霉。西葫芦根结线虫病西葫芦根结线虫病地上部通常无明显症状表现,染病植株和幼苗仅在侧根或须根顶端产生初期乳白色后为黄褐色瘤状根结,或形成肿大根。解剖根结可在病部组织内发现细小乳白色线虫。成株症状多不明显,幼苗染病后根系发育不良,重病苗会萎蔫枯死。西葫芦软腐病西葫芦软腐病主要为害瓜条,病菌多从伤口处侵染,初期呈水渍状灰白色坏死斑,继而软化腐烂,散发出臭味。此病发生后病势发展迅速,瓜条染病后在很短时期内即全部腐烂。染病后空气干燥
9、或条件对病菌极端不利时病部逐渐变褐并失水萎缩。叶柄受害病部呈黄褐色,后期病部缢缩倒伏。根茎部受害,髓组织溃烂,湿度大时,溃烂处流出灰褐色黏稠状物,轻碰病株即倒折。西葫芦菌核病西葫芦菌核病主要为害幼瓜及茎蔓,严重时也为害叶片。幼瓜染病,多从开败的残花开始侵染,初呈水渍状腐烂,后长出较浓密的絮状白霉,随病害发展,白霉上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渍状腐烂,随后病部变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空气干燥时病茎坏死干缩,灰白至灰褐色,最后病部以上茎蔓及叶片枯死。叶片染病呈污绿色水渍状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菌丝和较细小的黑色菌核。西葫芦曲霉病西葫芦曲霉病主要为害花和果实,受害花器呈湿腐状
10、,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层,后由果蒂侵染果实造成果肉腐烂,湿度大时病瓜上生深褐色至灰黑色霉层。西葫芦叶枯病西葫芦叶枯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生,般老叶发病较多。初期在叶缘或叶脉间形成黄褐色坏死小点,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以后变成近圆形小斑,有不明显轮纹,很快数个小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坏死大斑,终致叶片枯死。虫害诊断形态特征斑潜蝇1、成虫小,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体淡灰黑色,足淡黄褐色,复眼酱红色。卵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20.30.10.15毫米。2、幼虫蛆形,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幼虫有3龄:1龄较透明,近乎无色;23龄为鲜黄或浅橙黄色,腹末端有一对圆锥形的后气门。白粉虱成虫体长
11、l.0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俗称“小白蛾子”。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 2毫米,侧面观为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时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为褐色,至孵化前变为黑色。1龄若虫体长约 0. 29毫米,长椭圆形;2龄约0 .37毫米;3龄约0. 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 8毫米,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瓜蚜翅胎生雌蚜体长不到2毫米,身体有黄、青、深绿、暗绿等色。触角约为身体一半长。复眼暗红色。腹管黑青色,较短。尾片青色。有翅胎生蚜体长
12、不到2毫米,体黄色、浅绿或深绿。触角比身体短。翅透明,中脉三岔。卵初产时橙黄色,6天后变为漆黑色,有光泽。卵产在越冬寄主的叶芽附近。无翅若蚜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但体较小,腹部较瘦。有翅若蚜 形状同无翅若蚜,二龄出现翅芽,向两侧后方伸展,端半部灰黄色。斜纹夜蛾1、成虫 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2、幼虫 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棉铃虫1、成虫: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520mm,翅
13、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复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2、幼虫:前胸侧气门前下方一对毛的连线远离气门的下缘。瓜绢螟1、成虫体长11毫米,头、胸黑色,腹部白色,第1、7、8节末端有黄褐色毛丛。前、后翅白色透明,略带紫色,前翅前缘和外缘、后翅外缘呈黑色宽带。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网纹。 2、末龄幼虫体长2326毫米,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呈两条较宽
14、的乳白色纵带,气门黑色。蛹长约14毫米,深褐色,外被薄茧。地下害虫发生规律病菌侵染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以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最后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土壤温度1516病菌繁殖很快,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浇水后苗床积水或苗床棚顶滴水处多为发病中心。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或育苗期遇寒流或连阴雨、雪天气,低温潮湿,病害发生严重。 发病的适宜地温为10,病菌生长适温为1516,低温高湿下易发病。早春育苗期遇阴雨、下雪、密播以及棚膜滴水等均易发病。发病条件幼苗在pH39.5的土壤遇高温高湿即可发病,属土传性病害。诊断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和有机肥中越冬,从伤口或根毛侵入及,种子带菌,空
15、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秧苗老化、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偏施氮肥、土壤pH偏低或低洼积水容易发病。黄瓜花叶病毒种子不带毒,蚜虫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每当春季发芽后,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主要媒介;汁液摩擦也可传毒。发病适温2025,气温高于25多表现隐症。甜瓜花叶病毒种子可以带毒,带毒率1618。环境条件与病毒病发生关系密切,高温、干旱、光照强的条件下,蚜虫发生严重,也有利于病毒的繁殖,且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所以发病严重。此外,在杂草多、附近有发病作物、气温高、缺水、缺肥、管理粗放时发病较重。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或在保护地瓜类作物周而复始地侵染。通过叶片表皮侵入,借气流或
16、雨水传播。低湿可萌发,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高温干旱与高湿交替出现,有利于发病。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病菌随病叶越冬或越夏,也可在黄瓜、甜瓜等瓜类作物上为害过冬。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再产生孢子囊飘移扩散,进行再侵染。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叶背结露有利于病菌侵染。病菌发育温度1530,孢子囊形成适宜温度为1520,湿度85以上,萌发适宜温度为1522。在
17、高湿条件下,2024病害发展迅速而严重。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传播到西葫芦上侵染发病。病菌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病害极易流行。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2830。需要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产生孢子囊。南方该病在瓜类作物上辗转传播,无明显越冬期。北方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4-5个月,成为初侵染源。此病在低温高湿,湿度高于94%,寄主衰弱情况下易发生。多从花蕊中侵入。病菌随病残体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西葫芦前期干旱,生长
18、中后期阴雨天气较多,管理粗放,发病较重。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菌脓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塑料棚低温高湿利于发病。黄河以北地区露地西葫芦,每年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棚、室西葫芦45月为发病盛期。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棚架及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灌溉水、雨水、露水传播,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引起发病。当温度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或土壤持水量过高时发病重,尤其是开始采瓜期,摘除老叶造成伤口过多时,再加上通风不良,常造成该病大流行。西葫芦炭疽病病菌是以菌丝体、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
19、附在种皮上越冬,潜伏在种子上的病菌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起苗期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227,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发生。温度是诱发炭疽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越大越易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能发病。Whitefly transmitted geminivirus(WTG)粉虱传双生病毒。WTG为广泛发生的类植物单链DNA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均由烟粉虱传播。有虫叶不一定有症状表现,而在以后的新叶上表现银叶,34片叶为敏感期。早青1号和金皮小西葫芦发生严重。尖嘴型:品种容易出现畸形果,开花时没有授粉,果实虽然坐住了但都是是无籽的,缺少了促进营养高物质向果实运输的原动力,因而造成果顶
20、部位营养不良,形成尖嘴瓜;肥水供应不足,温度忽高忽低,不稳定,土壤黏重,通透性差沤根都容易引起尖嘴果的产生。大肚型:授粉受精不完全,只在果顶部位产生种子,而果肩部位没有产生种子;氮肥施用过多,钾肥供应不足,果实发育前期缺水中后期大肥大水都易产生大肚果。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侵染寄主,在病部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通过浇水或风雨传播,发生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或地块不平整,长时间连作发病较重。方根结线虫冬季可在多种蔬菜上为害繁殖越冬。北方菜区,线虫主要以雌成虫在根结内排出的卵囊团随病残体在保护地土壤中越冬。温度回升,越冬卵孵化成幼
21、虫,或部分越冬幼虫继续发育在土壤表层内活动。遇到寄主便从幼根侵入,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巨细胞,过度分裂形成瘤状根结。主要通过病土、病苗、浇水和农具等传播。一般地势高燥、土质疏松,及缺水缺肥的地块发生较重。此外,重茬种植发病较重。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由于该病菌可为害多种蔬菜,田间菌源普遍存在。当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浇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通常,高温条件下病菌繁殖迅速,多雨或高湿有利于病菌传播和侵染,且伤口不易愈合增加了染病机率,伤口越多病害越重。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初
22、侵染,产生菌丝,植株发病后主要通过病健部接触传播蔓延。病菌发育温度030,适宜温度20左右,子囊孢子萌发温度535,发育适温为510。菌丝在潮湿、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育良好,低于75明显受抑制。干湿交替有利于菌核形成。3月底开始发病,35月为发病高峰。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从植株表面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为害。棚室栽培,经常不及时放风,长期湿度过大,经常大水漫灌,浇水后放风量不够,露地栽培雨水较多,田间经常有积水,发病较多。病菌随病残体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温暖
23、潮湿有利于发病。西葫芦前期干旱,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较多,管理粗放,发病较重。为害特点成虫吸食叶片汁液,造成近圆形刻点状凹陷。幼虫在叶片的上下表皮之间蛀食,造成曲曲弯弯的隧道,隧道相互交叉,逐渐连成一片,导致叶片光合能力锐减,过早脱落或枯死。诊断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死亡。此外,尚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导致煤污病的发生,造成减产并降低蔬菜商品价值。白粉虱亦可传播病毒病。为害瓜类蔬菜的蚜虫主要是瓜蚜。成虫和若虫在瓜叶背面和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生长停滞,甚至全株萎蔫死亡;老叶受害时不卷缩,但提前干枯。主要以幼虫为
24、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以幼虫蛀食寄主的花蕾、花及果实,造成落花、落果及果实腐烂,也可咬食嫩叶和嫩茎,造成茎中空折断。幼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呈灰白斑 。3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居其中取食,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仅留叶脉。幼虫常蛀入瓜内,影响产量和质量。病害图片诊断生活习性该虫在南方各省年发生一般为2124代,无越冬现象,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 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
25、夏季24周,冬季68周。诊断在温室条件下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l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可产卵142 粒左右。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喜欢黄瓜、茄子、番茄、菜豆等蔬菜,群居于嫩叶叶背和产卵,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因此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白粉虱的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幼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产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白粉虱从卵到成虫羽化发育历期,18时31
26、天, 24时24天, 27时22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 1 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白粉虱繁殖的适温1821,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1代。华北地区每年发生10多代,于4月底产生有翅蚜迁飞到露地蔬菜上繁殖为害,直至秋末冬初又产生有翅蚜迁入保护地。北京地区以67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严重,7月中旬以后因高温高湿和降雨冲刷,不利于蚜虫生长发育,为害减轻。1、该虫年发生4代(华北)9代(广东),一般以老熟幼虫或蛹在田基边杂草中越冬,广州地区无真正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该虫冬季易被冻死,越冬问题尚未定论,推测当地虫源可能从南方迁飞过去。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
27、流域则多在89月大发生。成虫夜出活动,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酒等发酵物尤为敏感。2、斜纹夜蛾发育适温为2930,一般高温年份和季节有利其发育、繁殖,低温则易引致虫蛹大量死亡。3、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分叉处,以茂密、浓绿的作物产卵较多,堆产,卵块常覆有鳞毛而易被发现。初孵幼虫具有群集危害习性,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土缝处,傍晚爬出取食,遇惊就会落地蜷缩作假死状。当食料不足或不当时,幼虫可成群迁移至附近田块危害,故又有“行军虫”的俗称。棉铃虫属喜湿喜温性的害虫,其发育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在70%以上。在夏季降雨适中而均匀时发生严重。大风雨有降低田
28、间卵量,雨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可增加蛹的死亡率。 在广东一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枯叶或表土越冬,第二年4月底羽化,5月幼虫危害。7-9月发生数量多,世代重叠,危害严重。11月后进入越冬期。成虫夜间活动,稍有趋光性,雌蛾在叶背产卵。幼虫3龄后卷叶取食,蛹化于卷 叶或落叶中。发病前期或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300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3恶霉甲霜水剂600800倍液;54.5恶霉福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68恶霉
29、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8001500倍液;对水灌根,视病情隔78天喷1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然后洗净催芽播种;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干种子在70恒温下热处理3天。 蚜虫、粉虱是主要传毒媒体,加强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期加强预防,可选用以下药剂: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2.1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1.5硫铜烷基烷醇水乳剂1000倍液;3.95三
30、氮唑核苷铜烷醇锌水剂500800倍液;31氮普吗啉胍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田间较多株发现病情,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乙嘧酚悬浮剂15002500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300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20003000倍液;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30004
31、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15002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57天1次。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50025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000倍液80全络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440g/精甲百菌清悬浮剂8001500倍液;69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
32、液;10氰霜唑悬浮剂15002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57天1次。在发病前或初见中心病株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锰锌霜脉可湿性粉剂7009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53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发病初期,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8001200倍液;10苯
33、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异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天1次。保护地种植还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12kg/亩、5春雷霉素氧氯化铜粉尘剂1kg/亩喷粉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400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l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4006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
34、进行防治:40氟硅唑乳油30005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25g/L苯甲嚓菌酯悬浮剂15002500倍液;250g/L嚓菌酚悬浮剂15002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防治1次。也可用上述杀菌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加强田间调查,田间出现病情时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苯醚咪鲜胺微乳剂25003500倍液;40
35、多福溟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月腈菌唑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l次。如能混入喷施宝或植宝素7500倍液,可有药肥兼收之效。烟粉虱是主要的传毒者,应加强田间防治,以防止病毒传染。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7.5菌毒吗啉胍水剂500700倍液;2.1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85三氮唑铜锌水乳剂600800倍液;3.95三氮唑核苷铜烷醇锌水剂500800倍液;25吗啉胍硫酸锌可溶性粉剂5007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选择不容易产生畸形瓜的品种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