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质与泡茶的关系_第1页
壶质与泡茶的关系_第2页
壶质与泡茶的关系_第3页
壶质与泡茶的关系_第4页
壶质与泡茶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壶质与泡茶的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乌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

2、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

3、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

4、,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鸟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鸟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鸟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

5、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

6、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壶形与泡茶的关系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节所谈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鸟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

7、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鸟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

8、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 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 公元265-316年 )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

9、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 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

10、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 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

11、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 格 ),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12、60;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

13、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14、0;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

15、160;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 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 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 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 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

16、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 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 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17、  都篮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 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 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 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3、宋(含金、辽)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

18、#160; 到了南宋, 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 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这些茶 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 公元1269年 )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

19、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其实,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

20、#160; 宋人的饮茶器具, 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 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

21、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

22、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 明·高濂 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 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 长物志 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23、;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

24、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 明·高濂 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 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

25、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 长物志 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

26、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6、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 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 “景瓷宜陶”最为出

27、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 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 西泠八家 ”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十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 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28、60;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 如椰子、贝壳等 )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 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 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7、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

29、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本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茶器具茶文化的派生物“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这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

30、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所述:“烹茶尽具”、“食甫已盖藏”。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蔡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再作进一步的了解。但至晋代,我们却可以从杜育艹舛赋中“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推断出当时的饮茶方式和茶具特征。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是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

31、“匏”虽然指是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没有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对茶器具的完整描述和记载,直到中唐时期陆羽在其撰写的茶经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经中,陆羽专辟“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者茶具指的是采制茶工具,后者茶器才是指饮茶的用具,这里对“具”与“器”的称呼和我们今天的习惯用语相反,“器”指的才是我们今天饮茶的茶具。陆羽记录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体可以归为六类:火具、煮具、杂具、水具、贮具,材质涉及陶、冶、竹、木、石、纸

32、、漆等制品。陆羽对茶具的记载,不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结,而且是划时代的对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进行升华。唐代是我国经济前发展的强盛时期,陆羽茶经是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的完整概括与阐释。陆羽根据当时茶饮风尚和茶事规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饮程式,表现出崭新的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吕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经济的发展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产生,赋予茶饮形式以新的文化内涵。陆羽对茶器具的记述在唐代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茶说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

33、器具在唐的普及与推行,由此可见一斑。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并有和,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

34、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紫砂器的创始与兴起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

35、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

36、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

37、,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

38、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紫砂器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

39、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文人参与紫砂器的

40、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我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

41、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

42、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讲究饮茶者,大都采用宜兴紫砂壶,容积一般在800cc-200cc为主多。泡茶时,首先,如何识别名茶、如何鉴赏名茶。观干茶形,闻干茶香,选好茶后用茶抄抄

43、起卷紧茶叶如珍珠,倒入紫砂壶中,茶壶发出清脆的“嘀嘀”之声,随之注入沸水,壶口泛出的茶泡沫用壶盖轻轻括去,盖上壶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公平杯),这叫洗茶;然后把奶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再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人称“茶汤养壶”。然后开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饮,使大家真正领略到台湾茶的扑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润喉甘甜滋味,台湾同胞喜用紫砂壶沏泡台湾茶,并一致认为台湾的茶,唯有用宜兴的紫砂壶,才能沏出真茶之味,用宜兴紫砂壶泡台湾茶,才能更得壶之真趣,什么样的茶,该取什么样的壶,沏茶饮茶怎样用好壶和养好壶,都有一番科学的方法和养壶之术。沏好茶的壶

44、,周身是热的,浇在壶身上的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另外,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由于紫砂壶体壁内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透气而不渗水,并容易吸收茶汁,去除土味,留下浓郁茶香。壶的表面往往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这就称之谓“茶汤养壶”。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亚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称亚光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包浆)用高温高压冲洗都冲刷不掉,甚显高雅品位。亦有人为使砂壶快些光亮,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这样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假如用清洁剂一洗,亮光随即褪去,露出一块一块垢疤,很不好看,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

45、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不要把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一定要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另外一种养壶的方法即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这样,一则可擦去壶身的茶垢结渣痕,二则经湿茶叶水磨一遍使壶体光润亮泽。还有一种养壶的方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科学发达今天,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还有人干脆把壶放在茶中煮,还有人研制成功用来养壶的养壶机,这些虽有它另一方面的功效,但总觉不

46、如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来得柔和绚丽。宜兴紫砂壶,经久用、久养的工夫培养,养成了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肌体丰满,亚光宝气,似玉洁莹,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紫砂段泥壶,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爱者甚少”。而今天我看到台湾人用段泥壶泡台湾包种茶,养好的段泥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朴质可爱。有贴雕装饰的“四方印纹竹壶”采用“茶汤养壶法”,不仅可以养出紫泥可爱肌理,更有意外收获:泥色之变,乍阴乍阳的呈色,衬托着薄薄地贴在壶面上的竹叶,如微风吹着的动感;方壶的面养得似镜一般,真是养功独运,法度宜人。又一件是还原焰烧成的黑紫砂壶,用

47、“茶汤养壶”壶身呈瓦蓝黑色,黑而不墨,髹汁生光,瑰琦之窑变,如钟鼎陈明庭,端庄大方。红泥小壶,脂润如南国之红豆,灿若琬琰浮精英。古旧紫砂壶,有的原是蓬头垢面,有的原是略有一点疵点和一些缺陷,通过清洗整理培养,用“茶汤养壶”的法则,使它重新恢复了新春,真谓“尊古出新”,创造了奇迹。对旧壶、古壶要继续使用,切不可束之高阁,湮没它的光彩,而且,经人们泡茶使用、供养,那怕壶上有一点小裂逢、疵点,还能自己愈合而不渗茶水,你说怪也不怪。有书画陶刻装饰的旧壶、古壶上经养壶后,其上笔法、刀法加强了立体感,更有书卷气,逗人喜爱。有些旧壶、古壶,虽不出自大家之手,但都十分可爱,不禁使我想到曼公云:“凡诗文书画,不

48、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这才是真正欣赏艺术的艺术观,他给你从古典中品尝到各种各样回味无穷的滋味来,使你爱不释手。道理也是如此,假如过分约束在法度之中,钻牛角尖,不免给人有一种犟和倔、机械和呆板的感觉,缺乏手工艺趣味,陶,不仅是有严谨的制作造型工艺,它还有土的衣钵和火的艺术,在土与火稍有不衬中,难免会有一点缺陷的产生,只要不在显见之面,疵点勿超越一定的标准,它仍存在玩赏的生命力,虽则与比较完美的作品相比价值上稍逊一筹,但在艺术欣赏中这种难得的、特殊的、出格的更有它的一种特有价值之处,“窑变”为宝,所以无需从这些微细处去过分计较而认为不足。阳羡名陶录云:“吴迪美曰用涓人买骏骨,孙膑刖足事,以喻残壶

49、之好,伯高乃真赏鉴家,风雅又不必言矣”。恐就是这个道理了。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玉不琢不成器,壶重养养出神。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

50、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帝,还报人间。我是个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仅刚入门,今以抛砖引玉,原和同好为弘扬我民族工艺文化和鸣共济,来共同享受茶艺、壶艺之乐;将这滴水穿石、不烦不燥的养壶之功,细拭保洁、日久持恒之科学养壶之术,使爱茶爱壶者悟出玩壶、养壶的道理和法则,培养出赏壶、藏壶的真情。玩物养志,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以此达到美的休闲文化之享受,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紫砂壶十大优点1. “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 2. 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费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