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区域增长和发展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1页
第一讲区域增长和发展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2页
第一讲区域增长和发展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3页
第一讲区域增长和发展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4页
第一讲区域增长和发展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区域增长和发展专题一、主要内容 (一)增长和发展 (二)区域的特性 (三)经典的增长理论 (四)区域输出理论 (五)极化理论 (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二)增长和发展(二)增长和发展 1都是描述长期过程,增长和发展是相互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 2增长是可以明确可度量标准,通常可以用本时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于上一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它是一个量的概念,GNP、GDP指标 3发展则不仅仅包括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它反映了质的概念。 4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转折点来度量经济发展的程度,

2、即一个国家国民总产出的增长速度稳定地超过了该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即稳定地超过。 (一)区域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内部和外部(一)区域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内部和外部 1.经济增长的概念 2.封闭的经济增长构成因素:劳动、资本和技术 3.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体系、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 4.区域增长的外部因素:区域经济增长不仅仅受到现存的空间结构和现有产业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这些因素变化的影响。如区域之间是否能够相互自由交易等相互经济联系。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否统一交易要素内部市场(劳动)(资本)(其他要素)产品内部市场要素内部市场(劳动)(资本)(其他要素)产品内部市场区域一区

3、域二区域增长模型(三)经典的增长理论(三)经典的增长理论 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1。古典增长理论。古典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国家的潜在产出水平的提高要素包括了劳动力分工、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李嘉图进一步发现了在给定土地和其他资源的情况下,不断追加资本和劳动投入会导致汇报递减,因此为保证经济增长,不仅仅需要劳动力增加和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是不可必少的条件。从今天来看这些观点仍然是整个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大区别,只不过用模型描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是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重新描述 该模型假定了

4、劳动力和资本之间不可以相互替代,这种固定的劳动力资本比例下,生产函数可以被写为:m in,tktLKYv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等产出曲线0vY3Y2LAV BKbe3e1e2Y1哈罗德多马条件模型的结论 资本劳动投入有效配置比正好等于固定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保证这一比率有效配置,就需要总产出增长率必须与储蓄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或人口增长率)相协调。 模型中的三个因素都是模型的外生变量,哈罗德多马条件很难满足。2。新古典增长模型 假定:假设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行,即资本投入比不是一个固定的参数。其次,假定生产函数都是“一阶齐次方程”,一阶齐次方程的经济学意义在于是回报率是固定的。k0k3k2k

5、1y1y3y2y人均资本占有量可变条件下的均衡人均资本占有量可变条件下的均衡条件条件 对人均资本量取对数 当人均资本占有量太低时,资本就相对昂贵,其结果使得人均资本占有量k增加,最后当调整过程停止时( ),人均资本占有量达到了最佳值,这就是均衡增长状态。当,均衡增长条件为:0k()0Lsf kgtkk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 储蓄和人力资本对均衡增长的影响储蓄和人力资本对均衡增长的影响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s的变动会改变人均资本占有量k,从而改变人均产出y。 均衡点也会发生相应地改变。随着储蓄率的提高,人均资本占有量也会提高(k0提高到k1),人均产出也会提高。从长期分析来看,会促使长期

6、增长趋势线向上平移,使得该国的经济增长加快。 有效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生产率修正,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变量是绝对劳动力变量,修正为有效劳动力变量即gL+,其中代表技术进步的程度。 资本积累会确定长期趋势线,即截距。提高储蓄率会使得资本积累加速,即截距向上平移。斜率大小则是由有效劳动生产率确定,即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之和(gL+)。有效劳动生产率越高,长期趋势线就越大。均衡条件下的投资和消费均衡条件下的投资和消费 在y-k的平面上, 是一条射线,表示为了与人均资本占有量k所匹配的必须的人均投资量 ,当它正好与人均储蓄 相等时,经济运行达到均衡增长状态。Li gk

7、IL( )sf k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由于生产投入有劳动力和资本两项,所以从收入的角度来说,产出就应以工资和利润的形式分配给劳动和投资者,也就是: 均衡点e仍然由生产函数y=f(k)和射线y=gL/s*k首先确定。生产函数在e点的为 (斜率线由QR表示),资本利润率就此确定。在确定了资本回报后,产出y*所剩余的部分(y-kp)即劳动工资增长率也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生产函数边际产出递减性质,p值有一个从左向右递减过程。 YWPkMP黄金定律和最佳增长途径黄金定律和最佳增长途径 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受储蓄率s和有效劳动力增长率(gL+)影响,政府可以使用各种政策

8、影响储蓄率,选择长期增长趋势线的截距。在这种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的长期增长途径。追求长期最优的均衡增长途径的目的是保证人均消费水平最高 从黄金规律中可以导出,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最佳储蓄率为利润与产出之比。也就是应该将所有的利润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这个公式表明消费掉工资所得,因为Y=W+P。这一条件可以概述为:“吃掉你的劳动所得(即工资收入W),存起你的资本收益(即利润P)。” 黄金规律解释了均衡条件下的消费、储蓄、工资收入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内在关系。3.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和6070年代发展之后,进入相对停滞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古典增长理论遭到了许多批

9、评。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其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与斯科特等。基本思想基本思想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经济系统内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所决定的。其理论的核心假定“当资本存量增加时,其边际生产率不减少为零”。在此假定下,规模收益递增可以保证长期增长成为可能。然而在规模收益下,市场定价不再是有效假定,因此,新增长理论强调了两种机制:马歇尔的外部效应,第二个张伯伦的产品差异性,即不完全竞争。罗默模型罗默模型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型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知识作为独立的新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且把知识区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 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

10、济效应,专业化的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二者结合不仅仅使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也使非知识要素的收益递增。同时,总产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保证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表明知识积累使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在1990年发表了“内生技术变化”论文。讨论了三个假设:知识的溢出效应、知识的非排他性的本性和部分排他性的产权、定常规模收益。基于这些假定,罗默的结论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投入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比重成正比,与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 由于知识积累成为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主要途径是努力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资源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 罗默模型关于

11、收益递增即边际生产率递增的设想对传统的增长理论的结论提出了疑问,在数学模型方面证明了在充分的垄断竞争条件下带有“外部经济效应”的一般均衡的存在型。同时,罗默论证了其模型的三个关键因素:外部型、产品产出的收益递增和新知识产出的收益递减,与竞争均衡是一致的。卢卡斯模型卢卡斯模型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增长模型 这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概念结合起来的并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这个模型区分了两种形式的资本和两种形式的劳动,使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更具体化和微观化。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卢卡斯考察了人力资本

12、对生产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内部效应指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对其自身生产率的影响。外部效应指平均的人力资本对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生产率的影响。其次,考虑擦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最后,在上述两个约束条件下求其长期消费总额极大化。 两资本模型实质上运用了动态最优控制理论,得出了最优路径由于均衡路径的结论。 将阿罗的学习和技术进步概念结合起来,强调了外部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从而区分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形成的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干中学产生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拓宽了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尤其为发展中经济涉及了一条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方法,并解释了对外贸易对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作用。斯科特模

13、型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型斯科特模型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型 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资本投资,资本投资是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他批评罗默、卢卡斯模型中的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的过分强调并同资本积累割裂开来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他更像是新古典范式,并同时强调知识对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的重要影响。 四。区域输出理论四。区域输出理论 在输出基础模型中,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是输出。输出的基础理论与经济基础理论是不完全相同,后者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许多因素而不是输出决定的。 假定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输出是惟一的外生变量。内生变量仍然是消费,则 总支出区内支出输出 总收入区内支出输入 杜森伯利(Duesenberry)以19世纪美国为

14、例,利用两区域模型研究了产品输出对经济增长过程的作用。 区域1是新移民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向区域2输出;区域2是老移民区,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1向区域2输出农产品,导致区域1的收入提高,同时竞争的强化也使区域2的农场主收入减少。由于区域1收入提高,对工业品的需求随之提高,本区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品的需求,必须从区域2进口。 诺思认为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他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上,解释了单个区域由输出部门引起的经济增长机制。他认为通过一定数量的原料输出快速扩张,形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来自输出的收入,

15、扩大和改善了区内的基础设施的输出基础。在输出部门形成了内部和外部节约,加速了经济增长过程。由此形成的收入提高了资本积累。其结果是供应区内市场的工业企业形成,进一步扩大了输出的规模和数量,形成了良性循环。诺思认为这一增长机制有助于区域收入差别在长期实现均衡。五。新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在新古典的区域贸易理论中,在区域要素完全流动的条件下,要素流动会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而在要素不能流动,产品市场可以完全流动条件下,两个不同要素的区域根据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并最终形成均衡价格。新古典理论最终强调了倒U型增长。六。极化理论六。极化理论 最先提出极化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他认为经济

16、增长并不是均衡增长路径,它发源于“推动型”单位。推动型单位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超过平均水平强劲增长并通过其他部门紧密联系产生影响。这种推动型单位具有的特点包括了: 规模巨大;相对其他部门具有强大优势;同其他部门有紧密联系,有强劲的增长。 推动型单位的推动力通过两种形式构成:内部节约和外部节约;创新。 推动型单位对其他单位的作用包括了“推动效应”和制动效应 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循环理论,认为最初的偏离不是通过收敛过程回到均衡状态,而是强化了非均衡状态。超着积极或者消极方向的激励是随着时间推移累积起来的固定发展差距。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扩散效应是所有导致发展刺激向空间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了

17、积极的推动,把发展的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回波效应或极化效应则强调了积极的发展刺激对其周边地区施加了消极的影响,例如繁荣区吸引了停滞区域高技能的劳动力,削弱了停滞区域的创新潜力,破坏了周边环境或者促使竞争加剧,形成了对停滞区域的冲击 极化理论的政策主张 由于极化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没有导致区域均衡,而是导致了强化。因此主张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通过经济计划化,问题是缺乏模型和现实中并没有出现极化极端的现象。 增长极和增长中心增长极和增长中心 增长极理论是在佩鲁思想的基础上,由法国和比利时的部分学者创立和发展的,称为区域发展理论的法国学派。 增长极理论集中考虑了部门之间的关

18、系,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在开始研究阶段处于边缘地位。但这一理论的发展最终走到了死胡同,集中于“技术上的极化”,并且逐渐运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从60到70年代开始,发展了增长极理论。将区域和空间关系纳入到考察范围。布代维尔和拉塞将区位论的观点纳入到增长极理论之中。 他们认为一个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城市的集聚优势和多种功能。地区作为经济增长中心,在它的周边按照其功能形成纵横交错的居民定居地体系。增长刺激不是无条件在空间持续扩散,而是遵循中心地等级扩散。也就是它从最高一级的中心城市逐渐向低一级地扩散。布代维尔重新探讨了空间的意义,将抽象的空间转换为具体的地理空间,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认

19、为,经济空间不仅仅包括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也包括经济现象的地域结构关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增长极的空间结构,决定了一定阶段上的经济空间模式。 空间模式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发展过程的结果。拉塞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模式是创新吸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由于经济活动密集和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城市比外围农业区域容易吸收创新,接受更强烈的发展刺激,并且能巩固和扩展它的优势。增长极理论也接受了熊彼特和佩鲁的传统,把创新放在中心地位:经济活动的集中化导致的创新,由此产生的发展优势又进一步吸引经济活动,强化了集聚优势。 极化概念除了在静态意义上意味着在一定时

20、点上区域之间存在差别之外,还包括动态的意义。发展弱的区域很少能吸收创新,因而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变得更糟。在城市体系众稳固的等级秩序造成了在创新扩散众的稳固模式,因此伴随着不同的发展机会。 关于创新的扩撒和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拉塞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 在一定时点上观察到的空间结构,特别是中心地体系,是以往的创新能力的结果及其在空间上的表现。 在发展了的城市化区域,创新的吸收更好,更快,因而在这些区域创新会得到更好的扩散。 其结果是形成了创新扩散的循环积累的过程。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是拉美国家的“依附”理论的重要体现。中心是决定经济体系发展路径的局部空间,也决定了被称为“外围”的

21、依附的局部空间的发展。中心和外围共同构成了体系,是以权威性和依附性关系为标志的。 中心和外围存在了不同层面:一个区域的局部范围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以及在全球层面上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例如第三国家的大城市是该地区的中心,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又属于外围地位。城市区的双重功能与中心地等级序列中的一个处于中间为止的中心地相类似,它受到上一级中心地的支配和影响,但对下级中心地来说却占有优势地位。 弗里德曼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中心和外围的关系。其出发点是从创新问题出发,他的创新不再是技术意义上的创新,而是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生活格调等方面的社会革新(制度创新)。弗里德曼认为区域发展通过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逐步积累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因此,发展本身就包含极化过程,在这一点上同极化理论一致。根本的革新只是在相对数量较小的城市地区形成的,这些地区决定了发展过程。弗里德曼将这些地区称为中心,剩下的所有地区都为外围。 弗里德曼已经明确地将经济增长的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他把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中心外围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心外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