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期末复习_第1页
大气环流期末复习_第2页
大气环流期末复习_第3页
大气环流期末复习_第4页
大气环流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1. 大气环流是什么?大气环流有哪些研究方法?(1)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它的水平尺度在数千千米以上,垂直空间尺度在10千米以上,时间尺度是1-2日以上。这种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本状态不但影响天气的类型及其改变,也影响气候的形成;而它们的年际变化(即环流异常)与气候异常有直接联系。(p1)(2) 诊断分析,数值模拟,理论研究,转盘实验(具体看p7)2. 洛伦茨将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的大气环流学发展分为按四个阶段?最近30多年又有哪些新的进展?举例说明观测事实对大气环流学发展的重要性。(1) 四个阶段:单圈环流阶段,三圈环流阶段,确定大型涡旋作用阶段,阐明大型涡旋成因阶段

2、。(p1)(2) 在80年代以来的新阶段中,人造卫星与电子计算机用于大气环流研究极大地推动力了大气环流学的发展。新天尚提出大气环流研究中的两个问题:(1)人类活动(如工业化产生的热量与二氧化碳)对大气环流有何影响?(2)大气环流与气候及其变化有何关系?而人们在全球观测系统建立和观测资料的累积(大气环流研究的基础),热带大气环流及其与热带外大气的相互作用研究,大气圈与地球其他圈层(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气环流异常(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过了大量的研究。(p6)(3) 观测事实是大气环流研究的出发点和成果检验的标准。全球观测网的建设,观测,数据处理手段的现代化,资料的

3、积累地大气环流学的发展有决定的意义。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高空探测网,且统一了时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象卫星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气象观测。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观测数据的处理,实现了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资料的同化,获得了全球三维多要素场的最优估算,产生了以NCEPNCAR,ECMWF为代表的全球,多要素,长序列再分析资料,为研究大气环流基本事实提供了基础。(p8) 从60年代起,由于观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探测技术,使热带及平流层观测资料大大增加,发现了许多新的观测事实,如热带大气波动的发现,热带低频振荡的发现,以及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的发现为热带大气环

4、流的研究提供了反复的观测事实。(网上找的)第二章1.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哪些,为什么说大气成分也应属于基本因子(举例论证)?描述大气环流的压、温、风场间存在的哪些强相互联系?它们对掌握基本观测事实有何意义?(1)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1.大气尺度和成分;2.太阳辐射;3.地球的转动;4.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5.地面摩擦。(书p9)(2)因为大气是地气系统的子系统,它对太阳短波辐射的直接吸收,对地面能量(长波辐射、潜热、感热)的吸收、转换和放射都与大气成分有关,因此大气成分也是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例如:的存在决定了极区平流层T、P、V场的季节变化;工业化使大气中的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全

5、球增暖现象(书p9)(3)压高关系制约P随高度的变化,地转风关系制约V、P水平配置,热成风关系制约V、垂直配置。(书p12)(4)意义:根据这些关系,我们可以将这些要素反映的大气环流基本观测事实作统一的理解,这对掌握大气环流基本观测事实十分有利。(书p12)2.给出Lorenz环流分解式右端(2.5a)式、(2.5b)式、(2.5c)式、(2.8)式各项的名称和意义。用表1(虚构的)计算出四个式子左、右端所有项的值,据此分析热量输送方向及各分量的贡献表格 1 经向风速v(向北为正,m/s)、气温T()资料要素vTt16-24-4-6-10-4-826240-4-6-2-4 第一项是为时间的平均

6、分量即,另一项为距平,是 对 的差。第一项是纬圈的平均分量即,另一项是纬偏,是对的差 第一项是时间和纬圈平均分量 ,第二项是时间平均场j点的纬偏分量 ,第三项是i时刻距平场的纬圈平均分量,第四项是i时刻j点的距平纬偏分量 。右四项为别为年或月的平均经向环流通量,准定常涡旋通量,瞬变经向环流通量,瞬变涡旋通量。3.试分析子午面(面)上、图的分布特征,指出其季节变化及半球差异,给出南半球是冷半球的证据。据基本控制因子指出、基本观测事实的物理成因。据热成风原理,分析图上西风急流与图上间的关系。(1)特征1. :形势(分布特征):全球主要由一个大范围东风区和两个大范围西风区构成。东风区覆盖整个热带地面

7、,经向宽度向上向赤道收缩(对流层中),然后扩展(平流层中),直到占据冬半球内热带及整个夏半球(中平流层);中心在夏半球赤道附近中平流层的东风高值区,可称为(热带)东风急流。两个西风区分别出现在冬(整层)、夏(低平流层及以下)半球;中心在对流层顶的两个西风高值区(冬半球 ,夏半球 附近)称为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在冬半球中平流层顶 附近的西风高值区称为极夜急流。季节变化:东、西风区位置随季节调整。东、西风急流中心位置随太阳直射纬度北进南退,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冬强夏弱;平流层极夜急流只出现在冬半球。半球差异:热带东风急流位于北半球一侧时(6-8月)较位于南半球时(12-2月)强,它可伸展至对流层上部

8、;北半球夏季(6-8月)西风急流和冬季(12-2月)极夜急流强度明显小于南半球相应季节强度。(P18-P19)2. :分布特征:1.对流层,从热赤道向两级降低,递减率中纬最大,与机锋对应;随高度上升降低,递减率均匀(南极低层虚假)。2.中平流层,冬、夏半球极区分别为低、高值区,经向梯度从夏半球指向冬半球。3.低平流层,热带全年为的极低值区,中心偏于内热带夏半球侧;夏半球经向梯度由极地指向赤道,冬半球由中纬度指向极区、赤道(书p31) 季节变化(没找到,自己写的):对流层低层暖中心随季节移动,冬季南移至南半球偏北,夏季暖中心北移至北半球附近。 半球差异:冬季,北半球的中高纬对流层上部至平流层和极

9、地对流层下部明显高于南半球。夏季,北半球中高纬对流层下部及热带平流层明显高于南半球,但半球际差异不如冬季极地地区大(书p32)。证据:由季半球际较差图(书33图2.18b)可得到的半球差异,半球差异就是证据(书p32)物理成因:地面热带东风带由辐射平衡差异、地球自转效应引起的,风速较小由摩擦引起的。而对流层上部的西风急流形成与Hadley环流圈(H.C.)上部向极气流及地球自转效应有关;他们的位置、强度的季节变化与半球际差异则与辐射平衡的季节变化及半球际地面不均匀性差异有关。(书p19) :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南北半球大气下界面的海陆分布和地形差异得到说明(书p32);对于高纬度平流层的分布特征则

10、与大气成分主要是臭氧的分布有关(自己补充)。关系:由热成风公式 可知在图中急流区附近对应着图中纬向梯度较大的地区(即很大),所以在此处有很强的纬向热成风,促进急流形成。(自己写的)4.平均经圈环流指什么?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实际大气的平均经圈环流由哪几个环流圈组成?其中哪些是热力环流圈?试分析其季节变化和半球际差异。答:平均环流经圈是由和决定的环流,他通常用三种方法表示:分量图、矢量图和质量流函数图。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的确切意义:见P19、20以及P22图2.8实际大气环流圈由H.C.、F.C.和极地环流圈组成。H.C.和极地环流圈为热力环流圈。季节变

11、化:两半球平均经圈环流位置随热赤道北进南退改变,北半球三圈环流及南半球H.C.冬强夏弱(南半球夏秋季F.C.、极地环流圈例外);冬、夏严重不对称,春秋较对称。半球际差异:南半球三个环流圈中心位置较北半球相应季节靠近赤道,强度较北半球相应季节大。5.概括总结海平面至中平流层顶(10hpa)气压场形势随高度、季节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半球际差异,并概述其主要原因。答:环流结构由上而下渐趋简单,在气候风压场形态,纬向平均廓线及风、压场定常波波数上均有明显反映。季节变化表现为环流强度冬强夏弱(纬向均匀、定常波);热带外中平流层环流随季节发生质变(冬季气旋、夏季反气旋)。半球差异表现为南半球较北半球环流的纬

12、向均匀性强、定常波弱;南半球自由大气等压面平均高度较北半球低,是冷半球。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位置改变,使得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地理分布随季节而变和大气成分(如臭氧存在决定了极区平流层p场的季节变化)。半球际差异主要是由于半球际地表的不均匀性。6.根据海平面气压场、风场的气候图,列出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及所在位置。海平面气压场定常波与气温场定常波地理分布间有无简单规律?他们明显季节变化和半球际差异的根源在哪里?答:北太平洋高压(211月):在北太平洋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北大西洋高压(112月):在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附近蒙古高压(104月):西伯利亚及蒙古地区阿留申低压(95月

13、):位于阿留申群岛地区冰岛低压(94月):位于大西洋北部冰岛附近印度低压(410月):印度半岛西北部气温场定常波强的地区往往海平面气压场定常波也较强。季节变化的根源地球公转(导致赤道位置改变),使得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地理分布随季节而变。半球际差异根源是由于地面不均匀性的半球际差异。2.7 北半球 500hPa 位势高度场高、中、低纬分别有哪些主要系统?冬夏季它们的位置、强度有何差异?由冬入夏中纬定常波有何变化?季节差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来自短期气候预测基础P32-33)500hPa等压面平均在5500m高度附近,因此可以用它表示对流层中部的环流状态。北半球500hPa的平均环流有如下特征:(

14、1) 高纬度北半球高纬环绕极区是一个气旋式涡旋,但是这个涡旋中心不在北极。一月,北半球极涡有两个中心,其中较强的位于格陵兰西部巴芬湾上空,较弱的位于东部西伯利亚的北冰洋沿岸。七月,只有一个中心,偏在西半球的加拿大极区。北半球极涡强度是冬季强于夏季,冬季极涡向低纬扩展,夏季向极地收缩,冬季环绕极涡的西风环流约比夏季强一倍。(2) 中纬度中纬度为西风带,环流特征是西风基本气流叠加了行星尺度平均槽脊。可以看出500hPa平均环流呈现“冬三夏四”的特征。冬季呈现“三槽三脊”形:三个平均槽分别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东亚大槽),北美大陆东岸(北美大槽),和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大陆上空(欧洲浅槽),后者远比前两者

15、弱。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贝加尔湖附近经度上。两大洋东部的平均脊较强。夏季,北半球平均槽脊增加到四个。北美大槽冬夏之间位置少动,而东亚大槽由冬入夏东移了20个经度左右,进入堪察加半岛以东,结果使这两个大槽之间距离拉大,引起季节性的长波调整。调整的结果是它们之间形成了贝加尔湖西部槽,使整个北半球呈现四槽四脊。此外,夏季的西风带明显北移,等高线变稀疏。(3) 低纬度低纬北半球热带地区是东风带,低纬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弱夏强,随季节南北位移。冬季较弱,范围在20°N以南;夏季比冬季平均强80 gpm,范围在40°N以南。由冬入夏,H500中纬度定常波波数由三槽

16、三脊变为四槽四脊,这与纬向平均极赤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有关。H100和H500结构接近,特征相同,在中纬度也是西风带,冬季西风带定常波两槽两脊清楚,槽位于两大陆东部,脊位于两大洋东部,与H500两大主要槽脊位置相似。到夏季时,地中海至西太平洋为强大的南亚高压,它与青藏高原与该处印度洋周边海陆分布有关,青藏高原主体海拔4km以上,夏季直接加热对流层中层大气,加强了印度洋至南亚次大陆的西南季风,由此产生的潜热释放维持了南亚高压的存在。由冬入夏,H10定常波变得极弱,因为对流层定常波不能上传入东风控制的中平流层。夏季比冬季等高线稀疏,也是因为中纬日照时间冬短夏长巨变。2.8 平流层大气环流季节变化存在

17、重大差异的层次在哪里?试解释其原因。(书P29-30)热带外中平流层随季节发生质变(冬季气旋,夏季反气旋)。10hPa等压面H10约位于31km高度,H10表示中平流层的平均环流,u10是中平流层平均风场,H10的极大值出现在夏半球极地,整个夏半球被一个高压控制,对应u10全是东风;而冬半球与H100、H500类似,有副高带和极涡,对应u10仍有两个风带。上述特征在中平流层普遍存在。这种中平流层控制系统冬夏质变的原因,与中高纬度日照时长冬短夏长,以及O3浓度在平流层达到极大值有关。O3最大浓度在20km25km附近层次,夏半球O3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使中平流层增暖。2.9 已知太阳常数为1.96c

18、al/(cm2min),按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图提供的数据,计算地面每平方米地气系统介质平均每小时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能够使10kg 水增温的度数,给出计算过程。(图片来自网络:)水的比热容:4.2×103 J/(kg°C),假设水的比热不随温度变化1 cal=4.186 J 地球以其大圆面积截获太阳能,能量平均分到地表,单位球面分到的太阳能为S4=0.49 cal/(cm2min) (因为球面面积是大圆面积的4倍)。根据地气系统辐射收支图,地气系统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占地球大圆截获的太阳辐射总量的70%,因此,单位球面面积地气系统受到的太阳短波辐射能:S'=0.49

19、cal1 cm21 min0.7=1.436 J10-4m20.0167 h=861478.8 J/(m2h)使10kg的水升高1度,需要能量:E=cH2OmT=4.2×103×10×1=4.2×104 J增暖的度数:n=S0E=20.51 °C10、两张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热量交换图(图2.22,2.23)的本质差异是什么?温室效应的宏观效果是什么?地气系统辐射差额随纬度分布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对大气环流的形成有何意义?(可适当删减)(1)本质差异在于: P38-39图2.22右部是未计及大气的温室效应时的大气子系统辐射和热量平衡,此时大气

20、子系统的辐射和热量收支为(书上框图)图2.23考虑了主要由大气中的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此时大气子系统的辐射和热量收支为(书上框图)(2)温室效应的宏观效果:P39考虑温室效应,大气子系统和地面子系统的长波辐射显著增大。按斯蒂芬玻尔兹曼定理,这意味着需要一个更高的地气系统平衡温度。据弗莱格和布森估计,温室效应提高大气及其下垫面的温度约35°C。(3)两个主要特征是:P41全年平均而言,低纬(40°S35°N)地气系统吸收的短波辐射能量大于放出的长波辐射能量,故低纬地气系统经辐射净获得能量;中高纬,故中高纬地气系统经辐射净失去能量。随季节的变化很大,1月、7月净辐射分别

21、主要由南、北半球地气系统获得,这决定了地气系统温度随纬度、季节的变化,也决定了它们的半球际差异。(4)对大气环流的意义:P41辐射差额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决定了地气系统应当有热量从低纬向中高纬输送,它通过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共同完成。第三章1、为什么采用角动量平衡研究的维持机制?结合图3.2,说明极冠区大气角动量平衡方程本身及左端各项的意义。(1)P42通过角动量而不是动量来研究,是因为由决定的运动本质上是绕地轴的转动运动,它遵循转动坐标系(是非惯性系)中的绝对角动量守恒定律,通过角动量研究其维持机制,简明扼要。(2)(可适当删减)P47首先由极冠区大气角动量倾向方程左边是极冠区大气总角动量变率

22、,右边第一项为极冠区大气角动量通量辐散辐合总和,第二项为方向气压梯度力力矩的作用总和,第三项为方向摩擦力力矩的作用总和。对大气环流的定常状态(气候态),有。方程的意义是,在定常状态下,单位时间内通过极冠区侧边界的角动量输入、极冠区山脉力矩和摩擦力力矩产生的角动量三项之和为0。为了维持全球大气及地转的定常状态,地气间角动量交换和大气中输送是必需的。平衡要求大气中必须有角动量自热带东风带向中高纬西风带输送()。另一方面,根据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热带东风带地面受到来自大气的负力矩作用(),中高纬西风带地面受到来自大气的正力矩作用(和)。在成立情况下,平均纬向环流及地球自转的定常态得以维持。2、大气西风

23、角动量源、汇在哪里?给出大气西风角动量从源到汇的输送过程示意图。P47 热带东风带近地面层大气受到来自地面的正力矩作用(),得到西风角动量,这里是大气角动量源区。中高纬西风带近地面大气受到来自地面的负力矩作用(和),失去西风角动量,这里是大气角动量汇区。示意图:3、解释角动量输送垂直积分式中和右端三项的意义。由诊断图3.10,北半球最强输送、最大输送辐合在什么纬度?最大输送是由右端哪一项完成的?答:等式左端第一项是通过纬度为的向上的整层大气的等纬度面朝着北方(径向)的角动量通量。(P50)等式右端三项平均经圈环流通量、准定常涡旋通量和瞬变涡定常波分别是、和,它们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纬度的向上的整层

24、大气的等纬面向北(径向)输送的角动量通量的分量。其中第一项是u通量的时间和纬圈平均分量,第二项是u通量的纬偏分量的纬圈平均,第三项是u通量距平的时间和纬圈平均分量。(P50、P51)北半球冬季的最大径向输送大约在30°N偏南一点儿,最主要是由瞬变涡定常波的贡献;北半球夏季的最大径向输送大约在30°N偏北一点儿,最主要是瞬变涡定常波输送的贡献。(P55)4、气候图、瞬时图上,热带对流层中的0线为何向上向赤道倾斜?它与东、西风带维持有何关系?哪些环流系统与图上西风带及急流的维持有密切关系?这些环流系统在结构上有哪些与此有关的特征?答:角动量向u角动量转换,使对流层内的0线随高度

25、上升向赤道倾斜;北半球冬季的副热带对流层顶附近的强输送带辐合区与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基本重合,中纬度中平流层有另一个强的向极输送带,其高纬一侧的辐合区与极夜急流位置重合,极夜急流的输送辐合由定常波、瞬变波提供(P51底部、P54上部);低纬度的Hadley环流将热带东风带从地面上获得的西风角动量向上、向北输送至副热带高空的西风带,在那里形成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P61)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下方,瞬时图3.17中的大型涡旋是经常存在的。它们不但完成u角动量向高纬输送和在急流区的辐合,有利于东西风带及西风急流气候状态的维持。(P63)如:图3.17的高低压、槽脊系统有其纬向不对称垂直运动与纬向不对称的

26、相关。(P63) 5、大气中的大型涡旋与湍涡在物理量输送中有何本质差异?“负黏性”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答:(个人理解)根据理查森于1922年提出的湍涡渐变理论知,大尺度涡不断分裂成不同小尺度涡,并在涡体的分裂破碎过程中将能量逐级传给更小尺度涡,直到粘性耗散。记得王文老师有言“湍涡不就是去将环流搅混”更多是无序的、混沌的;而涡旋是物理量的分布不均匀,于是有了梯度,物理量就会受到一股梯度力传输。负粘性:第一个版本:不仅可以使西边界流和西北角的次级环流强化,而且可以使整个海盆的涡动动能大幅度增加,从而克服了以前大洋环流模式的缺陷。从这里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负粘性不仅可以使整个海盆的涡动动能大幅度增加

27、,而且可以使整个海盆的平均动能大幅度增加。由于考虑负粘性的存在,负的相对涡度平流和负的行星涡度平流将增加,从而使西边界流和西北角的次级环流(recirculation)增强。负粘性所引起的经向输送会大幅度增加,从而解释了西边界流有大的经向输送。(文献中找的)第二个版本:由书本P68“中、低纬对流层顶感热输送中亦存在“负黏性”现象,涡旋将热量从低温处送到高温处”,推得负黏性大概能使物理量逆着物理量梯度传输。第四章1. 全球大气平均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水汽含量的估计值是多少?蒸发、降水随纬度分布曲线的峰(谷)在何处?大气在何纬带净得(源)、净失(汇)水分?见书P78 4.5 大气中的水分平衡 第二

28、段全球年降水量(年蒸发量)约可在地球表面形成1m厚的水层;大气中水汽全部凝结成水,可在地球表面形成2.5cm厚的水层。(水汽含量(可降水量表示)见书P78 4.5 大气中的水分平衡 第三段 图4.13在P79峰(曲线极大值处):降水:热带地区,中纬地区 蒸发:副热带地区谷(曲线极小值处):降水:副热带地区 蒸发:热带地区水汽源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区域):副热带地区水汽汇区(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区域):热带地区,中高纬地区2. 试阐述纬向平均感热T平衡方程(4.8)右端各项的物理意义。见书P67 公式(4.8) 课本里公式的下方写有各项详细物理意义,这边仅是简略摘要、项为平均经圈环流作用。其中是

29、平流输送作用。是对流作用。、项为涡旋作用。其中是水平定常涡、瞬变涡经向输送辐合(散)的作用。是定常涡、瞬变涡垂直输送辐合(散)的作用。是垂直涡度输送相伴随的压力位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项是非绝热加热作用。3. 天气图上,中纬哪些移动性系统能向高纬输送感热?试举高空、地面各一例,画图说明之。这题我不会啊!我不会!地面:温带气旋高空:西南暖湿急流第5章1. 根据全球大气总动能变化方程如下三种形式,联系大气环流实际过程,阐述动能产生,消耗机制。书P84,85 式为内大气位能向动能转化率。 式为内辐散幅合做功率。实质为Omega内部大气内能向动能转化率。 式为摩擦对动能消耗率,恒为负,故这一项总使Ome

30、ga内动能减少。 整个式子意义为全球动能来源于重力位能转化,气压场做工,并经摩擦消耗转化为内能。 下面两个式子见书P83 公式5.5,5.6 类似的每一项意义以及整个公式的意义。2. 大气热机效率 P85 定义:大气内能制造率与可以转化为大气内能的太阳辐射功率的比值 计算如下 太阳常数1351.53/4*0.64=216.2 W/m2 大气热机效率=2.3/216.2=1.06%3. 大气运动特征速度V P85 定义:水平大气运动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速度。(意思是这个即可,大家最好改改说法,别都一样) 估算过程:1m2水平截面无限高气柱动能为15*105 J/m2,质量为104kg 所以单位质量

31、大气动能为 两者相除 为 K=150 (单位的转换大家看书,敲起来好困难 /(o)/) 由公式 算出来大约17.3m/s第6章 :1. 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方法的理论根据和基本工具是什么? (1) 数值模拟方法的本质是通过数值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来再现大气环流的变化,据此研究大气环流学关注的问题。其物理根据(洛伦茨,1976)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受一组规律支配,这组规律被了解到相当准确的程度,并且原则上应当能够由这些规律推导出这种环流”。这里“一组规律”指的是大气运动遵循的严瑾方程组,它包括两部分:普适的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定律(动力学框

32、架)。由大气及其周围环境,状态来表示的力和加热定律。包括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定律;各种大气成分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放射,传送定律,湍流的黏性和传输定律,支配水在大气中的相变定律(物理过程)。(p91)(2) 数值模拟方法依赖的基本工具是数值模式。(详见p91)2、控制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目的和相互关系是什么?控制性试验是指在给定内部参数及气候外强迫条件下进行的数值实验,目的是测试模式模拟气候大气环流的能力。敏感性试验是在改变内部参数或施加异常外强迫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目的是测试模式大气环流对内部参数改变及外强迫异常的响应。控制性试验是敏感性试验的基础。3、IAP GCM-2L 对Hadley环流所作C和SST83试验得到了什么结果?它们与观测事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