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针对练习题_第1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针对练习题_第2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针对练习题_第3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针对练习题_第4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针对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针对练习题班级:_ 姓名:_1. 阅读山居秋暝,完成练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选择词语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暝(_):   a红日初升,天色明丽   b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c红日高悬,正午十分(2)歇(_):   a休息   b停止   c尽(3)浣女(_):  

2、0;a玩耍的女孩   b洗衣物的女子   c做完事情的女子(4)王孙(_):   a指诗人自己   b贵族子弟   c王家的孙子2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诗人_,写这首诗的地点在_,当时季节是_。3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对诗句停顿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诗人运用了动态描写的诗

3、句是_,运用了静态描写的诗句是_。(3)最符合这两句诗描写景象的一项是(_)a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流淌在石头上。b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c月光洒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4)诗人写下这首诗,根本原因是他(_)a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对山里百姓那种悠闲自在生活的热爱。c对山里秋季傍晚雨后美丽风光的喜爱。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_2写出前两句诗的

4、意思。_3这首边塞诗,不写_,而写_,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a.激烈的战争场面   b.将士的开怀畅饮4这首凉州词与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有什么异同?_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b.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青螺”指的是( )a.洞庭湖b.君山c.西湖(3)这首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

5、句是( )a.湖光秋月两相和b.潭面无风镜未磨c.遥望洞庭山水色(4)读完这首诗,我眼前出现了   这样一幅画面。4. 完成下面练习。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_。我劝天公重抖擞,_。1补全古诗2己亥杂诗是清朝的_写的,诗中有两个成语是_、_。3解释下列词语。生气:_恃:_喑:_抖擞:_4其中对“九州生气恃风雷”中“九州”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别称之一b. 地名5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天公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有用人才的诗句是:_。6读了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_之情。5.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乡村四月宋 翁 卷绿遍山原白

6、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诗中“_” 、“_”两个字突出反映了农事的紧张和繁忙的程度。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_,“五千仞岳”指的是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和很_。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多选)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3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7. 阅读与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此时此刻各种声响都没有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1诗人出游的时间是_,地点是_。诗中最能体现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_和_。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清晨入古寺(_)  进入 参加 合乎(2)曲径通幽处(_)  传达 通向 通晓,懂得(3)禅房花木深(_)  时间久 距离大  繁茂(4)但余钟磬音(_)  留下 零头 我3

8、分别找出诗中的一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静态描写:_动态描写:_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哪一项是错误的(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题壁诗。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游览破山寺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d.诗的最后两句以钟磬音轻轻回荡来衬托破山寺宁静的气氛。5诗中有两句以声衬静的诗句,即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这两句诗是:_,_。6以下哪句诗句与上题答案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后面(  )里打“”。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9、。(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 按要求完成练习。枫桥夜泊_,_。姑苏城外寒山寺,_。1补全诗句。2这首诗是_代的诗人_写的,描绘了_(季节)的景象,从“_”“_”两处可以看出。3全诗表达了诗人_的情感。a.对美丽的秋夜江景的喜爱 b.旅途中孤寂忧愁9. 读诗句,完成练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a.“悲”字表现出诗人去世前悲凉的心情,因为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b.诗人临终前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看不见祖国统一,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c.“元知万事空”不但表现了诗

10、人生无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不怕死,只因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10.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川:_   子规:_   才了:_3诗的前两句从_、_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乡村四月的秀丽风光。4诗的后两句突出了乡村农人_的特点。5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句话的意思。_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甲)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11、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两首诗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且主题相似,都是关于_的。2两首诗的情感不同:(甲)诗紧扣“_”字,(乙)诗则紧扣“_”字3两首诗,用词都非常精准:(甲)诗中,一个“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字令人满目凄然。(乙)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从“巴峡”到“巫峡”,因为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故用“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故用“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

12、故用“_”。4(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首诗都写到了“泪”,下面对这两首诗中的“泪”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充满怅恨b.(乙)诗中,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自然喜不自胜,高兴地哭了c.(甲)诗中,原本美好的花儿,却使诗人看到后落泪,更反衬出作者的伤心之情d.(乙)诗中,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痛定思痛,悲从中来阅读空间。12. 课内外对比阅读。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注释)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晴明:晴朗,明澈

13、。眠正着:正睡得酣甜。柳阴:柳下的阴影。1选一选。(1)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季节。a初春  b初夏  c初秋(2)当时的天气情况是(_)。a小雨  b晴朗  c雨后初晴2根据古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桑茶坑道所见的_情景,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诗中描述的景物有_。(2)“_”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_”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任他的牛随意吃草的画面。3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草满花堤水满溪。(_)a草遮住了花儿,水涨满了小溪。b小溪里的流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2)一牛吃过柳

14、阴西。(_)a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一直吃到了柳林西面。b那头牛一口气把柳阴西边吃了。4发挥想象,接着写一写。牧童一觉醒来,发现牛不见了,_5下列关于两首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茶坑道中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b.桑茶坑道中后两句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c.四时田园杂兴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孙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所以就闲着,在树荫下乘凉。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_。童孙未解供耕织,_。1把古诗补充完整。2解释下面的字词。绩麻:_。供:_。3跟随着作者,我们

15、看到了两组镜头,勤劳的乡村男女和儿童,请你选取一组人物,结合诗句,描写你看到的画面。我选的是_(乡村男女 儿童)。画面:_4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_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_。5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1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_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_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_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_14. 古诗阅

16、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释)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徘徊:来回走。1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_时词人的生活和心情。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使用了_(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工整,音韵谐婉,具有音乐美,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词人“_”,表达了_的感情;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_”,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表达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慨叹。3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夕阳西下而生发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希望其重现的心境。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c. “小园香径独徘徊”说的是词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无限赞美之情。1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