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_第1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_第2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_第3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_第4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一节 一、概述 在穴位上推拿,是中医推拿的特点之一,被推拿的穴位可以分为三类: 1、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穴位,这类穴位共有三百多个,在这些穴位中,有的禁用针刺,但却可以用适当的推拿手法。推拿某个穴位,既可以起到与针刺或灸相类似的效果,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与推拿手法的刺激方式、频率、强度、深浅、持续时间、角度和方向有关。第1页/共109页2 2 2、有古代文献为依据的经外奇穴 目前,所谓“经外奇穴”越来越多,如果人体的“经外奇穴”数以千计,那么,它本身也就不“奇”了。为了处理这一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必须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古代文献”。第2页/共109页3 3 3、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这类穴

2、位共有一百多个,随着对古代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它的数目还会增多。但是,关于推拿特定穴位的起源、发展,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第3页/共109页4二、命名1、 根据脏腑命名大肠、心经等2、 根据人体部位腹、胁、脊、五指节3、根据作用功能精宁,端正,止泻4、 根据阴阳学说阴池、阳池第4页/共109页55、根据五行学说肝木、肺金、肾水6、根据动物名称老龙、黄蜂、百虫、龟尾 7、根据山谷河流山根、洪池、天河水、水底8、根据建筑物体天庭、天门、三关第5页/共109页6特点一: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特点二: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特点三:穴位散在

3、分布,不像十四经穴有经络线相连 。第6页/共109页7第二节 头面部特定穴位 第7页/共109页8 一、头面部穴位特点 头面部的十四经穴位很多,其中有手三阳经的穴位、足三阳经的穴位、任脉和督脉的穴位。 第8页/共109页9 头面部尚有著名的经外奇穴,它与推拿特定穴位相混淆。推拿或针灸同一穴位,两者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除眼球以外,头面部的其它表面部分都可以应用推拿手法,而不管它是十四经穴位,还是推拿特定穴位,或经外奇穴。 第9页/共109页101. 天门(攒竹)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自眉心退至囟门,则称大开天门 次数:30-

4、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第10页/共109页11 【操作步骤】 医者与患者面对面,医者用左右手之食指、中指或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右侧面及左侧面,以扶持头部;然后用两手拇指的掌面作为接触面,自患者的眉心穴交互往上推至前发际。手法应柔和。 在推额天门时,可以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水、酒精或葱姜汁,蘸于穴位处进行推拿。 第11页/共109页122.坎宫(眉弓、鱼腰)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5、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成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阴阳。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第12页/共109页133.太阳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称揉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次数: 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外感

6、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第13页/共109页144.印堂(眉心) 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出。 操作:用拇指甲在眉心处掐,称掐印堂;用拇食端揉,称揉眉心。 次数:掐35次,揉2030次。 主治:惊风、感冒、头痛。 【临床应用】 掐印堂治疗惊风常与掐十宣、掐人中、掐承浆等合用,揉眉心能治疗感冒,头痛,常与外感“四大手法”等配合使用。 第14页/共109页155.山根(山风、二门)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眦联线之中, 鼻根低洼处。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1)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色青为惊为痛,蓝色为喘为咳。 (2)掐山根有

7、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第15页/共109页16 【操作步骤】 婴儿皮肤娇嫩,山根穴处皮肤易于破损,因而在操作时手法必须十分轻柔。 【配 伍】 与天庭、眉心、承浆、准头、人中等穴配伍,治疗惊痫。 第16页/共109页176.人中(水沟)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 主要用于急救。第17页/共109页187.迎香(井灶、洗皂、宝瓶)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 次数:20-50次。

8、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第18页/共109页198.牙关(颊车)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 次数:按35次,揉305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多于掐人中、掐十宣合用;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多配合揉迎香、揉地仓、揉四白。 第19页/共109页209.囟门(泥丸) 位置: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

9、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指摩本穴,称为摩囟门。次数:推或揉3050次,摩分钟。 主治:头痛、惊风。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儿前囟在生后个月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第20页/共109页2110.百会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拇指螺纹面或掌心按、揉或按揉,称按百会、揉百会或按揉百会。 次数:按3-5次,揉或按揉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百会能安神镇静、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常配合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治疗遗尿、脱肛,

10、常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灸百会,用于虚寒症。第21页/共109页2211.耳后高骨(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 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或用两拇指甲掐,称掐耳后高骨。 次数:揉运3050次,掐35次。 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主要能疏风解表。治疗感冒头痛多外感四大手法合用。同时能安神除烦,治疗神昏烦躁。第22页/共109页2312.天柱骨(天柱)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用汤匙边蘸水自上而下刮,称刮天柱骨。 次数

11、:推100300次 。刮至皮下轻度瘀血。 主治:项强、发热、惊风、呕吐。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症,多配合拿风池、掐揉二扇门。治疗风热外感发热、咽痛等症,多与掐揉少商、重推脊、揉扁桃体外方、清天河水等同用。第23页/共109页2413.桥弓 位置: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揉用食、中、无名指揉,称揉桥弓。 次数:抹约20次,揉约35分钟,提拿约35次。 主治:1周岁以下小儿肌性斜颈。 【临床应用】 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可舒筋通络。三法配合颈项部摇法、扳法、颈项

12、肩背部揉法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第24页/共109页2514.风池 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操作:用拿法或拿揉,称拿风池或拿揉风驰。 次数:510次。 主治:感冒、头病、发热、目眩、颈项强直。 【临床应用】 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发汗效果明显,往往立见汗出,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 表虚证不宜用本法第25页/共109页26【小结】 (1)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迎香、拿风池六法均为治疗外感表证所常用,前四法多用于疏风解表,常相互配伍应用,拿风池主发汗祛风寒,揉迎香宣

13、肺气、通鼻窍。 (2)按揉百会、推揉囟门、掐人中、掐山根均能安神镇惊,通窍。按揉百会兼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常用于脱肛、遗尿等症;掐人中为急救首选;山根同时作为望诊部位。第26页/共109页27第二节 颈项部特定穴位 1、天柱骨【位 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常用手法】 推法、刮法。【次 数】 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治 则】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天柱骨第27页/共109页28【主 治】发热,呕吐,颈项痛。【操 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亦可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第28页/共109页29 【配伍】 主要用于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

14、、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单用本法亦有效,但次数宜多;治外感发热、颈项强痛多与拿风地、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刮法亦可治暑热发痧症。第29页/共109页302、桥弓 【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常用手法】揉法、推法。 【次数】揉 50100次,提拿 35次,抹 35分钟。 【治则】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桥弓第30页/共109页31 【主 治】斜颈,项强。 【操 作】用拇指或食、中、环三指揉、或用拇、食两指提拿,或用拇指抹。 【临床应用】揉、抹、提拿桥弓,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症。第31页/共109页32第三节 胸、腹部特定穴位 1、胁肋 【位置】从腋

15、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常用手法】按法、摩法、搓法。 【次数】50100次。 【治则】顺气化痰。胁肋第32页/共109页33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操作】 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第33页/共109页34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第34页/共109页35 2、腹【位置】腹部【常用手法】推法、摩法。【次数】 50100次。【治则】消食理气腹第35页/共109页36 【主治】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

16、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摩腹。 第36页/共109页37 【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第37页/共109页383、肚角 【位置】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常用手法】拿法、揉法。 【次数】35次。 【主治】理气止痛。肚角第38页/共109页39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第39页/共109页40 【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佳。第40页/共109页

17、41第四节 背部特定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常用手法】推法、捏法。 【次数】推100300次,捏35次。 【治则】强健身体。脊柱第41页/共109页42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第42页/共109页43 【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

18、涌泉等合用,并能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第43页/共109页44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常用手法】推法。 【次数】100300次。 【治则】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七节骨第44页/共109页45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第45页/共109页46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第46页/共109页47 3、龟

19、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常用手法】揉法。 【次数】100300次。 【治则】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龟尾第47页/共109页48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第48页/共109页49 【临床应用】龟尾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第49页/共109页50 第二节第二节 上肢部特定穴位上肢部特定穴位 (一)、上肢部穴位特点 上肢的推拿特定穴位数目最多,其约占全部推拿特定穴位的半数。上臂、肩、前臂、肘、手及腕部,均有推拿特定穴位,其中以手部为最多。前臂的三关穴、六腑穴、天河水穴非常有名,被经常应用。 第5

20、0页/共109页51 在上肢的穴位中,既有点状定位,又有面状穴位和线状穴位。在点状穴位中,既有十四经穴位,又有推拿特定穴位和经外奇穴;而面状穴位和线状穴位,都早于推拿特定穴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拿特定穴位中,手的掌面为阳面,手的掌背面为阴面,这与手三阴经及手三阳经的阴阳所属是相互矛盾的,虽然曾有人力图纠改,但也无济于事。 第51页/共109页52( (二) )、上肢部穴位分述 1、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缘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次数】100500次。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脾经第52页/共109页53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由

21、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亦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脾经。若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第53页/共109页54【临床应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多与推三关,运八卦、捏脊等合用。第54页/共109页55 、清脾经能清利湿热、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痢疾等症。由于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过,在一般情况下,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可用清法。第55页/共109页56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隐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第56页/共109页57 2

22、、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次数】100500次。 【治则】平肝泻火、解郁除烦、息风止痉。肝经第57页/共109页58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症。 【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末节指纹推向指尖,称清肝经;反之为补肝经。第58页/共109页59【临床应用】 、清肝经能,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多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退六腑等合用。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第59页/共109页603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操作】用推法自中指末节指纹推向指尖,称清心

23、经;反之为补心经。 【次数】100500次。 【治则】清热退火。第60页/共109页61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不安,心血不足等症。 【临床应用】 、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退六腑等配合使用。 、本穴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第61页/共109页62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指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操作】用推法自无名指末节指纹推向指尖,称清肺经;反之为补肺经。 【次数】100500次。 【治则】清肺化痰,补益肺气。

24、 第62页/共109页63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痰鸣,自汗,盗汗,遗尿,脱肛等症。 【临床应用】 、清肺经能清肺泻热、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痰喘、痰鸣等症,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运八卦等合用。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弱、咳嗽、气喘、虚汗、畏寒等症,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揉二马等合用。第63页/共109页64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操作】用推法自小指末节指纹推向指尖,称补肾经,反之为清肾经。【次数】100500次。【治则】补肾健脑、清利湿热。第64页/共109页65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虚喘,小便淋漓刺痛等症。 【临床应用】

25、、补肾经能补肾健脑、温养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虚喘、遗尿等症。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揉二马等合用。 、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常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等症,多与掐揉小天心、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第65页/共109页66 6、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 【次数】100500次。 【治则】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大肠第66页/共109页67 【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脱肛等症。 【临床应用】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痛、泄泻、脱肛等症,多与补脾经、推三关等合

26、同。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祛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留滞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等症,常与清天河水、分阴阳等合用。第67页/共109页687、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推法自指尖向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小肠。 【次数】100500次。 【治则】清热利尿、分清别浊。小肠第68页/共109页69 【主治】小便赤涩,水泄,口舌糜烂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多用清法,有清热利尿、分清别浊的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不利或尿闭、泄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可配合清天河水,加强清热利尿作用。若阴虚水亏、小便短赤可用补法。第69页/共109页70

27、8、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常用手法】按、揉法。 【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肾顶。 【次数】100500次。 【治则】止汗。肾顶第70页/共109页71 【主治】自汗,虚汗,解颅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顶为止汗要穴,对自汗、盗汗、大汗淋漓者,均有良效。第71页/共109页729、肾纹【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常用手法】按揉【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肾纹。【次数】100500次。【治则】祛风明目、清热散结。肾纹第72页/共109页73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结热,常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

28、足逆冷等症,多与揉小天心、退六腑、清天河水等合用。第73页/共109页74 10、四横纹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间关节横纹。 【常用手法】掐、揉、推法。 【操作】用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次数】掐35次,推100300次。 【主则】调和气血、退热除烦。四横纹第74页/共109页75 【主治】气血不畅,消化不良,疳积,腹痛,气喘,口唇破裂等症。 【临床应用】掐四横纹能退热除烦、散结;推四横纹能调和气血、消胀。常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等症,多与补牌经,揉中脘等合用。第75页/共109页76 11、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29、 【常用手法】按、揉法。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治则】清热散结、化痰止咳。掌小横纹第76页/共109页77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常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第77页/共109页7812、胃经 【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掌根至拇指根部。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从掌根推至拇指根部,称清胃经。 【次数】100500次。 【治则】和胃降递、除烦止渴。第78页/共109页79 【主治】呕吐,呃逆,衄血等症。 【临床

30、应用】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递、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等症,多与推天柱骨合用。第79页/共109页8013、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常用手法】揉、推法。【操作】用拇指揉大鱼际平面中点,称揉板门;用拇指桡侧从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次数】100300次。【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第80页/共109页81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应用】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八卦等合用。 、板门推向横纹,功专止泻;横纹推向板门,功专

31、止呕第81页/共109页8214、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南为离北为坎,东为震,西为兑,西北为乾,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南为坤。第82页/共109页83【常用手法】推、运法。【操作】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周而复始,顺时针方向,称运内八卦。【次数】100300次。【治则】理气化痰、行滞消食。第83页/共109页84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常用于痰喘、乳食内伤、胸闷、呕吐、腹泻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第84页/共109

32、页8515、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常用手法】揉、掐法。 【操作】 用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用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中指尖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清热明目、镇静安神。第85页/共109页86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短赤,目赤痛等症。 【临床应用】 、掐揉小天心能清热、明目、利尿,常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小便短赤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等合用。 、掐、捣小天心能镇静安神,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第86页/共109页8716、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常用手

33、法】推法。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 【次数】100500次。 【治则】补气行气、温阳散寒。第87页/共109页88 【主治】腹痛,腹泻,畏寒肢冷,病后体弱等一切虚寒证。 【临床应用】 、本穴性温,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主治一切虚寒证。常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摩腹、揉脐、捏脊等合用。 、推三关能益气活血、发汗解表,用于治疗感冒、畏寒肢冷或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清肺经、推赞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第88页/共109页8917、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34、【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从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次数】100500次。 【治则】清热解表、泻热除烦。第89页/共109页90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清天河水性微凉,能清热解表、泻热除烦,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等症。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咽痛等症,常与四大手法配合使用。 第90页/共109页9118、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肘尖至阴池成一直线。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肘尖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治则】清热凉血。第91页/共10

35、9页92 【主治】高热,烦躁,口渴,惊风,鹅口疮,咽痛,便秘等一切实热证。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痄腮、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第92页/共109页93 19老龙【位置】中指背,距指甲根一分处。 【常用手法】掐法.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老龙。 【治则】醒神开窍. 【次数】35次。【主治】急惊风。【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对急惊风有效。第93页/共109页9420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旁一分处,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常用手法】 掐法。 【治疗原则】降逆止呕、理气消食。 【操作】用拇指甲掐并揉之,称掐、揉端正

36、。 【次数】掐5次,揉50100次。第94页/共109页95 【主治】痢疾,水泻,鼻咽,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掐、揉右端正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而致的恶心呕吐等症;掐、揉左端正功能升提,用于水泄、痢疾。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合用。另外,本穴对鼻衄有良效,方法是用细绳由中指第三节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过紧),扎好患儿静卧即可。第95页/共109页96 21五指节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常用手法】 掐法。 【治疗原则】降逆止呕、理气消食。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用拇、食指揉,称揉五指节。 【次数】掐35次,揉3050次。第96页/共109页97 【主治】惊风,吐涎,惊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