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_第1页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_第2页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_第3页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_第4页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1.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 20 篇、492 章,首创“语 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 大学中庸合称 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 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 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2. 孟子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 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 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 字

2、数三万五千余字, 286 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 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 动。3. 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 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 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 大学的地位并不是 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 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 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 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 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

3、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 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 即礼记中的大学 原文。4. 中庸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 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 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北齐颜之推颜 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 不教不知也。”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 贤、愚、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

4、伋所作(子思著中庸 ),载 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 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 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5.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 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 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 ,在汉 初则直呼老子 。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 ,至唐 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 德经为上经 ,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 古 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 行版本共 81 章,前 37 章是道篇 ,

5、后 44 章为德篇 。老子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 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 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老子 是除了 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6. 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 ,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 其后学所著, 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 便尊之为 南华经, 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 老子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 意境,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瑰丽诡谲, 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 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

6、理。鲁迅先 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 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 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 “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庄子与易经 、黄帝四经 、老子、论语,共为中华 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 晶。 7.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 ,亦称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全称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 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

7、,弟子法海集 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 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 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坛经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 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 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 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 一被尊称为“经”者。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元代僧 人宗宝在至元二十八年 ( 1291 年)校仇三种 坛经 异本, 而成为宗宝本坛经 ,即后来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 故又称流通本。 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 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8、”。指出“法即一种,见有 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性本有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同时还论述了什 么是功德, 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 真实妙用, 名为功德”“内下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 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 “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8. 近思录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 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 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 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 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

9、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 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淳熙二年( 1175 年), 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 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 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 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 于是精选 622 条,辑成近思录, 共分 14 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仁在其中矣。 ”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 把近思录 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 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 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 我

10、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 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的教育者、读经者均有指导 意义、借鉴价值;读经当然不应舍弃之。9. 传习录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 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 ,世称阳明先生。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 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 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 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 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 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 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 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

11、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 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 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 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 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 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 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10. 论衡王充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 27-97 年)所 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 86 年),王充以道家的自 然无为立论宗旨, 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 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 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 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 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