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_第1页
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_第2页
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_第3页
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_第4页
柘城县职教中心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构代码41854843-6项目编号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申请批复)所属省份 河南省 (省级教育部门盖章)主管部门 商丘市柘城县教育体育局 (盖章)编制人员 司广峰 编制日期 2011年12月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箱siguangfeng 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盖章)序 言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接到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1号)的文件以后,为了

2、抢抓国家支持项目资金建设示范校的大好机遇,借助国家支持资金的东风把学校做大做强,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特聘请行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召开专题论证会议,在认真领会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20109号)、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4号)、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

3、,以及回顾我校近20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的制定一方面用来指导我校示范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抓手。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应用”、“数控车床”、“汽车维修与检测”、“电子技术”四个建设项目,其中汽车维修与检测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示范校建设的目的是:1.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从而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2.通过专兼教师团队建设和科学管理团队建设从而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水

4、平和管理水平。3.通过发挥示范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为柘城县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在筹划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河南省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学校现有建设基础和发展优势,设计了将学校建设成体现行业特征、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坚持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中初级技能型适用人才,建设“计算机应用”、“数控车床”、“汽车维修与检测”三个建设项目。以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争取以专业的示范带动学校的示范,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推动学校科学健康发展,把“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改革促规模,以规模促效益”的发展思路变成现实,全面深化学校各项工作改革、加快发展

5、步伐、提高办学质量。本方案建设的内容有个“计算机应用”、“数控车床”、“汽车维修与检测三个建设项目。预算经费总额为1500万元,按中央、地方、学校三级投资预算,中央财政投入975万元,柘城县财政投入310万元,学校自筹216万元。从2012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止,分两个年度实施,第一年投入750万元,第二年投入750万元。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的实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在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6、,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2010年国家组织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2011年,国务院已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最终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作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

7、区建设不但担负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重任,而且还要打造出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武汉城市群建设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柘城产业集聚区位于商丘市区南郊城乡结合部,是省政府确定的18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10.5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和化工产业,规划为纺织产业区、服装产业区、加工生产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企业孵化区。“十一五”期间,集聚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以规划编制为龙头,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着力主攻工业,集聚区发展初具规

8、模,产业集聚效应初现。截止2010年基础设施投入达4.9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5余家,固定资产已达48.5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5亿元,税金1.1亿元,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安置就业16000人。初步形成服装纺织、化工、高新技术等主要产业,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税金占集聚区的比重达到75%以上。2009年荣获“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称号,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二)建设基础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始建于1997年,是柘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是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

9、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学校知名度逐年攀升 2009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007年,被河南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评为“雨露计划”先进培训基地,2006年被河南省卫生厅评为卫生先进单位,2009年被省教育厅评为职教攻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商丘市教育局评为商丘市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单位和商丘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2010年被商丘市教育局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标兵,2004年至2010年连续七年受到柘城县人民政府通令嘉奖。2009年前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到我校视察时对我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学校规模较大学校共占地105亩,建筑

10、面积35400平方米,学校位于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黄山路北段,2008年12月牵头组建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职教集团在各乡镇办事处成人学校建有分校区。学历教育人数6000余人,教职工189人,非学历教育人数4000余人。3、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布局调整,整合现有的职业学校和专业资源,按照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建设理念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发展道路;在目标定位上,通过资源重组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开放化;在组合方式上,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等多种组合形式并存;在运行模式上,坚持集约化、信息化、实效化,注重职教集团化的规模效

11、应,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化手段,协调集团成员之间利益关系,通过人财物的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4、专业建设目前,我校开设有数控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财会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加工、电气焊、学前教育等十余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车床、电子技术四大专业为商丘市骨干专业。5、改革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专业理论+一技之长+就业岗位”、“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培训模式。探索“课程整合项目化、课程内容层次化、课程机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多渠道,高目标,讲质量,重服务”的课程体系,确保了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

12、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6、革新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个性差异突出等特点,我校首先在数学和英语学科中进行了“分班制”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而对于专业课,我校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轮换制阶段性教学的实践后,于2008年在重点专业中实行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2009年试行项目教学改革,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全面推进项目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中初级技术人才。7、教育内容学校以“发展职业教育,振兴柘城经济”为方向,明确专业定位;

13、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以任务引领型课程取代以往的学科课程,学校还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企业文化、健康心理素质训练、商丘文化、flash实训上机指导、photoshop实训上机指导、局域网组建实训教材、电工电路基础等教材,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实现做学一体。8、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设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构,制定了教师长远培养规划和学期培训计划,通过外派学习、校内培养培训、聘请高校名

14、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能工巧匠来校讲座等方式,每学期除上级要求教师进行的培训外,学校出资每学期派3到5名教师到相关高等院校、知名企业进行轮班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使学校技能与企业生产不至于形成脱节,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滚动式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9、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制度建立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招生工作制度、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职工奖惩措施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是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前进。10、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原有评价体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5、,以教职工对学校的贡献大小作为评价、考核教职工的重要条件。以技能理论成绩和企业实习成绩决定毕业的模式,加大技能水平在毕业成绩中的比重,把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决定学生是否毕业的重要条件,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作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我校在教学内容、形式和目标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结合我校和地方社会经济特点,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以专业建设为主、教学改革为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发展体系。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主要问题学校目前的发展虽起到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但和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问题表

16、现在:1、培养模式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与实际生产所需技能脱离比较严重,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2、教学模式 现有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不配套,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比较传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够系统,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虽然不断进行投入和更新,但受资金所限,无法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更新配套。3、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水平相对较弱,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不够突出,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双师”型教师、能引领团队建设的专业带头人凤毛麟角,专业的骨干教师和

17、具有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亦比较匮乏。4、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还未完善,在当前场经济条件下,原有办学模式很难更好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使工学结合中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等很难实施。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准备。(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中心,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发展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校园建设为特色,以集

18、团化办学为手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推动学校科学健康发展。(三)基本思路1、战略思考 充分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着重建设四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夯实基础,狠抓质量。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求真务实,突出重点、全面引领的发展思路,依托柘城县人民政府发展经济的基本思路,当地经济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要求,结合我校现有师资、设备、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内容创新、队伍建设、内部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努力使我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典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2、工作思路改革以学校和

19、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我县企业集聚,行业齐全的优势,由政府牵头,学校结合,与柘城县产业集聚湖区、柘城县各服务业、柘城县金鑫小汽车维修中心、大众汽车修配厂、柘城县金鑫轴承厂、河南海乐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培养引进到企业车间内进行,从而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的统一。利用我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机构优势,促进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的统一,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我校牵头,组建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依靠政府、依靠企业,促进田间课堂、引厂进校模式推广。目前我校已把柘城轴承厂等企业引进学校,实现校内有工厂,校外有基地。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

20、,学校利用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能工巧匠、社会知名人士等进行校本教材的编纂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企业文化、健康心理素质训练、商丘文化、flash实训上机指导、photoshop实训上机指导、局域网组建实训教材、电工电路基础等教材等乡土教材的编纂并投入使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比例,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每个专业都从企业行业聘请技术专家作兼职教师,构建专业梯队。每个专业都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完善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法、柘城县教体局精细化管理等有关文

21、件精神,制订教学教研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学籍管理、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规章制度,以法律为准绳,规范办学行为,并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3、工作方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虽然学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仍未彻底摆脱学科体系的框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全新要求。围绕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寻求与大型企业的深入合作,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行

22、业、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主要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实境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全面实行中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在校生获证率达到100%,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改变原有的灌输式、全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利用2年时间,逐步把各专业的实训设备增加配置到位,逐步把课堂引进到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室和企业中去,在实践中稳固理论的学习,用实践促进理论的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改变现有办学模式,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工学

23、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建校时间早,专业设置时间长,毕业生覆盖面大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根据专业特点,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机制。创新教育内容,吸纳企业技术专家、社会能工巧匠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合作编写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培训等材料,使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教材。通过每学年两次深入社会调研和专家论证,在确定了各专业就业岗位和就业岗位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打破课程原来的知识体系结构,将各专业课程规划为项目群和项目群下的若干子项目,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使教

24、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密切结合、有效对接,从而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生零距离就业。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师长远培养规划和学期培训计划,通过外派学习、校内培养培训、聘请高校名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能工巧匠来校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使学校技能与企业生产不至于形成脱节,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滚动式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为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铺平道路。完善内部管理,在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评价模式,强化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生命线的意识,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强化日常检查与督导。通过随机听课、教学运行环节督查、教学文件落

25、实执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各种方式,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完善技能理论成绩评估与技能实践成绩评估相结合的评教机制。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价制度。 (四)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利用两年时间,围绕国家重点支持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探索适应工学结合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实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评价

26、模式改革;使学校成为行业特色鲜明、与企业深度融合的高素质劳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辐射机制,带动豫东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积极为当地企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服务。将学校建成办学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学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2、具体目标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要求,重点建设计算机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技术、数控车床四个专业项目。通过重点专业建设拉动学校电子类、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改革,推进学

27、校教育改革全面发展。(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建立了“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训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校企利益共赢,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了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2)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 结合本校专业特点,推进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课程整合项目化、课程内容层次化、课程机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多渠道,高目标,讲质量,重服务”的办学特色。推进工学结合、分阶段教学、过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力度,加大校内

28、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手段。(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采取高校进修、企业锻炼等方式,每年外派6到9名教师到高校进修或到知名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考取行业技能证书,在两年时间里示范专业建设的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到9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4%以上;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分别达到专任教师的15%和35;培养不少于7名专业带头人和15名骨干教师,聘请22名以上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来校授课,企业兼职教师占校内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4)

29、改革办学模式用两年时间发展13家在当地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引进4家相关企业进校办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层次,使双方在场地、人员、文化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与高校联姻,发展5所在行业内知名的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完善内部管理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科学管理。通过建设一个平台,开发八大应用系统,完善校内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综合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障、招生就业、校园文化等全面信息化,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相结合,促进学校信息化科学可持续发展,为三个重点专业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3、预

30、期效益(1)宏观效益:通过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学校知名度再攀新高。在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起到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评价模式、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在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树立起标杆,学校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服务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2)近期效益:第一,建成示范效应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品牌专业,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加大示范专业建设。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通过专

31、业建设,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结合行业、专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具有校企融合特色的、开放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期内,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第三,课程体系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系统梳理培养目标,调整能力培养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使教

32、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各专业均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在全市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第四,师资队伍专兼比例合理,“双师”型教师全面提升。营造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第五,实训条件有质的

33、提高,学生技能培养保障有力。建设期内与企业合作,完成新建、改建、扩建7个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充实实训软硬件资源,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在完成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后,即可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建设期末,实现示范建设专业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大幅度提高。第六,信息化校园全面建成,教学和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特色建设的专业率先创建教学资源库,建立起条件优良、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的优质资源公用系统和共享机制,实现区域范围内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共享。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一个集教学、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为一体数字网络空间全面建成,提高管理效

34、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教研科研,提升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第七,建立高效而完备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逐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针对工学结合的要求积极适应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以事先控制、过程监督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督导与评价、检查与考核、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方法。第八,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宗旨进一步彰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办学为载体,建设期内累计为企事业职工、下岗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培训4000人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35、和经济效益。 三、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一:计算机应用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根据工业与信息部发布的关于it市场构成的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it产业平均就业人数1000余万人,其中技术工人约占80%,远不能满足it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奇缺。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系统管理、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柘城产业集聚区工业生产渐成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有基础,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紧张,尤其是初等、中等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但目前我市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专业技术人才还较为缺乏

36、,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还急需较大提升,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细化,技能教学需要进一步强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快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捷。但商丘市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人才远远不能满足it企业对计算机类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更要进行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这也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7年,该专业作为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专业教师的队伍均有了一些增长和壮大。计算机专业的相应硬件设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长远的规划、

37、长期的培养和严格的要求,使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拥有了一支数量完备、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尤其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假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真正使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形成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相关行业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调查得出,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接收、查寻;操作、维护(修)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信息

38、领域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网络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出版领域软件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领域,软硬件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技能型实用人才。2、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立足柘城,放眼全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处于上升趋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通过不断深化“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业岗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已构建成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建设,提升本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服务区

39、域经济、服务社会的实力,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力争2年时间内,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优势。(2)具体目标a.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visualbasic程序设计2本校本教材。精品课程建设:与行业(或企业)合作,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和企业局域网搭建2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开发专业教学的资源的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资源、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前沿信息载入到平台上,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两个转变

40、。b.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为支撑,建成一支17人左右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双师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2名专业骨干教师作为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选拔4名专业教师作为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均安排2名专业教师到校外工作站挂职锻炼或参与合作项目 3 个月以上;分期分批选派2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或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行业(或企业)、社会兼任教师的聘任。新聘5名具有工程师或技师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c.校企合作、工学结

41、合运行机制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应包括保障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双赢机制等。订单培养机制。坚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思路。学校将在原有基础上每年新增一个企业冠名班,每年订单培训学员50人以上。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2名企业专家或者生产一线现场专家参与,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培训中心。未来2年学校将与专业相关科技公司(集团)等共建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人数在100人次以上。3、建设思路改革办学模式,采用双证制,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模式,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较多的问题,从细化专业方向做起,确定职业岗位,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42、实验实训场地和设施,加强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更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注重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提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技能,满足教学需要。推动重点专业建设,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河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师在实训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成为“懂技术、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

43、队。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信息反馈,把本专业所涉及的就业岗位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最终构建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4、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开发学生专业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强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方案,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稳步提高。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开发出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和能力培训项目。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行“双证书”制度,构建学历

44、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途径,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的双证书通过率逐步提高,不断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层次和种类,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课程及教材建设按照突出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设立教材建设基金,开发校本教材,有计划地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计划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二门课的实训项目,汇编成校本教材;根据规划,继续开发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完

45、成实训教材计算机组装维护photoshop两门课程的开发与编印。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构建以及购置教学软件、整理相关教学资源综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该专业办学的教学经验,我们精心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以形成本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flash动画制作、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为优质核心课程。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2012-2013年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photoshop数据库技术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建成精品课程。利用自主开发、购买和搜集等方式建设多媒体课件、试卷库、教学案例、实训案例、习题库等多维教学资源库。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改革按照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市场岗位需求的工作内

46、容、任务和过程为参照,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推行模块式教学法。实施“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课程。实训课程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适应市场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组织专门的教学方法研讨会,引导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方法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交流,评选出优秀论文加以奖励。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a.建立网络技术实训室。该实训室用于完成计算机设

47、备、设施及网络建设的实训项目,包括:局域网的构建、中小型企业网构建、网站建设、管理与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动态网页制作等教学内容。b.建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购置计算机原理实验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仿真实验系统、速印机、彩色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及可拆卸的电脑若干台,能完成微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办公设备使用及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工作。c.建立计算机校外实训基地,成立校外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及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 (2)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制定年度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两篇教学论文;主持一项市级以上教研课题结题。培养4名骨干教师

48、制定年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参与一项市级教研课题;市级教研课题结题。培养6名“双师型”教师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主持一项市级以上教研课题结题。聘用5名兼职教师5、建设进度28重点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建设负责人 张传松建设内容2012年1月-2012年12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3年1月-2013年12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预期目标:结合当地及外地企业,实现“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业岗位”培养模式目标的开展。验收要点:1、完成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报告,2、制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3、制订工学结合管理措施,4、制订顶岗

49、实习学生管理规定,5、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 预期目标:完善“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业岗位”培养模式。验收要点1完成“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化与英业达公司、华硕公司校企合作。3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 2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实训教材研发预期目标:建成两门优质核心课程和一门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1flash动画制作一门核心课程的证明材料2. photoshop数据库技术精品课程证明材料; 3教材编写计划和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等。 预期目标:再建成两门优质核心课程和一门精品课程。验收要点:1办公自动化一门核心课程的证明材料

50、;2. 计算机组装维护、viaual basi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证明材料;3. 教材编写计划和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等。 3.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预期目标: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稳步提高。验收要点:1项目教学法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2.学生技能培训项目。 预期目标:完善模块化项目教学法,形成校企岗位轮换、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验收要点:1完善项目教学培养方案;2.完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开发。 4信息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预期目标: 建成网络技术实训室。验收要点: 1查看建立网络技术实训室所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账册。

51、2查看网络技术实训室的运行情况。 预期目标: 建成计算机硬件维修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验收要点: 1. 查看建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所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账册。2. 查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的运行情况。3. 查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所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账册。4. 查看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情况。 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培训预期目标: 从骨干教师中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通过到高校进修、到企业锻炼,使之具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验收要点: 1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2.安排1人到高校进修,探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模式,获

52、得相应证书;3主持1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材料;4.引领专业发展,指导培养1-2名年轻教师编写教材。5.培训证书 预期目标: 继续从骨干教师中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通过到高校进修、到企业锻炼,具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验收要点: 1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2.安排1人到高校进修,探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模式,获得相应证书;3主持1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材料;4.引领专业发展,指导培养1-2名年轻教师编写教材。5.培训证书 2骨干教师培训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业教师学历进修及创业技能培训预期目标: 确定

53、2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组织参加国内培训,或到实习培训基地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获得相应的证书。验收要点: 1带领学生开展工学结合项目材料;2参加国家级、省级或到实习培训基地培训的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3参加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的材料;4.在cn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 预期目标: 再确定2名教师参加培训,或到实习培训基地培训,提高教学能力,成为教学中的骨干。验收要点: 1带领学生开展工学结合项目材料;2参加国家级、省级或到实习培训基地培训的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3参加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的材料;4.在cn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 3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任教、讲学预期目标: 与英业达公司合作,聘请

54、其工程师参加我校教学、教研和课程创新,授课,进行实训教学指导,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验收要点: 1制定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指导实习和授课的管理和薪酬机制;2.根据校企联合办学协议,聘请企业工程师4人到校作兼职教师;3. 开展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专项技术讲座等; 预期目标: 与华硕公司合作,聘请其工程师参加我校教学、教研和课程创新,授课,进行实训教学指导,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验收要点: 1根据校企联合办学协议,聘请企业工程师2人到校技术指导;2聘请高校教授4人来校开展学术讲座;3.继续开展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专项技术讲座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实训基地共建机制、集团化办

55、学机制建设预期目标: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规范基地管理细则。组建集团化办学机构。验收要点:1.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成立文件;2. 成立集团化办学机构录像;3. 每学期对每名学生进行技能考核竞赛录像;4. 在校期间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与发放证明材料。 预期目标: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规范基地管理细则。组建集团化办学机构。验收要点: 1由学校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参与的学生鉴定委员会成立文件;2. 成立集团化办学机构录像;3. 每学期对每名学生进行技能考核竞赛录像;4. 在校期间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与发放证明材料。 2订单培养、校外顶岗实习机制建设预期目标:签订订单培养合同、组建顶岗实习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验收要点:检查组织建设、制定建设情况文字资料。 预期目标:签订订单培养合同、完善管理制度。验收要点:检查组织建设、制定建设情况文字资料。 3.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预期目标:筹建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规范中心管理细则。验收要点:1 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成立文件。2 技术服务中心功能说明。服务项目、过程记录。 预期目标: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