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表格归纳专题_第1页
初二物理表格归纳专题_第2页
初二物理表格归纳专题_第3页
初二物理表格归纳专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初二物理表格归纳专题数据归纳题的解题思路应扣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目的:看到题目后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同时也与本实验的相关物理规律及公式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分析数据做好准备。表格题的实验目的一般是在试题的第一句话中就呈现出来,通过认知、识记把要解决的问题跟物理基本知识相对照,运用逻辑思想方法中的比照法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公式。2)重视解题方法:一般来说,影响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涉及的相关条件也不是单一的。 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判断出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用“控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不变”的方法对题目提供的或实验

2、所得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规律确定因果关系,分析概括从而正确归纳出结论。在书写结论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结论的科学性、逻辑性。3)规范表述结论。表述结论时,应强调相关的条件和相应的因果关系。一个正确的实验结论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比较哪些数据(或表格) +在什么条件下 +实验结论。物理规律中相关的物理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关系即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是体现在表格数据排列的前后或左右,而是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原因变化带来结果变化的分析,明确因果关系。1、( 05 年中考试题) 某小组同学在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

3、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 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 u 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 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 2 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 和像距 v 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 f1f 2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 1 )实验序号u(m)v(m)uv( m2 )v / u1 / u(m 1)1 / v(m1)10.2000.2000.04001.005.005.0020.3000.1500.04500.503.336.6730.5000

4、.1250.06250.252.008.00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f2)实验序号u(m)v(m)uv( m2 )v / u1 / u(m 1)1 / v(m1)40.2000.3000.06001.505.003.3350.3000.2000.06000.673.335.0060.5000.1580.07900.322.006.3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 与 3(或 4、5 与 6)数据中的物距u 与像距 v 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 数据中的物理 u 与像距 v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

5、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 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 _ ;( b) _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 08 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 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2、 3( 或 5、 6、 7) 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 物距 u

6、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或 2、或 5、或 6) 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_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 ;(3) 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 与凸透镜焦距 f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 _ 条件下, 移动凸透镜, 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3、( 08 年市调研二)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 1 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

7、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 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 x 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F 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实验数据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图 1表一:实验序号1234567长度 L(厘米)25252525252525形变量 x(厘米)1234567拉力 F(牛)0.060.120.180.240.300.360.42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表二:实验序号891011121314长度 L(厘米)15151515151515形变量 x(厘米)1234567拉力 F(牛)0.090.180.270.360.450.540.63( 1) 分析表一、表二中17 组数据或 814

8、 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 ;( 2) 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 _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 3) 某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他计算出表一中拉力F 与形变量x 的比值都为0.06 ;表二中拉力F 与形变量x 的比值都为0.09 。由此他归纳出如下结论:( a)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F 与形变量x 的比值相同;( b)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F 与形变量x 的比值不同。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 _,(b)结论 _。(均选填“正确”或“错误”或

9、“合理但不完整”)( 4) 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k,你认为 k_ 。4、( 08 年市调研三)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 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摆动周期 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 2 所示, l 为单摆的摆长, 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 30 次( 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乙、下表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摆的摆动规律,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

10、丙、将结果记录在下表的后三列中。同学实验l (米) m(克) (度)30Tl 2ll m序号(秒)(米 2) (米) 1/2(米·克)11.0304601.001.030甲21.0404601.001.04031.0504601.001.05041.0303601.001.030乙51.0304601.001.03061.0305601.001.03070.8304540.640.924丙81.0404601.001.04091.2503661.441.160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2 与 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

11、期与摆球的质量 _(选填“有关” 、“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 5 与 6,可知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_ 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_ 。(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 与 9 中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可知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 。( 4)进一步综合分析单摆的周期与表中后三列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关系,论是: _ 。可归纳得出的结5、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 f 1 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

12、距u 和像距 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f 2 和 f 3 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f 1 f 2 f 3)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表三(凸透镜的焦距为f3)实验uvh实验uvh实验uvh序号 (厘米) (厘米)(厘米) 序号 (厘米) (厘米)(厘米)序号 (厘米)(厘米) (厘米)120601. 8420200. 678241. 8230300. 6530150. 3812120. 6360200. 2660120. 1292480. 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 数据中

13、的像距v 随物距 u 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或 2 与 5,或 3 与 6)数据中的物距 u 与像距 v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_。( b)分析比较 _ 。6、小李和小王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用弹簧测力计、一块长木板、及若干块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长方体金属块和木块做实验。金属块和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10 厘米、 3 厘米和 2 厘米,它们各自各个

14、面的光滑程度均相同,但金属块表面较光滑,木块表面较粗糙,每块金属块和木块的重力分别为3 牛和 0.4 牛。实验时,他们用不同的放置方法把金属块(或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并用弹簧秤拉动它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及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表一金属块放在长木板上次数放置方法接触面积(厘米) 2压力(牛)弹簧秤示数 ( 牛)1三块叠加平放3092.72二块叠加平放3061.83一块平放3030.9表二木块放在长木板上次数放置方法接触面积(厘米) 2压力(牛)弹簧秤示数(牛)4三块叠加平放301.20.65二块叠加侧放200.80.46一块竖放60.40.2

15、表三木块放在长木板上次数放置方法接触面积(厘米) 2压力(牛)弹簧秤示数(牛)7一块平放300.40.28一块侧放200.40.29一块竖放60.40.2( 1)根据小李和小王的实验设计,可判断他们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的关系。( 2)小李根据表一中的实验次数 1、 2、 3,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接触面积和粗糙程度相同时,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你认为小李的结论是(选填“错误”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3)小李和小王根据表二或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分别得出初步结论:小王认为根据表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而小李认为滑动摩擦

16、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你认为(选填“小王”或“小李” )的初步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各表中弹簧秤示数和压力的比值关系,可初步得出结论:( a);( b)。7某小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弹簧测力计、钩码、沙袋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表一、表二是他们在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表一:钩码表二:沙袋实验质量重力实验质量重力序号(千克 )(牛 )序号(千克 )(牛 )10.1150.2220.2260.4430.3370.6640.4480.88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1)分析表一(或表二)中的实验数据, 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 。( 2)分析实验序号 _ 中的数据初步表明: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组成物体的材料无关。( 3)为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适量运算,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a)请给表一和表二中的最后一列设计一个恰当的项目名称,并分别填上相应的数据。( b)请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最后一列中添加的数据,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 。8、小明在帮爸爸用水枪喷水洗车时,发现当水喷出速度相同而水枪倾斜角度不同或水枪倾斜角度相同而水喷出速度不同时,水射出的水平距离是不同的,由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相应的数据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