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鱼ppt课件_第1页
机器鱼ppt课件_第2页
机器鱼ppt课件_第3页
机器鱼ppt课件_第4页
机器鱼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机器鱼报告人:任晓平学号:2目录第一章:研究意义第二章:研究理论及方法发展第三章:各国研究成果介绍第四章:技术难点介绍31.机器鱼研究意义 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采用传统螺旋桨推进器的水下机器人,在螺旋桨旋转推进过程中会产生侧向的涡流,增加能量消耗、降低推进效率,且有噪声。鱼类具有非凡的游动能力,模仿鱼类的游动推进模式,研制出高效低噪、灵活机动的仿生机器鱼,用以进行水下复杂环境作业42.1仿生机器鱼的分类及特点5 根据鱼类游动使用的身体部位不同可以将鱼类游动分为身体和/或尾鳍推进(BCF)模式及中鳍和/或对鳍推进(MPF)模式。 纯波动是指游动时推

2、进波波数不少于1,而纯摆动小于0. 5。BCF模式和MPF模式均包括了从纯波动到纯摆动的推进方式62.2BCF与MPF各自特点 (2)多数鱼(1) BCF模式通过波动身体的某部分和尾鳍,形成向后的推进波。大多数鱼类,都采用这种推进方式。BCF模式可实现连续、快速、高效率的游动。类的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只用于辅助推进、调整姿态,但占鱼类总数约15%的MPF模式的鱼类却以这些鳍作为主要推进部件。MPF模式游动速度慢,但稳定性好、机动性高。72.3机器鱼结构82.4推进理论 仿生机器鱼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涉及仿生学、流体力学、材料学、控制论、电子学以及机械工程学等多个学科(1)抗力

3、理论(2)细长体理论(3)波动板理论(4)作动盘理论(5)薄体理论9(1)抗力理论 强调水的粘性力,忽略了水的惯性力对鱼的外形和游动给出了过于简单的假设,通过分析流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静力学平衡来分析推进机构的动力学,同时对热力学和运动学的约束加以考虑。抗力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微小水生动物的运动规律, 因此该模型适合于低雷诺系数的情况10(2)细长体理论将细长鱼身的运动放在横流截面中来研究,从而将三维非定常流动简化为准平面非定常流动,采用扰动原理对微分方程进行简化,推导出了只与推进器尾端横截面流动参数相关的推力和推进效率计算公式11(3)波动板理论该理论利用势流理论中的涡环面元法同时在时域和频

4、域内使用半解析半解进行求解,12(4)作动盘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将作用于流体上的推进机构简化为理想装置“作动盘”,当流体流经作动盘时其周围压强增大,通过对整个作动盘表面上的压强增量进行积分计算出流体对其产生的推力。132.5数字粒子成像测速仪(DPIV)可以分析涡流对鱼类游动的影响。DPIV的应用给分析鱼体游动产生的尾流带来了便利,使得研究者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真实鱼体各部分在游动过程中的运动特点,从而为仿生机器鱼的运动建模提供了数据支持142.6计算流体力学(CFD)使用CFD来计算仿真分析鱼体周围的流场和压力场,进而计算出鱼体周围的力场。利用CFD仿真,研究人员可以验证机器鱼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比

5、较各种运动参数!外形和流体对机器鱼推进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仿生机器鱼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手段153各国研究发展.BCF式(1)模仿鳗鲡式游动的仿生机器鱼美国东北大学,2000日本东京理科稻永研究组北京航天航空大学,199916(2)模仿鲹科、亚鲹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英国埃塞克斯大学,2005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8北京大学200917(3)模仿鲔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体长1.2,最高速度2m/s,1994日本国家海洋研究所体长1米,最高时速0.97m/s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体长1.2米,最高速度1.4m/s,200518(4)模仿箱鲀科游动模式的仿生机器鱼瑞

6、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06华盛顿大学,2007北京大学,2011192.MPF式仿生机器鱼(1)模仿鳐科游动模式的机器鱼20(2)模仿刺鲀科游动模式的机器鱼日本东海大学,2000印尼万隆技术技术研究所20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21(3)模仿背鳍和臀鳍游动模式的机器鱼美国西北大学200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9国防科技大学200622技术难点(1)鱼类游动机理 各种理论对鱼类的游动过程漩涡和湍流做了简化和假设,使得实验数据与理论存在很大差异23(2)驱动材料 电动机VS智能材料结构易于实现,操作简单。其缺点是结构复杂、体积大、质量大、需传动装置、存在较大噪音。采用智能材料的机器鱼推进机

7、构不需或只需很少的传动部件、可电驱动、可实现微型化。智能材料的发展及其智能控制理论的进步,将使仿生机器鱼的结构更加简化,推进性能得到提升24(3)仿生机器鱼推进技术 现有仿生机器鱼推进器的柔性远不如水中生物,推进动作的柔性化将提高游动仿生机器鱼的推进效率和适应性 结构的柔性化才能真正实现推进动作的柔性化25(4)仿生机器鱼控制技术仿生机器鱼的控制主要包括路径规划、游动姿态控制和协作控制。26(5)仿生机器鱼的能源供给仿生机器鱼的续航能力是制约其水下活动的关键。大多数的机器鱼都采用电池作为能源,但受体积和重量的制约使得机器鱼往往只能在水下工作几小时。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太阳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

8、新型能源,成为机器鱼获得能源补给的新途径。通过结构优化和增加辅助装置使机器鱼能够在水下获得持续的能源供给是仿生机器鱼研究的重要方向。27(6)水下通讯技术在水下作业时,仿生机器鱼的控制指令、游动状态反馈和图像信息的传输,主要依赖水声通讯来实现,由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因此产生很大传输时延,难以对机器鱼实现实时控制,而且传输距离还受载波频率和发射孔率的限制。近年来,科研人员采用GPS通讯设备来为机器鱼提供定位和导航,但机器鱼只能通过定期的上浮来进行通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实时控制。具有传输范围广、延时小、准确率高等特点的水下通讯技术的研究将大大推动仿生机器鱼的研究28参考文献1王扬威

9、,王振龙,李 健;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机械设计与研究,第27卷第2期, 2011年4月2魏清平,王硕,谭民,王宇;仿生机器鱼研究的进展与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第32卷第10期, 2012年10月3童秉纲,庄礼贤;描述鱼类波状游动的流体力学模型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第2卷1期4 TaylorG I. Analysis ofSwimming ofLongNarrow AnimalsC / Proc. R. Soc. Lond, 1952. 158183.5 Lighthill M J. Large-amolitude elongated-body theory of fish locomotionC /The RoyalSociety ofLondon. SeriesB, Biological Sciences. London: 1971. 125138.6 Wu TY. Swimming ofawaving plateJ. JournalofFluidMech,1961. 10(3): 321344.7 马兆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