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引入方法种种_第1页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引入方法种种_第2页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引入方法种种_第3页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引入方法种种_第4页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引入方法种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的一些思考一、注重情景设置,实验探究充分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抱怨“凸透镜成像规律”不好引导,学生们抱怨听不懂、不明白、不会用,很多时候即使想方设法背过了,却毫无意义,特别是实验时为什么(1)探究成实像时凸透镜要放在光屏和蜡烛之间;(2)探究成虚像时为什么要在另一侧进行观察。究其原因确是感性认识不足,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后进行了如下的具体操作,学生实验探究前我设计从三大方面来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一、观做结合,充分感受:】1、观看动画,感受凸透镜成像:利用动画展示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结合前面所学到的实像与虚像,仔细确认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物及实虚像的位

2、置。(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感受透镜不同的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 2、自己实验感受成像:让学生自己用凸透镜来观察,看到了什么像?师:在我们的桌上都有一个凸透镜,请大家通过凸透镜看书本上的字,看到了怎样的像?生:正立、放大的像。师:再用它看看远处的物体,又看到了怎样的像?生:倒立、缩小的像。师:你对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想法?生1: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生2: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生3:凸透镜能成正立的像;生4: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生5:可成实像,也可成虚像。(设计意图:这一阶段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进一步亲自体验感受:凸透镜可成各种情况的像,因为前面已学习过对像的性质的描述,所以学生描述较规范)3、

3、教师演示引发思考:师:我再给大家做个演示实验,大家仔细观察,注意多思考:用灯泡发光后对着一凸透镜观察墙上所成的灯丝的像,灯泡不移动,慢慢移动凸透镜,观察墙上的像,你有什想法?同样距离下换另一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再观察成的像?生:同一凸透镜,灯泡距离透镜不同时,像的大小变化。生:灯泡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但换了另一凸透镜结果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师:凸透镜成的像会变化。请进行猜想: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认为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将学生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确定探究的主要问题。)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可以影响凸透镜成像。师:灯泡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但换了另一凸透镜结果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你认为这是什么

4、原因?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改变有关。师:综合两位同学的观点再大胆猜想一下?生:是不是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会影响凸透镜的成像,师:大家还注意到了什么?生:成实像时在墙上可找到,成虚像时墙上找不到,只能用眼睛从透镜另一侧看。师:这位同学观察很细致,再想想怎么更清晰地描述成实像和虚像时物体、透镜、像的位置关系。生:成实像时凸透镜在物像中间;成虚像时像物都在透镜的一侧。师:太棒了!大家还有什么发现?生:还有成的像距离透镜的远近也会改变。师:非常细心。师:很好!通过前面大家看到的及同学们、老师做的实验,大家认识到凸透镜成大小、实虚、倒正不同的像的原因可能是与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有关,而且成的像的位置、到透镜

5、距离也改变,所以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严谨的实验来探究是否是这些因素在影响透镜成像,以及具体的成像有什么规律。(设计意图:学生们用凸透镜做的实验,很简单,而且实虚像都是用眼睛看到,不便于为后面找实像时物像两侧而虚像时物像同侧做铺垫,所以我思考加入这个较学生实验更为具体一些的实验,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成像确实有变化,另一方面想为后面实验设计做些铺垫。开始我想用蜡烛来做实验,但后来想到学生自己动手时也是用蜡烛,所以我换用了灯泡,这个实验是想引导学生分析不只是单纯的物距影响成像,而是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影响成像,而且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出成实像时凸透镜在物像中间;成虚像时像物都在透镜的一侧这一点,

6、以便于学生对后面的实验理解并能分析寻找规律)【二、 作图分析增进理解:】借助作图来分析成像的位置及特点:老师可引导学生借助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确定像的位置,由于难度稍大,时间有限,教师视情况灵活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在学生通过实际的现象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再借助作图分析,进一步理解成像情况产生的原因,但是我在这里把握好难度,重在提供理解的环境不是为了必须画出像)【三、认识器材准备实验:】1、先放手让学生思考、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致的设计思路:自己想选用什么器材及大致操作流程;2、介绍提供的器材: 

7、 介绍现有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认识到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其方便性、规范性: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具体的使用)。(设计意图:首先给学生实验设计的自由空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大胆思考,所以有些灵活的学生会想到自己的方法,但是我们提供的器材有限,由于老师用灯泡做的实验,给学生一定启示,所以应能根据实有器材灵活完善设计方案,光具座的使用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总结出来。)经过以上的环节,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这样为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准备,通过实验得到的规律,学生自然就会理解更深入、更灵活,应用知识时也会得心应手。二、建立好情景,才能做好凸透镜成像实验

8、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教学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故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因此在进行实验探究前,建立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会有助于学生的实验探究。下面我就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做法。(1)有趣的试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新课的领导思想。上课时,首先做如下演示试验:实验一:使凸透镜正对着教室的电灯,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沿主光轴放一张蜡纸做的屏,移动到适当的位置,纸屏上就会涌现清晰的倒立的电灯的像。引导学生说出此试验阐明凸透镜可以成像,刚才察看到像

9、是由实际光线聚集而成的,叫做实像。是位置固定、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实验二: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窗外的景物和看书上的字,请学生说出所察看到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凸透镜能否成放大的实像?能否成虚像?凸透镜的成像有怎样的规律,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激发兴趣突破难点1、引言:生活中人们利用到凸透镜做成的仪器和工具有很多,不知道同学们了解多少?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凸透镜形成的规律呢?想不想用凸透镜发明更多的工具为人类服务(从情绪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学生感觉亲切,也感觉物理很有用,必将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2、学生都会说很愿意,那么我们就开始3、很自然的让学生有强烈的试验欲望,分四人一

10、组进行设计试验。4、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构想和设计试验,边做边看书边小声讨论。 教师巡查,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自觉、自动地和教师、教材、同窗、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换,自我调节,并顾及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了一种协调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这培育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明能力。)。5、设计试验完毕,教师:“能否根据你们的试验、剖析设计试验并验证呐?”6、让学生自主试验,发现规律.教师巡查领导,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7、进一步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发生了那些变化,通过这一系列(试验讨论活动再探究)的过程学生自己在学,这样学生

11、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学习也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知识点不知不觉中就印入脑中了。8、剖析数据总结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剖析得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规律。培育学生剖析归纳能力。(3)、动画演示阐明原理学生剖析后,教师通过flash动画活泼形象地演示实物成像、成像原理及规律。为再现了学生成像过程,明确了成像原理及规律。变难为简、变深为浅。通俗易懂。(4)、发散思维巩固练习几个趣味练习层层递进、步步夯实这节的重点,生活小常识突破了本节难点。双边活动:从问题的提出-试验的操作-规律的得出-原理的证明-巩固练习,始终把每个学生都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

12、只是起引导铺路的作用,使师生的互动贯穿与课堂的始终.以上所述,虽然仅反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课的有关做法,但揭示了探究教学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具体说来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些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

13、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示等。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总结经验,只有我们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才有可能提高。三、磨刀不误砍柴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又是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理论基础,还是解释近远视眼形成和矫正方法的知识基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该规律延伸应用较多,实用性强、易出题,并且学生出错较多。突出表现是好多学生实验的思路不清晰,实验多数不成功,即使勉强做出了实验数据,也不知道实验的原理,不知道怎样分析数据,不能

14、正确总结出成像规律。实验也做了,但就是成像的规律不能理解,遇有问题照样不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实验的准备和铺垫工作没有做好,使探究实验流于形式。下面谈一谈如何通过创设一些物理情景,让探究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可以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1、上课伊始做好小孔成像实验。【设计意图】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物距大于像距,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蜡烛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

15、并且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类比着解决这类题目。2010年临沂市中考物理试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合适,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蜡烛火焰完整的像,应将蜡烛向_调节。”(成像偏上,如何调至光屏中心)解决显微镜成像的移动方法于此类似。由于初中阶段不要求画凸透镜成像光路图,用这种方法类比岂不是很好。 2、让学生用凸透镜进行课前预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认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

16、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先有感性认识。上课前,教师先在每张实验桌上放上凸透镜、光屏、刻度尺、蜡烛、火柴,学生一进教室就摆弄起仪器来,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设计意图】利用八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自由地动手、动眼,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此,上课前就允许学生用桌上的器材,先尽情地“玩”一会,让他们从“玩”中观察现象,为发现问题创设情景。3、创设情景体验,引发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1)学生体验一:通过放大镜观看物体时,若适当增加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是增大呢,还是缩小?若继续不断地增大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将怎样

17、变化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探知欲。(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并且设计实验步骤时一般按照物距的变化为线索设计实验。4、几个数据要明确。在实验前,最好让学生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2倍焦距是多少,

18、在摆设器材时,最好让学生知道焦距和2倍焦距在什么位置,这样学生做完了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便于总结实验规律,能提高实验的效果。总之,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缺少,尽可能的做好实验的铺垫,减少盲目性,提高实验的实验效果。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的情景设计(一) 自主实验,感性导入。上课前,教师先在每张实验桌上放上实验器材,课前学生先进入教室,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先熟悉仪器,并可简单操作。设计意图 利用初三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自由地动手、动眼,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此,上课前就允许学生用桌上的器材,先尽情地“玩”一会,让他们从“玩”中观察现象,为发现问题

19、创设情景。(二) 联系生活,感悟体验。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蜡烛(物体)、照相机镜头(凸透镜)、胶卷(像),模拟照相机给蜡烛照相时,物体、凸透镜和像三者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判断他们完成的正确与否,同时请扮演像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特征。类似的方法,模拟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情况。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上一节学习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有关知识,通过情景表演加深对物体、凸透镜和像三者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记忆。(三) 课件展示,引导思维。课件展示照相机及其成像情景图及电影放映机及其成像情景图,提问学生,你们看了以上两种成像情况,你们有什么疑问要问老师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聚合学生问题。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引导学生

20、思维,聚合学生的关注点,并通过图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情景的理解。(四) 初步观察,获得体会用手中的凸透镜观察自己手指的指纹、课本上的字,用手中的凸透镜使窗户在屏上成像,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实验,让学生初步建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对于下面的实验的设计和理解。(五) 提出问题,启发猜想1、用凸透镜对课本上的字迹作充分的观察,然后说出有什么发现,能联想到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物体经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的观察中激发兴趣,得到启发,从而思考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方案。2、学生回答:看见书本上的字放大了,发现当把凸透镜离书本上的字远一点时,看到的像会大一点。还看见了

21、缩小的像。  (这时有一部分同学说看见了,但另一部分同学说没有看见。)问:请观察到缩小的像的同学讲一讲观察的方法。设计意图抓住时机,让学生对像和距离之间存在联系能有一个初步概念。3、物体通过凸透镜能成不同特点的像,从观察和实验中可猜想它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是否能找出一定的规律。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上是这一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指向。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后,得出探究实验的具体办法。五、雾里看花别样美那英有一首歌叫雾里看花,我特别喜欢,有时还跟着哼唱几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放在描述学生在学习探究凸透镜

22、成像规律这节课中的心态,就再贴切不过。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每每学到这里,会有相当一批初二学生第一次感到物理教学的“无理”,繁杂的概念、多变的结果、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应用,让学生望而却步。面对这一难点我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     聚焦“鲜花”擦亮眼。初看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有难度,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困难是“集腋成裘”,小孔成像中的实像,不知所云;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稀里糊涂,当凸透镜的实、虚像在同一实验中出现时,岂有不乱之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系统的思想,认真做好小孔成像实验,在平面镜成像一课之后,适当地总结一下实

23、虚像的联系与区别,到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课中,运用比较法,学生就会迎刃而解。  一进入光的折射的学习,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放大镜,随身携带,布置一项过程性作业:放大镜下的生活。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尽情地观察,而且每节课前,举行三分钟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很多你想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都已有了经验积累,产生很多疑问,为解决凸透镜成像铺垫了良好经验基础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2.     何惧“身在此山中”:物理老师都知道,凸透镜成像是难点,所以在教学时也格外用心,把教学步骤设计详而又细,学生的工作就只剩下根据教师设计的步骤,步步为营,

24、记录数据。老师们担心学生掌握得不好,又通过编写顺口溜、做大量相关习题进行巩固,但效果依然差强人意。因为学生的困难不在结果,而是对过程的不理解。  “不是庐山真面目,何惧身在此山中”,庐山很美,我们既可以跳出来看全庐山全貌之俊秀,又何妨深进去,遍赏她每一处潺潺细流、奇峰险峻呢?对于这节课,我从认识凸透镜开始,就在实验室中进行,学生触摸凸凹透镜、利用光具座观察凸凹透镜的汇聚与发散作用,学生的思想是灵动的,对新的事务从陌生到熟悉,他的思想会从好奇仪器外表、到产生利用仪器探究更多猜想的欲望。很多的探究是在“盲目”动手中发现的。关于凸凹透镜的成像的认识,在学习凸透镜成像之前,大多的学生已经在前

25、面的实验课中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到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节课时,学生对实虚像、焦距、焦点、像距的概念认识和具体测法都已熟悉。此时集中解决凸透镜成实像时,大小、倒正与物距像距的关系,甚至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将蜡烛换成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含义、盖住一半凸透镜,观察像的变化等。3.     呵护这朵迟开的“花”:既然是教学的难点,就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式掌握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效果。有些学生就像迟开的花苞,在别的“鲜花”都已盛开时,他却“小荷才露尖尖角”。没有关系,我相信,他总有“绽放”的那

26、一天。就让我们做一个“护花使者”吧。实验中,多一点鼓励和指导,多一点耐心的询问和细致的答疑。许多学生面对那么多结论也一时很难掌握,那就让我们多一点等待,难道你不曾发现:“很多连续讲几遍学生依然懵懵懂懂的问题,放一段时间,也就很容易掌握”。与其布置给学生铺天盖地的练习、作业,不如适可而止,继续往下进行新课,一两个星期后,再回来练练,你会有惊奇的发现:“我的学生都聪明!”。  有些疑问无须回答,因为让学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这些疑问就是他前行的动力,我们不必去刺破学生“虚幻”的世界,那是他的王国,你可知道雾里看花有多美?六、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养成

27、良好的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是学好物理的最好方法,他们应该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动脑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因为学生在实验探究前对凸透镜成像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凸透镜成的像,甚至更不知道什么是实像和虚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的。学生们也到实验室里做了实验,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这个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过程。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想要实验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在进行实验探究前,建立一个适当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当然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好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用具

28、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来掌握知识。对于这节探究课的引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要让学生知道凸透镜既能成放大的虚像,又能成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学生一下子是不能全部记住,更不要说在探究前就说出这些成像特点,所以我想从下面几个实验和现象入手,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成虚像这个情景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学生能看到放大的字;或者通过圆形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鱼变大了。这样的现象和例子很多,不再多描述了。对于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我有一架早前使用的“华夏”照相机,买了数码相机后就一直闲置,讲到透镜成像的时候,我

29、就想能不能用它来做一些实验,也算是废物再利用吧。我把照相机快门时间调到b,这样按下快门后快门就是一直打开的(这一点普通的数码相机是没有的)。然后把相机的后盖打开,在原来胶片的位置粘贴上一张半透明的纸,把相机放在一个纸盒内,镜头从纸盒侧壁上的一个孔内探出,对准明亮的室外,剪去纸盒的另一面侧壁以便于观察。因为纸盒内较暗,所以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室外的景物在纸上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像。如果用一块厚布把观察者和纸盒蒙起来,效果很更好。虽然学生自己举起一个凸透镜对准远处的物体,也能看到清晰倒立的像,但他们并没有看到像成在光屏上,所以印象并不深刻,甚至不理解,通过我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个像,就能清楚

30、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特点,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去发现原来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凸透镜也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或者等大的实像,并通过分析找到成放大和等大的实像的条件,水到渠成,能比较顺利的完成这个探究实验。七、拂除尘土现真金首先,本人认为这个课题的设计特别好,这是一个困惑教师已久的问题,我们学校的教研组也多次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我们认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应从“为什么”、“实验的改进和突破”“成像原理”“加深巩固”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也就是说,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拂除尘土现真金。一、建立凸透镜能成像的意识

31、1、游戏中建立让学生手用凸透镜、手电筒、蜡烛等器材随意进行玩耍(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但还得让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引导),部分学生一定会看到凸透镜会成像,而后引导学生在人眼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毛玻璃,让学生观察在毛玻璃上能看到什么。从而得出凸透镜能成像2、运用刚才的游戏用硬纸张对实验装置进行包裹,问:这样一个物体像哪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照相机)这样就不露痕迹的让学生了解了照相机的结构,从而激发了想一探究竟的意愿。3、介绍物距像距 u和v。            

32、60;          二、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改进1、改进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都是安排在光具座上进行的,因此光具座的使用效果关系到这一节的实验质量,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先在光具座上标上刻度尺的刻度,“ 0”刻度在中间,读数向两边递增.在实验中,凸透镜位于光具座的“0”刻度位置不动,仅移动光源和光屏,学生在做实验时,通过光具座上刻度尺的读数,物距、像距一目了然,直观、清楚.而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前后观察者均能看清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而增大可视范围,增强实验效果.2、光源的改进为了解决蜡烛在实验过程中会

33、变短的问题,我将成像实验中的发光物体做成一个由几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成的三角形,起到了稳定、量化、无污染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获得了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3、成像原理光路的直观演示突破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成像的光路原理,改变“嘴巴讲实验”、“粉笔画实验”的现状,让学生更能直观的观察到实验原理,我为此设计了一个烟雾箱实验:运用一个带孔隔板一个放在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三角架之后,在烟雾的作用下发光二极管会产生数条清析可见珠光线,这些光线通过透镜就会显示出成像光路图,这样处理绝对比用“嘴巴讲,粉笔画”好的多,而且记忆深刻。三、实验记录的突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

34、“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是这一环节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故而设计记录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另一个突破。我们用印有数轴的塑料透明投影片处理实验数据以此寻找规律的方法。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物距和像距画到数轴上,然后将不同小组投影片层层叠加,既直观地处理多组实验数据,突破了“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这一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乐趣。四、实验加深巩固的设计运用flash动画进行深化巩固,让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关注生活中的摄像头等物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八、凹“凸”有致;婀娜“多姿”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我到底学凸透镜成像有

35、什么用?那么难!在初二的物理课堂上,我第一次怀疑了自己的能力,我为什么学不好!我为什么就是学不好!因为这个缘故,对于凸透镜成像这节课,我是又怕又恨,可是,有特别的想让我的学生不要产生当年我的想法。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一、新课引入:这一环节要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十二分的想要了解凸透镜!1、一个普通的水杯,装满水。将自己的一根手指慢慢的移到水杯的后面。“请同学们注意我的手指。”注意:此时教师不要说“请同学们看我的手指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因为这样学生就有了手指会变化的前提一意识了。说话的语调一定要充满了“魔术师”一样的语气,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语调慢慢的变低或者慢慢的变高,最好你的表情

36、有所变化,制造出一种好奇的情景。(此时学生相当惊讶,因为水杯后面的手指会变的相当粗!我认为,越是贴近生活的小实验,越有效果!学生都会很惊讶,自己天天用水杯,却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甚至很多同学会用自己的水杯开始试验!)此时,引入学生熟悉的放大镜,而不是凸透镜从这个试验联想到类似的放大镜水到渠成了。想要了解放大镜为什么能够放大物体吗?学生非常想!这时,不急于交代凸透镜,继续掉学生的胃口! 2、每两个学生都有一个放大镜,让他们自己感受放大镜的奇妙!开始,多数学生会用放大镜来看课本上的字,个别淘气的小家伙会看同桌的眼睛啊,鼻子之类的,很高兴。但多数学生看完放大的东西之后,就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镜。我采取

37、的方式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微笑地看着那些没有放下的孩子。我的目标是:只要有一个孩子发现远处的事物是倒立的就可以!当某一个孩子不由自主的喊出:“咦!?什么什么东西是倒的!”全班同学都沸腾啦!其他的同学一定会效仿他的做法,此时孩子们的心情不言而喻!当很多孩子惊奇的告诉我,看到的老师是倒的,很小的时候。我想: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放大镜了!这时,引入凸透镜二、进行新课1、了解凸透镜1)凸透镜的特点了解凸透镜,实际就是我们知道的放大镜,学生们可以用手来感受凸透镜的构造特点。2)凸透镜的汇聚光线的作用同学们都知道了用凸透镜烧蚂蚁、烧火柴的例子。在这里,我表示了足够的赞同,并表扬他们很注重观察。然后,

38、我自己创造的“小魔术”能够很形象的表示出凸透镜能汇聚光线哟。器材:大陀螺一个(这种陀螺各个地方都有卖,转的时候有很漂亮的光圈在地上,经过我的观察,实际上是竖直排列的四个灯,颜色各不相同!)啫喱水两瓶    较大凸透镜一个将教室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这样做,孩子也感觉很新鲜,好奇心继续保留!请一位同学帮忙,拿着发出不同颜色灯光的陀螺,旁边放上凸透镜。此时,什么都看不到,我在陀螺和透镜之间碰啫喱水,第一个奇迹:看到了不同颜色的平行光!然后,同时在透镜两侧喷啫喱水,第二个奇迹:不同的光线都折向中间!(就这样拿出来分享,好“心痛”,哈哈。)这样,自然的到了凸透镜能汇聚光线

39、,以及焦点焦距之类。不述2、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地方我采用的方法是孩子们最为熟悉的:在太阳下的亮点这个亮点,是太阳的像!太阳离地球很远,投射到凸透镜上的是平行光,会聚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也就是太阳的像。这个像是光点真实组合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来承接的,所以叫做实像。而虚像一般是反射或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形成的,像平面镜成像这样,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能交于像点。(这样就解决了为什么要用光屏来找像的问题)然后,来回的移动透镜的位置,让学生说,那个是太阳的像?自然是光点最小,光亮最强,最为清晰地位置(这就是告诉他们在试验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像在多远的地方呢? (这里就是告诉他们在试验的过程是要测量物距

40、跟像距)像在什么位置?太阳在什么位置呢?结果很简单(这就是告诉他们在试验的过程中如何放置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现在的铺垫足够多了吧?嘻嘻,下面的事情,很简单啦,放手给学生就好!提出问题:请你用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放大的字,有的时候却能看到很小很小的我呢?设计试验:学生此时一定能够依次将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安排好,并想到测出物距跟像距。这时介绍光具座给学生,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下面进行试验啊,数据分析啊,得出结论啊,相互评价啊等等,就不用你管啦,他们会做的很好。嘿嘿,我就不再详细的写啦,偷个懒!后面的小结啊,作业啊,也不写啦,再偷个懒。嘻嘻不好意思啦,大家需要的话,我再补

41、充吧!课后反思有了小时候的痛苦,所以,倍加努力。这节课,我先来说我自己认为成功的地方:1、课前引入到位。不见得试验多么稀奇,就是学生身边的事物,通过老师的语言,通过老师的表情,通过某个学生不由自主的发现,带领我们的学生来到一个非常好奇的世界,他们非常非常的想知道为什么?我个人认为这是成功的一半!2、凸透镜汇聚光线的实验。物理是一门用试验来说话的课程,你拿那些课本上的图片,想当然的什么什么,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了。我找了很多器材,却偶尔在孩子的玩具中发现了“宝贝”,学生很形象的了解了汇聚作用,那么焦点,焦距等等迎刃而解!3、原来说太阳光下的焦点换成太阳的像。为了让孩子设计好试验我做了大量的铺垫

42、,其实也就是三句问话,我感觉,效果真的很好。有了这样的铺垫,后面我感觉就相当的轻松,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由此深刻的感受:想要放手给学生,是多么的不容易!放手要想放的好,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再来说说我认为不足的地方:1、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我用的陀螺灯光是不同的颜色的,他们的折射率是不同的,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会不是很准确,但是,我没有找到同色的灯。或许,不同颜色的灯光还能更好的区分呢?2、最大的困惑是一节课时间不好把握,要想充分的放手给学生,那么我们的铺垫就要很到位。学生,有很多下了课也不想结束。我个人的感觉对课堂的控制真的是十分考验一个老师的能力的,可能我的能力还是不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不吝赐

43、教。3、在分组试验的时候,学生还是容易混乱,什么是等大的像?怎么才知道是等大的?除了用作图法的方法,我不能在试验中解决这个问题,也希望同仁或专家老师能够给我帮助。十、直入实验,减少干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明白:探究成实像时凸透镜要放在光屏和蜡烛之间”,这的确是我遇到过的现象,通过跟学生交谈,我发现,他们是在我给的活动中没有找到光屏,不知道视网膜其实充当了光屏。我给他们的活动是:让他们用凸透镜观察周围远近不同的物体,看看有什么变化。目的一是为了让他们参与进来,用这个他们平时没怎么注意的现象,调动一下兴趣;二是为了让他们找找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三是为了让他们能意识到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影响成像情况的因素。反思一下,这样的设计,干扰太多,把学生搞晕。虽然目的确实达到了,但活动和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