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论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二、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障碍分为三个层面: 残损 残疾 残障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一一五个步骤:1.康复评定2.设定康复目标 3.制定治疗计划 4.实施治疗计划5.康复疗效评定四、康复评定的目的:1.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和程度2.寻找和确定障碍发生的原因3.确定康复治疗项目 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5.判定康复疗效 6判断预后7.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8.评估投资-效益比 9.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第二节 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内容一、康复
2、评定分为三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X确定存在的问题寻找功能障碍的原因23采集病史检查、测量量C>确定残存功能 或能力寻找功能性活动障碍 的原因定障碍学诊断收集资料二、康复评定的时期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1 .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2 .中期评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3 .末期评定,通常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4 .随访,指对出院后回归社区家庭的患者进行的跟踪随访。第三节检查与测量方法的评估一、信度(可靠性),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包括:测试者内部信度:同一测 试者;测试者间的信度:不同测试者间二、效度(准确性
3、),指测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测量目的。效度越高,表 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三、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 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 3.效度高,也必然高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原则与注意事项一、选择评定方法与评定工具的原则1.选择信度、效度高的评定工具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评定方法3.根据评定目的在同类工具中进行选择4.评定与训练方法的一致性5.根据障碍的诊断选择具有专科特点的评定内容6.选择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方法7.考虑时间因素二、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1 .选择标准化评定方案时需进行严格的培训。2
4、.检查应从筛查开始,如有必要,则应在筛查的基础上进行收入的详查。3 .避免滥用检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4 .重视和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与患者,患者家属,其他专业人员的沟通)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第一节 关节活动度一、关节活动度或关节活动范围,指一个关节的运动弧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二、各种关节活动范围及其概念关节活动范围分为:全范围、外侧范围、中间范围、和内侧范围。1 .全范围:肌肉收缩从完全伸展位到最大短缩位。2 .外侧范围:肌肉收缩从完全伸展位到全范围的中点位。3 .内侧范围:肌肉收缩从全范围的中点位到肌肉最大短缩位。4 .中间范围:肌肉收缩从外侧范围中点到内侧范围中点的部分。
5、三、关节活动度的分类1 .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 ) :指关节运动通过人体自身的主动随意运动而产生。2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是指关节运动时通过外力如治疗师的帮助而产生。四、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生理因素:1 .关节的解剖结构,两个关节面弧度差越大,该关节活动度也越大。2 .肌肉力量,主动肌的收缩力量和拮抗肌的伸展力量越大,关节活动度也越大。3 .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性质,关节囊厚、紧,韧带和筋膜多、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差、肌肉长度短,关节活动度就小;反之,关节活动度大。五、测量目的物理疗法的测量目的。主要目标:提高和改善粗大生理运动功能1.确定活动受限的关节部位2.确定关节受限的程度3.
6、寻找和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或因素4.为确定治疗目标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客观依据5.保持连续记录,以便治疗前后对比和疗效判定。六、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 1.骨关节伤病和手术后患者 2.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3.神经系统疾病4.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5.康复治疗疗效的评定(二)禁忌症: 1.关节脱位或骨折未愈合2. 刚刚经历肌腱、韧带、肌肉手术后。 (影响愈合)3.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骨化(多发生在肘关节或膝关节。)第二节 测量方法与步骤一、关节活动度测量的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1 .测量时被检查者须保持正确体位并给予有效的固定2 .根据测量部位选择适当的关节角度测量尺。3 .首次测
7、量和再次测量的时间、地点、测量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4 .被动运动关节时手法要柔和,速度均匀缓慢,尤其对伴有疼痛和痉挛的患者不能做快速运动。5 .读取量角器刻度盘上的刻度时,刻度应与视线同高。6 .对活动受限的关节,AROM 和 PROM 均应测量。7 .观察和记录关节是否存在变形,疼痛,浮肿瘢痕。疼痛时,记录疼痛的范围及程度。8 肢体 ROM 的检查结果应进行健、患侧比较。9 .有下列情况存在时,测量操作应特别谨慎:1.关节周围炎症或感染、2.过度活动或半脱位的关节、3.关节局部血肿,尤其在肘、膝、髋关节、4.怀疑存在骨性关节僵硬、5.软组织损伤(肌肉、肌腱、韧带) 。10 .服用止
8、痛药或肌松药的病人。11 .骨质疏松或骨脆性增加。( PROM 尤其要注意或不做)第三节 各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上肢(一)肩肱关节 :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1 .屈曲固定臂:腋中线移动壁:肱骨长轴轴心:肩峰参考值范围: 0° -180 °2 .伸展固定臂:腋中线移动壁:肱骨长轴轴心:肩峰参考值范围: 0° -60 °3 .外展固定臂:通过肩峰与地面垂直的线。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移动壁:肱骨长轴轴心:肩肱关节前方或后方参考值范围: 0° -180 °4 .内收如肩关节处于20° -45 °屈曲位
9、时,上肢可从前方向内作内收运动。参考值范围: 0° -45 °5 .水平外展固定臂:与肱骨长轴平行并与躯干垂直。移动壁:肱骨长轴轴心:肩峰顶部参考值范围: 0° -90 °6 .内旋固定臂: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移动臂:尺骨轴心:尺骨鹰嘴参考值范围:0-70 °7 .外旋参考值范围:0-90 °(二)肘关节 :屈曲、伸展1 .屈曲固定臂:与肱骨纵轴平行,指向尺骨鹰嘴移动臂:与桡骨纵轴平行,指向桡骨茎突轴心:肱骨外上髁参考值范围: 0-150 °2 .伸展参考值范围: 0 °(三)前臂:旋前、旋后1 .旋前固定
10、臂:与地面垂直移动臂:与包括伸展的拇指的手掌面一致轴心:中指尖参考值范围:0-90 °2 .旋后参考值范围:0-90 °(四)腕关节 :掌屈、背伸、桡偏、尺偏1 .掌屈固定臂:与尺骨长轴平行运动臂:与第五掌骨长轴平行轴心:桡骨茎突参考值范围:0-80 °2 .背伸参考值范围:0-70 °3 .桡偏固定臂:前臂背侧中线运动臂:第三掌骨背侧纵轴线轴心:腕关节背侧中点参考值范围:0-25 °4 .尺偏参考值范围:0-30 °下肢关节(一)髋关节 :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旋、外旋1 .屈曲固定臂: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运动臂:股骨纵
11、轴轴心:大转子参考值范围: 0-125 °2 .伸展固定臂: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移动臂:股骨纵轴轴心:大转子参考值范围:0-30 °3 .外展固定臂: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一致移动臂:股骨纵轴轴心:髂前上棘参考值范围:0-45 °4 .内收固定臂: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一致移动臂:股骨纵轴轴心:髂前上棘参考值范围:0-30 °5 .内旋固定臂: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与地面垂直移动臂:与胫骨纵轴平行轴心:髌骨中心参考值范围:0-45 °6 .外旋固定臂: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与地面垂直移动臂:与胫骨纵轴平行轴心:髌骨中心参考值范围:0
12、-45 °(二)膝关节 :伸展、屈曲1 .伸展固定臂:股骨纵轴移动臂:与胫骨纵轴平行轴心:胫骨外侧髁参考值范围:0 °2 屈曲参考值范围:0-135 °(三)踝关节 :背屈、跖屈、内翻、外翻1 .背屈固定臂:腓骨小头与外踝的连线移动臂:第五跖骨长轴轴心:小腿腓骨纵轴线与第五跖骨纵轴线的交点参考值范围:0-20 °2 .跖屈参考值范围:0-50 °3 .内翻固定臂:与小腿纵轴垂直线一致移动臂:足底面长轴轴心:两臂交点参考值范围:0-35 °4 .外翻参考值范围:0-15 °第四节 结果记录与分析一、结果记录1 .记录结果以5
13、°为单位。2 .记录关节运动范围。关节运动范围是指一种运动开始时的角度和运动结束时的角度。3 .关节过伸时,用负号表示。4 .在正常情况下可做双向运动的关节由于病变而只能进行单向运动时,受限方向的运动范围记录为“无”二、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1、 AROM < PROM 主动肌肌力减弱,被测试者的意愿、协调性及意识水平。2、 PROM < 正常 ROM 皮肤、关节或肌肉等组织的器质性病变。皮肤:紧张,疤痕增生 。关节:关节 炎、关节损伤(骨折) 。肌肉:肌肉和肌腱的挛缩徒手肌力检查第一节 肌力一、肌力,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
14、的能力。二、肌的分类1 .原动肌又称主动肌,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2 .拮抗肌,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3 .协同肌,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或肌群。三种类型:联合肌(副动肌) ,产生与原动肌相 同功能的肌、中和肌,限制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运动的肌、固定肌,具有固定功能的肌或肌群一般来说,当负荷非常小的关节运动时,仅原动肌产生收缩。如果负荷稍增加,固定肌收缩,固定近端关节,随着负荷增加协同肌参与援助,当负荷过大时,拮抗肌也被调动起来固定关节。三、肌收缩类型(一)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从而有助于固定体位。(二)等张收缩,肌
15、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缩短,引起关节运动。1、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长度缩短,又称为短缩性肌收缩。2、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远离,使肌长度增加。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四、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纤维类型3、运动单位募集率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 、肌肉的初长度5、肌收缩类型6 、年龄与性别五、评定目的(一)物理疗法评定目的1、确定肌力减弱部位与程度2 、软组织损伤的鉴别诊断3 、协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4、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5、评价肌力增强训练的效果。(二)作业疗法评
16、定目的1、判断肌力减弱是否限制了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作业活动。2、从远期目标判定肌力减弱是否需要采用代偿措施或使用辅助具与设备。3、判定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力是否失衡,制定肌力增强训练计划或使用矫形器以预防畸形。4、工伤、运动损伤、事故所致的残疾鉴定和丧失劳动力程度鉴定标准。第三节 各肌肌力的检查方法看课本 P108反射检查第一节 反射一、 反射,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反射弧是反射的解剖学基础。第二节 反射的检查方法一、浅反射1 .角膜反射 :三叉神经,桥脑,皮层,面神经,口轮匝肌。2 .咽反射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延髓。3 .腹壁反射 :第 7-12 肋
17、间神经, T7.8 T9.10 T11.12 。 腹横肌、腹直肌、腹斜肌。4 .提睾反射 :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皮支, L1-2 ,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肌支,提睾肌。5 .跖反射: 胫神经, S1-2。6 .肛门反射:阴部神经,S4-5。肛门括约肌。二、深反射1 .下颌反射 :三叉神经,桥脑,咀嚼肌。2 .头后屈反射: 三叉神经, C1-4 ,项肌 .3 .肱二头肌反射: 肌皮神经, C5-6 。肱二头肌。4 .肱三头肌反射:模神经,C6-8,肱三头肌。5 .挠骨骨膜反射:挠神经,C5-8,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挠神经,项肌.6 .屈指反射:正中神经,C6-T1,指屈肌群。7 .胸大肌反射:胸外
18、侧神经、胸内侧神经,C5-T1,胸大肌8 .腹肌反射:肋间神经,T6-12,腹肌9 .膝腱反射:股神经,L2-4,股四头肌。10 .跟腱反射:胫神经,L5-S2,腓肠肌。11禳阵挛12 .踝阵挛 第三节结果记录与分析 一、结果记录1 .浅反射 正常为“ +”,减弱为“土”,消失为“一”2 .深反射 消失用“一”或0表示,轻度减弱则用“土 ”表示正常为“ + ”。亢进一般分为轻度亢进“+”、轻度亢进“+ + + ”、重度亢进“ + + + + ”。3 .病理反射 阳性为“ +”,可疑为“土”,阴性为“一”。肌张力的评定第一节肌张力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第二
19、节正常肌张力分类:1.静止性肌张力,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有的紧张度(弹性、抵抗)4 .姿势性肌张力,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翻身)5 .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第三节异常肌张力一、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有痉挛和僵硬两种状态。(1)痉挛,是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 障碍。折刀现象最常见,常由锥体系病变所致,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2)僵硬,亦称强直。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肌肉,运动的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感不变,即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齿轮样强直的特征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
20、持续的、始终如一的阻力感。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有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被称为齿轮样僵硬。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见的原因。二、肌张力底下,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感觉到阻力消失的状态。1 .原因:小脑病变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休克期)、脊髓休克、末梢神经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害)。2 .轻度肌张力低下的特征:关节固定时表现出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较弱、具有短时间抗肢体重力的作用、能完成功能性动作三、评定的目的和意义:1.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预测康复疗效2.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 3.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第四节肌张力的检查方法钟摆
21、实验,是一种在肢体自抬高位沿重力方向下落过程中,观察肢体摆动然后停止的过程。痉挛越重,摆 动受限越显著,钟摆实验常用于下肢痉挛评定,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发育性反射与反映的评定第一节 反射的发育一、反射,是对特定刺激的不随意、固定刻板的反应。二、反射与反应的分类1 .脊髓水平的反射,一般在妊娠28 周至出生后2 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以及交叉性伸展反射、抓握反射等。2 .脑干水平的反射,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至出生后 4 个月,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应、阴性支持反应等。3 .中脑水平的反射,是出生时或出生后 4
22、-6 个月出现并终身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包括调整反应和自动运动反应。4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在出生4-21 个月后逐渐出现并终身存在。三、评定目的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3.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第二节 评定方法一、脊髓水平反射(一)屈肌收缩反射检查体位:仰卧位,头部中立位,双下肢伸展。检查方法:刺激一侧足底。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出现时间:妊娠28 周。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二)伸肌伸张反射检查体位:被检者仰卧位,关呈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检查方法:刺激屈曲位的足底。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
23、呈伸展位出现时间:妊娠28 周。消失时间:出生后2 个月(三)交叉性伸展反射方法一检查体位:被检者仰卧位,头部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检查方法:将伸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阳性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出现时间:妊娠28 周。消失时间:出生后2 个月方法二检查体位:仰卧位,头部中立位,两下肢伸展。检查方法:在一侧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典型的剪刀状体位)出现时间:妊娠28 周。消失时间:出生后2 个月(五)莫勒反射检查体位:被检者取半卧位,检查者一手置于被检者颈后部。检查方法:将头部和躯干突然向后放下。反应:上肢外展外旋,
24、伸展(或屈曲) ,各手指伸展并外展,吓哭后双上肢屈曲、内收并于胸前交叉出现时间:妊娠28 周。消失时间: 4 个月(六)抓握反射检查体位:被检者取卧位。检查方法: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图11-6)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 周。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跖屈,出生后 9个月(七)惊吓反射检查体位:任意体位。检查方法: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噪音。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出现时间:出生时。消失时间:终生保持。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在母亲妊娠 28 周时出现,出生两个月后消失为正常。莫勒反射、抓握反射、惊吓反射也均
25、在出生时出现,消失时间自出生后49个月不等。惊吓反射将维持终生。如果在该消失的时间未消失,继续存在,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神经反射发育迟滞。二、脑干水平反射(一)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方法: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出现时间:出生时。消失时间:46个月,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在出生6个月以后仍存在上述反射。(二)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方法一检查体位:被检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使被检者头部尽量前屈
26、。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出现时间:46个月。消失时间:812个月。方法二检查体位:被检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方法:使被检者头部尽量后伸。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出现时间:46个月。消失时间:812个月(三)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体位:被检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检查方法:保持仰卧位。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出现时间:出生时。消失时间:46个月。(四)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检查体位:被检者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检查方法:保持俯卧位。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
27、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出现时间:出生时。消失时间:46个月。(五)对称性紧张性迷路 反射俯卧位检查体位:被检者保持立位。检查方法:被检者脚掌着地跳数次或脚掌坚定地着地。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拮搞收缩) ;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节跖屈出现时间:出生时。消失时间: 6 个月。(六)阳性支持反射(七)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下的肢体所产生的不随意运动反应。联合反应是刻板的张力性活动,该活动使一肢体对另一肢体的姿势将产生影响。检查体位:被检者取仰卧位。检查方法:身体任何部位的抗阻力随意运动。检查脑瘫患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物反
28、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出现时间:出生时3个月。消失时间:89岁。脑干水平的反射在正常小儿出生时出现,根据反射的不同维持到 4 个月龄或至8、 9 岁不等。反射在该消失的月(年)龄消失为正常;如超过应当消失的月(年)龄反射仍存在,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滞如脑瘫。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肢体偏瘫的成年患者也可再现脑干水平的姿势反射。18三、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临床上将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称为“反应” ,它特指婴幼儿时期出现并终生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这些反应是正常姿势控制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调整反应、保护反应及平衡反应。(一)调整反应大部分调整反应为中
29、脑水平的反应,包括颈部调整反应、躯干旋转调整反应、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及躯体调整反应。1、颈部调整反应检查体位:被检者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方法:被检者头主动或被支向一侧旋转。反应:整个身体随意头的旋转而向相同方向旋转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消失时间:出生后6 个月以后。2、躯干旋转调整反应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方法:被检者头主动或被支向一侧旋转。骨盆旋转。出现时间:46个月。消失时间:出生18 个月以后。3、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射检查体位:将被检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位可以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侧各个
30、方向倾斜。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出现时间:出生2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4、身体调整反射检查体位:将被检者的眼睛蒙上,体位呈( 1 )仰卧位, ( 2)俯卧位。检查方法:将被检者置于俯卧位或仰卧位。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出现时间:出生后6 个月。消失时间: 5 岁。5、视觉调整反射检查体位:将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侧各个方向倾斜。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出现时间:出生2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二)
31、保护性伸展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是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一种位移刺激) ,为达到稳定和支持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当身体向支持面倾斜时双上肢和双下肢伸展以支撑体重。检查体位: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立位(降落伞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通过主动或被动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 46个月;下肢,出生后69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三)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1、平衡反应倾斜反应检查体位:将被检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检查方法
32、:通过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上斜)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平衡板下斜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 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 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 912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2、平衡反应姿势固定检查体位:将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检查方法: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
33、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 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 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 912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3、平衡反应迈步反应检查体位:将被检者取立位,检查者握住其双上肢。检查方法:向左、右、前及后方推动被检者。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脚相应地向侧方或前方、后方迈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出现时间:出生后 1518个月。消失时间:终生存在。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第一节 协调运动一、基本概念(1)协调运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
34、的运动。主要分为两大类: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2)协调运动障碍,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伤所致。包括:不随意运动和运动异常。二、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任何引起协调运动障碍的疾患均需要进行评价。1 、感觉性运动失调传导本体感觉的纤维受损,如顶叶或丘脑血管病、肿瘤、外伤等。2、小脑性运动失调小脑的损害,如小脑肿瘤、炎症、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3、前庭性运动失调前庭器官及其神经和核的病变,如脑干疾病(炎症、肿瘤、血管病)4、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前部的损伤,包括肿瘤、炎症等。5、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的损害,如小儿脑瘫、帕
35、金森病、成人基底节肿瘤等。(二)禁忌症,因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不在评定范围之内。三、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一)共济失调,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以及持续时间均出现异常。表现为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教粗糙动作明显。表现特征: 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如穿衣、写字 醉汉步态举步过高,身体不能协同前进,有后倾现象,跨步大,足着地轻重不等、不稳定,足间距宽大而摇摆,故称醉汉步态。 震颤 在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时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而发生震颤。意向性在做运动时,手足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姿势性站立时身体前后摆动,坐位时手足合拢则躯干和头颈摇晃。静止性静止时有震颤,
36、活动后减轻。 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如前臂旋前旋后。 辨距不良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判断失误,结果达不到目标或超过目标,如手拿杯子时,手在杯子上方摆动。 肌张力低下将被检肢体抬起并保持在一定的位置,当突然撤销保护时,肢体坠落。 书写障碍书写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下降,画线试验() 。 运动转换障碍模仿画线异常。 协同运动障碍起身试验仰卧位,双手交叉胸前,坐起时,一侧或双下肢也屈 曲。立位后仰试验双脚并拢站立,向后弯身时,头不后仰,膝不弯曲,重心后倾。 其他 眼球震颤、构音障碍(二)不随意运动,主要指姿势保持或运动中出现不自主和无目的的动作,运动不正常和运动时出现无法预测的肌张力
37、变化。表现特征: 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维持固定姿势时明显, 随意运动时可暂时被抑制。 舞蹈无目的、无规则、无节律的,可突然出现的动作。 手足徐动 间歇性、缓慢、不规则的手足扭转运动,肌张力忽高忽低,出现于面部时可出现一连串的鬼脸。 偏身投掷症 舞蹈样徐动症 肌阵挛 其他,运动徐缓、僵直第二节 评定的方法与步骤一、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1 .指鼻试验2.指指试验3.交替指鼻和对指4.对指5.粗大抓握6.轮替试验 (前臂的旋前与旋后) 7.反弹实验,常见于小脑损伤患者。 8.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9.跟膝胫试验10.画线试验,小脑损伤的患者画的线往往超出纵线的界限。二、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一)仰
38、卧位-俯卧位:正常:颈部屈曲、旋转f躯干旋转调整反应;小脑性/偏身共济失调:颈部和躯干伸展运动;帕金森病:躯干和双下肢对称性过度屈曲样动作似球状;偏瘫:无法自患侧向健侧翻身运动。(二)仰卧位f坐位:正常:颈部屈曲、旋转f躯干旋转f腹肌和屈懿肌、伸雕肌收缩-雕、膝关节轻屈、肩屈、肩胛带前突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患侧下肢过度屈髋、上抬(三)坐位保持与坐位平衡:正常:调整重心,恢复躯干稳定位置小脑受损:重心移动后,身体的摆动随之增大至倾倒端坐位躯干协调功能检查:无外力作用时躯干摇摆轻度功能失调受力后明显摆动,可恢复稳定位置坐位平衡能力低下受力后无法恢复稳定位置坐位平衡能力明显低下端坐位时,在外力作用
39、下分别进行伸膝、屈髋、抬上肢动作,观察躯干肌的协同运动与稳定性。(四)站立动作:2 .俯卧位f站立:正常:俯卧位f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站起协调运动功能低下:四肢支撑、懿关节肢位-双手扶床,躯干伸展-身体重心后移、离床站立3 .端坐位f站立:协调运动功能低下:身体晃动幅度增大,膝关节屈曲(五)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1 .静态立位保持:睁眼、闭眼( Romberg 征) , 30 秒2 .静态立位平衡测量(训练)3 .立位平衡反应及立位姿势调节反应4 .立位时身体侧方移动5 .立位躯干屈曲、伸展时伴骨盆、下肢的协同运动小脑性共济失调:躯干屈曲向前的平衡能力下降,向后伸展不能,呈现过度后倾至跌倒(六)
40、步行、上下楼梯:协调运动障碍:单腿支撑时急速膝屈曲,平衡破坏2m 直线步行:评价膝屈曲的发生、辅助下膝屈曲步行情况、中间位的稳定性跟 -趾行走、侧向走、倒退走、原地踏步、变换步行速度、突然停步或起步等检查上下楼梯的检查要求患者可以单足站立(七)步行轨迹测试:星形步迹检查三、评定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1)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非站立姿势下进行,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2)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日常生活基本动作),在移动、站立时进行,主要是粗大运动。2.掌握评定时观察的内容:( 1)运动是否可准确、直接、交替进行( 2 )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3)进行活动时身体有否无关运动
41、( 4)在要求运动速度增加时,运动质量变化的情况( 5)睁眼与闭眼、静止与运动时的姿势比较( 6 )不协调运动及受累肢体的情况( 7)了解增加或减少不协调运动的体位或情况第三节 结果记录与分析粗大协调运动评定的记录与分析( 1)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0 分:不能完成活动。1 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2 分:中度障碍能完成制定的运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更差。3 分:轻度障碍能完成制定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4 分:正常完成活动。( 2)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1 分:不能活动。2 分:能完成活动,
42、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3 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4 分:能完成活动。平衡功能的评定第一节 概述一、平衡,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及维持人体重心在支持面上方的能力。稳定极限,指人站立时身体能够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二、平衡功能的分类1 .静态平衡,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立等。2 .动态平衡,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3 .反应性平衡, 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使平衡受到威胁时, 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三、纠正平衡干扰的 3 种对策:1 .踝关节动作
43、模式(平衡干扰较小时的模式)2 .髋关节动作模式(平衡干扰较大)3.跨步动作模式(平衡干扰最大)四、评定目的1.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2.确定障碍的原因3.确定是否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5.监测其他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疗效6.跌倒风险的预测。五、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小脑疾患 2.前庭功能损害3.肌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截肢、关节置换、运动性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等。( 2)禁忌症: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步态分析第一节 概 述一、 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3
44、.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 (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 如疼痛。( 2)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第二节 正常步态一、 步行周期, 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 60),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 40) ,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
45、成1.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2.步行周期分期:首次着地、负荷反应期、站立中期、站立末期、迈步前期、迈步初期、迈步中期、迈步末期三、时空参数( 1)步频与步速1 .步频,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 95 125步/min。2 .步行速度,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步速(m/s)=跨步长(m) x步频(步/min)120( 2)步长与跨步长1 .步长,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见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距离。正常人约为50-80cm 。偏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延长。2 .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 。四、步行中的肌群活
46、动1 竖脊肌,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2臀大肌,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3.骼腰肌,为雕关节屈肌,雕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4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缩活动见于足
47、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值。5腘绳肌,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6胫前肌,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7小腿三头肌,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第三节 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按照一定的观察项目逐项评价得出结果,做出步
48、态分析的结论。其结果属于定性分析性质。一、观察内容与方法( 1)观察内容: 1.步态的总体情况2.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3.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 2)观察方法:1 .RLA 系统分析法能够帮助治疗师发现患者在步行中存在何种异常以及在何时出现该异常。2 .RLA 系统分析法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即从足、踝关节观察开始依次评定膝关节、髋关节、骨盆及躯干。二、定性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不需要价格昂贵的设备,可获得有关步态的特征性资料缺点: 1.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步态分析受患者的精力和体力的限制3.检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部位、多环节的分析。三、检查注意事项1 .观察场地面积至少6mX
49、8m,测试场地内光线要充足。2 .被检查者应尽量少穿衣服以便于真实表现的观察。3 .避免在观察部位和观察步行周期时相上4 .在矢状面观察被试者步态时应分别从两侧(左侧和右侧)进行观察。5 .如果行走时出现疼痛则应观察疼痛出现的时间四、结果分析看课本 P277第五节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一、疼痛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髋关节疼痛:患侧肩关节下降、对侧肩关节抬高、躯干向对侧过度倾斜等代偿动作使身体重心越过疼痛关节以减少对关节面的的机械性压力以减轻疼痛。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轻度屈曲,可降低关节囊的张力,足尖着地代替足跟着地。足前部疼痛:踝关节跖屈减少,足趾离地动作消失。踝
50、关节或足后部疼痛:首次着地时,足跟着地消失,以足尖或足的内、外侧代替。二、肌无力(1) 臀大肌无力臀大肌作用: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防止身体重心过分向前而摔倒。 ) 肌力下降时表现: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保持后倾,双侧肩关节后撤,从而形成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2) 臀中肌无力臀中肌作用:髋关节外展,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肌力下降时表现:一侧: Trendelenberg 步态 .双侧:上下左右摇摆,故称鸭步。(3) 髋关节屈肌无力(4)股四头肌麻痹( 6)腓肠肌无力( 5)胫前肌无力,表现:胫前肌无力时,在足触地后,由于踝关节不能控制跖屈,所以支撑相早期缩短,迅速进入支撑相中期。胫前
51、肌麻痹时,患者在摆动相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功能性过长,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代偿(跨阈步态) ,同时支撑相早期由全脚掌或足尖先接触地面,多见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1)偏瘫步态,又称划圈步态( 2)剪刀步态,不稳定的疲劳步态( 3)帕金森病步态,表现:步行启动困难,双支撑相时间延长,行走时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踝关节迈步相时无跖屈,步长、跨步长缩短,步伐细小,上肢摆动几乎消失,易跌倒。慌张步态:患者以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患者虽启动行走困难,而一旦启动又难以止步,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4)共济失调步态,又称酩酊步态或醉汉步态。感觉功
52、能的评定第一节 躯体感觉一、躯体感觉分类( 1)浅感觉,包括皮肤及粘膜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 2)深感觉(本体感觉),包括关节觉、震动觉、深部触觉( 3)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包括皮肤定位感觉、两点辨别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等二、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型1 .末梢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四肢末端手套样及袜套样感觉障碍。受损区域内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常表现为近端轻远端重,上肢轻下肢重。2 .神经干损害,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域皮肤的各种感觉呈条、块状障碍。3 .神经丛损害,当颈、臂、腰、骶丛的任何神经丛损害时,则出现该神经从支配区的各种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
53、范围为该神经丛所分布的各神经干感觉纤维支配区,故感觉障碍的区域要比神经干型为大。4 .后根损害,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带状分布,在受损的后根支配区域内各种感觉减退回消失,常伴发神经根痛和神经根的牵拉痛。周围神经型除了受损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障碍外, 该神经区域常伴有麻木、 疼痛、 肌力减退、 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以及感觉障碍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脊髓型1 .脊髓横断性损害,指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除了病变节段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外,还伴有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截瘫。2 .半侧脊髓损害,病变侧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损害,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无障碍。3 .后角损害,表现为病灶同侧的节段性痛觉和温度
54、觉障碍,痛觉大致正常,深感觉正常,即所谓的浅感觉分离。三、评定目的及意义( 1)物理疗法的评定目的及意义通过感觉功能评定确定: 1.感觉障碍的类型、部位和障碍的范围 2.感觉损伤对运动功能的影响3.针对感觉障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4.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出现继发损害如压疮等( 2)作业疗法的评定目的及意义通过感觉功能评定确定: :1.躯体感觉损伤的情况即感觉损伤的部位、范围、种类和性质,作出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2.感觉损伤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3.制定感觉康复计划,包括感觉再教育、继发损伤的预防措施、代偿技术的应用等4.评估疗效。尤其对于周围神经损伤,需要通过连续追踪检查,评估其恢复的情况。四、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2.周围神经损伤、复合性骨折、烧伤、神经移植、皮肤移植、趾/指移植等第二节 检查步骤与方法感觉检查有两部分组成: 1.给予刺激2.观察患者对刺激的反应 。如感觉有障碍,应注意感觉障碍的类型、部位和范围、程度及患者的主观感受。一、检查步骤1.向患者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取得患者的合作2.检查前进行检查示范3.遮蔽双眼。4.检查先健侧后患侧5.给予刺激6.观察患者的反应7.结果记录二、检查方法浅感觉检查1 .触觉 【刺激】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的皮肤。测试时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流程与效率优化制度
- 幼儿园学校管理制度
- 探究实验-鼠妇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精美课件
-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四)-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东北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十次考试数学试题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9.3-概率算法 - 拉斯维加斯算法
- 2024年广西客运从业资格证app软件
- 2024年滨州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练习题
- 2024年广元驾驶员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时代乐章第一课城市名片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期中测试题-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4.1 10的再认识-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重力坝埋石混凝土施工工法分析
- 基坑开挖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 国家标准-》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pt课件
- 理论力学试题题目含参考答案
- 《红楼梦》21-25内容简介ppt课件
- 在线检测系统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