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制图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1页
园林制图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2页
园林制图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3页
园林制图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4页
园林制图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内容: 学习透视的基本知识 掌握透视图的基本绘制方法(视线法、网格法)本章重、难点: 掌握透视图的基本绘制方法(视线法、网格法)第1页/共70页第一节 透视基本知识第2页/共70页第3页/共70页第4页/共70页第5页/共70页1、透视的形成第6页/共70页2、透视的特点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短 空间中与画面相交的直线有消失感,在透视图中逐渐靠拢并汇于一点。 空间中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仍然保持平行。第7页/共70页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短与画面相交的直线靠拢并汇于一点。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平衡。第8页/共70页3、常用术语 P137第9页/共70页h FPsgGsSS

2、s透视基本原理及术语透视基本原理及术语 站点(s)视点(S) 视高(Ss) 视平线(h-h) 基面(G) 画面(P) 基线(g-g 、p-p)心点(s)灭点(F) h g第10页/共70页4、透视图的分类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P156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P157 三点透视P158一点透视灭点第11页/共70页两点透视灭点1灭点2第12页/共70页三点透视灭点1灭点2灭点3第13页/共70页建筑物一点建筑物一点透视图透视图室内一点室内一点透视图透视图第14页/共70页第15页/共70页建筑二点建筑二点透视图透视图第16页/共70页第17页/共70页 鸟瞰图鸟瞰图 仰视图仰视图第18页/共70页

3、第19页/共70页第二节 透视图的画法1、透视作图的基本知识 画面与基面的展开:将画面P和基面G展开到同一平面上来。画面不动,基面绕g-g向下旋转90。基面可放在画面的正下方或正上方,且P、G的边框可去掉。第20页/共70页pghPGshgp视距视高第21页/共70页注意: P和G面的边框可以不画。 g-g和p-p实为不同面上的同一条线即画面与基面的交线。 P与G的位置可上下互换。 站点s与p-p的距离为视距;h-h与g-g间距为视高。 P与G间的距离无要求。以节约绘图空间、方便制图为原则来确定。pghPGshgp视距视高第22页/共70页 透视作图相关术语: 灭点(F):与画面相交的直线上,

4、距画面无限远的点称为直线的灭点。 迹点(T):直线与画面的交点称为直线的迹点。全透视(TF):直线的灭点与迹点的连线称为直线的全透视,该直线的透视在此全透视范围内。 真高线:位于画面上的直线,其透视为该直线本身,反映该直线的真实高度,称真高线。第23页/共70页注意: 迹点为直线与画面的交点。 灭点为视点与直线无穷远处连线与画面的交点。 用寻找迹点和灭点的方法 可作图像的透视,该方法 称为视线法。第24页/共70页 直线迹点与灭点的连线为全透视,该直线透视必在此全透视范围内。第25页/共70页2、透视制图的基本方法v一、视线法v二、网格法(都是针对基透视) 通常都是已知物体的平面图、平面与画面

5、的位置关系、视点位置求该物体的透视。 与轴测图一样,绘制透视图也是先绘制水平面的透视(基透视) ,再立高,得到完整的透视效果图。 平面的透视是通过求组成平面的线段的透视来求得的。第26页/共70页hhggpps第27页/共70页一、视线法通过求直线的迹点、灭点、全透视来绘制直线的透视的方法。作图步骤:1.求迹点。基面上,延长线段交p-p,得该线段的迹点。转绘到g-g上。2.求灭点。基面上,过s作线段的平行线,交p-p于f。再转绘到h-h上得F。3.求全透视。画面上,连接迹点与灭点得全透视。4.求透视。连接s和线段端点,得与p-p的交点。过这些交点作垂线,得与全透视的交点。交点间为线段的透视。第

6、28页/共70页1、求迹点。延长线段交p-p,得该线段的迹点,转绘于画面上。注意:如果线段本身就与p-p相交,则交点就是迹点本身。此处a点就是线段ab的迹点。已知一平面,用视线法求其透视abcdefhhggppsa求平面的透视就是求各线段的透视。T(ao)第29页/共70页hhggpps2、求灭点。过s作ab的平行线,交p-p于f,过f作垂线交h-h于F注意:同一组平行线只有一个灭点。abcdeffT (ao)F第30页/共70页hhggpps3、求全透视。连接迹点和灭点abcdeffaF4、求透视。连接s和b点,得bp 。过bp作h-h的垂线,得与全透视的交点b 。 a与 b的连线为ab的透

7、视。同理可得出其他线段的透视,组合起来就是平面的透视。bpb 第31页/共70页sphgphg第32页/共70页第33页/共70页第34页/共70页hgppghs第35页/共70页三、网格法主要用于园林制图中。一点透视的网格1.在平面图上打上足够密度的网格。2.使一条网格线位于画面上。3.先求垂直画面直线的全透视,再以网格对角线求网格的透视。(P149)4.将平面图转于透视网格上。第36页/共70页第37页/共70页视高第38页/共70页fF第39页/共70页第40页/共70页两点透视的网格1.将平面图打上足够密度网格2.使网格与画面成一定夹角。3.用视线法绘制网格平面透视。4.将平面图转于透

8、视网格上。第41页/共70页第42页/共70页第43页/共70页第44页/共70页四、立体的立高 通过寻找真高线来求得物体的真实高度,从而树立立体的高。真高线:位于画面上的直线,其透视为该直线本身,反映该直线的真实高度,称真高线。 立高在画面中进行,g-g中量取高度。第45页/共70页立高步骤: 在平面透视中,延长透视线与画面基线(g-g)相交。过交点做竖线,量取高度。再连接所得点与灭点。得高度上的透视线。 在所求点处做竖线与透视线交于高度点。第46页/共70页第47页/共70页第48页/共70页hgppghs第49页/共70页第50页/共70页第51页/共70页第52页/共70页第53页/共

9、70页第54页/共70页一点透视的画法1、选择画面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画面与物体最前主立面重合。2、选择站点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视距为画面宽度的1.52.0倍,站点在物体的一侧。3、选择视高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本题选择两上底面之间。s第55页/共70页s1、首先找出灭点ssp-pg-gh-h2、绘制平面透视。第56页/共70页s1、首先找出主灭点ssp-pg-gh-h2、绘制平面透视。3、绘制画面上的物体高度。4、绘制画面后的物体将物体的棱面延伸到画面上,获得物体的真高。第57页/共70页s1、首先找出主灭点ssp-pg-gh-h2、绘制平面透视。3、绘制画面上的物体高度。4、绘制

10、画面后的物体将物体的棱面延伸到画面上,获得物体的真高。5、绘制两个基本体之间的交线。第58页/共70页s1、首先找出主灭点ssp-pg-gh-h2、绘制平面透视。3、绘制画面上的物体高度。4、绘制画面后的物体将物体的棱面延伸到画面上,获得物体的真高。5、绘制两个基本体之间的交线。6、加深可见轮廓线。第59页/共70页两点透视的画法1、确定画面的位置。2、确定站点。3、确定视高4、绘制底面透视5、先找出真高线,绘制立面的透视。6、加深可见轮廓线。hgpshgp第60页/共70页1、确定站点 e 的位置。2、确定视高。3、绘制底面透视。h-hp-pg-gsf1f2F1F24、绘制墙身_先找出真高线

11、。第61页/共70页1、确定站点 s 的位置。2、确定视高。3、绘制底面透视。4、绘制墙身_先找出真高线。h-hp-pg-gsF1F2F1F25、绘制屋脊线_延伸屋脊线到画面,找出真高线。第62页/共70页两点透视的画法1、确定站点E的位置。2、确定视高。3、绘制底面透视。4、绘制墙身_先找出真高线。h-hp-pg-g5、绘制屋脊线_延伸屋脊线到画面,找出真高线。6、加深可见轮廓线。第63页/共70页第64页/共70页第65页/共70页第三节、视点的确定站点的确定 P1701.视角、视距:人观察物体的外轮廓时形成的水平视线夹角称视角。当视角为37 28 、视距等于画面宽度1.52.0倍时观察效果最佳。2.视点位置:画面宽度中间的1/3位置。第66页/共70页视高的选择:P1711.平视效果:1.51.8m2.提高视平线产生鸟瞰效果,但视角不能大于60 ,否则产生变形。3.降低视平线产生仰视效果,用于表达高层建筑和高坡。注意:避免与物体某水平面同高。第67页/共70页二、画面位置的确定 P1721. 画面与建筑物主立面的夹角称为画面偏角。偏角为0 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