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1页
北大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2页
北大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3页
北大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4页
北大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 绪论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认知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包括范围相当广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将探讨各种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认知心理学简史一、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记忆比喻成鸟舍。冯特提出,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叫做内省的技术,研究心理过程。艾宾浩斯构建了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如“dap”)威廉 詹姆斯出版了著名的心理学原理华生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派

2、强调人有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年。1956年9月11日确定为心理学的生日。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ulric 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认知心理学名声上升的因素:心理学家对统治美国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语言学家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瑞士著名理论家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一个最重要的发展,即信息加工途径,

3、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当前的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认知途径也已经渗透到了大多数以往没有强调思维过程的心理学领域。例如,认知途径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一、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这个更广泛的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认知科学奖很多学科包括在它的范围之内,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哲学、语

4、言学、人类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二、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1、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脑损伤病人的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 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大脑在其最活跃的区域能量需求最大。结果,这些活跃区域的血流戏剧性地增加。(3)磁共振成像(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4)事件相关电位(erp)(5)单细胞记录技术:单细胞记录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第二章 知觉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知觉也不仅限于登记感觉信息。第一节 模式识别一、什么是模式识别 所谓的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

5、排列的识别。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1、模式识别的理论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有四种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模板匹配理论。按照模板匹配理论,我们实际上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模版匹配理论得一个非常明显的不足是,它缺乏灵活性。原型模型。按照原型模型,我们的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灵活得多。区别性特征模型。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我们对刺激

6、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也有研究者指出,区别性特征模型只能解释相对简单的字母的识别,而很难解释复杂的刺激的识别过程。计算途径(成分识别理论)。几何离子。2、整体优先效应: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纵横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称为整体优先效应。3、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

7、和运动信息的加工。三、自上而下加工和模式识别1、 自下而上加工:这种加工有时也叫做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自上而下加工:也叫做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2、自上而下加工与模式识别有什么关系?为了解释模式识别的复杂性,自上而下加工是必要的。当某一个形状出现在特定的背景中时,人们之所以能够识别它,就是因为自上而下加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协同活动,保证我们快速和准确地对模式做出识别。3、词优效应:该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

8、更准确。4、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体。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这些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如教材p36图2.5中的图形a )。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反,在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如教材p36图2.5中的图形b)。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图形主要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的新图形,一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否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

9、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形,判断得更快。然而,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第二节 面孔加工一、面孔识别研究的一个中心理论问题是,我们对面孔的识别,是基于面孔的局部的成分特征,还是基于面孔的整体形状。换句话说,当我们识别一付面孔时,我们是集中在个别的部分上,还是集中在整个面孔上?此外,我们的知觉系统对人面孔的加工,是否有别于对其它视觉刺激的加工?tanaka和farah(1993)曾经设计过面孔和房屋两种刺激的草图。实验时,告诉被试他们会看到一付面孔和相应的一个名字,或者一个房子和相应的房子所有者的名字。这样的项目总共有六个。学习完这些项

10、目之后,对被试进行测验。一部分测验要求被试从两个部分的面孔(如鼻子)中,选出他们先前见过的那一个。另一部分测验要求被试从两付完整的面孔中,挑出他们先前见过的那一个。在后面这部分测验中,两付完整的面孔只是鼻子不同。当刺激为房子时,部分的房子可能是一扇大的窗户。结果发现,同面孔特征孤立地出现相比,当面孔特征出现在整个面孔的背景中时,人们对面孔特征的识别更精确。相比之下,房子特征孤立地出现与房子特征出现在整个房子的背景中这样两种条件下,人们对房子特征识别的精确程度相同。同加工其它刺激相比,我们对面孔的加工的确使用着特殊的方式。在我们的知觉系统中,面孔显然占有特殊的地位。面孔知觉强调构成面孔的各个成分

11、组织成一个粘着的总的模式,而不是孤立特征的简单的排列。二、知觉缺失与面孔失认1、面孔特异性损伤的含义是什么?这种现象有何理论意义?面孔特异性损伤是指一些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这些病人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能识别自己农场里动物的面孔。这种现象,使得研究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人的知觉系统是否包含不同的加工模块。知觉除了可以根据不同的感觉通道,分成视知觉和听知觉以外,是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觉任务,分成几个不同的彼此独立的模块?面孔失认这种面孔特异性操作已经被作为负责面孔加工的大脑模块存在的证据。注意(一)第一节 注意概述stroop效应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其逻

12、辑是,对分心刺激高效能的抑制,会使干扰变小。二、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的区别:前者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后者主要用于再困难的或者涉及不熟悉的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项目。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但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因而比较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经过大量联系的人物倾向于主要要求自动加工,而练习得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控制加工。三、注意与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在分散注意阶段,

13、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因此粗略地等同于研究者所提出的自动加工。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集中注意粗略地等同于研究者所提出的控制加工。判断哪些特征是一起的,例如,哪个形状和哪个颜色是一起的,需要集中注意。特征整合理论实际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2、所谓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结合。分心时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四、注意研究简史注意的工作分成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研究集中在人类执行任务以及把人看成单一通道加工器这种思想上。(2)第二阶段指20世纪70年代和

14、80年代。(3)第三阶段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这个名词,越来越受到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科学家们的青睐。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病人和计算。第二节 选择性注意:早期的工作 心理不应期(prp):welf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 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一、双耳分听:有关选择

15、性注意的早期的实验当要求被试大声重复所听到的有关信息,即完成追随任务时,被试缺乏对呈献给非注意信息的记忆。尽管被试对被忽视信息的意义或语言种类几乎缺乏记忆,例如,如果非注意信息从英语变化为德语,被试并不能注意到,但是,如果讲话者的声音从男性的声音变化为女性的声音,或者如果呈现哗哗声或音调时,被试能够注意到。过滤器理论或早期选择模型: 在研究者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的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它只允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它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

16、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这就是著名的过滤器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模型中,尽管信息平行的进入系统,但是,这些信息只能暂时的保存在缓冲记忆中。除非信息被选择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加工,否则信息会丢失。只有当信息通过过滤器进入有限容量通道时,信息才会被识别。这意味着从平行输入的信息中所做出的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水平上。因次,过滤器的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二、对过滤器理论的修正:衰减作用模型treisman的实验要求被试追随呈现给一只耳朵的故事(故事1),忽视同时呈现给令一只耳朵的另一个故事(故事2)。当被试正在追随故

17、事1时,故事1切换到另一只耳朵(计注意耳)。与此同时,非追随二中的故事2中止,一个新的故事(故事3)代替故事1呈现给注意耳。按照broadben最初的理论,选择性的过滤器装置使得被试不能意识到非随意信息的意义。因此,当故事切换时,被试应该立即追随新的故事,即故事3。然而,treisman发现,当故事发生切换时,被试立即追随来自注意耳的故事1中的一些词,然后获得呈现给注意耳的故事3。这一结果说明,非追随耳信息能够加工到意义水平。treisman 证明,只是在6%的试验中,被试能够报告来自非注一通道的词。这说明,94%的试验中,非注意信息并不能突破过滤器。如果所有到来的信息得不到完全加工,那么,不

18、可能有如此少的突破。treisman假设,过滤器并不是象broadben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挡,那么,与当前与其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有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的激活,使之超过意识阈限。三、deutsch和deutsch的晚期选择理论晚期选择理论,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四、早晚之争与瓶颈的位置当被试预期将得到少量电击时,他们的皮肤电阻会发生改变,这正是gsr所测量的东西。第四章 注意(二)第一节 选择性注意:近期的研究一、负起动现象: neill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这种现象称为负启

19、动。 两种显示均由两幅上下放置的普通物体的线条画所构成,其中一幅为一绿色呈现的分心图片,另一幅为一红色呈现的目标图片。指导语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和准确的命名红色图片,而不要理会绿色图片。此外tipper还设计了试验和控制两种条件。实验条件下,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图片与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图片相匹配。控制条件下,探测与启动两种显示种的刺激,没有任何关系。tippe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实验条件下,被试堆探测显示种目标图片的命名要慢。tippe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绿色的狗的线条画作为分心信息,出现在启动显示中的时候,曾经受到过抑制。二、负起动反转1、负启动反转:neill(199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用

20、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为什么当对速度的强调超过对准确的强调时,负启动反转为正启动呢?一种解释是,过分强调速度,将导致被试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抑制最初被激活的无关信息的表征。2、返回抑制:简称ior。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作ior。为什么视觉系统需要这种返回抑制机制?研究者认为,这种抑制能够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具体地说,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一位置。那一位置即被加上标签,结果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那一位置。没有这样的纪录,搜索过程将

21、处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访问同样位置的危险之中。第二节 脑损伤病人中的注意缺陷1、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2、posner和cohen(1984)提出的视觉注意的三个成分分别指什么?把视觉注意施加到一个目标上;把注意从一个目标上解除;把注意转移到新的目标上。3、driver和halligan(1991)的无意义图形判断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理论价值?(p89页图4.3、p94、94页图4.6、4.7)driver和halligan(1991)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环境空间和以客体为中心的空

22、间相互对立。其逻辑是,向视觉忽视病人呈现一幅图,图上画有两个物体,如果环境轴和客体轴相同,那么,就不可能确定病人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忽视,究竟是应该用环境轴来解释,还是应该用客体轴来解释。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任务,要求病人判断两个无意义图形是否相同。当环境轴和客体轴相同时,如果一个图形包含有关键差别的那部分刚好处于被忽视的空间,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driver和halligan想知道,如果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因此客体的关键部分跨环境轴,从被忽视的空间移到非忽视空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视觉忽视是基于空间的,那么病人将作出正确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不同。如果视觉忽视是基于客

23、体的,那么,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结果显示,当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之后,病人仍然认为两个图形相同。这说明病人忽视的是客体的一侧。driver和halligan的实验非常清楚地证明,视觉忽视可以是客体主轴的一侧,而不是简单是那个客体所占据的空间的一侧。4、病人ng,79岁,女性。四年前中风累及左侧顶叶皮层、丘脑和基底神经节,ct显示左顶血管梗塞。ng有持久的右侧偏瘫。双侧同时呈现刺激时,表现为右侧触觉消失。ng视野完全,眼球向外运动正常,没有语言损伤。但是,在临摹、划线、阅读、书写和其它视觉任务上,ng表现出严重的左半空间忽视。hillis等人所关心的问题是,改变或调整ng

24、期待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在特定位置上所呈现的刺激被忽视一侧(右侧)的目标觉察成绩。刺激为视觉呈现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或者左边有缺口,或者右边有缺口。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是否有缺口。如果认为有,就按一下空格键,如果认为没有,不按任何键。实验1意图通过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大小。结果发现,发圆环总是出现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然而,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46%,而出现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漏报率为88%。显然,同样是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在不同条件下,漏

25、报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上随机地呈现圆环,使得右半空间忽视病人ng的漏报率大大下降。这说明ng能够在期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在实验2中,hillis等人意图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因此,实验2中,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结果发现,当只出现,当只出现小圆环(45毫米)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然而,当大(85毫米)、小圆环随机出现时,同样是缺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60%。显然,出现的大圆环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使得这种条件下,缺口朝右的小圆环上的缺口,远离注意窗口的边缘,因此觉察成绩有所改善。hilli

26、s等人在ng身上所进行的两项实验说明,(1)半空间忽视并不操作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注意损伤的性质作一些限制;(2)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此外,hillis等人的结果也支持视觉空间注意的“变焦透镜”隐喻。第五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模式1、atkinson和shiffrin(1968)的多重存储模型主要观点是什么?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再传递到短时记忆,最后传递到长时记忆。当想要再次使用长时记忆

27、中所储存的信息时,位于长时记忆中的这些信息能够传递回短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2、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这种观点强调,工作记忆不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像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3、加工水平途径假设,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4、产生效应,是指同大声诵读条件相比,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5、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

28、忆出的信息更多。例如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声音)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 6、tulving最初的模型,只是区分了两种记忆,即情节和语义记忆。后来又加进了程序性记忆。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词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情节和语义记忆集中在事实信息上,而程序性记

29、忆则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第二节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内隐记忆任务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这些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偏好、词汇判断和知觉辨认,等等。2、纯粹暴露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第三节 过程分离程序1、

30、过程分离程序:在研究意识和无意识过程时,这种程序以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区分作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将无意识定义为不加控制,并假设意识与无意识是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一般同时使用以下两种测验,并且两种测验均统计被试用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包含测验:要求被试用回忆出来的词补全词干,如果无法回忆,就用头脑中所想到的第一个补。在这种测验中,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都促使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排除测验:要求被试用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在这种测验中,有意识记忆阻止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而无意识记忆促使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词干。第四节 日常记忆一、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1、背景的

31、作用与编码特异性 离开了你对想要的东西进行编码的背景,就无法提取这个记忆。你返回原地,那里有丰富的背景线索,又立即想起想要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了编码特异性原则,即当提取背景预编码背景相像时,回忆更好。二、影响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因素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的更好。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它刺激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误导性信息效应,即事后的误导性的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第六章 一般知识组织第一节 语义记忆组织的

32、模型1、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有时,人们的决策过程仅仅需要一个阶段。两个概念之间特征的高相似性,使得人们能够很快地作出“是”的回答。两个特征的低相似性,也能够使人很快地作出“不是”的回答。可见,高或低相似性都将导致快速的判断。2、定义特征是指那些必要的特征。3、人们通过把一个特定的项目同原型进行比较,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范畴的原型,不必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4、原型有哪些特点?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形的判断更快;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5、为什么基本范畴具有特殊地位

33、?主要是由以下三点决定的。(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6、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有哪些不同的理论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这种观点假设,生物的进化,使得人类发展了从知觉和概念两方面,区分有生命特种与无生命物种的特殊的机制,从而导致大脑中这些知识按照范畴来组织。第二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识别之间的关系。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最简单的特征途径认为,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第七章 表象第一节 心理表象的特点1、心理

34、表象的存储形式: 心理表象在人的记忆中究竟如何存储,到底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储,还是以更抽象的语言的形式存储。 许多理论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模拟码,也叫描绘特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理表像。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它是一种抽象的、像语言一样的表征。按照命题码的观点,表象是语言的“近亲”2、shepard和metzler(1971)的心理旋转实验是如何做的?说明什么问题?shepard和metzler(1971)的心理旋转实验,8名被试观察1600对两维的线条画,这些线条画显示了三维的几何形状。在每对关键的形状中,一个

35、几何形状是另一个几何形状经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旋转而成的。此外,被试也会看到一些在实验中起干扰作用的几何形状。在每对起干扰作用的几何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并不是另一个几何形状旋转而成的。实验所用的几何形状,旋转的角度有9种,即0°、20°、40°、60°、80°、100°、120°、160°和180°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拉不同的杠杆来判断,每对几何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是否是另一个几何形状旋转而成。结果发现,被试判断的潜伏期是旋转角度的线性函数。旋转角度越大,作出判断所需的潜伏期也越长。在实验中,被试并没有真正地用

36、手去旋转一个实际的几何图形。然而,被试在判断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与实际生活中,我们旋转实际的物体时所表现出的规律,是相同的。因此,支持心理表象以模拟码存储的观点。 3、哪个实验为心理旋转提供了生理学方面的证据?该实验是如何做的?主要发现是什么?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他们训练每个猴子按垂直的、逆时针的方向将一个把柄移动到作为参照点的目标灯光处。这意味着,无论目标灯光出现在什么地方,猴子都应该以目标灯光为参照点,垂直地、逆时针地旋转把柄。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记录了猴子旋转把柄期间的皮层活

37、动。后来,把柄并不出现,但目标灯光同样出现在各个位置,猴子皮层的活动仍然被研究者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显示,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反应的皮层细胞相同。这一方面证实了猴子的心理旋转,另一方面则说明,心理上的旋转与实际的旋转把柄,有着相同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二节 认知地图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的距离、形状和方向。2、空间框架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样的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空间框架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特别突出。上下维度特别突出,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最

38、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 franklin和tversky(1990)曾经向被试呈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描写了10个不同的情景,每个描写都提到了5个位于合理位置的物体,位于观察者的上下前后左右。要示被试在阅读完每个描述之后,想象自己正面对着不同的物体。他们还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是如何完成实验任务的。所有的被试都报告说,当阅读那些描述材料时,他们构建了空间环境的表象。为了解释上述结果,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特别突出。上下维度特别突出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

39、物体向下而不是向上落)。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能够对上下维度作出快速判断。在突出性方面次这的维度是前后维度。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心理模型除了表征方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标记。第八章 语言第一节 语言认知概述1、心理词典,可看成是一种知识库,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2、布洛卡区,靠近大脑额叶,损伤会导致病人言语变慢、吃力。布洛卡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3、威尔尼克区,位于皮层后部,枕颞交界处,损伤会导致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

40、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即所谓赘语),但却不能表达意义。威尔尼克失语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4、语言的pet扫描研究(p186页图8.2)研究者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人完成语言任务时的大脑的活动,作了非常漂亮的分析,他们的研究逻辑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任务,然后,从复杂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中,减去相邻的简单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因此,这种技术能够识别与每一个语言成分相联系的大脑活动。例如,在posner 和raichle(1994)的研究中,最简单任务(一级水平)期间,被试只是看符号“+”。在二级水平的视觉任务期间,被试被动地看一个词,如“gammer”。在二级水平的听觉任务期

41、间,被试被动地听一个词。在三级水平任务期间被试必须说出所看到或所听到的词。最后,在四级水平任务期间,被试必须为所看到或所听到的词提供一个动词,该动词描述了所看到或所听到的词的功能。例如,如果看到或听到的词是“gammer”,那么,被试可以产生动词“pound”(重击、敲打)。通过血流模式相减的方法,posner 和raichle发现,(1)当人们被动地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2)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3)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区;(4)意义产生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第二节 基本的阅读过程与视觉词汇识别1、关于视觉词汇识别,研究者提出了哪几种

42、假设?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有哪些证据?研究者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假设。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该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个词时,视觉模式足以让你从语义记忆中找到有关这个词意义的信息。对同音异义词的分析能为直接通达假设提供证据。 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我们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 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该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直接通达假设最强的证据可能来自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所谓深层诵读困难,是一种严重的阅读紊乱

43、。临床上发现,患这种阅读紊乱的病人,不能把印刷词转化为声音。例如,这些病人不能读出简单的无意义的词。他们也不能判断哪些视觉呈现的词之间互相押韵。然而,这些病人能够看印刷词,然后识别他的意义。2、视觉词汇识别的有关证据对同音异义词的分析能为直接通达假设提供证据。所谓同音异义词,是指拼写不同,但读音相同的一些词。当你看到同音异义词时,就知道它们有不同的意义。如果象间接通达假设所宣称的那样,。每个视觉刺激都必须转化为语音形式,那么,我们会得到两个相同的语音。3、词汇歧义消解的典型模型有哪些?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器的输

44、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穷尽通达模型和多重意义理论都属于这一类模型。 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 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模式。 整合模型。认为最初的激活也是有顺序的,但语境仅仅是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影响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第四节 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理解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

45、有哪些?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尽管当前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的所有的模型都基本上接纳这两个实验发现,但是,在详细的词汇信息使用的时间进程、句法、语义两种加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加工系统输出表征的数目等问题上,不同模型有不同的假设。流行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两阶段模型。这类模型中最有影响的是花园路径模型,它假定句法分析包含两个阶段,最初只是纯粹的句法分析原则起作用,然后,语用的和词汇的信息才起作用,它们被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在花园路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1)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

46、,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2)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基于制约的模型或制约满意理论。这类模型把句法歧义消解看成是一个制约满意问题,不同的制约提供证据支持部分被激活的结构。基于制约的模型强调词汇信息和概率制约的即时作用相信词汇信息能立即影响句法分析决策。 3、参照支持模型或弱相互作用模型。其基本思想上,来自话语的、和句法有关的语用信息与句法结构的话语功能紧密联系,因此能引导句法歧义消解。按照这类模型,句法分析平行进行。然后,读者迅速地选择一个其语用前提最符合话语的结构。第九章 问题解决第一节问题解决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