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直流伺服电机的基本特性网络 2010-08-01 01:50:12 网络1、机械特性在输入的电枢电压 Ua保持不变时,电机的转速 n随电磁转矩M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称 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曲线K值大表示电磁转矩的变化引起电机转速的变化大,这种情况称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软;反之,斜率K值小,电机的机械特性硬。在直流伺服系统中,总是希望电机的机械特性硬 一些,这样,当带动的负载变化时,引起的电机转速变化小,有利于提高重流电机的速度 稳定性和工件的加工精度。功耗增大。2、调节特性直流电机在一定的电磁转矩 M (或负载转矩)下电机的稳态转速 n随电枢的控制电压 Ua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被称
2、为直流电机的调节特性。Ua MR”T但-制.任于儕珈臥y直流电机的调节特性曲线斜率K反映了电机转速n随控制电压Ua的变化而变化快慢的关系,其值大小与负载大 小无关,仅取决于电机本身的结构和技术参数。3、动态特性从原来的稳定状态到新的稳定状态,存在一个过渡过程,这就是直流电机的动态特性。酗(庄却匾跑灿叶额此)时岡常数T.的表达式为决定时间常数的主要因素有:惯性J的影响、电枢回路电阻Ra的影响、机械特性硬度的影响。直流伺服电机的种类和主要技术参数1、按转动部分惯性大小来分:小惯量直流电机一一印刷电路板的自动钻孔机中惯量直流电机(宽调速直流电机)一一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大惯量直流电机数控机
3、床的主轴电机特种形式的低惯量直流电机2、主要技术参数:额定功率 Pe«额定电压Ue«额定电流I e«额定转速ne*额定转矩M e.调速比D直流伺服电机的选择,是根据被驱动机械的负载转矩、运动规律和控制要求来确定。直流伺服电机结构和速度控制原理直流伺服电机结构示意图1、直流电机的输出电磁转矩表达式为:2、控制直流伺服电机电磁转矩和速度的方法有两种:*改变电枢电压 Ua即改变电枢电流la的方法;«改变励磁电流I f即改变磁通e的方法。3、常用调节电枢电压的方法优点:一元函数,线性较好,控制方便;响应速度快;输出转矩大。直流伺服电机的速度控制1、直流伺服电机速
4、度控制技术指标(1 )调速范围D电机在额定负载下JlfG. COM fl ne与理想空载转樓于帕 CWWOIK. COH珈(2)静差度S 指电机由理想空载增加到额定负载时的转速降落速no之比(3)调速的平滑性Q用两个相近转速之比表示Q值越接近1,表示调速平滑性越好。2、直流伺服电机调速一一对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1)线性型优点:电路结构和原理简单,成本低,加速能力强;缺点:发热厉害,耗损大。适用于小功率低惯量直流电机。(2)开关型«对直流电机采用脉冲方式供电,PWM优点:功率损耗小,运行效率高,加减速性能好,尤其是在要求低速大转矩下连续运行 的场合。已普遍用于中小惯量的直流电机调速。
5、(3 )晶闸管型(可控硅型)对直流电机采用脉冲方式供电,PWM优点:输出功率大,电流大。适用于大功率大惯量的直流电机调速。(4)双向式PWM调速双向式PWM调速主电路电机的转动方向处决于 t 1的大小。双向式PWM调速电压、电流波形图缺点:优点:电枢电流稳定连续, 外特性硬度高,死区很小, 低速性能好,调速范围宽;工作过程中4个功率三极管都处于开关状态,故开关损耗大,易发生上、下两管直通,造 成电源短路等。单向式PWM调速电压波形图0m亠1、5壬、6f单向式PWM调速电枢电压、电流波形图3、直流伺服电机闭环速度控制系统冷.+6L' (°,°ll 1 _一!J.JB
6、单环负反馈速度控制框图<aaw <> E'VjLftTlH CHlMflQW 0:«CHUAMIiOHG. COM双环负反馈速度控制系统m曙2屮|臥 砂膏f刊” FMRV门胆iTPFANU(公司速度控制单元原理框图直流伺服电机位置伺服控制系统1、直流伺服电机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组成 耳斤二恆j WHIIQ:川:1r I TH直流伺服电机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组成框图偏差区域和转速决定2、位置模块(1)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IP246位置伺服模块该模块的主要技术参数:输出电压:土 10V分辨率:0.199.9um« 控制距离:max: 土 40000
7、mm«控制速度:165000mm/min.、.2«加速度:19999mm/s齿轮间隙补偿:max: 64.999mm.工具长度补偿:max: 土 40000mm操作方式为:软件设置参考点和参考点设定方法«手动操作«自动操作*补偿和偏移的输入和删除*示教模式(2)美国AB公司Creonics位置伺服模块Creonics位置伺服模块MCC功能框图交直流伺服技术的比较1、直流伺服技术伺服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液压到电气的过程。电气伺服系统根据所驱动的电机类型分为直流(DC伺服系统和交流(AC伺服系统。50年代,无刷电机和直流电机实现了产品 化,并在计算机外围设备和
8、机械设备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70年代则是直流伺服电机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时代。2、交流伺服技术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大功率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技 术和电机永磁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及其性能价格比的日益提高,交流伺服技术一交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控制系统逐渐成为主导产品。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实现自 动化的基础技术之一,并将逐渐取代直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按其采用的驱动电动机的类型来分,主要有两大类:永磁同步(SM型)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和感应式异步( IM 型)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交 流伺服系统在技术上已趋于完全成熟,具备了十分优良的低速性能,并可
9、实现弱磁高速控 制,拓宽了系统的调速范围,适应了高性能伺服驱动的要求。并且随着永磁材料性能的大 幅度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其在工业生产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交 流伺服系统的主流。感应式异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由于感应式异步电动机结构坚固,制 造容易,价格低廉,因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代表了将来伺服技术的方向。但由于该系 统采用矢量变换控制,相对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来说控制比较复杂,而且电机低速运 行时还存在着效率低,发热严重等有待克服的技术问题,目前并未得到普遍应用。系统的执行元件一般为普通三相鼠笼型异步电动机,功率变换器件通常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动态和静
10、态性能,可采用位置和速度闭环控制。三相交流电流的跟随控制能有效地提高逆变器的电流响应速度,并且能限制暂态电流, 从而有利于 IPM的安全工作。速度环和位置环可使用单片机控制,以使控制策略获得更高的控制性能。电 流调节器若为比例形式,三个交流电流环都用足够大的比例调节器进行控制,其比例系数 应该在保证系统不产生振荡的前提下尽量选大些,使被控异步电动机三相交流电流的幅值、 相位和频率紧随给定值快速变化,从而实现电压型逆变器的快速电流控制。电流用比例调 节,具有结构简单、电流跟随性能好以及限制电动机起制动电流快速可靠等诸多优点。3、交直流伺服技术的比较直流伺服驱动技术受电机本身缺陷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限制。直流伺服电机存在机 械结构复杂、维护工作量大等缺点,在运行过程中转子容易发热,影响了与其连接的其他 机械设备的精度,难以应用到高速及大容量的场合,机械换向器则成为直流伺服驱动技术 发展的瓶颈。交流伺服电机克服了直流伺服电机存在的电刷、 换向器等机械部件所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铁路磨轨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羊毛女毡帽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强度塑料条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防火面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膜精滤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纬弹印花面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牛肉味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油冷式滚筒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剪角铁用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个人投资入股影视制作公司入股协议4篇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2024版个人私有房屋购买合同
- 2024爆炸物运输安全保障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军人军事秘密保护保密协议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合同3篇
- 《食品与食品》课件
- 读书分享会《白夜行》
- 光伏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DB4101-T 121-2024 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 化学纤维的鉴别与测试方法考核试卷
- 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安全性探讨研究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