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樟林古港三题樟林古港是古代广东省粤东(岭东)地区唯一一个著名 的港口。它在历史上为东南沿海,特别是潮汕地区的对外移 民拓殖, 对内繁荣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以“樟林古港 得天独厚的河海交汇 '之港”、“樟林古港粤东著名的 通洋总汇 ' “”樟、林古港粤东对外移民拓殖与文化交汇的 重要基地”三题,进行多层次与全方位的论证, 以期达到存史、 保护、资政、利用之目的。并以此就教方家。 粤东地处广东南部,全省第二大河流韩江贯穿全境。其西部 背负莲花山脉,东北屏阻凤凰山峰,东南濒临南海,面积约 一万多平方公里。 古代粤东, 境内多为丘陵地带, 蜿延绵亘, 崎岖曲折,陆路非常闭塞;但
2、海路却通畅无阻,可谓四通八 达。尤其是处于韩江三角洲下游冲积平原、素有“水网之乡” 之称的澄海县境,更是河川纵横,水网交错,大小港口星罗 棋布,不下百余处。这些港口,在当时都处于自然状态,大 多数没有条件形成埠头,此起彼没地在先后担负历史上各自 的航海角色后,便淤浅消亡了。这在古代的澄海县内已是司 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大约在距今 1500 年前后,韩江 三角洲下游尚处于泽泻湖区这一时期,有一个继辟望港而后 来居上的港湾正在迅速孕育,这个港湾就是“河海交汇”的樟 林古港。樟林古港由于得自然和人文双重机遇,在明代中后 期已勃然崛起, 至清康乾时已发展成为粤东对外贸易的“通洋 总汇
3、”、海外移民的重要基地、 潮汕最早的侨乡和中外文化交 汇点,为潮汕地区乃至东南沿海一带的对外拓展、对内繁荣 经济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 樟林古港得天独厚的“河海交汇”之港 樟林古港位于古代的澄海县东北部(现属于汕头市澄海区东 里镇辖区)。北与饶平、潮安接壤;与闽西南、赣东南为咫 尺之邻;东北迳通南海,畅达五洲重洋;其港埠面积约两平 方公里,古时因“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但人们常常 不解,如此“二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何以能够名贯世界, 誉称南洋群岛诸国呢?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从樟林古港那“河 海交汇”的优越地理方位韩江三角洲下游平原的冲积过 程澄海土地与河川成因谈起。 原来,澄海地处韩江三
4、角洲下游。远在 6000 年以前,韩江 三角洲是一片被海水淹没的海湾。据韩江三角洲一书记 载,人们通常所指的韩江三角洲,其范围是以潮州为顶点, 东北至盐灶与黄岗河口平原为界,西南隔桑浦山与榕江口为 邻,三面被山丘环绕,东南面向南海敞开,呈喇叭形,总面 积为 915.08 平方公里,在我国的河流三角洲平原中居第六 位。远在它还是海湾的那个年代, 其境域分布着 44 个岛丘, 它们自东北向西南平行地排成 4 个行列,其中位于澄海境 内的属于第 3 行列,即由盐灶的莲花山麓樟林的象鼻山 溪南、苏南的南峙山上华的十八峰山,至桑浦山南 麓等 18 个岛丘组成。 这第 3 列岛丘的规模最大, 阵势最强,
5、把整个海湾分割成两个部分。 内海湾由于受到第 3 列岛丘的 屏蔽,风平浪静,在距今 6000 2500 年期间,韩江上游 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便率先形成以潮州为顶点的面积为 460 平方公里扇形三角洲平原。 位于第二列岛内侧的澄海隆 都至程洋岗一片和溪南的梅州、董坑一片的土地,就在这一 时期形成的。但是,此时的外海湾、海流和波浪流势仍然非 常强猛,韩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受到强烈的阻挡,冲积力度 呈弱势,故韩江发育缓慢,下游河床远不能定型,流向自由 摆荡,故地方志书上称它为“员河”(指尚未形成固定河床) 而澄海世代相传的水利谚语: “双象把海口,金龟朝北斗”(按: 双象,指樟林的象鼻山和上华十八
6、峰的象山;金龟,即上华 龟山)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大约距今 2500 年以后,韩江三角洲顶部平原开始向第三列 岛丘的外侧延伸,此时,韩江的河道产生第一级的分叉,即 分出古潮州溪、东溪和西溪。古潮州溪原经揭阳的炮台流入 牛田洋,大约在唐末湮没。其时的北溪,只是一条汇集东北 部土地的小叉河,尚不能与韩江直接沟通,但东溪和西溪带 来的泥沙,在风浪、沿岸流和潮流的作用与反作用下,逐渐 堆积成与海岸一定距离的沙堤,沙堤露出水面,与其海岸之 间的洼地,仍被海水淹没, 便叫泽泻湖。 泽泻湖被泥沙填满, 与海岸相接成陆,这样反复进行,三角洲便不断向外延伸, 现在澄海第三列岛丘外侧,即古外海湾的五大沙陇与四条带
7、状的洼地,冲积成为一片肥沃的平原,就是这样得来的。 为了进一步明确樟林古港优越的地理方位与形成年代,这里 还必须把经地理学家科学测试和考古资料分析得来的,这五 大沙陇的形成和韩江的再度分汊以及各代表着不同年代滨 线位置的情况作一简略的说明。据韩江三角洲和地质学 家陈训深 教授澄海土地的由来一文及实地踏勘基本可 断: 第一列沙陇称为韩江三角洲下游“周代滨线”即起自盐灶 樟林内底上华庵埠桑浦玉井,这一线 以贝丘堤为基础,其年代测定为距今约 4000 2500 年形 成的;第二列沙陇称为“汉代滨线”。起自南砂莲阳 澄城外砂鸥汀歧山,这列沙陇规模特别宏大, 长约 28 公里,宽 1.5 2.5 公里,
8、 与第一列沙陇相距 4 公里,距今约 2000 年形成;第三列沙陇称为“唐初滨线”; 起自和州海后白沙埔新溪头合陈厝合金砂,距 今约 1400 年形成;第四列沙陇称为“宋末滨线”,此时韩江 三角洲已推至凤洲、 坝头、九合、龙湖一带,距今约 700 年, 以七合、义合、金兴、合昌、福建围、北港、小莱芜、珠池 一线为第五列沙陇,距今约 150 年。在韩江三角洲下游五列沙陇依次形成和先后成陆的同时,与 其同步进行的就是韩江的第二级分叉,即古潮州溪、西溪、 东溪和北溪进一步分叉。如古潮州分成南北两汊;西溪分成 外砂河、新津河和梅溪; 东溪出程洋岗和龟山后, 河流迳直, 但至宋代又分出盛州溪、合昌溪、鲤
9、鮕溪、草沟溪等无数小 叉,北溪原是一道流量较少, 流势较弱的小溪, 但由于“唐初 滨线”形成与三角洲平原的不断浮聚、 延伸,至宋代其河床发 育基本定型,上游流量锐增,便分出东陇溪、古樟林溪、义 丰河和黄厝草溪等多条叉河。此时的韩江三角洲下游,潮来 一片汪洋,潮退河海交汇,大小港口,灿若群星,据地方志 载,自东北向西南,计有:东陇港、旗岭港,飞钱港、大洲 港、蓬子港、 辟望港、 大衙港、 南港、 北港、西港、溪东港、 新港、天港等等,还有无数瞬息万变的小港,难以尽名,其 可谓呈现一派河川纵横,交织成网、星罗棋布,灿若繁星的 画图。 古语云:“知全貌而后通一豹”。樟林古港,就是这一幅自然 地理画卷
10、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后来居上的天然良港。它完全具 备了超越众多港口的优越条件。其一,从远古看,它所处的 方位,是距今 6000 4000 年前韩江三角洲下游第三列鸟 丘的起点象鼻山下的一片幽深的海湾。莲花山麓的龙船 岭、灯屏岭、“石壁头”、陶畲岭、食饭岭是围绕这片海湾的 天然屏障, 并都以贝丘为坚固基础, 现食饭岭至井仔泉之间,土人认为是隋唐时泊船的澳头,至今还遗留下“状元澳”这一 地名;其二,从古代看,东陇港、旗岭港、樟林港,同在韩 江北溪的一段“河海交汇”的叉河上。东陇港和旗岭港崛起于 唐末宋初,吴昌硕潮州府志认为是一个港口的两个名称; 李书吉嘉庆澄海县志说得更加明确,说旗岭港“合东陇 港为一
11、港,凡往来客舟,多泊于此”;樟林港虽比东陇稍后一 步兴起,但发展十分神速,据上述澄海陆地浮聚的科学结论 可断,至迟在北宋末,韩江北溪的叉河已伸入樟林腹地,其 象鼻山下的泽泻湖区域内浮聚的陆地,也已与东陇的陆地连 接成片了,故其时从外海进入的舶船,在义丰河乌涂尾汛分 叉后,分别驶入樟林港和东陇港,所以说,两港至少无疑负 有联合的吞吐功能;其三,随着北溪下游泽泻湖区域的不断 浮聚,北溪出海口已延伸至义丰河口,距离义丰河口不远就 是饶平海山的浮潯港,浮潯港是由闽入粤的一个重要门户, 其优良的深水海湾能够停泊更加巨大的舶糟。嘉庆澄海县志说,明代东陇樟林港的商船,“由乌涂尾水仙宫前出海, 直抵浮潯”,以
12、浮潯港为中途停泊点, 然后分叉南北,北通日 本,南下暹罗诸国,由此足见,浮潯港优良的海湾,给明代 樟林古港的初兴,乃至沙汕头的屿湾又增添了一个得天独厚 的优越地理条件。樟林古港一一粤东著名的“通洋总汇” 樟林古港是明清时期驰名世界的“通洋总汇”。这里的所谓“通 洋总汇”,主要指的是它是粤东地区率先对外通商贸易, 对内 繁荣经济的这一历时四百余载的重大商务活动策源地的时 期。樟林古港也因此而驰名世界。 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兴旺、衰落乃至 消亡的历程。樟林古港走过的道路,正是这条规律的写照。 樟林古港原是一个海畔渔村。据澄海考古出土文物表明,大 约距今 4000 年前后,沿莲花山
13、麓樟林象鼻山至苏湾都的内 底一带岛丘,已有人类从事渔猎的活动;隋大业三年,这里 与南洋寨城(今莲下镇)以外的一片海域,是隋炀帝训练水 师,发兵琉球的大好基地;唐时已有小村浮聚;至北宋这里 是个渔盐鼎盛的地方。 “盐灶樟林东陇”所产生之盐, 名甲东南沿海,故小江盐场榷盐司设立于此,专管歧山、华 坞、玉井、南澳、海山、东界一带渔盐课税。宋哲宗时,盐 官李前为了打通至潮州的内河水运通道,减轻陆运肩挑盐担 疾苦,动用了大量地方财政,招集大批民工,开程洋岗山尾 溪一段运河,使韩江的北溪与东溪相连,从此北上潮州,南 “汇合水寨溪入海”,通畅无阻。 李前对此虽曾以诗自谦曰: “筑 堤开井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
14、新,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更 俟后来人”。但后人对此举予以高度评价, 认为他为樟林古港 的昌盛繁荣,奠定了内河的水陆交通运输的良好基础。 明代,樟林古港的确已俨然呈扼闽粤水陆交通咽喉之势态, 尤其经过宋末元初之兵燹浩劫、元末明初之战乱动荡之后, 其海防的地位更显得特别重要。其时海上盗寇异常猖獗;张 琏、林朝曦、曾一本、吴平等剧盗,以南澳为据点,勾结倭 寇,经常窜犯福建、粤东沿海各地,抢劫掠夺,无恶不作。 东陇、南洋一带屡遭其袭。据乾隆澄海县志载:这些海 盗,“当其连船南下,自东陇、旗岭、飞钱、大洲、蓬子入, 而苏湾危; 自新港、 东港、 西港、 天港、 溪东港入, 则蓬洲、 鳄浦、鮀江危”,故明
15、政府为了巩固海防, 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下令实行海禁, 同时,部署军事设施,严加防 犯。明洪武元年,建鮀浦巡检司署于蓬洲;洪武二年,置辟 望(今澄城)巡检司于芒尾村;洪武三年,筑南洋寨城、东 陇水寨城,此时,正值福建“漳州月港中落”(张燮东西洋 考)而樟林港埠的范围却随之逐渐扩大,至明中后期,如 万历、天启至崇祯间,由闽入粤东的造船户,越来越多。据 信宁简史 ,该村陈氏家族是创村的大户之一。其先祖陈 怡素就是从福建来樟林古港造船的,后举家移至信宁创村, 今该村陈厝巷尚在可证。据明万历年间摘锦潮调金花女大 全戏文,其“借银往京”一折,描写金花产育未满四个月, 未可返回娘家,兄长金章,命仆人进
16、才去樟林埠选购海味给 金花补养身体,现将这一段插白抄录如下: “丑 进才 阿爹有乜吩咐? 公 金章 仝只扎时不曾去刘厝,今使你去樟林,买二斤海 味,明日去体你阿娘一下。丑:天时透风,无物卖 ? 公:去体,那有赤蟹,买柒对;车白买五十斤;大虾买柒十 插,别物赶城内去,买添处也罢。” 由此可见,这是樟林古港初兴的景象,也是海内外学术界比 较认同的“第一起点。 但樟林古港的真正崛起,应始于康熙七年( 1668 年)海疆 展复、 八年澄海复县之后, 此说何据?因为康熙正式颁布“松 弛海禁”的政策。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段可悲的插曲,那 便是:“斥地”。自顺治三年( 1646 年)至康熙五年( 1666
17、 年),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海上反清势力,经常进兵南澳、澄 海一带,战祸频仍。清廷为了消灭反清势力,下令东南沿海 所属县份,斥地内迁 50 里,“如有故犯,俱以通贼处斩。” 故澄海也不例外, 诏下必行, 其时樟林“墟市尽废, 目睹一片 荒凉”人民不堪其苦, 遍地哀鸿。 然而,历史常常给灾难的幸 存者以复苏新机遇。 1669 年,海疆全线展复,澄海迎来了 复县的春天,人民重返家园,樟林古港迅速复建。迎接复建 的头一件事是:筑建石城。城置东西南三门,守备署一座, 配守备一员,兵 500 。第二件事是:移东里河泊所署于樟 林城内,此后,国防建设不断加强、扩充,至雍正九年裁东 陇河泊署,改置樟林镇巡检
18、司;乾隆八年,又扩建樟林守备 署营房 74 间,分辖马、步、战、守兵 660 名及马队 39 匹; 至嘉庆十五年,樟林守备署统辖水陆汛地已达 18 处之多, 这是一个方面。而樟林古港的迅速恢复,其主要方面则表现 于:康熙 23 年,朝廷正式颁布取消“海禁”诏令。由“片帆不 准入海”至“准其出入贸易”,到“准与暹罗大米贸易”,这不断 “弛禁”的政令使,樟林古港如闻声声“通洋”的喜雷,生机盎然, 于是商人纷纷造船出海,对外贸易应运而生,樟林古港从原 来的“渔盐之港”、“海防重镇”一跃变成了对外的“商贸之港”, 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界普遍认为,樟林古港真正的黄金时代,应推自雍正元 年至乾
19、隆五十六年( 1723 1791 )这大约 70 年间, 此时,樟林港埠的中心格局:“八街六社”已经形成。所谓“八 街六社”,是指仙桥、 长发、古新、 广盛、顺兴、洽兴、 永兴、 仙园等 8 条街道,和围绕这八条街道的东、西、南、北以及 塘西、新陇等 6 个村社。其中的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荣, 每街各拥有商铺和作坊 60 余家,而且分类也十分明确,如 海、淡水产,农林副产类,日杂百货类、洋行洋货类、抽纱 织染类,粮仓加工类,钱庄典当类,侨批汇兑类等等,应有 尽有,琳琅满目。故有“天顶神仙府、地上樟林街”的歌谣流 传至今。 有人说,红头船是古港通向繁荣的“金桥”。红头船一名源于 雍正皇帝的“御批”
20、(黄光武雍正潮州海盗、广东海防与红 头船)。雍正为绥靖海氛,对东南沿海苏、浙、闽、粤等四 个省的出海船只,钦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出海船只(含 鱼船),必须油以黑 (江苏)、白(浙江)、绿(福建)、红(广 东)的颜色作标志,并实行船户联保,以杜海寇伪混侵扰。 但这一钦规实行不太久,似乎就被人们淡忘了。唯独粤东持 之以恒,后来变成远洋船只的一种光荣标帜。樟林古港的红 头船,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 100 余载的不 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至咸丰朝其远洋的红头船队多 达一百多支(每支船队十至几十艘不等) ,每年乘季候风, 北上宁波、苏杭、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日本;南下雷 琼、安南
21、、暹罗、实叻、三宝陇、苏门答腊、汶莱、北婆罗 洲、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大宗出口的是陶瓷、潮绣、红 糖、靛蓝、樟脑、棉布、渔网、麻袋等;转运出口的是苏杭 的丝、绸、绫、缎、绢,和福建、江西内地的药材、松香、 兽皮等;进口的大宗为稻米、 以及各种豆类; 各类名贵黄金、 玉器、犀角、象牙、香料(据明史香料指沉香、肉桂、 砂仁、胡椒等) 、柚木、楠木、白滕等。历史上的所谓“闽商 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濒海之一大都会也”, 指的就是这个时代,据嘉庆澄海县志载,其时,粤海关 在澄海设樟林口、东陇口、卡路口、南关口等 5 处税口,每 年征收的总金额,占广东全省收入的五分之一。难怪十九世 纪中
22、叶,大英帝国出版的地图册上,只标上了樟林的名字, 没有澄海的名字, 由此足见, 樟林古港, 至此, 其“通洋总汇” 的地位,已是如此举足轻重了!樟林古港粤东对外移民拓殖与文化交汇的重要基地 “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是潮人所至的地方”。随着商贸活动的 频繁往返,樟林古港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粤东及至闽西南、 赣东南毗邻各地移民出国和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基地与口 岸。据有关文献可考,潮人移民出国,远肇唐宋。其中除几 次因战祸集体逃亡,如宋末元初,吕大防后裔率“吕家军”崖 山勤王,遇飓风败走菲律宾“吕宋岛”;又如,明代海上强人 林道乾挥师亡走暹罗大年港; 明末清初, 潮人因“义士不帝虏, 相率浮槎泛海,履涉重
23、洋,来暹特多”,其人数累以千计外, 潮人较大规模出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樟林古港的初 兴阶段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十六年( 1722 1751 )这 一时期,清朝先后三次颁发“准与暹罗大米贸易”的诏令,乾 隆的两次还规定, 不论“官营”“、私营”一,律免予税收。 于是, 潮人抓住这一“黄金”机遇,和福建人一道,纷纷造船出海, 到暹罗、新加坡、安南等国,大规模采购和贩运大米,以挣 巨利, 据观一揽胜 的一则资料统计, 从 1782 年到 1868 年这 78 年间,潮人出国谋生者, 累计约达 150 多万人之多, 这一次是历史上的大高潮;二是因天灾,时疫,饥荒、田地 破产,苦于生活逼迫,“无奈何
24、,打个衫包仔过暹罗”的。如 道光三年,陈黉利香港“乾泰隆”红头船行在家乡办事处一则 资料表明,该年潮汕、漳州各地农民,因灾害田园失收,破 产者逼于生活,至该行求优惠(免费)船票过番的,累计达1172 人票,虽然鉴于历代志书不载和户籍管理疏缺等原因, 樟林古港出国的先侨人数,未能实际累计;但据上述资料和 世代口碑分析认为,至少 90 以上的先侨,是从樟林乘红头 船漂洋过海的。全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主席、德高望 重的侨领蚁美厚先生,曾经对侨史研究专家们谈及此事,蚁 老语重心长地说, “樟林古港是潮汕了不起的对外通商口岸和 移民大基地,但历代以来,究竟出去多少人,未能获悉。不 过有一些大人物是必
25、须永远记住的,如暹罗吞武里王朝大帝 郑信的父亲澄海华富村的郑镛,潮州铁铺的陈式将军、 隆都金财合、陈焕荣和著名侨领蚁光炎等政要豪贾,都是从 樟林古港乘红头船过番的, 请大家不要忘记。 ”据有关侨务部 门较保守统计,到目前为止,潮汕地区潮人分布于世界 100 多个国家 1000 多万人。 所谓“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 的这一现实。正是对樟林古港是古代粤东对外移民拓殖的重 大基地的绝妙见证!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群的迁徙移民,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汇与 融合。作为古代粤东最早的侨乡澄海县樟林港埠,其文 化的交汇与融合,可谓得风气之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 是民风民俗浸透了中外文化融合的传奇;一是诸神
26、崇拜充满 了“潮味”、“海味”“、侨味”的色彩;一是主要建筑物体现了“中 西合璧”的风格。樟林的民风民俗浸透了中外文化融合的传奇。首先,我们可 以从拖呀拖这条童谣谈起。这条著名的童谣自古至今这 样唱着:拖呀拖 / 咸菜巅倒拖 / 拖上山 / 摘萆麻 / 萆麻好煮羹 (煮菜) / 丈姆(岳母)食 / 丈姆生 / 生个番禾埔(男孩子) / 生个 番查么(女孩子) / 上阮船 / 拍阮鼓 / 食阮二碗新米饭 / 配 阮二碟沙虾脯 童谣通过歌唱对象,描写过番的潮汕人与所在国人民一起劳 动,共同创造美满幸福的生活,并日久生情,结了婚成立了 家庭,产下孩子,又登上了返航的红头船,回到亲爱的家乡 的情景,表
27、现中外人民世世代代和平友好,在新一代孩子幼 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根子的崇高主题。这是中外文化交 融的精神产品,是中外通婚社会现象的忠实写照。尤其值得指出, 樟林古港的民俗中, 有充满传奇色彩的“二月 灯会”,“二月灯会”是樟林人把传统的潮汕元宵节“吊灯”和“游 火帝爷”的活动结合起来的传奇民俗。 所谓火帝即赤帝, 是樟 林人自己创造的社神。相传清代,樟林八街常遭火患,人民 损失惨重。堪舆学家、署澄海县事杨天德(云南封川县人) 体察民困,倡建火帝庙于樟林河沟顶,庙立后,香火甚旺, 居然杜绝火患。故每年二月,必举行庆祝盛会。樟林人便把 这两个日子连接起来,举行盛大的灯会。灯会从 正月十二 日 开
28、始, 一直到二月上旬, 一连半个多月, 闹个通宵达旦。 灯会的日子一到,八街六社,豪富的红头船主除了争先恐后 请来潮州一流的戏班,一演就是十来天,以示虔诚外,灯式 更是花样百出,竞芳斗妍。有涂灯、纱灯、走马灯、灯厨、 灯牌、宫灯、提灯、孔明灯、烟花灯等等,挂满祠堂、 庙宇、大街小巷,如满天星斗,落遍人间,琳琅满目,应接 不暇,美不胜收。尤其樟林人自制的专门曝光乡里丑闻的灯 厨,更是奇诡多姿,百花齐放。原来,樟林古港有一条不成 文的乡规民约,规定在游火神期间,任何人都有权利把乡里 丑事,绘画在灯厨上,只要属实不虚,又没有写上真名姓, 谁也干涉不了。如打击报复。众口共诛。如某年某乡,一色 狼恶绅,
29、强其媳,败风败俗,当即被人绘上连环漫画,上了 灯厨,让人笑破肚皮。那恶绅不敢出声,藏匿老屋,数月不 敢出门一步。又如,某年乡间吸毒风盛,灯厨便出现一骨瘦 如柴的鸦片丁,象虾米一样躺在床上,一把烟枪把自家的田 地、祖屋,甚至连妻子、孩子,统统吸进肚子里。再次,在 反贪官污吏上也曾出现杰作:灯厨的一面,绘一悬襟正坐, 大腹便便俨然官吏;另一面却绘上一个鼓圆光屁股, 写着“你 官大,还是我的行大?”以示嗤之以鼻,深恶痛绝。据说, 这种通过“民主”的方式,在乡里“鞭恶扬善”的风俗,是开明的 侨胞倡议的,也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实行数百余 年,效果甚佳,几乎成为乡间的一则“法律”。此外,如樟林 的
30、食槟榔俗、“坐大菜”(自由恋爱)风俗、种著叶和种林檎 俗,等等,都是文化交流的结晶。樟林的诸神崇拜充满了“潮味”“海味”“侨味”的色彩。神文化是 民俗的基础。神文化的改造与嬗变反映了某一区域人文环境 对它的变异。 本来,樟林的传统古神, 和潮汕各地农村一样, 都是封建社会一定人文现象的产物。如关帝爷 君、玄天上 帝、南极大帝、齐天大圣、神农、注生娘娘、南海观世音、 九皇公、福德老爷、七圣夫人、太阳公、孤爷(孟兰胜会) 等等,林林总总,不计其数。但有趣的是,樟林古港有一些 神只是非常特别的。 如妈祖, 妈祖这位姓林名默的“海上保护 神”,自从福建的湄洲被迎进樟林古港后, 就彻头彻尾地浸透 了“潮味”。本来,她的衔头颇多,从民间的“妈祖”、“通玄灵 女”,一直被历代皇帝加封为: “顺济”“、灵惠 夫人”、“昭应”、 “灵惠妃”、“圣妃”、“圣母”、“天妃”、“天3后0”多等个达。但 樟林姓林的族人,却和她攀了亲,一直说她是“胶己人”(自 家人),并亲妮地称她为“姑母”。并规定族里, 谁家娶新媳妇, 第二天一早, 新娘一定要捧大吉一盘、 清水一盆到庙里替“姑 母”洗脸梳妆,孝敬“姑母”,这一民俗后来传遍潮汕各地。樟 林古港的“妈祖宫”究竟有多少,因年代久远未考。但最大的 “天后宫”建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称“新围天后宫”,这是 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物循环代谢知识试题及答案
- 申论模考大赛试题及答案
- 网络规划设计师复习方法揭秘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主要课程测试试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的人员能力与职业道德考察试题及答案
- 宪法学试题及答案参与
- 激光成像技术研究的方法考题试题及答案
- 药剂消费者行为分析试题及答案
- 医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医保政策研究试题及答案
- MySQL运维监控与故障诊断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题班会通用课件
- 2024书香校园汇报材料五篇范文
- 国有企业投资并购
- 美国通用汽车介绍要点课件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理健康和德育测试题
- 鼻腔冲洗护理技术
- 《篮球:运球急停急起、体能大比拼》教案
- 瓦特改良蒸汽机课件
- 202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