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略论中国人的脸等文章中,他对中国孩子太过于“向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而缺乏必需的“兽性”感慨万端。在鲁迅看来,中国固有文化的弊端之一便是抹杀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呼吁父辈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孩子们编者注)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对于自己二十年前“虐杀”弟弟天性的行为如此地自责与懊悔。更让鲁迅忧虑的是,这种不自觉的虐杀和被虐杀

2、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他把更为深邃的目光投向对整个中国固有文化的反思之中。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而凝练,阅读时须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细加揣摩。其中第四自然段的动作神态描写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两个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须细加体味。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感想?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阅读疑惑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点。风筝篇幅不长,学生初读一遍后,对文章大意能有朦胧而粗略的感受,但因文意蕴藉深沉,语言凝练含蓄,肯定会有不少阅读难点。鉴于此,不妨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教学的起点,以几个核心问题的研讨为中心,带动整篇文章的阅

3、读理解,切实让学生有一些阅读收获。 2鲁迅思想的深邃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深刻的自省意识。走近鲁迅,走进鲁文,就要袒露自己的心灵,以文本为媒介,与鲁迅先生进行精神的沟通与对话。如本文写到的“精神虐杀”,想必师生并不缺少遭受他人“精神虐杀”或者给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唤醒这些经历,读者(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实现。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以鲁文解鲁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单就一篇孤立地读,难以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一篇联及多篇,由文及人,然后由人及文,有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中解读鲁文,感受鲁迅。如学习本文,一件小事略论中国人的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雪希望等文及“我的

4、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等言论均可作为参照。 主要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风筝吗?放过风筝吗?风筝是你自己做的吗? 鲁迅先生曾与风筝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缘分,他于1925年1月24日写下风筝一文,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此文问世不久,即被选入当时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风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布置预习,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会有: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

5、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

6、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

7、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

8、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

9、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

10、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相关资料 1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小兄弟,却对往事毫无记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又使我们想到狂人日记,被吃者和吃人者都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当“我”已经意识到了“我”当初行为的虐杀性时,被虐杀者却毫无痛苦,历史之错从何处去改正?因此,风筝文末“我”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而更是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无影无踪,不得求证,也就无所谓改过的悲哀。再说远一点,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1919年,六七年过去了,“长者”和“儿童”错位,不自觉地虐杀和被虐杀的事件似乎仍在重演,作者当初的呼号似乎落空了,于是本该飘在故乡春天的风筝,却在北京的冬季“浮动”,错位的悲哀将持续下去 2本文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一个主题线索是“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自悔的心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