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教师用卷)_第1页
临武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教师用卷)_第2页
临武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教师用卷)_第3页
临武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教师用卷)_第4页
临武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教师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武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问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有一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奇峰巨顶自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他们也要上去站一站,“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临风凭栏,感慨一番。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王勃的滕王阁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皆为“高高在上”所得。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对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因此于诗家墨客而言,“高处”具有强烈的召唤力,成了【 】千年

2、的诱惑。然而,“登高”又并非文人独嗜,百姓对此亦兴味索然,尤其在九九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更是乐此不疲。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 】,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古人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了名胜。“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重阳雅集、登高览景的欲望,一旦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因为古人认为自己是自然之子,他们心目中有“高”,他们崇高、尊高、仰高。从“登高”意义上说,“重阳”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

3、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1.填入文中两处【 】内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A.风糜 良辰 怆(chuàng)然 召(zho)唤B.风糜 良晨 怆(chung)然 召(zho)唤C.风靡 良晨 怆(chung)然 召(zhào)唤D.风靡 良辰 怆(chuàng)然 召(zhào)唤2.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A.兴味索然 B.乐此不疲 C.游目骋怀 D.声名大噪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A.既是感悟生命、孜求彻悟的仪式,又是放牧视野、抒发情怀的方式。B.既是感悟生命

4、、抒发情怀的方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仪式。C.既是放牧视野、抒发情怀的方式,又是感悟生命、孜求彻悟的仪式。D.既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仪式,又是感悟生命、抒发情怀的方式。 4.对下面文段中划线句是否有语病的判断及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B )写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超出其它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读小说,不听戏,不看电影,唯独不能没有对联。有学者说:“没有一种文学体裁能像对联这样家喻户晓,能让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这份遗产就值得珍视。”A.都无语病。B.都有语病:在“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

5、切”后加上“程度”一词,把“让”字改成“为”字。C.无语病;有语病,把“所”字去掉。D.有语病,在“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后加上“程度”一词;无语病。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钱唐湖石记白居易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

6、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

7、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以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之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选自白居易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注释】钱唐湖:西湖

8、。官河:运河。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具:详细B符下县,县帖乡 帖:文告C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 假:假托D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 典:掌管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节限而放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B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 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C盗泄湖水,以利私田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其笕之南,旧有缺岸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A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B 若

9、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C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D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本文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写关于西湖水利问题的文章,涉及灌溉农田、控制水位、疏通水井、防止溃堤等事项,可谓详尽。B白居易为官能切实为民着想,遇到旱年,令百姓直接前往州衙递交状纸“请水”,这样做减少了中间环节,使旱苗得以及时浇灌。C本文除立灌溉制度以告民众及继任者外,还对官府的自私、吏治的黑暗有所揭露,也肯定了李泌在杭州开凿六井造福一方的做法。D白居易反对利用湖水耕种湖中无税田,下令

10、采取措施将石函及大小笕口堵塞,并派员巡查,有一点泄漏,就追究主管官员的责任。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4分)译文: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或:如果按照规定修筑堤防),(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临近钱唐湖的一千多顷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濒、凶年,各1分)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3分)译文:(井与钱唐湖)之间有暗沟,时常堵塞,也应经常检查疏通它。(阴窦、堙塞、数察而通理之,各1分) 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3分)译文:连年遇到旱灾,湖水(带来)的益

11、处和害处,我都弄清了其中的缘由。(仍岁、尽究、其由,各1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答:(1)醉。(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3分)。答出醉因、醉

12、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2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杜甫阁夜)(4)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5)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

13、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语、遗训等形式。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家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

14、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力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15、。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

16、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大为之震撼。(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12文章介绍中国的“家训”,先介绍家训的 概念和形式 ,再介绍家训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介绍家训的 广泛内容,最后指出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家诫比,更富于感染力。 1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17、。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14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18、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解析(“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五、现代文(文学类

19、)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1分)可以预约的雪林清玄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

20、,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

21、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

22、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

23、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

24、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选自散文选刊1999年第4期)15、可以

25、预约的雪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答:(1)本文是写由朋友预约看菅芒花而引发的人生感悟,虽然没有写雪,但“菅芒花”和“雪”都有“可以预约”的相似点。(2)“可以预约的雪”象征人生的美好、希望,形象地揭示了主旨。(3)“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与文章清新雅致的风格一致。(一点2分)16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答: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浮木,将人生的无常比作巨浪,在二者的对比中,突显出生之流变巨大,人力的渺小,表现出作者的无能为力的无奈。17、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和“变”的内涵。面对生活的“常”和“变 的,作者是怎样的态度?(6分)答:

26、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变:指的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所不愿面对的种种变化。(2分)面对人生的“常”,作者是渴望、向往的;面对人生的不可预知的“变”,作者最初是畏惧、茫然的,但当作者经历了生命中的许多变化之后,认识到:对待生命要有悯恕之心;对待恒常要有祝福之念;面对人生的变化要有宽容之心。我们要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4分)18、 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答: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首尾呼应,结构完整。(2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感悟人生哲理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借此告诉人们:只要心中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人生就会灿烂美好。(3分

27、)六、选做题(19、20、21题任选做两题,12分)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6分)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答:对话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挥能动作用,自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并主动探究相关知识。作为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但应切忌完全替代和空洞说教。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多角度的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示例一:高考励志标语的变化是社会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