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备教策略_第1页
《苏武传》备教策略_第2页
《苏武传》备教策略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武传备教策略孙礼亮学清分析策略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 也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已经具备了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通过高中近一年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已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习惯于“自主思考、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心理方面讲 , 学生刚学习了理解难度较大的报任安书, 再来阅读这篇相对浅易且注释详细的苏武传, 当更加自信从容。从兴趣方面看 , 学生已对“苏武牧羊”的故事有粗略了解, 对文本学习充满期待 ; 加之本文人物形象饱满 , 情节生动 , 文学性强 , 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高。文本定位策略笔

2、者所使用的教材为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 苏武传被编排在必修第四模块第四单元“构建精神家园”中。这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 : 报任安书富有的是精神苏武传西西弗的神话。其中 , 苏武传是一篇自读课文 , 注释比较详细 , 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本套教材以话题组合单元。在本单元中 , 报任安书彰显的是太史公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坚毅顽强、奋发有为的高尚人格 ; 西西弗的神话展现的是人类与命运抗争中的永不退缩、永不气馁的勇气和坚忍执著的精神 ; 富有的是精神 旨在引导青年学生领悟北大丰富的精神内涵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说这三篇文章都是在展现“人”的个体意志和品格 ,

3、 那么苏武传则侧重表现一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 而这种民族精神恰是“精神家园”中最不可或缺的。因此 , 体会蕴涵于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学习苏武传的重要目标。目标确定策略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进一步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反复诵读 , 逐步深化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理解。(2) 分组合作 , 探究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文学审美价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评价苏武的忠义形象 , 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2) 在学习中完善自我人格 , 提升精神境界。诵读。以诵读带动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 在诵读中揣摩、质疑、探究。可采用自由朗

4、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等形式。小组互助、师生对话。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 ( 4 6 人) 为单位 , 就疑难问题进行讨论 , 互相启发 , 分享智慧。在此过程中要注重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辩论。组织立足文本的辩论活动。以鉴赏为契机 , 以“苏武的忠义是否是愚忠”为辩题展开辩论 , 既允许学生以现代视角看待历史问题 , 又要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文本解读策略一、“你尽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苏武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 面对死的胁迫 ,他不屈服 ;面对荣华富贵的引诱 , 他不动心 ; 面对幽禁和流放 , 他不变节 , 体现了“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5、气概。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面对李陵推心置腹的劝降 , 他依然不为所动 , 表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气节。他是一个典型的可以被消灭但绝不可能被打败的民族英雄。威武不能屈见“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不动”。富贵不能淫见“律曰 : 苏君 , 律前负汉归匈奴 匈奴之祸 , 从我始矣。”。贫贱不能移见“单于愈益欲降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二、以身殉国的勇气和反守为攻的智慧在苏武出使匈奴时 , 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 , 危难时刻 , 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 , 既表现出对匈奴的修好之愿 , 又不“屈节辱命”。当苏武得知虞常事发 , 而张胜又卷入其事时 , 首先想到的是维护国家的荣

6、誉 , 于是想到自杀殉国。虽被张胜、常惠劝止 , 但当卫律召唤苏武受审时 , 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 , 以至“气绝 , 半日复息” , 在卫律等的抢救下方保全了生命, 可见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 , 表现出了“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当卫律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时 , 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 : “本无谋 , 又非亲属 , 何谓相坐 ? ”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 , 自己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 , 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荣誉 , 并且在卫律要杀他的情况下 , 岿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 , 只得改换手段 , 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 , 力斥

7、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 , 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 , 苏武说得酣畅淋漓 , 既使卫律折服 , 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三、从寻死到求生作为使节 , 苏武始终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苏武意识到 , 作为使节 , 一旦被审讯 , 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 , 所以只求速死。后来 , 当被卫律威逼利诱时 , 他大义凛然怒斥卫律 , 后引刀自刺 , 一是想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 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当威逼利诱均不能奏效时 , 匈奴便想以艰难困苦来征服其意志。对此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 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 但活着的前提与

8、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节的身份 , 所以他“杖汉节牧羊 , 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 , 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 , 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 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 , 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四、“知我者 , 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对于苏武 , 有人认为其忠义精神空前绝后、光耀千古, 也有人认为他的这种忠义是一种盲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愚忠”。持“愚忠”说的人认为:1. 苏武在得知张胜等人的计谋败露后说道 : “事如此 , 此必及我 , 见犯乃死 ,重负国。”随即想要自杀。苏武的这一行为实在是有些愚蠢。一是他没有动脑子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想到的只

9、有自杀 , 不能避懦弱之嫌 ; 二是他没有想过自己的这一“壮举”究竟能给汉朝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三是他没有想过自己的自尽很可能会成为谋反的口实, 让人误认为他是畏罪自杀, 这样他自己的清白也就无法洗清了。因此他的所谓忠贞不渝、以死报国不过是一种貌似勇武的愚笨行为。2. 苏武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 , 因此甘愿为汉武帝肝脑涂地。但事实是 , 他的两个兄弟皆因汉武帝而死 , 妻子儿女流离失所 ,汉武帝并没有照顾他们 ; 并且汉武帝法令无常 , 大臣常无罪被杀。而苏武竟为这样一个无情无义昏庸失德之人效忠了十九年 ! 真正的忠诚应是忠诚于国家、人民 , 而非忠诚于君主。而苏武

10、一味盲目服从君主 , 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 , 这就是“愚忠”。那么 , 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认识苏武呢 ?苏武传记录的史实 , 更多的是在讲精神价值论 , 不是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许苏武开始时的自杀并非最好的选择 , 但我们又怎能以此来否定其精神的可贵呢 ?也许从实用、功利的角度考虑 , 薄情寡义的汉武帝不值得苏武为之效忠。但是 , 苏武和历史上其他伟大的爱国者一样 , 他们想到的是国家和民族 , 固守的是做人的底线 , 吐纳的是一腔浩然之气。也许苏武从未想过值与不值 , 没有料到能活着回到汉朝的国土 , 也并不曾想过会加官晋爵 , 他所做的就是坚定地面对自己的信念 , 恪守内心崇高的道德操守

11、和坚贞的爱国精神。理解他 , 就会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 不理解他 , 就会对其嘲笑揶揄。正所谓“知我者 , 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一个人 , 他让信守“史家”笔法、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史学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 禁不住抒发钦敬之情。有一个人 , 他以一座丰碑式的形象永恒不倒 , 千载而下 , 依然以其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动着炎黄子孙 ! 他就是北海牧羊 19 载节操不改的西汉使臣苏武。今天 ,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 , 走近苏武。二、整体感知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 标注读音 , 初读全文。说明 :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鼓励他们高

12、声朗读。2. 以小组为单位 ,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 , 分板块进行接力朗读。要求学生朗读前先用短语概括所读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李陵劝降”。3. 就诵读中的字音和句读进行简要点评。三、疏通文意1. 以小组为单位 , 疏通文意。对于经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 要作好标记。2.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四、作业1. 分组合作 , 梳理归纳文中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如一组负责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 二组找出古今异义词等。2. 小组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 , 分角色朗读。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投影展示小组梳理归纳的内容 , 并要求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说明 : 教师课前应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梳理情况

13、, 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检测。二、巍巍苏武1. 文章重点写了苏武的哪些言行 ?请找出来并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说明 : 读完一个段落 , 接着请朗读的学生谈谈自己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 补充完善。2. 小结 : 你觉得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苏武 ?说明 : 忌空谈“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等标签式词语 , 必须紧扣文本 , 点面结合。3. 在苏武的选择中 , 你有感到疑惑的地方吗 ?如: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两度要自杀 ,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 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 ?又如 : “武既至海上 , 廪食不至 ,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他为什么不吃羊

14、而掘取野鼠所穴藏的草实来充饥 ?说明 :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 深化其对文本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提出问题后 , 教师可根据情况或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或一语道破。三、忠义之辩有人认为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贞不渝、气节高尚 , 也有人认为其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汉武帝的愚忠。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进行阐述。学生辩论后教师作结 : 一向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的班固在苏武传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 , 崇敬礼赞之情溢于言表 , 为什么 ?就因为班固感动于苏武的忠义。苏武忠诚的对象是国家 , 是人民。身为汉使 , 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 ,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 , 想到的是不能引起汉匈

15、两方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 , 可见他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 ?或许有一些 , 比如面对一个阴毒剌戾、嗜杀成性、猜忌不休的老年汉武帝 , 苏武仍要报答其恩情。但是 , 无论如何 , 苏武身上体现出来的“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坚贞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忠冠千古, 义薄云天 , 因为慷慨就死易 , 忍辱负重难。即使有人真的不能理解苏武的忠贞, 那么我们也必须懂得 , 不论什么境地 ,无论多么艰难 , 都不能成为背叛家国的理由。四、假如我写苏武假如让你来给苏武作传 , 你会思考写作上的哪

16、些问题?课文是怎样做的 ?1. 苏武一生 80 余春秋 , 所历人事颇多 , 如何选材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 ?明确 : 在苏武 80 余年的人生经历中 , 重点应写其出使并羁留匈奴的 19 年时光 ; 在这 19 年中 , 又应选取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 , 如两次自戮、两次劝降、幽禁断食、北海牧羊等 , 因为这些能突出表现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 课文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人物形象 , 才使得其血肉丰满 ?明确 : 人物语言个性化 , 能充分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 , 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 , 语气激昂。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 , 其回答诚恳委婉 , 柔中有刚 , 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 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霑衿”。同是劝降 , 卫律的语言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